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支配、控制孩子的父母
想支配孩子的父母,無論什麼都要干涉,甚至會發出瑣碎的指示,事事非得按照自己的意思控制孩子不可。
對這樣的父母而言,總是聽自己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相反地,不聽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對這樣的「壞孩子」,會以「如果你不聽話的話……」來威脅之。這裡的「……」,可以是「不給你零食」、「不買東西給你」、「不帶你出去玩」等等。
例如,有進食障礙而住院的二十多歲女性,從小就因母親的過度保護、過度干涉而煩惱不已。
「母親個性一板一眼而且有完美主義,家裡總是打掃得一塵不染。她的口頭禪是『如果將冷凍食品或料理包擺上桌,孩子實在太可憐了』,所以不只三餐,連點心或便當都出自母親之手,我們也常常穿著母親親手縫製的毛衣或夏日服裝。
然而,只要稍微有點髒亂,或是弄髒衣服,母親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快點整理乾淨。如果不照媽媽說的做,就把妳趕出去或送到孤兒院那種設施去。』、『不要弄髒衣服,如果不聽話,就再也不買衣服給妳了。』會像這樣大罵,真的非常可怕。
母親甚至連我的人際關係都會開口干涉。如果帶朋友到家裡玩,她一定會問對方『令尊是做什麼的?』如果說是任職於大公司,或是國家公務員,媽媽就會表現出很滿意的樣子。但如果不是,或是對方父親已經不在了的狀況,她就會說:『不要再跟那個人來往了。』
我最驚訝的一次,是小學三年級時我剛從開學典禮回家,媽媽就急著問:『有沒有跟○○在同一班?』我回答:『沒有同班呢。』結果媽媽生氣地說:『我明明有拜託之前的班導師,麻煩重新分班時要把妳和○○分到同一班的,怎麼還是沒有呢?』接著便馬上打電話到學校。
雖然我想阻止她,但她根本不願意聽,自顧自地跟老師抱怨著,最後掛了電話。
○○的爸爸在一間母公司很厲害的公司上班。所以媽媽希望我和○○成為好朋友。然而,○○曾說過「妳是承包商公司的孩子」,把我當成可隨便使喚的丫鬟,我不是很喜歡她──所以老實說我對於跟她分到不同班,其實鬆了一口氣。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事,總之我依照媽媽的意志去做事的傾向是很強烈的,根本無法違逆。為什麼呢?因為媽媽會流著淚、對我哭叫著:『我明明是為了妳好才說的,為什麼妳不懂呢?因為怕妳會發生什麼事,媽媽真的很擔心啊!』尤其在我升上小學高年級時,爸爸離家出走與同公司的年輕女性一起生活,媽媽對我的束縛就更強烈了。
國中、高中時,與朋友之間相處熱絡的時候,雖然很想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但我被命令只要一下課就要馬上回家。
如果不聽話,像是跟朋友一起去購物中心逛一下街,喝了咖啡再回家的話,就會被責罵。媽媽罵完以後還會哭著說:『妳知道妳這樣做,會讓媽媽多痛苦嗎?對媽媽來說,妳就是全部啊!』
母親很堅決地拒絕離婚,還對父親說:『如果離婚的話,你社內外遇的事情就會被公司知道了。』因此,雖然爸爸會給我們生活費,但其實是只有母女二人的家庭生活。和媽媽兩人彼此相處的家庭生活中,如果她說『妳是我的全部』,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回答,只能靜靜地順從她,彷彿無法呼吸般地、提心吊膽過日子。也因為如此,為了排解情緒而導致反覆地進食與催吐,無法停止。」
這位女性體重只剩下二十幾公斤,狀況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住院了。入院時,母親叫分居中的丈夫來醫院,雙親兩人就在女兒的眼前對談。
母親責備父親說:『就是因為你外遇,女兒才會變成這樣。我明明什麼都沒有做錯,到底為什麼會碰到這樣的事情?』聽到這裡,父親大聲怒吼:『凡事都要照妳的意願去做,我根本無法呼吸!』
當然,丈夫和公司的年輕女性外遇而離家出走的這個狀況,讓人非常同情這位母親。但「我明明什麼都沒做錯」這種主張,難道就是正確的嗎?
