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說起來,孤獨到底是什麼?
──知道什麼是孤獨,就不會變得孤獨

◆孤獨到底是什麼?

小時候,我曾經因為眼睛睜開看不到父母,於是一個人大聲哭喊:「爸爸媽媽都不在~!」

如今回頭再想那個時候「為什麼會大哭」?印象中,我好像是對著隔壁鄰居哭著求救的樣子。

為了讓當時年幼的自己,從名為「孤獨」的恐懼當中獲得解放。

那個時候的自己,到底有沒有獲得隔壁鄰居的幫助呢?我記不起來。

他們好像擔心我一直哭個不停所以過來查看,試圖隔著窗戶幫忙不斷哭泣的我,而我當時還小,沒辦法打開窗戶。

鄰居拚命試著教我打開窗戶鎖的方法,但我早已因為孤獨感而陷入恐慌,只會大聲哭叫著「哇啊啊啊!」。

因為無法理解他努力說明的事,所以最後窗戶也沒能打開──大概是這樣的故事吧?我想。

但我還隱約記得,後來父母回來的時候,鄰居向他們訴說我哭個不停的狀況。聽完整個過程,父母露出「有夠受不了」的表情,把我狠狠罵了一頓。

儘管年紀還小,我就已經因為「除了自己以外沒有別人在」的孤獨感陷入了恐慌。

就讀幼兒園的時候,母親開始工作,所以每次一個人坐在幼兒園庭院裡的鞦韆上等待工作到很晚的母親時,就會感受到孤獨。

沒有別人在,沒有人陪自己玩,沒有人理會自己。這份「孤獨」讓我覺得自己心裡像是開了一個洞。

我還隱約記得上了小學後,老師說「好!大家跟喜歡的人一起組隊!」的時候,也只有我一個人落單,最後因為「沒有人願意讓我加入」的孤獨感而嚎啕大哭。

同一時期,還發生過我被點名在大家面前唸課文卻不小心唸錯,被其他同學取笑起鬨「哇哈哈!你都唸錯了嘛!」,那時我也因為感受到孤獨而手足無措,最後哭著衝出教室。

我們總是會把「孤獨」想像成「只有自己孤身一人」的狀態,但是實際上就算有人,還是會在「沒有人幫助自己」或「沒有人理解自己」的時候產生這種感覺。

的確,孩提時代如果沒人理會自己,「都沒人陪我玩」的時候,確實會感受到「孤獨」。

可是換作在學校,遇到「沒有人站在自己這邊」或「沒有人理解自己」的狀況所感受到的孤獨感,反而更加強烈。

小時候因為父母不在而大哭的時候也一樣,我陷入恐慌的原因,其實更接近「隔壁鄰居全家都在家裡,很溫暖的樣子,但我家都沒人」,所以才會「嗚哇啊啊」地失控大哭。孤獨並不一定是孤身一人的時候才感覺得到。

身邊有人卻依然感到孤獨,這種情況下的孤獨感更加強烈,於是讓我陷入恐慌,失控哭喊。

長大成人,放假獨自一人度過的時候,同樣也會感覺到「一個人好寂寞啊」的孤獨感。

可是真正最強烈的孤獨感,是在前往學會同儕的聚會時遇到「大家都在開心聊天,只有我一個人落單」的狀況下產生的。

再加上「其他人的發表都有很多人到場聆聽,但是自己的發表完全沒有人來」的時候,真的會讓人感受到幾乎無法再次振作的孤獨感。

明明已經是大人了,「孤獨」卻還是讓自己產生小時候大哭大叫的那種感覺。

就算大哭大叫也只是讓自己變得更悲慘。一旦陷入孤獨,自己的內心就會像是開了一個大洞,出現沮喪失意、坐立難安的感覺。

越是努力想填補那份孤獨感,孤獨感就變得越強烈,最後被迫面對「更加悲慘的孤獨」。類似經驗,我已經親身體會過多次了。

說起來我一直覺得很奇怪,明明人就在身邊,但這份孤獨感到底是什麼?

我也知道「既然周圍有人在,孤獨什麼的,根本沒有感受的必要啊!」、「不要一個人自怨自艾,去找別人說話不就得了!」。

可是,如果自己主動搭話的對象對自己不理不睬、甚至表示拒絕的話,搞不好會讓孤獨感暴增到無法忍受的地步?一想到這個可能性,就讓人不安到不敢開口。

就算終於下定決心找人說話,自己也拚命配合對方聊天,一起談笑,但最後「孤獨」還是會跟空虛感一同來襲,感覺「孤獨感比剛才更加強烈了」。

既然如此,跟家人在一起應該就不會覺得孤獨了吧?

