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知行錄
南懷瑾說:凡有才華的人,多半鋒芒凌厲,到不得勢的時候,一定受不了、滿腹牢騷,好像當今天下,捨我其誰?如果我出來,起碼可比諸葛亮。有才華的人,往往會有這個毛病,非常嚴重!
我們看到許多朋友,個性非常倔強,人格又很清高,但是這樣性格往往鋒芒太露,不但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南懷瑾一生自律,刻意低調,從不主動去宣傳自己。不僅如此,他還適時地隱藏自己的鋒芒,儘量少出風頭。
二十世紀七○年代,南懷瑾曾受聘於臺灣輔仁大學,開設《易經》課程。他講課時,教室裏坐滿了人,窗子外面還擠著不少人,很受學生歡迎。與之相比,其他教授講的課就顯得很受冷落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之後,他竟然主動把課程停下來了。有人問他何故,他的解釋是:正因為課程太受學生歡迎,所以不能講了。他說:「為了避免造成別人的不愉快和難過,自己應該急流勇退,以免他日遭忌,反而不妥。」
事實證明,他的擔憂是不無道理的,並非杞人憂天。
南懷瑾有位學生在臺灣一所師範大學任教,常與本校同仁論及南懷瑾的學識,並向一位文史哲方面的教授提議,何不聘請南先生來師範大學講課?當時,這位教授回答說:「如果請南先生來教孔孟學說,當然是一流的教授;如果講道家的學術,南先生也很精通;如果是講禪宗,那更是他的老本行;所以說,請了他來,我們這些老師恐怕就失業了,到時到哪裡討飯吃呀?」
這也許只是教授說的玩笑話,但也點出了其中的利害關係。這一點,恐怕南懷瑾早已心知肚明,因此才辭去輔仁大學的教課職務。以後再有大學邀請,他也只接受研究所的約聘,指導幾個博士生。博士生人數少,一般不會出現這類問題。更何況,博士生可以前往他的住所就教,就更為簡單了。
大師智慧活學活用
南懷瑾先生處世低調,總說他這一生「一無是處,一無所長」,實際上他已經享盡人間的榮光。不過,也正是這種低調,讓他免去不少麻煩。身負盛名的他尚且如此,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更應低調處世了。
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過於暴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過分地招搖,對自己極為不利,容易受到有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擊。因此,適當隱藏自己的鋒芒、低調處世,一方面可以使自己謙虛向學,另一方面可以保護自身不受損害,有利於自己聰明才智的發揮。俗話說:「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大凡歷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傑,雖然身懷絕技,但是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為了贏得勝利,常常後發制人,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輕易地暴露和表現自己的才能。
謙虛好學不僅使自己保持低調,而且讓自己獲益良多。真正聰明的人,應當常為自己的無知或不如人而慚愧,並多向別人請教。這樣,才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豐富和完善自我。即使自己確有才智,也不要四處去出風頭,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而是努力克制和忍耐住自己爭強好勝的心理。
隱藏鋒芒、低調處世是一種巧妙的「曲線處世」哲學。這種哲學的核心是「不必第一,巧當第二」,尤其適用於組織中的二把手或副職,可以戲稱為「老二哲學」或「綠葉哲學」。具體細節如下:
1.幫助下屬立功
每個作為下屬的普通員工,都希望被提攜或是有磨煉表現的機會。身為二把手,與下屬更親近,自然更瞭解如何激勵手下,使他們更願意投入工作、獲得成就。培才愛人,是二把手愛護提拔屬下、凝聚團體力量的基本胸襟。團體有了成長力,必定處處朝氣蓬勃。
2.個人的功勞要與團隊分享
有了功勞是好事,但要能與眾人分享,因為有大眾才有個人。有好處不要爭利,有利益不要獨佔,不論多少功勞,一定要有這個觀念:「這個功勞是大家的,應該分享給大家,將光榮歸於大眾。」一個公司、一個團體,會因有一位好的二把手而利益倍增。
3.要輔助一把手搞管理
如果一把手在領導上有不圓滿或欠缺之處,做二把手的人就要輔助他,上下協調,讓團體平安。好比諸葛亮忠誠輔佐劉氏父子,鞠躬盡瘁,留下千古美談。也許在外人看來,這樣的工作吃力又不討好,只有苦勞沒有功勞。不過,一位深諳「老二哲學」的二把手,會明白成功不必在我,自然心甘情願付出一切。
4.替別人承擔過失
無論從事哪種行業,難免有功有過。做人要能功成不居、過失不諉。一個團體中如果人人爭功諉過,就不會和諧,無法發展。因此當下屬有了過失、做人處事不圓滿時,二把手要替他多承擔一點;有時為了大局發展與未來,二把手也要懂得為一把手多擔當一些,表示自己有力量承擔。