女兒一直擔憂地自省:「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呢?」但其實問題是出在無論什麼都要插嘴,想以自己的意思來控制一切的母親身上。這種過度保護、過度干涉而導致飲食障礙的情況,在精神科上是頗為常見的。
此外,就本質上來說,如果一位做事嚴謹又有完美主義的妻子,總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控制家庭,感到窒息的丈夫的確很有可能因為無法忍受,而將情感轉向其他女性。
丈夫離家出走之後,可以控制的對象就只剩下女兒了。所以她對女兒的支配行為也更變本加厲,然而這位母親卻毫無自覺。在毫無自覺的情況下,她更容易為了「我是如此為妳著想,為什麼妳就是無法照我的意思來做呢?」而對女兒生氣,說出讓女兒心中滿溢罪惡感的話語。
因為如此,女兒覺得自己的脖子被緊緊勒住般,被無法從母親的束縛中逃開的無力感與絕望感所糾纏⋯⋯這些複雜的心情,交織而成暴飲暴食及催吐的惡性循環。
◆毫不在意侵入孩子私領域的父母
父母對孩子強烈的支配欲,常以「過度控制」的形式表現出來。
許多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私人領域,以自己的想法強行干涉孩子,對孩子來說當然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但父母卻覺得「自己不過是一番好意罷了」──換句話說,他們對此絲毫沒有罪惡感。
我以前工作的大學中,同一個研究小組的女大學生曾經這樣對我說:
「我媽媽常常擅自進入我的房間,自己動手幫我整理,像是幫我重排書架上的書、或是把桌上的資料放到其他地方⋯⋯等等,造成我常常不知道需要的書和資料放在哪裡而四處翻找。雖然有跟她說不要再這樣了,但她都回答:『還不是因為妳房間太亂了,我才好心幫你整理!如果不喜歡這樣,就自己把房間整理好啊!』而且她還會趁我不在時擅自進行,我大學上課需要的講義也被她當垃圾一樣丟掉了,真的讓我覺得很困擾啊。」
母親對女兒的抗議充耳不聞,覺得自己只不過是為了女兒好而幫她整理,卻沒想到,自己的行為其實造成女兒莫大的困擾。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一個二十多歲的獨居女性上班族身上。
「上星期,我久違地請了特休在家休息。早上稍微睡晚一點,在浴室泡了個澡後一走出來,卻看見媽媽竟然在我家,我真的嚇了一大跳!我從小就知道媽媽很愛瞎操心,但我沒有給她備用鑰匙,所以她八成是趁我回老家的時候,偷偷從包包裡拿出來去打了一把新的鑰匙吧?雖然之前都沒發現,但似乎一直以來,她都趁我去公司的時候跑來我家。我有點生氣地詢問:『媽媽,妳為什麼在這裡?』她反而罵我:『妳才是!平常日不是應該在公司上班嗎?為什麼在家裡休息?』」
這位母親對於自己擅自進入女兒公寓一事毫無罪惡感,搞不好還認為為了守護獨居女兒的安全,自己當然得時不時地去監視一下才對。前述這位母親,有強烈支配的欲望及「母子一體感」,因此不尊重孩子獨立自主的人格,會毫不在意地闖入女兒的空間。無論女兒如何抗議,母親都不會聽從,更不會想到──縱使女兒與自己有血緣關係,也有不想被母親涉入的領域。
