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沒有半途而廢的狀態」是種「幻想」

「他者中心」其中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將「完美」當成自己的理想。

將自己的意識向外延伸,與他人競爭及比較,就會得出比其他人更優秀的自己,或是成為頂尖的自己。如果順從外界的義務、規則、秩序或常識,那麼將「完美」當作目標也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這種理想是無法實現的,在他人的眼中,「完美」更是不存在的東西。

這是因為,「完美」只是一種「幻想」,只是思考或想像所創作出來的狀態罷了。

在運動的世界中,有「冠軍」這個目標;採計分數的考試中,也有「滿分」這個目標;在競爭業績的職場中,則有「業績冠軍」這個目標。

的確,如果理想能夠數據化,像上述的例子,有「冠軍」這個目標,當然就能較順利地達成。

那麼,再重新檢視一下,所謂「沒有半途而廢的狀態」、「完美的狀態」,到底是怎樣的狀態呢?

當有人碰到挫折,並責備自己「半途而廢很糟糕」時,只要問他們這個問題,通常都沒有人可以明確地回答。

如果在自己心中,沒有明確的「並非半途而廢的狀態」的話,也就是說,自己根本沒有設立目標,那麼不管做什麼,都會得出半途而廢的結論。

想把房間整理到乾淨完美,但所謂完美的狀態是沒有極限的。

想把語言學到完美、專家的等級,但那個完美是沒有上限的。況且,如果是與他人比較,所謂的完美就越來越遙遠了。

在修習某種技能時,只要通過技能測驗考試,或許就不是「半途而廢」;但如果通過技能考試,卻不能活用這項技能,又會變成「半途而廢」了嗎?

在許多將「完美」當成理想的人心中,並沒有意識到究竟何謂「半途而廢」。

像這樣只是抓住一個概念式的理想,並且拚命地持續下去,那不管做什麼事都只是「半途而廢地結束」吧。

這種「半途而廢」的感覺,說到底,就是以沒有目標為目標罷了。

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想著「一定要做到最後才行」,但不管過了多久,那個「最後」都不會到來。

又或者,以此為目標,且嘗試到苦痛的滋味後,反而開始強制自己「非得這樣不可」。如此不斷重複,以沒有目標為目標,不僅永遠無法達成目標,也無法擁有達成目標後的滿足感。

以不存在的「沒有半途而廢的狀態」為目標,並從一開始抱持著「不得不做」的思考方式,最後卻以「不做完不行」來詮釋,那麼不管什麼事,都會覺得自己是「半途而廢地結束」了吧。

這是因為,這種尋找目標的方式,本來就是錯的。

專注於「自己是什麼感覺」

如果能不被外界的聲音所迷惑,並且發自內心地感到有趣,不僅可以完全沉迷於事物之中,感到有興趣的範圍也會逐漸擴展開來。

譬如說,如果被某種礦物的光澤所吸引,不會說一句「哇,好漂亮」就結束,還會想知道礦物的名字吧?知道名字後,會想了解名字的由來吧?再說,如果「想要」的話,就會開始收集吧?

若是更熱衷於其中的話,不僅是收集,還會進一步研究石頭有什麼特質?為什麼會是這種顏色或結晶?原產地在哪裡?為什麼只產在這個地區?從什麼時代開始被開發的呢?會像這樣湧出各種問題;而在探討這些問題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踏上成為專家之路也說不定。

現在,再次回頭看看,為什麼你會開始嘗試學習新的東西呢?

如果不是單純有興趣──

「如果做這個,對工作會比較有幫助。」

「如果得到這個資格,身價會比較高。」

「如果成為專家,會比其他人更有優勢。」

而是因為利益衡量或競爭心才開始的,那麼熱情逐漸冷淡下來,也是理所當然的。

至少,如果可以察覺自己有這樣的心態,或許就可以把身上「半途而廢」的標籤給撕下來吧。

這並不代表學某件事的時候,就非得要有哪種動機不可。不管是因為什麼動機而開始,不管做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感覺,只要有認真感受,就算漸漸失去興趣了,也會了解「這是沒辦法的事」,因此也不會再責備自己了。

再說,像這樣接受自己的心情後,反而會更有自信地覺得:「我能下定決心放棄,真的很棒!」

POINT

‧認同自己「想放棄」的心情──放棄也無所謂。

‧順從自己的心情──「決定放棄」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貼上「半途而廢」的標籤──就會停止思考,請不要這麼做。

‧不要與他人競爭──專注在自己的心境上吧。在感到「快樂」的同時,試試看放棄吧!

不要將焦點放在結果,而是放在正進行中的「現在」看看。

假設這位女性正專注地進行著自己喜歡的事物,然後不經意地看了一下時間,發現竟然已經那麼晚了。

「雖然還想繼續下去,但因為明天還要上班,今天就先到這裡吧。」

「雖然心情上還想繼續下去,但體力上已經累了,就先停下來吧。」

「今天因為還有其他事,所以做一小時就好了。」

像這樣,如果能邊進行「內心與身體的對談」,邊告訴自己應該「在做到一半時停止」。這是以自己的感受為基準,以自己的心情為優先,告訴自己應該停止手邊的事。或許她自己沒發現,這是能夠「堅持下去」最好的方法。

