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為了好好生活的必備條件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各位腦海中浮現的答案是什麼呢?這是我提筆撰寫這本書前,曾以父母為對象進行線上問卷調查的問題。雖也是曾在診間直接詢問過父母們的問題,但我想,答案或許會與面對面時有所不同。這麼做,當然也是基於希望能聽到更多答案的心理。
線上問卷調查的結果,與我一直以來在診間聽到的故事,其實差距不大。無論是在診間或線上問卷,父母們的答案都是希望孩子能成為這樣的人。

幸福的人、善良的人、開朗的人、賢明的人、有禮貌的人、健康的人、上進的人、有自信的人、積極正面的人、有責任感的人、有毅力的人、有挑戰精神的人、獨立的人、自主的人、高自尊感的人

在金錢至上的時代,我以為或許會出現像是「賺大錢的人」之類的答案;而傾注心力在課業問題的父母也很多,想必會有人回答關於「學業」的答案才對。然而,對父母而言,學業或金錢似乎都只是為了達到最終目標的輔助手段而已。父母們真正的盼望,是孩子長大以後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且成為一個人生可以獨立自主的快樂大人。

◆成功的條件
所謂「成功」,實際上是相當主觀的概念,因此我們很難為「成功」下定義。根據父母們的問卷調查答案,我試著將成功的人定義為「以獨立自主與上進心的特質,活出自我人生的幸福人」。
若想符合這項定義,孩子必須從小開始慢慢具備一些條件。舉例如下:

❙ 自我管理能力
為了實踐獨立自主的幸福人生,好好管理自我的能力不可或缺。時間管理、工作管理、金錢管理等,皆是想獨立生活的必備管理能力。另外,也需要管理自我健康的能力。假如無法妥善管理自我的健康,無論擁有再多其他的能力,也不可能發揮得當。

❙ 預測能力
管理現在的能力與預測未來的能力會同時發展。必須具備預先思考與預測「當我說這些話時,對方的感覺如何?」「當我做這些行為時,結果會如何?」的能力,才能切實感受到管理現在的必要性。為了要在未來獲得想要的東西,得先管理好自己今天的行為才行。

❙ 情緒調節能力
沒人喜歡會隨便發脾氣的人。受憂鬱與不安情緒糾纏的人,通常也很難專注於自己的事情。雖然人生在世難免會經歷許多傷心事,但在這些時候,管理好自我情緒以免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的能力,以及保持正面態度面對壓力的能力皆相當重要。

❙ 學習能力
學業成績的發展千變萬化。小學的優等生,不保證到了高中依然會是優等生;小學的劣等生,同樣也不等於到了高中依然會是劣等生。小學時期的成績,其實單憑父母的努力或去補習班就能名列前茅。尤其是補習班老師通常會使用孩子容易聽懂的方式加以說明,搭配每次考試前挑出重點並要求孩子背得滾瓜爛熟──就像是把食物煮成易於消化的粥一樣。然而,一旦到了課業量變多的國中後,便不太能再倚賴這種方式獲得好成績。
比起成績,更重要的是對學業的態度。所謂態度,即是能力──在適當時懂得質疑「為什麼?」的能力、為了解開疑惑而主動尋求答案的能力、計畫與實踐課業的能力、鍥而不捨的專注能力⋯⋯這些都是需要培養的。

❙ 耐心
這是一種忍耐瞬間衝動的能力,與專注力、投入程度有些不同。舉例來說,即使當下很想跑出去玩,也得在座位上忍耐到下課時間才行;必須擁有即使很喜歡朋友的新手機,也懂得克制想要一把搶走或偷偷放進自己袋子裡的心態。

❙ 社會化
孩子年幼時,還可藉由父母的介入建立關係,但到了小學三年級後,就得由他們親自建立了。孩子們需要有自主結交朋友的能力,以及不樹立敵人的社會化。如果身邊完全沒有能同行的人,恐怕很難感覺幸福或獲得成功。