我和許多有這樣父母的孩子談過。
「爸媽會隨便看我的包包或桌子,看我的筆記或信件,可能連衣櫃都隨便翻看,因為我發現有些東西不見了。」
「趁我去上學的時候,擅自把我跟朋友借的漫畫丟掉了。一聽到我問就回說:『一直看那樣的東西都不念書!我是為了你好才這麼做的。』但因為我沒有零用錢,也沒辦法賠償,那個朋友之後就不跟我說話了。」
像這樣毫不在意地侵犯孩子的領域,是因為父母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或者應該說,他們擅自認為─就是因為自己身為父母,所以這些行為都可以被理解。像這種意識的根本,潛藏著「將孩子當成父母私有物」的想法。
◆看重世間榮耀更甚於孩子心情的父母
將孩子當成自己私有物的父母,會將世間所謂的「虛榮」之事,看得比孩子的心情還來得重要。
譬如說,在大學醫院醫局擔任祕書的二十九歲女性,向我訴說了對於不允許自己婚事的父母的不滿。
「我和男朋友已經交往兩年了,他比我大一歲,一個月前我們打算結婚了。所以我跟爸媽說,希望讓他們見個面。但我爸媽不喜歡他的工作,直接拒絕了跟他見面的提議。
我男朋友是藥商的MR(負責醫藥資訊),在大學醫院中向醫生介紹或宣傳藥物,因為會拜託教授進行藥物實驗,所以常常到醫局來,我們就是因此認識的。
他是個開朗又隨和的人,很適合做業務相關的工作,而且我和他在一起覺得很安心,深深覺得他是個可靠的人。我是被他這些特點而吸引的,但雙親卻無法理解。
我爸媽不喜歡他的職業,其實說穿了,就是因為「他不是醫生」。
我父親是任職於醫院裡的醫生,祖父自行開業,後來診所讓伯伯繼承了。我媽媽擁有藥師資格,也是醫生的女兒。我們的親戚中,也有很多醫生。因為這樣的家庭環境,父母從小就期望孩子能成為醫生或藥師,我的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可說是異常嚴格,雖然有去應考升醫學部的明星學校,但我卻落榜了。對於我落榜的情況,媽媽說:『實在太丟臉了,讓我在親戚前都抬不起頭來。』沒辦法,我只好進入第二志願的女子大學附屬學校,然後直接升上女子大學。也因如此,父母將期望都集中在我的弟弟身上,弟弟進入很好的學校後考上國立大學的醫學部,現在是研修醫生。
媽媽說:『親戚問我妳的結婚對象是怎樣的人,MR實在是太丟臉了,讓我說不出口!』更過分的是,她還說:『花那麼多錢讓妳去念千金小姐念的學校,真是浪費!爸爸特地拜託朋友,讓妳進入大學醫院醫局當祕書,為的就是讓妳和醫生結婚,妳為什麼就是不懂呢?我們栽培妳,可不是為了讓妳嫁給那樣的人!』
不管我說什麼,他們都聽不進去,也不認可我要結婚的事。爸媽都將「人」當作「品牌」經營,比別人更加在意社會觀感,單單以對方的職業當作結婚的判斷標準。
正因很理解這件事,所以一直以來就算有很喜歡的人,我也總是思考著:『他不是念好的大學,所以不會被認可吧?』、『爸媽不會喜歡他的職業吧?』所以遲遲沒有介紹對象給父母,也有因此就這樣分手的戀情。
