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想想擁有什麼,而非想要什麼  
人生的快樂在於自己已經擁有的,而非自己想像的、渴求的、心裏想要的。  
西方一位心理學家指出:最普遍的和最具破壞性的傾向之一,就是集中精力於自己所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所擁有的。人們僅僅不斷地擴充自己的欲望名單,這就確保了人們的不滿足感。人的心理機制說:「當這項欲望得到滿足時,我就會快樂起來。」可是一旦欲望得到滿足後,這種心理作用卻不斷重覆。  
一個年輕人在星期天結清了新房子的欠款。在另一個星期天裏,他對別人所談論的,是他的下一個甚至會更大的房子!不只他一人如此,人世中大多數人會做極其相同的事情。人們想要這個或那個。如果人們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不停地去想自己所沒有的,並且始終保持一種不滿足感。如果人們確實得到自己想要的,卻又在新的環境中重新創造同樣的想法。因此,儘管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自己仍舊不高興。當人們不斷充滿新的欲望時,是得不到幸福的。  
幸運的是,有個可以快樂起來的方法。那就是改變人們思考的重心,從人們「所想要的」轉而想到人們「所擁有的」。不是期望自己的愛人是別人,而是試著去想自己愛人美好的品質;不是抱怨自己的薪水,而是感激自己擁有一份工作;不是期望自己能去度假,而是想到自己家附近亦有樂趣,這有多高興。這種可能性是沒有窮盡的!  
每次,當注意到自己跌入這種「我期望生活有所不同」的陷阱中時,退回來,並且重新來過。吸口氣,記住!要感激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當你的精力不是集中於你想要的,而是你所擁有的上面時,不管怎樣,你都會結束這種要得到更多的想法。  
如果自己聚焦於自己愛人的好品質,那麼她將會更加表現出愛意。如果自己感激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去抱怨它,那麼自己將會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加多產,並且無論怎樣,都可能最終得到一次加薪。  
如果自己聚焦於在房屋周圍享受的方式,而不是等著到風景區享受,自己最終會有更多的樂趣。如果自己曾去過夏威夷,那麼自己會習慣於享受。萬一,如果自己沒去過夏威夷,不管怎樣,自己也會有一個很不錯的生活。  
然而可悲的是,許多人總是對現狀感到不滿足,並且是一種遞進態度──無限期地不知足。人們並非有意如此,而是人們總在說服自己:「有朝一日,我會快樂滿足的。」  
人們告訴自己,當自己付清帳單,當自己完成學業,得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一次提升時,自己將會快樂滿足。人們勸告自己,當自己結婚之後,有了孩子之後,生活將會更美好。然後自己會苦於孩子不夠大──當他們長大了,自己將會更滿足。之後,自己又苦於要去應付孩子的成長。當孩子跨過這一階段,自己當然會高興。自己又對自己說,如果我的配偶表現出色,當我有輛更好的車,能夠去歡度假期;當我退休了時,我的生活將會完美。如此等等!  
