好書試閱

無違和感的藝術之城

臺灣民眾對大地藝術季的概念並不陌生,臺灣各地也曾辦過大地藝術季。但唯有臺東的大地藝術季,總是為我們帶來無數的驚喜與亮點,為什麼?
只要細心一點,就會發現,臺東三大藝術季各自在不同公部門、依著不同目的、於不同時間點啟動。
始於2015年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可說是最早鳴聲起跑的一場,隸屬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觀光局重視觀光,如何挖掘地方魅力,吸引來自國內外的觀光遊客,是其考量。
接手的是2017年的縱谷大地藝術季,屬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2023年8月1日農委會改制為農業部,水保局則改名為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簡稱:農村水保署臺東分署)的「萬物糧倉.大地慶典」計畫。農委會關注的是農業及農村議題,透過活動讓民眾了解農業的重要性及農村之美,緊密與產業連結、活絡農村經濟,是重中之重。
而前身是2018年「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畫」的南迴藝術季,首次是在2021年舉辦,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是主辦單位。對縣政府來說,平衡地方發展,挖掘南迴四鄉在藝術文化上的潛力,讓南迴不再「難回」是主要任務。
三個不同的政府組織,在不同的地方,各自努力推動業務,不禁令人感嘆:「臺東的美,人人都忍不住愛上她。」
由於看到臺東辦大地藝術季的成功,許多縣市政府及單位,紛紛組團來訪並學習,但實話是,很多單位只學了表面,未學到內涵,有些人認為只要找到好場地,邀請知名藝術家,大地藝術季自然就會成功,其實未必。
臺東大地藝術季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關鍵當然是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其次則是與地方緊密扣合,包括地方人士的認同與參與,產業的配套措施,把活動變成眾人之事,跨域整合、各自努力,秉持「成功不必在我」的心態,才能真正朝向成功之路邁進。

關鍵1:目標清楚,循序漸進
以「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為例,是「萬物糧倉.大地慶典」的計畫項目之一,當時水保局主要目標是「串連在地產業,集合故事與地景藝術,帶動農村的經濟復甦」,因此,必須先投入輔導與協助在地商家升級,準備好了之後,才能真正迎接、款待遊客,所謂「藝術搭台,產業唱戲」,正是這個道理,創造出吸引遊客造訪的動力並不夠,如何藉此活絡地方及社區發展,進而形塑能永續經營的產業鏈,吸引年輕人歸鄉或移居,才能真正解決臺灣城鄉發展的困境。
正因如此,在活動頻率與深度上,也有不同盤算。
有些地方政府期望立竿見影,以演唱會、放煙火吸引大批遊客,但因是短期效應,錢花完了就沒了,無法營造長期效果。而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每三年舉辦一次,雖叫好叫座,卻無法達到持續活絡地方的延伸效益。
而臺東不一樣,臺東要的是打造「一萬人來一百次」,而不是「一百萬人來一次」的地方。
因此,臺東大地藝術季每年固定舉辦,每年都有新作品,活動結束後,只要不造成安全疑慮或被自然環境破壞,大多保留於原地。年復一年,舊作品淘汰、新作品誕生,無法如期造訪的遊客,可以選擇其他季節前往;曾造訪過的遊客,永遠都有沒看過的藝術品;藝術品累積到一定數量,看一天不夠,必須安排2天、3天甚至4天。真正走向整個臺東就是一座大美術館,一年四季都是展期,都有展品可供欣賞的境界。
此外,既名為藝術季,創作者及藝術作品固然是重要靈魂,但大地藝術(或稱地景藝術)更強調的是藝術、環境與人三位一體的關係,因此,如何完成無須解釋就能引動觀者認同與感情的藝術作品,便成為重要課題。
因此,臺東三大藝術季都特別強調藝術家與在地文化、產業的連結,透過駐村創作的過程,認識及了解當地風土民情,以正面積極的角度,創作出融合自然環境與文化,又能讓觀者「與我心有戚戚焉」的作品,與一般單純成就藝術的展覽,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大地藝術季如此受歡迎,何不擴大規模,一次邀集上百件作品。但現實狀況是:沒有旅客會一次待一個月看完所有作品,即使有,也為數不多,加上受歡迎作品有限,只要能延長遊客停留臺東的腳步,就已經達到其目的。
簡言之,大地藝術季的目的,是「成就產業而非成就藝術」,唯有藝術成功,產業才會成功;產業成功,藝術才能成功,這是一個交互的正向作用。