現在的男朋友在大藥廠工作,我原本覺得應該會得到認可,但爸媽卻只用職業加以判斷,讓我實在無計可施,精神上大受打擊,覺得非常沮喪。
我弟弟也面臨了類似的狀況。
弟弟和我不一樣,雖然他很優秀地成為醫生,但其實內心裡更想成為遊戲或軟體開發者。他擅長數理、想做IT相關的工作,但爸媽卻不允許。爸爸說:『那種像是賣笑一樣的工作,我絕對不允許。』媽媽則說:『如果我們家的孩子都沒有當上醫生的話,一定會被親戚嘲笑的。』
弟弟因此無可奈何地成為醫生。然而,他並不擅長和患者對話,也一直很煩惱自己是否適合醫生這個工作。所以他想著或許『不要成為臨床醫生,而是成為基礎醫學的研究者會比較好』,但是他和爸爸商量時,卻得到反對的意見:『基礎研究者根本無法養家餬口。我們家的親戚都是有錢人,不要讓我抬不起頭來!』
雖然我和弟弟看起來是在優渥家庭中成長,但卻因為父母過度在意他人眼光,只能過著悶悶不樂的日子,我們倆都覺得『真的很不想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裡⋯⋯』,感到非常痛苦。」
像這樣不顧孩子的心情,而是以世間看法或虛榮為優先的父母,往往會在升學與結婚這兩個階段中,顯露出本性。
「國中考試失敗時,媽媽對我說『太丟臉了,實在不想走在你旁邊。』」
「高中考試時沒有考上公立學校,只好去念私立學校,爸爸說『我們家族大家都是念公立學校,你真是讓我覺得太丟臉了。』」
類似這樣的例子時有所聞。
◆怒罵孩子的父母
從孩提時代就一直被罵到大,會造成心靈創傷。譬如說,有個三十多歲的單親媽媽向保育士諮詢:「我很生氣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會忍不住大罵孩子。有時還會動手,我很擔心之後這樣下去,會演變成自己虐待孩子的情況。」
這位媽媽接下來前來我這裡就診,以下是她的故事。
「我的母親是稍有不如意,就會馬上生氣對我怒吼的人。就算是一點小事也會換了個人似地火冒三丈,所以我總是很謹慎害怕,過著看母親臉色的日子。
譬如說,我如果不聽媽媽說的話,她就會歇斯底里地說:『妳讓我覺得很煩,滾出去!』然後將課本或書包從陽台丟出去。我稍微回嘴,她就會大叫:『小孩子憑什麼違逆父母!』、『沒有妳我就輕鬆了!』所以我完全不敢忤逆她。
此外,母親很熱衷於教育,我孩提時代只能看新聞節目,如果我看歌唱節目或搞笑節目,她就會說『這些都太愚蠢了!』然後馬上關掉電視。如果我學校成績不好,就會被罵得很慘。國中時有一次期中考成績考差了,母親就用很厚的參考書丟我,打到我的額頭出血。
過了二十年後,現在我成為母親了。因丈夫突然從公司辭職,自己開了小吃店,但卻不是很順利,甚至負債幾百萬日圓,最後離婚了。
因為如此,我回到老家,但母親卻大罵:『所以說妳就是不行啊。老公負債還跟妳離婚,真是丟臉!我們親戚中根本沒有人離婚,就是因為妳沒有看男人的眼光啊──最好不要討債討到我們家來!』
從那之後,我就不曾回老家,現在幾乎是斷絕關係的狀態。前夫也沒有給我贍養費或孩子的養育金,我只能把孩子放在托兒所去上班。雖然有人勸我『只要回老家就有人幫忙照顧孩子了』,但因為不知道母親會說出什麼話,所以我絕對不回去!