和家人在一起,的確不必處處迎合他們的一舉一動,可是最後終究會因為不管怎麼說「他們都無法理解自己」,然後從這份孤獨感當中,湧現出對家人的怒火。

看來「沒有人理解我」、「他們都不懂」以及「事情發展不如己意」等狀況,就是感受到「孤獨」的契機。

那麼,假如對方裝出理解我的樣子,或是依照我的想法行動的話,我的孤獨感就會消失嗎?其實並不會。「這樣反而會覺得更孤獨」,這就是孤獨感最神祕的特質。

孤獨感這種東西,越是打算自己努力解決就會變得越強烈,而且對方也會更努力嘗試「想為這個孤獨的人做些什麼」,最後只會被孤獨折磨得更加痛苦。

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團隊透過白老鼠實驗,在二○一六年時定位出與「孤獨情感」相關的大腦機能部位。
將白老鼠隔離,打造成孤立狀態後,其大腦孤獨部位(中縫背核)的神經細胞就會開始頻繁活動,進而感受到孤獨。

觀察結果發現,如果把該部位正在頻繁活動的老鼠放回團體當中,神經細胞的活動會變得更加頻繁。

這個現象是不是代表當大腦孤獨部位體驗過「孤立」,神經細胞開始活性化,也就是開始感受到「孤獨」的時候,那份孤獨感就算回到同伴當中也不會消失,而且還會變得更加強烈呢?

這跟我一路走來的經驗完全吻合,可藉此確定「原來這只是腦神經細胞引發的感覺而已」!只要體驗過被「孤立」的感受,相關的腦神經細胞就會持續反應,就算回到團體,該感覺也不會消失。這就是大腦的特徵。

◆如果覺得「只有自己是孤獨的」會引發這麼多問題……

根據上述實驗結果,當大腦孤獨部位的神經細胞活化時,「白老鼠會變得更富社交性」。

所謂更富社交性,是指積極與人來往,而且來往方式非常巧妙圓滑。這也是理所當然,因為不想變孤單,所以積極地融入人群,或是為了避免被對方拋棄而揣摩對方的心情等,於是造成了「來往方式變得更巧妙」。

的確,若是從我自己的感覺來看,旁人眼中的「總是考慮到他人的心情,為了他人著想」這件事的確代表著「更富社交性」。

可是白老鼠實驗同時也告訴我們,大腦孤獨部位一旦開始頻繁活動,就算回到團體當中,該部位也只會變得更加活性化,「孤獨感變得更加強烈」。

那麼,為了消除那份持續膨脹的孤獨感,我們必須更加忍耐、更加考慮周遭的心情,然後持續這個循環嗎?

沒這回事。

只要稍微觀察人類,就能發現「惱羞成怒」這個現象。

為了不被對方拋棄而持續忍耐、犧牲奉獻,但對方卻用冷漠的態度回應自己的時候,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做出破壞性舉動,例如大叫「我受夠了!」然後大發雷霆,或是直接徹底切斷和對方的關係。

這種狀況可以想像成大腦孤獨部位的神經細胞活化,該處的帶電離子「嗶嗶嗶!」地一口氣釋放出大量電氣,造成歇斯底里的發作。

如果用我的小學時代來比喻,大概就是我強忍著孤獨努力唸課文,卻被大家嘲笑「全部都唸錯」的時候,帶電離子一口氣朝著累積起來的孤獨釋放電氣,大腦瞬間爆發,導致我做出「哇啊啊!」地放聲大哭,或是採取「直接衝出教室!」之類的行動。孤獨神經細胞活性化時,雖然會變得更為他人著想或迎合對方的言行,變得「更富社交性」,但是當帶電離子造成情緒發作的時候,社交性人格馬上就會轉變成「破壞性」人格,徹底破壞人際關係。

一旦覺得「只有自己是孤獨的」,孤獨部位的電氣就會持續累積,最後引爆情緒,讓人變身成破壞性人格打亂人際關係。

◆為什麼「孤獨」會讓那個人轉變成破壞性人格?

人類體內都具有一種保持平衡的機能,叫做「恆定」。例如生氣興奮的狀態之所以不會長期持續,就是因為「恆定」機能發揮作用、中和了興奮賀爾蒙,才得以恢復平常心。

其實感情也有「恆定」機能。

簡單來說,就是當一種感情出現的時候,為了恢復平常心,就會自動湧現出和前者相反的感情。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愛憎」。