總而言之,隱藏鋒芒,才能夠更好地發光;低調行事,才能夠更好地處世。7.進退有度,走好下坡路
大師知行錄
南懷瑾說:人在上臺與下臺之間,儘管修養很好,而真能做到淡泊的並不多。一旦發現了好的位置,看看他那個神氣,馬上不同了。當然,「人逢喜事精神爽」,這也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如果上臺了,還是本色,並沒有因此而高興,這的確是種難得的修養。下臺時,朋友安慰他:「這樣好,可以休息休息。」他口中回答:「是呀!我求之不得!」但這不一定是真心話。事實上,一個普通人並不容易做到安於下臺的程度。所以唐人的詩說:「逢人都說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其次,上臺終有下臺時。爬山的朋友都知道,爬上去時固然很難,下山的時候更危險。因為向上爬很費力、很痛苦,一定會小心。走下坡的時候,就滿不在乎了,但往往在這時出毛病。我們可以從爬山體會人生。
……
時代不需要你的時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無聞地活下去,這也做不到。一個人總有自己的牢騷,尤其知識份子們總認為:「當今天下,捨我其誰?」假使讓我出來,比諸葛亮還高明。所以沒有完全認識自己,隱退是很難的。因此孔子對自己得意的弟子顏回說:「只有你我兩人才做得到。」
南懷瑾常說,功成則身退。他這一生,每次均在仕途最高峰時選擇了退隱。
二十歲的時候,他在川、滇邊境,擔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經理,並組織自衛團,擔任總指揮。他一個人獨自去說服當地擁有三千多人的土匪,收編為他的地方團隊,使隊伍人數達三萬多人。在完成自衛隊的建立後,他認為自己可以功成身退了,於是就一個人帶著兩個衛士,離開了總指揮的位子,去成都中央軍校擔任教職。
他在成都中央軍官學校,擔任政治指導員,同時教授政治學,並在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就在中央軍校任教期間,他發現自己實際上是在破壞教育,而不是在建設教育,而且人人都想做領袖。所以他在中央軍校任教兩年後就辭去教職,隨袁煥仙先生在成都成立維摩精舍,並成為其開山首座弟子。大師智慧活學活用
南懷瑾先生一生中的這兩次退隱,如果換成普通人,恐怕很難做到。他們會這樣想:我風華正茂,底下又有那麼多的人手,權力也有那麼大,我當然不能隱退了。再說了,土匪隊伍是我收編的,我不去做司令,誰有資格去做呢?另外,如果我想走、想退隱,旁邊的人一定說,他們還需要我的領導。他們這麼說也對,這裏少了我怎麼能行?--這是多少人退不了也隱不成的原因。南懷瑾先生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說退就退、說隱就隱,不留戀功名與官位。
提到進退,好像大都針對有官位與地位的人。其實,普通人也會涉及類似的命題。比如說,退休、降職、讓賢等等。對曾經攀上事業高峰的人而言,恐怕再也沒有什麼比從絢爛中迅速隱沒,更讓人難以忍受了,這時,尤其需要深諳進退的處世智慧與哲學。
1.不要把隱退看成失敗
很多人把「隱退」當成「失敗」。由於他們已習慣於享受歡呼與掌聲,一旦從高空中掉落下來,就像是藝人失掉了舞臺、將軍失掉了戰場,往往一時難以適應,而陷於絕望的谷底。
隱退其實是有好處的。唯有離開自己當主角的舞臺,才能防止自我膨脹。雖然,失去掌聲令人惋惜,但往好的一面看,隱退就是在進行深層學習,一方面挖掘自己的潛能,另一方面重新上發條,平衡日後的生活。當你志得意滿的時候,很難想像沒有掌聲的日子。但如果你要一輩子獲得持久的掌聲,就要懂得享受「隱退」。
事實上,「隱退」不等於「放棄」,它很可能只是轉移陣地,或者是為了下一場戰役儲備新的能量。但是,很多人認不清這點,反而一直緬懷著過去的光榮,始終難以忘情「我曾經如何、如何」,不甘於從此做個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
2.不要認為自己很重要
要學會認識自己,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也不要輕視自己。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是沒了誰,地球都照樣會轉。所以,一個人可以自信,但不要自大;可以狂放,但絕不能狂妄。所以,不論是「無可奈何花落去」,還是「似曾相識燕歸來」;不論是遊子回歸,還是飛鳥離巢,你都可以做到,來就大大方方地來,不妨躊躇滿志,喝令三山五嶽開道;走就痛痛快快地走,盡可能灑脫自如,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絲雲彩。人生就像爬山一樣,要麼往上走,要麼往下走。我們不能希望總是走上坡路,有時候,走下坡路也是每個人必然的經歷--爬到了山頂上,只有下坡路可走。怎麼辦呢?不妨坦然地走下來,再去爬另一座山峰,這才是積極的人生態度。
南懷瑾說:凡有才華的人,多半鋒芒凌厲,到不得勢的時候,一定受不了、滿腹牢騷,好像當今天下,捨我其誰?如果我出來,起碼可比諸葛亮。有才華的人,往往會有這個毛病,非常嚴重!