現在,雖然不會聽到母親的怒罵聲,但我自己卻幾乎每天怒罵我兩個兒子──東西亂放不收拾、不聽我的話──雖然有各種理由,但聽到我自己罵孩子的聲音,根本就和我媽一模一樣,忍不住覺得很可怕。」像這樣會怒罵孩子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此外,由於自己為人父母,就誤以為不管對孩子說什麼都可以,完全沒有衡量自己所說的話語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也因此,他們會用令人無法置信的話來怒罵孩子:
「根本就不該把你生下來!」
「如果沒有你,媽媽就可以和爸爸離婚過著幸福的日子了!」
「你在幹什麼?怎麼會做這種事!你是笨蛋嗎?」
「你真的很沒用,死了算了!」
在這種怒罵之下成長的孩子,有不少人在長大之後,對自己的孩子罵出這些當年父母罵他們的話,形成言語暴力所造成的心理虐待循環。
想支配孩子的父母,無論什麼都要干涉,甚至會發出瑣碎的指示,事事非得按照自己的意思控制孩子不可。
對這樣的父母而言,總是聽自己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相反地,不聽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對這樣的「壞孩子」,會以「如果你不聽話的話……」來威脅之。這裡的「……」,可以是「不給你零食」、「不買東西給你」、「不帶你出去玩」等等。
例如,有進食障礙而住院的二十多歲女性,從小就因母親的過度保護、過度干涉而煩惱不已。
「母親個性一板一眼而且有完美主義,家裡總是打掃得一塵不染。她的口頭禪是『如果將冷凍食品或料理包擺上桌,孩子實在太可憐了』,所以不只三餐,連點心或便當都出自母親之手,我們也常常穿著母親親手縫製的毛衣或夏日服裝。
然而,只要稍微有點髒亂,或是弄髒衣服,母親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快點整理乾淨。如果不照媽媽說的做,就把妳趕出去或送到孤兒院那種設施去。』、『不要弄髒衣服,如果不聽話,就再也不買衣服給妳了。』會像這樣大罵,真的非常可怕。
母親甚至連我的人際關係都會開口干涉。如果帶朋友到家裡玩,她一定會問對方『令尊是做什麼的?』如果說是任職於大公司,或是國家公務員,媽媽就會表現出很滿意的樣子。但如果不是,或是對方父親已經不在了的狀況,她就會說:『不要再跟那個人來往了。』
我最驚訝的一次,是小學三年級時我剛從開學典禮回家,媽媽就急著問:『有沒有跟○○在同一班?』我回答:『沒有同班呢。』結果媽媽生氣地說:『我明明有拜託之前的班導師,麻煩重新分班時要把妳和○○分到同一班的,怎麼還是沒有呢?』接著便馬上打電話到學校。
雖然我想阻止她,但她根本不願意聽,自顧自地跟老師抱怨著,最後掛了電話。
○○的爸爸在一間母公司很厲害的公司上班。所以媽媽希望我和○○成為好朋友。然而,○○曾說過「妳是承包商公司的孩子」,把我當成可隨便使喚的丫鬟,我不是很喜歡她──所以老實說我對於跟她分到不同班,其實鬆了一口氣。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事,總之我依照媽媽的意志去做事的傾向是很強烈的,根本無法違逆。為什麼呢?因為媽媽會流著淚、對我哭叫著:『我明明是為了妳好才說的,為什麼妳不懂呢?因為怕妳會發生什麼事,媽媽真的很擔心啊!』尤其在我升上小學高年級時,爸爸離家出走與同公司的年輕女性一起生活,媽媽對我的束縛就更強烈了。
國中、高中時,與朋友之間相處熱絡的時候,雖然很想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但我被命令只要一下課就要馬上回家。
如果不聽話,像是跟朋友一起去購物中心逛一下街,喝了咖啡再回家的話,就會被責罵。媽媽罵完以後還會哭著說:『妳知道妳這樣做,會讓媽媽多痛苦嗎?對媽媽來說,妳就是全部啊!』
母親很堅決地拒絕離婚,還對父親說:『如果離婚的話,你社內外遇的事情就會被公司知道了。』因此,雖然爸爸會給我們生活費,但其實是只有母女二人的家庭生活。和媽媽兩人彼此相處的家庭生活中,如果她說『妳是我的全部』,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回答,只能靜靜地順從她,彷彿無法呼吸般地、提心吊膽過日子。也因為如此,為了排解情緒而導致反覆地進食與催吐,無法停止。」
這位女性體重只剩下二十幾公斤,狀況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住院了。入院時,母親叫分居中的丈夫來醫院,雙親兩人就在女兒的眼前對談。
母親責備父親說:『就是因為你外遇,女兒才會變成這樣。我明明什麼都沒有做錯,到底為什麼會碰到這樣的事情?』聽到這裡,父親大聲怒吼:『凡事都要照妳的意願去做,我根本無法呼吸!』
當然,丈夫和公司的年輕女性外遇而離家出走的這個狀況,讓人非常同情這位母親。但「我明明什麼都沒做錯」這種主張,難道就是正確的嗎?