而且這種停止的方法,可以得到很大的好處。

在內心尚未感受到「負擔」前,還覺得「快樂、有趣」的時候,試著停止看看,這樣就會對「下一次的開始」感到「迫不及待」了。

這與「有趣的電視節目還沒播出完結篇,讓人對下週的到來充滿期待感」,是類似的心理狀態。

積極的心情所帶來的餘韻,若是能與下一次的時間相連結,自然就能長久地持續下去了。

想要持續進行一種興趣,勉強自己是最大的禁忌。

無視自己的內心或身體的狀態,一味地否定自己,並對自己發號施令,只會讓「堅持」變得痛苦不堪。

若是能以「內心與身體的對談結果」來決定事情,就能有效率地進行事務,並充分地掌握自己的節奏。

不需要迎合對方,也不需要忍耐

當你過度擔憂「是否能長久維持下去」時,就會一口氣陷入「他者中心」的窘境。

只要成為「他者中心」的人,比起自己的事情,將更注重他人的言行舉止,變得一味地配合、順從對方。

最後,總是在忍耐的你,會與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陌生,也更容易聽信他人、追求流行,或是輕易被流言蜚語所影響,甚至會被對方利用、欺騙,或者被背叛。

就算直覺告訴你「好像哪裡怪怪的」,但因為不相信自己,便會將這個念頭拋諸腦後,只是一味聽從對方所說的話。

縱使對別人產生不信任感,但卻不知道「保護自己」的方法,最後也只會責備別人,無法自己判斷行動。

因此,過度想要「長久維持關係」,只會陷入鑽牛角尖的死胡同中,還不如換個「不能長久維持關係也無妨」的想法,自己的心情反而會更開闊。

而且,這樣不僅能表現出真正的自己,與人的交往也會更順暢。POINT

‧演出「虛偽的自己」──只會感到痛苦。

‧太想要「被喜歡」──就無法表現出真正的自己。

‧不要糾結在「想長久地維持關係」──試著表現出真正的自己吧。

對自己說些溫柔的話吧

對自己「嚴厲的人」其實還真不少。

你對自己有怎樣的評價呢?

是「做得很好喔」、「很努力啊」這樣嗎?

和自己戰鬥的人,絕對不會對自己說這些稱讚的話。

不管有多努力,都會對自己發號施令說「要更加油、更努力」,給自己太過嚴苛的任務,迎來各種打擊。

就算只是個小小的失誤,也會因此否定自己、小看自己,甚至用粗暴的話語來斥責自己。如果真是這樣,這才是「無法堅持下去」最關鍵的因素。

如果將「原本的自己」當成敵人般看待,那要如何勝過自己呢?

與自己戰鬥的人,會對如同敵人般的自己說出以下的話嗎?

「做得很好喔!不用勉強也沒關係,已經做得夠多了!」想必是不會吧。

與自己戰鬥的人,對自己太過嚴厲,只會斥責自己的不足,也絕對不會在成功時慰勞自己,說不定根本沒有對自己說過溫柔的話吧。

不管如何,都只是一味鞭策,從來沒有獎勵,那麼你又是為何而戰呢?「與自己戰鬥」、「對自己非常嚴厲」、「無法認可自己」,這其實正是無法堅持下去的原因。

與其如此壓抑,倒不如這樣想:「我已經做得很好了,不用這麼努力也沒關係。只要用自己的步調慢慢來就可以了,這樣才比較能持續下去。」

或者是:

「我已經比之前進步了,太好了。」

「繼續下去也覺得越來越有趣了,真開心。」

「今天已經很累了,就先到此為止吧。」

「今天沒有幹勁,先不做了。」

根據每天的狀況不同,給自己這些鼓勵話語,反而可以維持得比較長久喔。

越忍耐就會越沒有自信

「但是,就算不喜歡,只要做到最後就可以培養出耐力,這樣也不錯吧?」有人是這樣主張的。

但,真的是這樣嗎?

總是為了配合周遭的人,而掩飾自己的內心,對於痛苦的事情也一直忍耐著,如果你是這樣的人,現在請回頭看看自己吧。

你覺得自己真的有培養出忍耐的能力嗎?

或許會獲得某些忍耐力吧。但那並不是為了得到結果所培養出的耐力,而是為了「培養耐力」才開始忍耐,這樣是不會得到什麼好結果的。這樣只會無視自己的心情,而且無法堅持下去。

譬如說,有些人雖然痛苦地抱持著想要離職的心情,卻忍耐著繼續工作,這樣並不會培養出什麼忍耐力的。

雖然在心中告訴自己:

「不可以輕易地放棄!如果不學著忍耐,到了別的地方,一樣也會碰到無法跨過去的事情。」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只是自己「害怕放棄」而已。

「如果我就這樣離職了,職場上的人不知道會怎麼看我?」

「好不容易習慣了,如果離開這裡,到其他地方又很痛苦,該怎麼辦?」

或許是因為這種思考方式,導致自己害怕行動──許多人並沒有發現自己是這種心態,而這種心態是無法讓人培養出耐力的。

倒不如說,越是忍耐地努力,內心的負擔與痛苦也會跟著增加,讓人更無法承受,也會因此失去自信。

因為失去自信心,最後再也無法忍耐而離開公司,於是連最後殘存的一絲自尊也消失殆盡了。這種模式反覆幾次後,只會讓人精疲力盡,再也無法振作起來。

大部分人都會責備、無法原諒「半途而廢的自己」,並誤以為只要做到最後,就可以培養出耐力,卻絲毫不知道,這反而就是讓自己「無法堅持下去」的真正原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