❙ 自尊感
如果不想隨周遭環境起舞,並能獨立自主地生活,必須擁有自尊感。所謂自尊感,不是藉由與他人比較的優越感,或因為擅長某些事而產生。當一個人在輸掉競爭時、失敗時,都有可能因此一蹶不振。真正的自尊感,是懂得「肯定自己的存在」;讚美比昨天來得優秀的自己;就算失敗了,也可以安慰自己「沒關係」,然後振作起來。唯有擁有自尊感,才能堅強地面對危機與克服失敗。

◆自我調節能力,即是一切的核心
目前為止提到的各種成功條件,其實存在一個共同點。如果用一句話作結,即是自主調節自我思想與情緒、行為的能力。
認知心理學家亞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曾提過,所謂「自我調節能力」指的是為了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而調節自我思想、行為、情緒的能力。

◆自我調節能力的驚人影響力
自我調節能力不是長大成人後,才在某天突然擁有的能力,而是必須從小開始慢慢培養的一種能力。泰瑞・E・莫菲特(Terrie E. Moffitt)與阿夫沙洛姆・卡斯皮(Avshalom Caspi)等學者,曾針對千名兒童為對象進行大規模後續研究。他們搜集了孩子從出生到三十二歲的資料後,分析是否能以三歲時檢測的自我調節能力,預測他們長成三十一歲時的健康狀態、財務狀況、犯罪率。此外,也一併比較了其自我調節能力較低的兄弟姊妹。
結果令人驚訝。三歲時自我調節得好的孩子們,到了三十一歲時,不只身體比較健康、經濟狀況較寬裕,連犯罪率也較低。即使是以在相同父母、同個家庭環境下成長的手足進行比較時,依然出現相同的結果。如同「三歲定八十」這句話,孩子的模樣的確可以預測長大成人後的模樣。
達維納(Davina A Robinson)等學者為了了解四歲前的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會對日後造成何種影響,分析了一百五十個研究結果。四歲前自我調節能力偏高的孩子,一到八歲時,在社會化能力、學校參與度、課業完成度等層面皆可發現其積極的表現;相反,自我調節能力偏低的孩子,則容易出現焦慮不安、憂鬱、遭同齡孩子暴力相向、錯誤言行等相關問題。
相對於小學低年級時期自我調節能力高的孩子,到了十三歲左右,在數學與閱讀領域表現優異;自我調節能力低的孩子,則出現攻擊行為、犯罪行為、肥胖、吸菸、濫用違法藥物的比例較高。小學低年級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與其成長至三十八歲前的攻擊性、犯罪行為、憂鬱、不安、肥胖、吸菸、飲酒、藥物濫用、身體疾病等皆有關聯。小時候的自我調節能力,即使在長大成人後也會發揮影響力。
在許多研究結果中,都能見到自我調節能力是成功的關鍵要素。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可以預見他們日後的成就、人際關係、精神健康、健康生活等。從小開始培養自我調節能力的重要性絕對不容小覷。
既然如此,自我調節能力是由哪些能力組成呢?自我調節能力又是如何影響未來呢?我們將在接下來的章節進行更具體的說明。
自我調節能力可以大致分為三種能力。第一種,是控制自我情緒的情緒調節能力。當事情不如自己所願時、當發生了意料之外的麻煩事時、當出現不符期待的不好結果時,任何人的心情都會因此變差,自然也會出現生氣、焦慮、憤怒、煩躁等情緒。
情緒調節能力低的孩子會因為無法抑制憤怒,而在學業、人際關係等方面得到不好的結果。情緒調節能力高的孩子即使在心情惡劣時,也懂得如何穩定自己的情緒;無論感到多麼憤怒,也知道該如何忍耐與平息怒火的方法。如果善於調節情緒,在合作、體諒、遵守秩序等層面的表現亦會相當出色。
第二種,是認知調節能力。實施線上遠距教學期間,藉由孩子的專注與否,即可得知其認知調節能力的差異。具備認知調節能力的孩子,不只有辦法靈活地發揮專注力、工作記憶力、耐心等專注於課程內容,並能忽視來自周圍的無意義刺激,全神貫注地在自己的事上。
認知調節能力中的工作記憶力,指的是思考某件事並將它記住的能力。試著想像一下「因為口渴,所以打開冰箱拿水喝」的情境。打開冰箱後,眼前出現了一塊看起來十分美味的蛋糕,於是開心地拿出蛋糕享用一番。接著,才又想起自己口渴的事,「唉唷!剛才是為了喝水才開冰箱的!」──如果沒有適當啟動工作記憶力,便會像這樣不斷重複忽然忘記某件事的行為。
工作記憶力好的孩子,懂得持續思考自己究竟該做什麼事、解題的目標為何,而不會隨便分神。因此,工作記憶力在解數學題的時候尤其重要。因為當計算越是複雜,越有可能忘記最初的問題是什麼,結果算出莫名其妙的答案。
第三種,是行為調節能力。根據自己所願調節行為的能力,也是組成自我調節能力的重要能力。新生嬰兒無法自主大、小便,原因在於他們對括約肌的調節能力尚未成熟;剛開始走路的孩子時不時就會跌倒,原因在於他們對運動能力的調節能力尚未發達;假如已經下定決心卻無法即刻實踐的話,則是因為執行力不足。