女兒一直擔憂地自省:「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呢?」但其實問題是出在無論什麼都要插嘴,想以自己的意思來控制一切的母親身上。這種過度保護、過度干涉而導致飲食障礙的情況,在精神科上是頗為常見的。
此外,就本質上來說,如果一位做事嚴謹又有完美主義的妻子,總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控制家庭,感到窒息的丈夫的確很有可能因為無法忍受,而將情感轉向其他女性。
丈夫離家出走之後,可以控制的對象就只剩下女兒了。所以她對女兒的支配行為也更變本加厲,然而這位母親卻毫無自覺。在毫無自覺的情況下,她更容易為了「我是如此為妳著想,為什麼妳就是無法照我的意思來做呢?」而對女兒生氣,說出讓女兒心中滿溢罪惡感的話語。
因為如此,女兒覺得自己的脖子被緊緊勒住般,被無法從母親的束縛中逃開的無力感與絕望感所糾纏⋯⋯這些複雜的心情,交織而成暴飲暴食及催吐的惡性循環。
◆毫不在意侵入孩子私領域的父母
父母對孩子強烈的支配欲,常以「過度控制」的形式表現出來。
許多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私人領域,以自己的想法強行干涉孩子,對孩子來說當然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但父母卻覺得「自己不過是一番好意罷了」──換句話說,他們對此絲毫沒有罪惡感。
我以前工作的大學中,同一個研究小組的女大學生曾經這樣對我說:
「我媽媽常常擅自進入我的房間,自己動手幫我整理,像是幫我重排書架上的書、或是把桌上的資料放到其他地方⋯⋯等等,造成我常常不知道需要的書和資料放在哪裡而四處翻找。雖然有跟她說不要再這樣了,但她都回答:『還不是因為妳房間太亂了,我才好心幫你整理!如果不喜歡這樣,就自己把房間整理好啊!』而且她還會趁我不在時擅自進行,我大學上課需要的講義也被她當垃圾一樣丟掉了,真的讓我覺得很困擾啊。」
母親對女兒的抗議充耳不聞,覺得自己只不過是為了女兒好而幫她整理,卻沒想到,自己的行為其實造成女兒莫大的困擾。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一個二十多歲的獨居女性上班族身上。
「上星期,我久違地請了特休在家休息。早上稍微睡晚一點,在浴室泡了個澡後一走出來,卻看見媽媽竟然在我家,我真的嚇了一大跳!我從小就知道媽媽很愛瞎操心,但我沒有給她備用鑰匙,所以她八成是趁我回老家的時候,偷偷從包包裡拿出來去打了一把新的鑰匙吧?雖然之前都沒發現,但似乎一直以來,她都趁我去公司的時候跑來我家。我有點生氣地詢問:『媽媽,妳為什麼在這裡?』她反而罵我:『妳才是!平常日不是應該在公司上班嗎?為什麼在家裡休息?』」
這位母親對於自己擅自進入女兒公寓一事毫無罪惡感,搞不好還認為為了守護獨居女兒的安全,自己當然得時不時地去監視一下才對。前述這位母親,有強烈支配的欲望及「母子一體感」,因此不尊重孩子獨立自主的人格,會毫不在意地闖入女兒的空間。無論女兒如何抗議,母親都不會聽從,更不會想到──縱使女兒與自己有血緣關係,也有不想被母親涉入的領域。
我和許多有這樣父母的孩子談過。
「爸媽會隨便看我的包包或桌子,看我的筆記或信件,可能連衣櫃都隨便翻看,因為我發現有些東西不見了。」