我們看到許多朋友,個性非常倔強,人格又很清高,但是這樣性格往往鋒芒太露,不但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南懷瑾一生自律,刻意低調,從不主動去宣傳自己。不僅如此,他還適時地隱藏自己的鋒芒,儘量少出風頭。
二十世紀七○年代,南懷瑾曾受聘於臺灣輔仁大學,開設《易經》課程。他講課時,教室裏坐滿了人,窗子外面還擠著不少人,很受學生歡迎。與之相比,其他教授講的課就顯得很受冷落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之後,他竟然主動把課程停下來了。有人問他何故,他的解釋是:正因為課程太受學生歡迎,所以不能講了。他說:「為了避免造成別人的不愉快和難過,自己應該急流勇退,以免他日遭忌,反而不妥。」
事實證明,他的擔憂是不無道理的,並非杞人憂天。
南懷瑾有位學生在臺灣一所師範大學任教,常與本校同仁論及南懷瑾的學識,並向一位文史哲方面的教授提議,何不聘請南先生來師範大學講課?當時,這位教授回答說:「如果請南先生來教孔孟學說,當然是一流的教授;如果講道家的學術,南先生也很精通;如果是講禪宗,那更是他的老本行;所以說,請了他來,我們這些老師恐怕就失業了,到時到哪裡討飯吃呀?」
這也許只是教授說的玩笑話,但也點出了其中的利害關係。這一點,恐怕南懷瑾早已心知肚明,因此才辭去輔仁大學的教課職務。以後再有大學邀請,他也只接受研究所的約聘,指導幾個博士生。博士生人數少,一般不會出現這類問題。更何況,博士生可以前往他的住所就教,就更為簡單了。
大師智慧活學活用
南懷瑾先生處世低調,總說他這一生「一無是處,一無所長」,實際上他已經享盡人間的榮光。不過,也正是這種低調,讓他免去不少麻煩。身負盛名的他尚且如此,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更應低調處世了。
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過於暴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過分地招搖,對自己極為不利,容易受到有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擊。因此,適當隱藏自己的鋒芒、低調處世,一方面可以使自己謙虛向學,另一方面可以保護自身不受損害,有利於自己聰明才智的發揮。俗話說:「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大凡歷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傑,雖然身懷絕技,但是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為了贏得勝利,常常後發制人,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輕易地暴露和表現自己的才能。
謙虛好學不僅使自己保持低調,而且讓自己獲益良多。真正聰明的人,應當常為自己的無知或不如人而慚愧,並多向別人請教。這樣,才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豐富和完善自我。即使自己確有才智,也不要四處去出風頭,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而是努力克制和忍耐住自己爭強好勝的心理。
隱藏鋒芒、低調處世是一種巧妙的「曲線處世」哲學。這種哲學的核心是「不必第一,巧當第二」,尤其適用於組織中的二把手或副職,可以戲稱為「老二哲學」或「綠葉哲學」。具體細節如下:
1.幫助下屬立功
每個作為下屬的普通員工,都希望被提攜或是有磨煉表現的機會。身為二把手,與下屬更親近,自然更瞭解如何激勵手下,使他們更願意投入工作、獲得成就。培才愛人,是二把手愛護提拔屬下、凝聚團體力量的基本胸襟。團體有了成長力,必定處處朝氣蓬勃。
2.個人的功勞要與團隊分享
有了功勞是好事,但要能與眾人分享,因為有大眾才有個人。有好處不要爭利,有利益不要獨佔,不論多少功勞,一定要有這個觀念:「這個功勞是大家的,應該分享給大家,將光榮歸於大眾。」一個公司、一個團體,會因有一位好的二把手而利益倍增。
3.要輔助一把手搞管理
如果一把手在領導上有不圓滿或欠缺之處,做二把手的人就要輔助他,上下協調,讓團體平安。好比諸葛亮忠誠輔佐劉氏父子,鞠躬盡瘁,留下千古美談。也許在外人看來,這樣的工作吃力又不討好,只有苦勞沒有功勞。不過,一位深諳「老二哲學」的二把手,會明白成功不必在我,自然心甘情願付出一切。
4.替別人承擔過失
無論從事哪種行業,難免有功有過。做人要能功成不居、過失不諉。一個團體中如果人人爭功諉過,就不會和諧,無法發展。因此當下屬有了過失、做人處事不圓滿時,二把手要替他多承擔一點;有時為了大局發展與未來,二把手也要懂得為一把手多擔當一些,表示自己有力量承擔。
總而言之,隱藏鋒芒,才能夠更好地發光;低調行事,才能夠更好地處世。7.進退有度,走好下坡路