俗話說「愛之越深,恨之越烈」。意思就是過去覺得可愛的情感越強,等日後開始憎恨對方的時候,恨意就會變得更深。

為了讓「可愛」的情感恢復平靜,「恆常」機能會開始運作,使那個人心中完全相反的感情──憎恨,變得和「可愛」一樣劇烈。

所以,遭到「拒絕」之後心情會馬上轉換成憎恨,就是這個道理。

人類都會追求「接納和同理心」,希望對方接受原原本本的自己,以及希望對方正確了解自己的心情。

同時也因為「恆常」機能發揮作用,所以就會嘗試和相反的情感──拒絕與否定──取得平衡。

相信任何人都能想像出以下情景:「要是突然被對方拒絕肯定會大受打擊,所以先做好最壞的打算。」

舉個例子,打電話到客服中心申訴的時候,通常都會事先預判對方的態度一定會很糟糕,進而想像「和對方吵架的畫面」。

可是大腦中的「拒絕與否定」作用,就算沒有刻意去想也會自動運作。所以越是想像客服人員清楚了解我方的狀況,而且放低姿態表示:「真的非常抱歉,這是我們的失誤!」願意接受我方的所有要求,腦中越會清楚浮現完全相反的畫面,藉此取得平衡。

也就是說,在打電話之前,大腦早已在不知不覺當中想像出客服人員反駁「明明是你自己搞錯使用方法!」、「類似申訴我們一概不接受,說明書上都有寫!」之類對我們表示拒絕、否定的畫面。所以,就算覺得「打電話實在是千百個不願意」但還是打出去之後,一旦客服人員說出類似「我聽不太懂您所說的狀況」這種刺激自己孤獨感的話,內心平衡馬上就會朝著「拒絕與否定」傾斜,瞬間轉變成破壞性人格開嗆「你說什麼!這個王八蛋!」,成為典型的奧客。

因為得不到原本期待的「接納和同理心」而產生「孤獨」,進而導致失去平衡,最後因為「拒絕與否定」轉變成破壞性人格。

就大腦神經的作用來看,「接納和同理心」是抑制興奮的抑制性神經發揮作用,「拒絕與否定」則是興奮性神經出現積極運作。

可以想像成這兩者透過電流刺激,在腦內取得平衡。一旦出現刺激讓人感受到「孤獨」,抑制性神經的力量便隨之減弱,腦內就會產生劇烈的電氣亂流(過度興奮)。

電氣亂流產生的那一刻,人就會轉變成「破壞性人格」。

假設你非常努力完成一項工作,心裡想像著上司誇獎自己「做得好,真厲害!」的同時,腦中其實也浮現出完全相反的打槍畫面,例如「為什麼花這麼多時間!」或「這份報告根本沒辦法用!」等,在檯面下暗自取得平衡。

再假設你告訴上司「工作完成了!」並提出報告書的時候,上司連看都沒看你一眼,單手接過報告隨便翻看了幾頁,就對你說:「好,辛苦了。」

這時自己被「上司根本不懂我有多辛苦!」的想法刺激到「孤獨感」,腦內的電流平衡瓦解,開始「嗶嗶嗶!」地引起情緒發作,因為「拒絕與否定」轉變成破壞性人格,最後產生「我再也不想在那種上司的底下工作了!」、「已經不想再待在這種職場了!」的念頭,於是突然開始找新工作。

看在旁人眼裡可能會覺得「咦?就因為這點小事?」,但是自己的期待越大,為了維持平衡所產生的相反畫面,也會更多。

所以大腦電流很容易就會陷入混亂,只要出現任何讓人感受到「孤獨」的契機,立刻就會引發激烈的電氣亂流,轉變成「破壞性人格」。

這件事情發生在某位太太費盡心思做好晚餐,等丈夫回來的時候。她根據過去經驗想像著:「反正就算我這麼努力做菜,那個人肯定也不會表示感謝吧?」

同時她也設想了最糟糕的情況,例如沒有事先連絡就「已經在外面吃過了」,或是回應「午餐吃太多,希望晚餐可以吃清淡一點」。

可是這個時候,人類大腦「取得平衡」的「恆常」機能一定會產生作用,所以「拒絕」的反義──「接受」,同樣也在檯面下波濤洶湧。檯面下想像的是丈夫邊說「做這麼多菜一定很費工吧!」邊吃得津津有味,或是讚美著「哇啊──好厲害!你越來越會做菜了呢!」,藉此和「拒絕與否定」取得平衡。

即使心裡認為「咦?我才不會對那種人抱持期待!」,但越是想像對方否定的態度,腦中也會自動浮現完全相反的想像畫面。

所以等到丈夫回來開始吃晚餐,太太問他「好吃嗎?」,而丈夫看也不看地回答「什麼?」的時候,這就會成為「根本不懂我有多辛苦!」的孤獨引爆點,造成腦內出現激烈的電氣亂流:「什麼嘛!這個爛人!」接下來,太太的怒火爆發,導致出現破壞性的言行,大吼大叫:「為什麼你之前明明說你會收拾桌子卻完全沒做!」

至於丈夫接收到太太破壞性的言行後,也跟著發飆「我工作這麼累回家,沒有人像你這樣講話的!」於是太太更加認定丈夫是個「連自己說過的話都沒辦法做到的爛人!」,關係變得越來越殘破不堪。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