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忙起來多好 因為閒下來更累


這幾天我去了東北的一個地方看朋友,很久沒有去這麼偏僻的小山村,兩個半小時的飛機後,又坐了兩三個小時的汽車,一路顛簸,才到了這個地方,那裡馬路上沒有什麼車,路的兩邊不是東北菜就是腳底按摩。


我打開所有的打車軟體,都無一例外地寫著:本地區沒有開放。跟計程車師傅說我能跟你支付寶轉帳嗎?師傅冷冷地說:別整這些沒用的,現金!


這個地方,偏僻且安靜著,安穩且清閒著。


大眾點評上零零星星寫著幾個評價,就跟街道上的人一樣,零零散散,沒有上班下班高峰期。


那年畢業,朋友分配到了這個地方,因為這裡安逸,早上八點上班報到,中午回宿舍午休,下午五點多就回宿舍了。


他的母親告訴他,平平淡淡才是生活,朋友告訴他,那麼拼命幹什麼,混混日子,舒舒服服,一天天也就過去了,一輩子也就過去了。


小城市安逸,生活氣息濃,甚至看不到匆匆的步伐。曾經聽說過他的工作清閒,真正見到,才知道是真的。


單位幾乎所有人上班的狀態不是打遊戲,就是看報紙,要不就是無聊地刷著手機,無所事事地混完一天接一天。


單位裡有餐館、小賣部、移動營業廳、籃球場、幼稚園,要什麼有什麼,也什麼都不缺,人不用出大院,因為什麼都有。可是,日子,一天天地就這麼過了。時間久了,忽然有一天,發現自己離不開這個地方了。


同行的朋友羡慕他的生活,說,你看你工作多爽,成天啥也不用做,工作如此清閒,上班放鬆,下班回家,這麼閑的工作去哪裡找啊。再看看我們在北京,今天見客戶,明天忙專案,後天還要跟各種老闆一起吃飯,忙死了。


沒想到的是,朋友的臉上露出尷尬的微笑,他說:忙多好啊,閒才是真的累啊。



我有點生氣,我們一天到晚忙死,閑怎麼還累起來了,你他媽在逗我。
可是,兩天後,我再也不懷疑他跟我說的話。


那天,我陪他去上班,他在看報紙,我在一旁無所事事地玩兒著手機,他偶爾給我端來一杯茶,我也跟他寒暄兩句,一上午過得很快,就到了中午。


中午午休後,我陪著他去公司打卡,坐在辦公室實在沒事,就去了樓下的檯球廳打到四點,檯球打累了,我們繼續沒事幹,於是回到辦公室。我拿出本書看,可是來來往往的人,總是吵著我看不進去,他在一邊,偶爾接幾個電話,偶爾打開電腦,無奈地刷著網頁。到了五點下班,我也就看了三頁書。
我們渾渾噩噩地走在去飯館的路上,一天過去了,可誰也不知道今天做了什麼。

晚上吃完飯,才發現這個城市的商店都早早地關了門,忽然想去酒吧喝一杯,可十一點左右,酒吧就打了烊。


我們回到宿舍,躺在床上,聊著天南海北,扯著古今中外,無聊地等待著第二天。

我問他,你這樣的日子,一年能有幾天。他告訴我,除了檢查,基本上都是這樣。


第二天,我陪著他,又過了一模一樣的日子。


晚上吃飯時,我點了一瓶酒,酒後,我說:我想回北京了。


朋友問,為啥啊。


我說,因為這兩天,過得好累。


他笑著說,你這才兩天,我幾乎是天天。



我去過很多小城市,逐漸明白,為什麼小城市的年輕人寧願選擇在大城市忙死,也不願意在小城市安逸地生活了。在北上廣,哪怕他們累到半死,成天加班辛勞,也要豁出去闖一闖。


因為寧可忙死,也不想被閑死,只有一次青春,不拼了命,也就不能盡了興。
有一句話叫忙裡偷閒最可貴,閑只有在忙碌後,才是有意義的,一直閒著的人,反倒不會那麼開心。


就像一個剛跑過五公里的人,忽然讓他躺一會兒,會覺得很舒服。可一個整天都躺著的人,讓他一直這麼躺著,他只會更難受而已。


生活,最重要的是勞逸結合,何況我們這麼年輕,別總是抱怨自己忙自己累,累點有什麼怕的;要知道,閒下來反倒更累。


有事情忙碌,其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只要別讓這種忙碌變成無意義的重複就好。


忙碌中,人至少在進步,而那些總是在躺著睡覺浪費時間的人,永遠不知道世界是動著的。他們以為有了一個大環境的庇護,自己就可以過得穩定,卻不知道,那些所謂的穩定,不過是在浪費著生命。當有一天,不得不離開這個穩定的環境時,才知道這世上根本不存在一成不變不用進步的日子。