「趁我去上學的時候,擅自把我跟朋友借的漫畫丟掉了。一聽到我問就回說:『一直看那樣的東西都不念書!我是為了你好才這麼做的。』但因為我沒有零用錢,也沒辦法賠償,那個朋友之後就不跟我說話了。」
像這樣毫不在意地侵犯孩子的領域,是因為父母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或者應該說,他們擅自認為─就是因為自己身為父母,所以這些行為都可以被理解。像這種意識的根本,潛藏著「將孩子當成父母私有物」的想法。
◆看重世間榮耀更甚於孩子心情的父母
將孩子當成自己私有物的父母,會將世間所謂的「虛榮」之事,看得比孩子的心情還來得重要。
譬如說,在大學醫院醫局擔任祕書的二十九歲女性,向我訴說了對於不允許自己婚事的父母的不滿。
「我和男朋友已經交往兩年了,他比我大一歲,一個月前我們打算結婚了。所以我跟爸媽說,希望讓他們見個面。但我爸媽不喜歡他的工作,直接拒絕了跟他見面的提議。
我男朋友是藥商的MR(負責醫藥資訊),在大學醫院中向醫生介紹或宣傳藥物,因為會拜託教授進行藥物實驗,所以常常到醫局來,我們就是因此認識的。
他是個開朗又隨和的人,很適合做業務相關的工作,而且我和他在一起覺得很安心,深深覺得他是個可靠的人。我是被他這些特點而吸引的,但雙親卻無法理解。
我爸媽不喜歡他的職業,其實說穿了,就是因為「他不是醫生」。
我父親是任職於醫院裡的醫生,祖父自行開業,後來診所讓伯伯繼承了。我媽媽擁有藥師資格,也是醫生的女兒。我們的親戚中,也有很多醫生。因為這樣的家庭環境,父母從小就期望孩子能成為醫生或藥師,我的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可說是異常嚴格,雖然有去應考升醫學部的明星學校,但我卻落榜了。對於我落榜的情況,媽媽說:『實在太丟臉了,讓我在親戚前都抬不起頭來。』沒辦法,我只好進入第二志願的女子大學附屬學校,然後直接升上女子大學。也因如此,父母將期望都集中在我的弟弟身上,弟弟進入很好的學校後考上國立大學的醫學部,現在是研修醫生。
媽媽說:『親戚問我妳的結婚對象是怎樣的人,MR實在是太丟臉了,讓我說不出口!』更過分的是,她還說:『花那麼多錢讓妳去念千金小姐念的學校,真是浪費!爸爸特地拜託朋友,讓妳進入大學醫院醫局當祕書,為的就是讓妳和醫生結婚,妳為什麼就是不懂呢?我們栽培妳,可不是為了讓妳嫁給那樣的人!』
不管我說什麼,他們都聽不進去,也不認可我要結婚的事。爸媽都將「人」當作「品牌」經營,比別人更加在意社會觀感,單單以對方的職業當作結婚的判斷標準。
正因很理解這件事,所以一直以來就算有很喜歡的人,我也總是思考著:『他不是念好的大學,所以不會被認可吧?』、『爸媽不會喜歡他的職業吧?』所以遲遲沒有介紹對象給父母,也有因此就這樣分手的戀情。
現在的男朋友在大藥廠工作,我原本覺得應該會得到認可,但爸媽卻只用職業加以判斷,讓我實在無計可施,精神上大受打擊,覺得非常沮喪。
我弟弟也面臨了類似的狀況。
弟弟和我不一樣,雖然他很優秀地成為醫生,但其實內心裡更想成為遊戲或軟體開發者。他擅長數理、想做IT相關的工作,但爸媽卻不允許。爸爸說:『那種像是賣笑一樣的工作,我絕對不允許。』媽媽則說:『如果我們家的孩子都沒有當上醫生的話,一定會被親戚嘲笑的。』
弟弟因此無可奈何地成為醫生。然而,他並不擅長和患者對話,也一直很煩惱自己是否適合醫生這個工作。所以他想著或許『不要成為臨床醫生,而是成為基礎醫學的研究者會比較好』,但是他和爸爸商量時,卻得到反對的意見:『基礎研究者根本無法養家餬口。我們家的親戚都是有錢人,不要讓我抬不起頭來!』