關鍵2:社區共識自己凝聚
大地藝術季與在地社區關係密不可分,必先獲得認同與共識,才能順利開展後續工作。其中,找出對的地點、對的人物,將事半功倍。
池上,是第一屆縱谷大地藝術季主要舉辦地,當初選擇從池上開始,主要是因為時任鄉長張堯城的支持與配合。
張堯城,2014〜2022年任池上鄉長,在這之前,已經在池上鄉公所服務20多年,曾負責社區營造工作,也擔任過托兒所所長。曾於2001年帶領池上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學校機關的老師們,共同完成60萬餘字的《池上鄉志》,獲得國家文獻獎,這是第一次集合地方全體之力,花三年時間,收集文史資料及老照片,對於凝聚池上人共同意識及社區營造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
2002年,張堯城倡議大坡池改造工程,爭取縣政府預算,以減法工程、生態工法重建大坡池,至今仍被譽為「臺東十大景」之一。接下來,他又協助推動池上米正名,由鄉公所製作並發放池上米標章,唯有產自池上、符合規範的米,才能被稱做池上米,貼上池上標章。
由於長期深耕池上,善於整合資源,又勇於當責,張堯城經常扮演一呼百應的地方關鍵人物,只要是對地方有益的事情,在他的溝通與協調下,大多能順利完成。由此可見,找對關鍵地點、關鍵人物、建立成功典範,也是臺東大地藝術季之所以成功的不二法門。
其實,採訪過程中,我們不難看見各地都有類似的領頭羊人物,默默地扮演協助大地藝術季順利推動的關鍵角色。譬如關山電光社區的潘寶瑩,結合藝術季設計遊程,把社區的人力通通拉進來,長輩可以幫忙做風味餐、教遊客編織月桃葉、認識野菜,社區年輕人寒暑假返鄉,則給予工讀機會,讓他們帶遊客導覽解說,潘寶瑩常常給社區居民機會教育,說:「為什麼我們的孩子都要到外地工作,因為家鄉沒有錢賺,有沒有可能我們現在努力營造經濟模式,讓你我的孩子看見原來這樣也可以賺錢,不一定要到外面去工作,在家賣涼水冰棒就有錢賺,還可以照顧家中長輩。」

關鍵3:反覆細膩的溝通與交流
「凡事豈能盡如人意」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即使找到地方關鍵人物,卻無法完全弭平地方正反兩面的不同聲浪,此時,主辦單位及策展團隊只能盡全力溝通並解決,以取得彼此平衡點為最終目標。
通常,社區居民最在意的無非是兩件事:選點與作品去留。
在選點上,有些居民在意是否影響農作;有的關心可及性,希望能置放在便於引導人群進入的地點。不過,臺東人擁有開放寬容,接納不同文化及族群的性格,因此對於策展團隊選點的眼光,雖然會表達意見,但也抱持尊重態度。
譬如鹿野后湖的《貓咪種子》,是在地人都不知道的秘境,在策展團隊獨到眼光及藝術家巧手下,打造出讓居民都驚艷:「我家竟然可以這麼美!」的地方,始料未及。
又如池上的《自然療癒》,原本是個雜木林,池上人雖然知道站在這個角度看天堂路是最美的,可是一旦提出清除雜木林的需求,地主就有所疑慮,需要被說服;好不容易完成作品,大受歡迎,人潮一多,垃圾也多,導致交通混亂,生活受到干擾,此時策展團隊除了解決痛點,也必須持續溝通,才能消弭反對聲浪。
再如位於華源海灣山上的《天空織鏡》,上山地勢陡峭險峻,民眾開車上去沿路罵:「這是什麼鬼地方?」太麻里鄉公所也接到許多投訴,可是一旦看到作品時,民眾馬上驚呼「值得!」理解它之所以在此的原因。策展人康毓庭就說:「一件好作品,其實不用講太多,民眾馬上就會有感受!」
諸如此類的磨合過程經常發生,但大多數觀望者多,也有部分反對及抗拒聲浪,只要妥善溝通,通常能取得認同。
對於藝術品存留一事,地方的想法通常是:「看起來好好的,為什麼不繼續留下來?」但主辦單位必須站在安全性的考量下,從作品素材、主結構、受歡迎程度等不同面向,綜合考量。
不過,從大地藝術取之於自然、存在於自然的角度來看,漂流木總會腐爛;海廢也會有分解的一天;用金屬結構外觀看似沒問題,主結構可能已經崩壞,即使佇立警示牌,也無法阻止民眾攀爬,唯有破除把大地藝術當成常態展品的迷思,才能放手讓它們隨著自然環境存在及消逝。
回看臺東三大藝術節的歷程,不能發現,臺東是一個野性、充滿實驗性質的地方,任何在城市中被框架、限制的人事物,來到這裡,就會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創意及火花,或許追根究柢,這才是大地藝術季之所以在臺東合理存在,並百花齊放的關鍵要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