每天進步的生活,才是穩定的,動起來的日子,才充滿著活力。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既然如此,就躁動起來,別怕忙,反正你只有一次青春,不大汗淋漓,不拼盡全力,要它何用呢。


每次來到這些小城市,看著早上的陽光,沒有霧霾的天空,和安靜的街道,都會想起金庸筆下的兩個人:郭靖和黃蓉。年輕的時候,他們走南闖北,改變著世界;年老的時候,他們隱居桃花島,過著世外桃源的日子。


可是,有時候我在想,如果他們出生的時候就在桃花島呢?如果他們之後的日子,都在安逸地下棋散步喝酒,一過就是幾十年呢?如果他們一輩子沒出桃花島呢?


那麼,降龍十八掌就失傳了吧,打狗棍法也就消失了吧,更重要的是,也就不會有射雕英雄傳這段故事了。


長輩總是告訴我們,平平淡淡才是真,安安穩穩才是福,卻忘了現在這個世界變動得太快,那些成天無所事事整日求安穩的人,終究會被時代淘汰,看似安穩的日子,在變化飛快的世界裡,才是最不安穩的。


何況,父母是經歷過大風大浪後,才說出「平平淡淡才是真」這段話,若連世界都沒看完,就想談平淡,這樣的平淡,或許只是平庸罷了。


這次白城之行,我越來越明白:那些清閒的日子,其實才是最累的生活。
所以,忙起來,世界才是你的。



我的微博裡,有很多人在跟我抱怨說自己有多忙,我都會安慰他們:忙其實是一件好事。


因為對比忙,閒著度過青春,更累。青春是拿來摔打的。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有人陪,有事情做,有所期待。這樣的生活,忙碌,並幸福著。


兩天後,我決定離開這座小城,朋友跟我吃飯的最後一句話是:兩年內,我一定會辭職,趁現在還來得及。


我點點頭。


回北京的飛機上,我想,所有人都一樣,都喜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日子。


不過,總要經歷過大風大浪,才知道海闊天空的美好;總要經歷過狂風暴雨,才明白春暖花開的意義。


既然年輕,就總要忙起來,才懂得閒暇的可貴。
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


年輕時怕寂寞,年老時望獨處。


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朋友寫了一句話,朋友三十五歲,剛有了孩子,他說:逐漸瞭解了,為什麼許多男人每次回到家,都要在車裡坐一會兒,抽上一根煙了。因為回到家,你就變成了爸爸,變成了丈夫,你是頂樑柱,是擎天柱,是穆鐵柱,就是不是自己。


看到朋友寫的這句話,心裡很酸。我特別能理解一個人隨著自己長大的路上,對獨處的渴望。隨著有了事業,有了團隊,有了家庭,責任感強了,獨處的時間也就少了。總會在夜深人靜時想起當時的年少輕狂和對未來無限嚮往。


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不幸的是,那些獨處的時間,終究會隨著我們年齡增長而消失。


我記得一個朋友前些時間在準備一個英文辯論比賽,因為需要查閱大量資料,背誦大量專有名詞。於是,很愛玩兒的他,竟然三個多月電話打不通。後來,我才知道,他去了個安靜的地方租了個房子,每天除了查資料就是對著牆一遍遍的自己跟自己用英文對話。搞得後面都快人格分裂了。


幸運的是,那年辯論賽,他拿了最佳辯手。


他說,只有偏執狂,才能創造卓越。而我說,因為那些寂寞時光,才創造出卓越的他。


這世界上很多牛X的事情,都是一個人在寂寞或饑餓時想出來的,團隊合作很重要,但合作細節、分工明細和目標計畫都是一個人在寂寞中想出來的。


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


當老師那幾年,遇到過很多人蓬頭垢面的準備考試,這段時間,他們切斷了外界的干擾,離開了無用的社交,每天早出晚歸去圖書館占位,喝著咖啡、紅牛去聽老師上課,甚至打電話都成了奢侈,只是偶爾跟父母報個平安。在幾個月的寂寞時光後,他們拼了命,盡了興,結果都不差。


人不應該怕寂寞,而應該怕浪費了寂寞的時光。

我有一個朋友,是一隻程式員,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去年辭職,一年沒有找工作,我們都特別擔心他的狀態,吃飯的時候會關心的問:你什麼時候找工作阿?
他笑著說,不著急。


我問,為什麼不著急阿?