大師知行錄
南懷瑾說:人在上臺與下臺之間,儘管修養很好,而真能做到淡泊的並不多。一旦發現了好的位置,看看他那個神氣,馬上不同了。當然,「人逢喜事精神爽」,這也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如果上臺了,還是本色,並沒有因此而高興,這的確是種難得的修養。下臺時,朋友安慰他:「這樣好,可以休息休息。」他口中回答:「是呀!我求之不得!」但這不一定是真心話。事實上,一個普通人並不容易做到安於下臺的程度。所以唐人的詩說:「逢人都說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其次,上臺終有下臺時。爬山的朋友都知道,爬上去時固然很難,下山的時候更危險。因為向上爬很費力、很痛苦,一定會小心。走下坡的時候,就滿不在乎了,但往往在這時出毛病。我們可以從爬山體會人生。
……
時代不需要你的時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無聞地活下去,這也做不到。一個人總有自己的牢騷,尤其知識份子們總認為:「當今天下,捨我其誰?」假使讓我出來,比諸葛亮還高明。所以沒有完全認識自己,隱退是很難的。因此孔子對自己得意的弟子顏回說:「只有你我兩人才做得到。」
南懷瑾常說,功成則身退。他這一生,每次均在仕途最高峰時選擇了退隱。
二十歲的時候,他在川、滇邊境,擔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經理,並組織自衛團,擔任總指揮。他一個人獨自去說服當地擁有三千多人的土匪,收編為他的地方團隊,使隊伍人數達三萬多人。在完成自衛隊的建立後,他認為自己可以功成身退了,於是就一個人帶著兩個衛士,離開了總指揮的位子,去成都中央軍校擔任教職。
他在成都中央軍官學校,擔任政治指導員,同時教授政治學,並在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就在中央軍校任教期間,他發現自己實際上是在破壞教育,而不是在建設教育,而且人人都想做領袖。所以他在中央軍校任教兩年後就辭去教職,隨袁煥仙先生在成都成立維摩精舍,並成為其開山首座弟子。大師智慧活學活用
南懷瑾先生一生中的這兩次退隱,如果換成普通人,恐怕很難做到。他們會這樣想:我風華正茂,底下又有那麼多的人手,權力也有那麼大,我當然不能隱退了。再說了,土匪隊伍是我收編的,我不去做司令,誰有資格去做呢?另外,如果我想走、想退隱,旁邊的人一定說,他們還需要我的領導。他們這麼說也對,這裏少了我怎麼能行?--這是多少人退不了也隱不成的原因。南懷瑾先生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說退就退、說隱就隱,不留戀功名與官位。
提到進退,好像大都針對有官位與地位的人。其實,普通人也會涉及類似的命題。比如說,退休、降職、讓賢等等。對曾經攀上事業高峰的人而言,恐怕再也沒有什麼比從絢爛中迅速隱沒,更讓人難以忍受了,這時,尤其需要深諳進退的處世智慧與哲學。
1.不要把隱退看成失敗
很多人把「隱退」當成「失敗」。由於他們已習慣於享受歡呼與掌聲,一旦從高空中掉落下來,就像是藝人失掉了舞臺、將軍失掉了戰場,往往一時難以適應,而陷於絕望的谷底。
隱退其實是有好處的。唯有離開自己當主角的舞臺,才能防止自我膨脹。雖然,失去掌聲令人惋惜,但往好的一面看,隱退就是在進行深層學習,一方面挖掘自己的潛能,另一方面重新上發條,平衡日後的生活。當你志得意滿的時候,很難想像沒有掌聲的日子。但如果你要一輩子獲得持久的掌聲,就要懂得享受「隱退」。
事實上,「隱退」不等於「放棄」,它很可能只是轉移陣地,或者是為了下一場戰役儲備新的能量。但是,很多人認不清這點,反而一直緬懷著過去的光榮,始終難以忘情「我曾經如何、如何」,不甘於從此做個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
2.不要認為自己很重要
要學會認識自己,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也不要輕視自己。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是沒了誰,地球都照樣會轉。所以,一個人可以自信,但不要自大;可以狂放,但絕不能狂妄。所以,不論是「無可奈何花落去」,還是「似曾相識燕歸來」;不論是遊子回歸,還是飛鳥離巢,你都可以做到,來就大大方方地來,不妨躊躇滿志,喝令三山五嶽開道;走就痛痛快快地走,盡可能灑脫自如,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絲雲彩。人生就像爬山一樣,要麼往上走,要麼往下走。我們不能希望總是走上坡路,有時候,走下坡路也是每個人必然的經歷--爬到了山頂上,只有下坡路可走。怎麼辦呢?不妨坦然地走下來,再去爬另一座山峰,這才是積極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