每當人們得到什麼,或達到了某個目標,大部分人僅是立即再繼續到下一件事。這壓制了人們對生活和許多幸福的欣賞,使人們感到從來沒有滿足的時候。  
學會滿足,並不是說自己不能、不會或不該想得到比自己的財產更多的東西,只是說自己的幸福不要依賴於它。自己可通過更著眼於現在,而不是太注重自己想得到的東西,來學會安享現有的一切。

8.正確地取捨,才能正確地把握命運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發展道路,面臨著人生無數次的抉擇。當機會接踵而來時,只有那些能作出正確取捨的人,才能正確地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有一則故事:  
一隻老鷹被人鎖著。它見到一隻小鳥唱著歌兒從它身旁掠過,想到自己卻EF,於是它用盡全身的力量,掙脫了鎖鏈,可它也掙折了自己的翅膀。它用折斷的翅膀飛翔著,沒飛幾步,它那血淋淋的身軀還是不得不栽落在地上。  
老鷹嚮往小鳥的自由,掙脫了鎖鏈,卻犧牲了自己的翅膀。自由的代價原來是犧牲自己飛向自由的翅膀,於是也犧牲了自由。  
自由和鎖鏈本來就是孿生兄弟。在現實生活當中,自由似乎都被鎖鏈拴扣著。「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這都是真的嗎?人們問自己。就讓自己活在夢境當中,當它是真的吧。可長空的老鷹掙脫有形的鎖鏈之後,卻不知自己又被內心的欲望這條無形的鎖鏈鎖著。當它饑了、渴了,回到的還是那高張的羅網之旁。  
有句俗話:「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個人一生一世,熙熙攘攘,挑肥揀瘦,朝三暮四,為了什麼,還不是為自己選擇一條什麼樣的鎖鏈嗎?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當一個人福祿並臻、名利雙收之際,也就招來了雙重的捆綁,戴上了雙重的鎖鏈。這就是代價。所以一個人應該學會──放棄自由。  
古時的一位高人,在給慕名前來學習的人第一次講道時,先拿了一滿杯黑顏色的水,然後再往這杯子裏倒清水。杯裏的水不斷外溢,而杯中的水仍有黑顏色混在其中。這時,那高人對求學者說:「要想得到一杯清水,必先倒掉髒水,洗淨杯子,學習也是如此。」  
有追求必有所放棄,學習也是如此。要在學業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就需要不斷拋棄陳舊的觀念,更新知識,不斷調整,改變思維方式。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愛因斯坦也說過:「我學會了那些深邃的知識,而把其他許多只是充塞耳目、會轉移主要目標的東西撇下不管。」  
有一個故事說:  
在一個暴風雨的夜裏,一個人駕車經過車站。車站上有三個人在等巴士,其中一個是病得快死的老婦人,一個是曾經救過駕車人的性命的醫生,還有一個是駕車人長久以來的夢中情人。如果駕車人只能帶上其中一個乘客走,駕車人會選擇哪一個?  
答案是,把車鑰匙給醫生,讓醫生帶老人去醫院,然後駕車人和自己的夢中情人一起等巴士。駕車人的選擇感動了他的夢中情人,她最終投入了他的懷抱。  
放棄,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有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放棄意味著永遠不再擁有。但是,不會放棄,想擁有一切,最終將一無所有,這是生命的無奈之處。  
如果人們學會放棄一切執著,甚至是利益,人們反而可以得到更多的東西和利益。生活是公平的,給予每一個人的都是同樣的一座豐富的寶庫,睿智的人會放棄、取捨,選擇適合自己應該擁有的,否則,生命將難以承受,甚至最終什麼都得不到。

9.讓心境永遠地離開貪婪  
嚴格說來,在當今社會,有許多人並不是在真正地生活,而只是在生存。他們往往是病態的進取心的奴隸,內心的貪欲不斷蔓延生長,最後成為支配他們頭腦和靈魂的魔鬼。他們總是不滿足,總是盡力追求著排場和門面。比如,讓自己的家居裝飾保持在他們本來無法達到的水平上;在買不起自行車的時候就買汽車;穿著名牌時裝,佩戴昂貴首飾。他們總是為這些事情操心,往往弄得自己耗盡精力、身心疲憊。他們所做的這一切,並不是為了獲得那些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其實也沒有增加他們的快樂和幸福。  
有些人狂熱地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印象,要比他們的實際情況要好;希望別人能夠看高他們,認為他們在社會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沒有用精力去做那些應該做的事情,那些真正有益於他們成熟和幸福的事情,而僅僅是面對著一些虛榮浮華的東西,卻不肯面對生活的現實。結果,連周圍的人們也不知道他們真實的樣子,只瞭解他們表面上的情況。那麼,這些在虛榮的陰影中生活的人們,到底要從生活中得到什麼呢?  