他說,我還有點存款,夠扛一年。


我繼續問,那也不能這麼作死吧,花完了呢,至少應該先找個工作幹著吧。


他搖搖頭說,真不著急,試問,人生有多少時間可以這樣什麼事情也不做呢?
我沒有說話,我們也許久沒了聯繫,一年後,我才知道他的厲害:這一年的gap year(間隔年),他考了駕照,健身減肥20斤,讀了100多本書,自考了註冊會計師,從此成功轉行。


當他走進了一家會計事務所時,他才告訴我們,這一年為什麼我們很少能看到他,因為,他在這一年的寂寞時光裡,厚積薄發著,平靜的努力著,終於,他成功轉型,亮瞎所有人的眼睛,變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相反,我遇到大多數的人,在人生寂寞的時光中因為糾結、焦慮,最後浪費了最能讓自己升值的機會。


我另一個朋友在被解雇後,成天睡覺睡到天亮,竟然買了個電視,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視掃台,一年過去後,除了胖了好幾斤,就是存款花的差不多了,人沒有任何變化。後來,他不得不離開北京,回到父母開的公司找了個閒職。


要知道他不是特例,很多人都是因為沒有用好自己的寂寞時光,最終失去了改變自己的機會。


其實當人畢業後,過上了朝九晚五的日子,才發現白天沒時間學習,晚上沒力氣改變,漸漸的,也就習慣了平庸的生活狀態。


許多人被問到大學四年最後悔的事情,他們的回答都是沒有好好學習。其實,大家並不是後悔大學四年沒好好學習,而是後悔沒有利用好那些寂寞的時光。


這些時光,明明可以去圖書館,卻被花到了無用的社交上;明明可以去磨練出一技之長,卻被用在了被窩裡;明明可以拿來改變自己,卻被廢在了韓劇、遊戲中……到頭來,大學四年確實不再寂寞,卻在畢業後懷念起了這段無憂無慮的匆匆歲月。
說白了,這不是懷念,不過是悔恨為什麼自己沒有珍惜時間。



我上大學的時候,幹了兩件事情,直到今天會很自豪:第一,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苦練英文,每天四十分鐘,雷打不動,堅持了八個月。第二,和幾個好朋友組織了讀書會,每週一本書,堅持不懈。


這些面對空無一人的教室的日子,在圖書館無人問津的時光,讓我大學四年磨練出一技之長,更讓我懂得了外面的世界,最重要的是,我開始明白,寂寞是常態,強者通過寂寞修煉,弱者浪費寂寞消遣。


不過,出來混,都是會還的。


走入社會後,我經常發現,所有成功的大牛們都有一個特點,他們珍惜時間,他們會利用寂寞的時光打造出一個更好的自己,而不會在寂寞的日子裡打開臉書瘋狂地刷屏、更不會用Skout無休止地搜尋約炮對象。


所以,不用羡慕那些在臺上熠熠生輝的人,也不用羡慕那些在其他領域叱吒風雲的人,他們不過是在沒人的時候,耐住了寂寞,自然,也就能在今後享受的起繁華。
願我們都能耐住寂寞,用好升值期,成為更好的自己。

忙起來,世界才是你的


舒適區終有一天會毀掉青春

2

心理學研究中關於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在舒適區我們得心應手,每天處於熟悉的環境中,做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際,甚至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對這個區域中的人和事感覺很舒適。但是這樣的生活,無疑是溫水煮青蛙。

在北上廣這種繁華都市,搞廢一個人的方式特別簡單,給你一個安靜狹小的空間,給你一根網線,最好再加一個外賣電話。好了,你開始廢了。

以自己為圓心,自己的手為半徑,開始畫個圓。你會發現所有需要的東西,都在這個圓圈裡。

這個圈,叫作舒適圈。

今年年初,我一直在全國各地出差,回到北京,見到一個許久沒見的朋友,一起去KTV唱歌,他剛剛被公司解雇。我問他,一個月沒見,最近忙啥呢。
他說,沒忙啥,待著呢。

我問他,啥叫待著。

他撓了撓頭,說,我也不知道,就覺得時間好快,這一個月啥也沒幹就過去了。

旁邊的朋友在創業,整天焦頭爛額,於是問,啥意思,還能有這種狀態,一個月不知道做了什麼?我要給你點一首歌《時間都去哪兒了》……

他說,滾。

我說,其實我特別能理解你,你這個月是不是覺得自己過得特別無憂無慮,恨不得連電話都想丟了。

他說,電話還是得要的,不過確實電話每次響起還是有點緊張,總覺得自己安穩的小世界要被打破啦。

我點點頭,想起了《刺激1995》裡的一句話:這些牆挺有意思,一開始你抵觸它,然後你習慣它,最後你不得不依賴它,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體制化)。

人有一種習慣,就是總喜歡在舒適熟悉的環境待著,這種「舒適區」一旦被建立,就會變得無比依賴,慢慢地愛上了周圍的牆,戀上了這舒適的小屋,從而不願意飛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其實舒適區本身沒問題,就像家一樣,溫暖舒服,每個人都有。但如果家的力量太強而放棄了去外面看看的夢想,是挺可惜的。我們都有過想出去看看然後被爸媽叫停的時刻,但大多數堅持出遠門的孩子,也沒有忘記過回家的路,回家後,不過眼界開了,知道世界變大了,明白自己渺小了而已,最重要的是,他們開始著手下一次旅行的計畫了。