雖然我和弟弟看起來是在優渥家庭中成長,但卻因為父母過度在意他人眼光,只能過著悶悶不樂的日子,我們倆都覺得『真的很不想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裡⋯⋯』,感到非常痛苦。」
像這樣不顧孩子的心情,而是以世間看法或虛榮為優先的父母,往往會在升學與結婚這兩個階段中,顯露出本性。
「國中考試失敗時,媽媽對我說『太丟臉了,實在不想走在你旁邊。』」
「高中考試時沒有考上公立學校,只好去念私立學校,爸爸說『我們家族大家都是念公立學校,你真是讓我覺得太丟臉了。』」
類似這樣的例子時有所聞。
◆怒罵孩子的父母
從孩提時代就一直被罵到大,會造成心靈創傷。譬如說,有個三十多歲的單親媽媽向保育士諮詢:「我很生氣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會忍不住大罵孩子。有時還會動手,我很擔心之後這樣下去,會演變成自己虐待孩子的情況。」
這位媽媽接下來前來我這裡就診,以下是她的故事。
「我的母親是稍有不如意,就會馬上生氣對我怒吼的人。就算是一點小事也會換了個人似地火冒三丈,所以我總是很謹慎害怕,過著看母親臉色的日子。
譬如說,我如果不聽媽媽說的話,她就會歇斯底里地說:『妳讓我覺得很煩,滾出去!』然後將課本或書包從陽台丟出去。我稍微回嘴,她就會大叫:『小孩子憑什麼違逆父母!』、『沒有妳我就輕鬆了!』所以我完全不敢忤逆她。
此外,母親很熱衷於教育,我孩提時代只能看新聞節目,如果我看歌唱節目或搞笑節目,她就會說『這些都太愚蠢了!』然後馬上關掉電視。如果我學校成績不好,就會被罵得很慘。國中時有一次期中考成績考差了,母親就用很厚的參考書丟我,打到我的額頭出血。
過了二十年後,現在我成為母親了。因丈夫突然從公司辭職,自己開了小吃店,但卻不是很順利,甚至負債幾百萬日圓,最後離婚了。
因為如此,我回到老家,但母親卻大罵:『所以說妳就是不行啊。老公負債還跟妳離婚,真是丟臉!我們親戚中根本沒有人離婚,就是因為妳沒有看男人的眼光啊──最好不要討債討到我們家來!』
從那之後,我就不曾回老家,現在幾乎是斷絕關係的狀態。前夫也沒有給我贍養費或孩子的養育金,我只能把孩子放在托兒所去上班。雖然有人勸我『只要回老家就有人幫忙照顧孩子了』,但因為不知道母親會說出什麼話,所以我絕對不回去!
現在,雖然不會聽到母親的怒罵聲,但我自己卻幾乎每天怒罵我兩個兒子──東西亂放不收拾、不聽我的話──雖然有各種理由,但聽到我自己罵孩子的聲音,根本就和我媽一模一樣,忍不住覺得很可怕。」像這樣會怒罵孩子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此外,由於自己為人父母,就誤以為不管對孩子說什麼都可以,完全沒有衡量自己所說的話語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也因此,他們會用令人無法置信的話來怒罵孩子:
「根本就不該把你生下來!」
「如果沒有你,媽媽就可以和爸爸離婚過著幸福的日子了!」
「你在幹什麼?怎麼會做這種事!你是笨蛋嗎?」
「你真的很沒用,死了算了!」
在這種怒罵之下成長的孩子,有不少人在長大之後,對自己的孩子罵出這些當年父母罵他們的話,形成言語暴力所造成的心理虐待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