當今社會的一個悲哀之處在於,年輕人的健康狀況不佳,過度工作使他們喪失了青春的活力。在病態的野心的驅使下,他們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但他們內心的驕傲和空虛卻在告訴他們自己:「我不能停下來,我必須趕上鄰居和朋友們。不能趕上別人就意味著無能。不管我怎麼想,我都不能停下來。我必須賺更多的錢,我必須顯示自己的財產。我還要做好表面功夫,否則別人就會懷疑我的實際能力,認為我是失敗者。無論我自己感覺怎樣,我都必須堅持、堅持、再堅持。如果有必要,即使借助藥物,也不能讓自己停下來。」  
但是,能否達到真正的成功,首先要看一個人的雄心壯志。如果一個人的雄心壯志中包含的內容過於粗鄙,甚至包含了太多的本能特徵,那麼,無論這種「成功」目標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其價值都是值得懷疑的。  
許多年輕人在開始人生旅途時,只抱著一個惟一的目的:賺錢。這是多麼的可悲啊!賺錢竟然成了他們人生的首要目的,左右著他們觀察世界的方式。與錢相比,彷彿其他東西都不重要。他們不會思考如何真正地生活、如何塑造個人的品格。他們在意的只是賺錢,賺錢是他們絕對的熱門話題和惟一標準。  
我們的人生目的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狀態和我們做事的才能,它體現在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如果惟利是圖,我們的所有力氣都會用在賺錢這個目的上,那些更出色的能力、更敏銳的觸覺、更高尚的情感,都會被這個目的扭曲。我們只顧著向錢看,貪婪地盯著鈔票,隨之而來的,只會是友誼、愛情和朋友關係上的巨大裂痕。對一個人來說,當友誼和愛情都變得不重要時,他身上除了兇殘的魔鬼品質外,還有什麼呢?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有熱切期望、敏銳感覺的年輕人,後來竟然在職業生涯中受阻的原因。他那敏銳的感覺和出色的能力,由於長期不得利用就退化了。在對金錢狂熱的崇拜下,他變得更加貪婪和自私了。  
這種變化是不易察覺的,以至於在他自己因自己的狡猾和陰謀而震驚時,已經太晚了。  
一個人一旦受制於自私和貪婪的魔鬼,特別是經過比較長的時間,當這個魔鬼已經長成巨人後,這個人就很難脫胎換骨了,他已經變成了自己一度鄙視和憎惡的東西的奴隸。  
人們經常會思索這樣的問題:什麼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什麼才是自己所要追求的首要目標。如果一個人經年累月地為了一個不恰當的目標而奮鬥,為了一個不必要的野心而用盡所有的力氣,他實際上已經被魔鬼控制了,這樣的人是多麼的可憐啊!世界上最不幸的事情,莫過於一個人完全為貪婪和冷漠所支配。在一種病態的野心的刺激下,他會瘋狂地追逐金錢,直到泯滅所有的良知,直到失去所有往昔單純的快樂。  
許多人認為,如果他們生活在一個衣食無憂的理想環境中,如果他們的生活沒有疾病和疼痛,那麼,他們將會生活得很幸福。但實際上,人們的幸福和快樂並不如自己想像的那樣依賴於周圍的環境。本來自己可以很快樂、很滿足,但錯誤的野心和妒忌心理,造成了自己的不快樂、不安寧和不滿足。自己往往非常在意別人擁有什麼,以致自己竟然不能從自己的工作和財富中,獲得足夠的快樂和滿足。  不必要的野心、非要超過其他人的願望,和不顧一切也要保全面子的想法,滋長了自私自利的心理。對金錢貪婪的野心,也成了幸福的殺手。人們從沒有聽說過,哪個貪婪的人獲得了快樂。滿足、關愛、安寧以及家庭的快樂,不可能與自私、貪婪的野心聯繫在一起。  
人們有時並不知道,雄心的召喚會把自己帶到哪裡,但是,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不被自私和貪婪所左右,如果能盡力地朝著目標不斷努力,自己會達到最完美的狀態。如果能把自己放在一個最自由和最適合的地方,永不枯竭的進取心將使自己達到最高的自我實現境界,使自己獲得最大的內心滿足。如果一個人的進取心和目標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基礎之上,如果受到了錯誤的指引,就不會獲得快樂、滿足和成功。  
當一個人狂熱地追逐財富、地位和名譽,以至於他把全部心智和能力,都用來實現一個狹隘自私的錯誤理想時,他只能開發自己巨大潛力的一小部分,而且他的路會越走越窄。要知道,最完整的人生,才可能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不要帶著貪婪的目的開始人生的旅途,一個真正的偉人絕不會貪得無厭地去獲得地位、金錢和權力,而放棄自己的尊嚴、品格和快樂。遠離貪婪,才能從內心擁有尊嚴、快樂與幸福,打造成功人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