看,他們的舒適區,就這麼變大了。

我想起另一個朋友,畢業後去了一家國企上班,每天朝九晚四,日子像上了發條一樣,有規律無意義,只有週末,才像被賦予了靈魂一樣,穿著打扮逛街約會去了。

我跟她聊過舒適區,她告訴我,我這才不是舒適區,我可是每天都要按時工作的,而且我從來不遲到不早退,很規律很努力的。

我說,那工作一年了,感覺到自己有什麼變化嗎?

她想了想,說,你別說,好像還真沒有。

其實,舒適區分為兩種,一種是成天無所事事,另一種更可怕,因為很難意識到,就是無意義有規律的迴圈。而後者,更是許多人的生活狀態:看起來很努力,看起來很累很忙,不過是重複無意義地迴圈著,這樣的生活,過著過著只會覺得舒服,卻沒有本質的變化。

我曾經見到一個在醫院門口收費的哥們兒,每天擺著一副臭臉,誰也不能多問他一個問題,否則他會大發雷霆。可是他一下班,臉上就露出了笑容。後來,我明白了,只有下班後,他才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開始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所以,只有一個人舒適區被打破,才能見到突破和卓越,從而帶來持久的幸福。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沒有功勞,也就沒有苦勞》,說這個時代的高手不再是默默無聞埋頭努力的人,而是那些不可替代有創造力的人,所以,那些總是在舒適區中溫水煮青蛙的人,終究會被這個時代淘汰,不過是時間問題。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牆,甚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圍城,就像每個遠行的人,也都記得回家的路。不過,人的區別不過是圍城的大小而已。

人應該要有一顆願意挑戰的心,有一個喜歡探索的心態,學著做一些沒做過的事,嘗試見一些沒見過的人,試著在生活中埋一些彩蛋。

我特別怕自己在年輕的日子裡,把日子過成發條,只剩下滴答滴答。於是,從開始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沒有坐過班,即使是現在創業,董事會非要求坐班,我也斷然拒絕。甚至有一段時間鬧得很僵,他們問我為什麼這麼不願意全心投入這份工作?

我跟他們說,不去坐班不是不全力投入,相反,很多人每天坐八小時一周坐五天,也就幹了十個小時的活,搞得自己也鬱悶。而我給我自己安排時間,是主動的,工作十個小時,效率可能是二十個小時的。

後來,我拿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不坐班效率反而更高,我能用大把屬於自己的時間做許多事情,跨了幾個領域,這些領域能互相協作,而且都做得不錯。
其實,我不願意坐班還有個原因,就是我特別瞭解自己的惰性,一旦我的日子變得循規蹈矩每天都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慢慢地就失去這麼強的創造力和闖勁兒。我怕自己習慣了一種生活模式,換了環境就不適應了。

不過是想趁著年輕,趁著還沒定型,多去看看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想讓自己更強大點,強大到能在任何一個環境都能活得下來。

至於舒適區,等我老了,拼不動了再回去過吧。

我其實不贊同年輕人剛畢業就走進寫字樓的一個辦公室參與寫字樓政治,我希望他們能多出去看看,哪怕這個業務很累很忙需要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也最好不要在剛畢業就用青春年華在辦公室建造起了一個舒適區,然後讓這個舒適區一點點地殘害著本應躁動的青春。

關於走出舒適區,並不是盲目地辭職,相反,你應該有一份保底活下來的工作,除此之外,一定要給自己的生活中埋下一些彩蛋:去吃一次沒吃過的超辣雞翅;去表白一個只見過一次的姑娘;去看一本一直想看的書;和閨密去一個不是旅遊景點的地方;去毫無保留地爛醉一次;去看一場能喚起回憶的演唱會。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到電影《7號房的禮物》中那只被監獄防護網攔住的氣球,和那對父親和女兒渴望自由的眼神。這世界上還有這麼多人奮力去追求著自由,而我們已經有了這麼自由的軀體,為何不去努力拆掉思維裡的牆,自由地飛出去看看這世界的模樣?

所以,別讓舒適區毀掉青春,相反,應該趁著青春,去圍牆的外面看看,你要相信,故步自封的人,舒適區會越來越小,終有一天,會發現世界早無落腳之處。

真正的強者,他們在年輕的時候,經歷了滄桑,化解了迷茫,學會了堅強,懂得了療傷,他們在哪裡都能活,哪裡都是舒適區,哪裡都是自己的天堂。
願年輕的我們,都是後者,能不顧一切地闖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