◆自我調節能力不是忍耐
當說出「忍耐是自我調節能力的核心」時,不少人都會因此混淆了自我調節能力與忍耐。然而,自我調節能力並非無條件的忍耐,而是「設定自己想要的目標,並且為了達成該目標而調節情緒與思考、行為的能力」。
每個人想要的目標都不同,相同的人也可能在不同時期擁有不同願望。以年幼的孩子為例,他們的目標可能是即時獲得父母的關心或稱讚。等到稍微長大一些,孩子的目標可能就會變成得到朋友的認同。長大成人後,目標或許會是特定職業或工作環境、人際關係。無論目標為何,皆能根據不同的情況適當調整自我,即是自我調節能力。
由於自我調節能力出眾的孩子,有辦法正確地思考與判斷、實踐,因此不太會受本能影響,懂得做出適時適地的行為。就算冰淇淋近在眼前,也會因為想起「再多吃一球可能就會拉肚子」而選擇忍耐;就算對新遊戲無比好奇,也會與自己約定好「等到考完試再開始玩」。
進入社會生活時,同樣是自我調節能力大放光采的時刻。與他人相處融洽的同時,也有辦法好好保護自己的能力,絕對是生存的必備能力。即使朋友犯了錯也能忍住不發脾氣的孩子,往往很受大家歡迎。只是,這不代表著盲目地忍耐。在面對與自己的想法不一樣的境況,也要懂得適度表達自己的意見才行。
這種孩子通常都有能根據判斷實踐的執行力。擁有自我判斷能力的孩子,勢必有利於在人生中如願取得成就。

◆自我調節能力與學習能力
育有學齡前孩子的父母們,勢必會在孩子上小學的前夕開始感到憂慮。孩子有辦法適應學校嗎?孩子有辦法把書讀好嗎?應該讓他們在入學前先學些什麼?應該讓他們事先練習些什麼?
有些研究針對這一切憂慮提出了解答。許多研究的結果顯示,自我調節能力優秀的孩子,在入學後適應程度與學業表現都較為突出。在自我調節能力中,又有與學習相關的三項能力:專注力、工作記憶力、衝動抑制力。

❙ 專注力
專注力的靈活度越好,越能阻斷周圍無意義的刺激,並將注意力穩定集中於特定的課程。這也是解決問題的最基本自我調節能力。

❙ 工作記憶力
工作記憶力能使人記憶、按照指示,並且計畫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如果工作記憶力好的話,便會時刻記著老師說「上課不要聊天」的指示、「不要在教室奔跑」的校規,順利適應校園生活。

❙ 衝動抑制力
衝動抑制力能有效協助阻止衝動行為與適應生活。擁有衝動抑制力,即可忍住不在教室奔跑,以及與隔壁同學聊天的衝動。

有項名為HTKS(Head Toes knees Shoulders Task)測試,專門用來簡單檢測孩子的專注力、工作記憶力與衝動抑制力。首先,會請孩子根據測試人員的指令碰觸自己的頭部、腳趾、膝蓋、肩膀。接著,當測試人員說「頭部」時,則是碰觸腳趾而非頭部。藉由這種方式,當執行與測試人員指令不同的動作時,專注力、工作記憶力、衝動抑制力好的孩子,通常可以順利完成測試。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梅根・麥克萊蘭(Megan McClelland)曾經利用這項測試,預測學齡前兒童的自我調節能力。學齡前自我調節能力佳的孩子入學後,在閱讀、寫作、語彙、數學方面的成就度較高。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克蘭西・布萊爾(Clancy Blair)與雷切爾・彼得斯・拉扎(Rachel Peters Razza),也認為三至五歲兒童的自我調節能力與數學、閱讀成績存在著高度關聯。
比起高智能的孩子,自我調節能力強的孩子的學業表現更為優秀。只要擁有自我調節能力,即使置身於惡劣的家庭環境也會有傑出的學業表現。如果希望孩子上小學後能順利適應校園生活,並且在學業方面取得好表現的話,首先必須協助他們管理好自我調節能力。

◆自我調節能力與健康
因為新冠肺炎,孩子們無法到校上學、轉而在家使用遠距教學的日子越來越多。一天到晚都待在家的孩子們被打亂了生活節奏,也開始衍生出許多問題。
到校上學的時期,孩子們會在固定時間起床後,前往學校上學。然而,居家上課的日子只要上線點名後,又可能立刻陷入昏睡。一旦白天的睡眠時間太長,到了晚上又會睡不著;晚睡的孩子,自然很難在正常的上學時間起床,隔天還是會重演點完名就再度沉沉入睡,然後一到晚上又很難睡著的循環。
再加上必須透過手機或電腦上課,因此孩子們使用科技產品的頻率也變得越來越頻繁、自由。不停玩遊戲或看影片的孩子,往往都得到深夜才肯入眠。
這種惡性循環不只一、兩天,而持續超過一年的時間。隨著遠距教學的日子不斷延長,越來越多因此被破壞睡眠模式的孩子選擇就醫,尋求幫助。
孩子們的睡眠模式出現異常,其實不僅是因為新冠肺炎。早在此之前,就有許多孩子會在假日晚睡晚起,他們雖然會在上課日前嘗試早睡,但因為晚睡的習慣而無法準時入睡。由於在假日時早已養成習慣,就算終於能在夜半睡去,也會為了配合上課時間、勉強早起,導致睡眠不足而無精打采。每年只要一到開學時期,即可經常見到那些因為錯誤的睡眠模式、飽受睡眠不足所苦的孩子,出現在診間。
比起小學生,青少年更常面臨因為晚睡晚起的睡眠模式,產生校園生活適應問題的情況。原因在於,進入青少年時期,大多孩子不會聽父母的話「早點睡」。就算明知道該睡了,卻依然想多玩一下再睡;就算早上醒了,也會鬧脾氣地反抗「我的事用不著你管」。就生物學的角度而言,確實存在青少年時期會出現偏晚睡的機制。因此,勉強要求青少年準時睡覺絕非易事。
因自我調節能力不足,導致情緒起伏劇烈的孩子,很可能也會有飲食方面的問題,像是挑食或暴食。無法適度調節情緒一事,與厭食、肥胖皆存在很大的關聯性。
規律地吃飯、睡覺,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本。即使想再多玩一陣子,只要時間一到也得按時吃飯、睡覺──這些基本原則,必須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就開始建立;等到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才開始想建立的話,很可能已經太遲了。自我調節能力好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往往也會擁有比較好的健康狀況,因此,必須從小培養吃飯、睡覺等基本的自我調節能力才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