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在開始練習視線高度以前

現在有不少父母都已經領悟到以高壓姿態教訓、督促,對子女教育再也起不了幫助的事實。有鑑於此,我們需要的是配合孩子的視線高度,以及願意仔細端詳孩子內心的姿態。若想這麼做,首先要做的是「心理輔導」的訓練。我認為的「心理輔導」,是「恢復內在力量的訓練」。明白恢復內在力量的方法後,同樣也能適用於對話方式。想要恢復內在力量,必須先理解關於心理的特徵與運作原理。
既然如此,「心」究竟是什麼?心,是「思想、情緒、需求」。換句話說,了解自己的心,正是了解自己的思想、情緒、需求。
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實在太過忙碌了。舉例來說,吃飯的同時會拿起手機看新聞或收電子郵件,根本沒有感覺食物究竟美不美味,甚至連自己正在吃些什麼也渾然不知;一出門,為了不想錯過地鐵,便開始匆忙狂奔,完全感覺不到雙腳踏著土地的觸感、街頭巷弄的景色、當下自己的思想與情緒……然而,我們確實應該多費心於放鬆忙碌的自己,並慢慢地品嚐每個當下。
與孩子對話也一樣。如果只顧著雙眼看得見的表情與行動、耳朵聽見的話語,根本無法看見孩子的心。與人相處,也是與心相處。若想與看不見也聽不見的孩子的「心」相處,應該學會靜靜審視,而不是慌忙急躁。因此,我們需要的是「觀心」的訓練。

十五世紀時,輔導(coach)一詞指的是馬車。雖然還有另一種交通工具「火車」,馬車與火車卻有著極大的差異。火車有辦法一次把許多人從起點站載往終點站,且不能中途下車,只能在指定的地方上、下車。然而,馬車則是一次只能載一名乘客到他希望前往的地方。乘客既可以選擇想要的路線,也可以隨時下車。簡單來說,就是「客製化」的交通工具。
一九一七年,曾任哈佛大學網球隊隊長的提摩西・高威(Timothy Gallwey)發現人只有在找到自己專屬的方法時,才能更輕鬆、有趣地學習網球。不依賴教練的輔導,唯有擁有個人領悟的姿勢後,學習效果才更顯著。後來,他將這套輔導概念引進體育界,現在則活躍於商業與教育等多樣領域。

輔導的基本前提在於相信對方。換句話說,也就是使用對方的視線高度。輔導的哲學是──「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性,而解答就在本人身上」。因此,原本看著孩子的父母,必須改變自己的觀點才行。孩子是擁有無限潛力的存在,而解答就在孩子身上。父母不是指揮、管教的人,而是應該成為協助孩子發現與發揮自我潛力的輔導者。
為此,父母得先提升自我的內在能量。內在能量低落、混亂的父母,沒有辦法輔導孩子。當自己的內在正處於地獄時,穩定自我的心才是當務之急。
如同做肌肉訓練能增加肌肉一樣,經過訓練的內在也會產生力量。平時就先嘗試訓練自己觀察內在,找出自己有什麼想法、感覺什麼情緒、渴望得到什麼,然後提筆寫下。如果試過觀察自己的內在,便會發現思考與情緒重複出現一樣的模式。這樣的思考與情緒模式,對自己究竟是有益,抑或是有礙成長呢?萬一有礙於成長,大可不要再重複一直以來的模式,只要找出有益的方法,並訓練自己朝該方向前進即可。
當置身壓力過大的情況,或體力大幅下降而感覺憤怒時,暫時離開那個空間,閉上雙眼,然後緩緩地深呼吸一分鐘。一分鐘後,感激的情緒會與「原來我還活著」的想法一起浮現。一邊想著當下情況值得感激的部分,一邊告訴自己:

「感激我還活著。」
「感激我還能用雙腳走路。」
「感激我還有能工作的職場。」
「感激我的雙眼還看得見。」

試著說說這些話,內心就會在某個瞬間變得沉靜。
為了自己,多接觸些平常喜歡的東西,以及能讓心情變好的事,同時也讓自己多聽些想聽的話與稱讚。看著鏡子告訴自己,是個不錯的方式。找出日常值得感激的事,以充滿愛的心關懷自己,是很重要的。唯有提升父母的內在能量,才能讓孩子的內在能量也跟著提升。

將自己當作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輔導者,畢竟父母與孩子同樣都是時刻在成長的存在。好,從現在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那看不見的內心世界。優先專注於孩子的思想、情緒、需求。與孩子對話時,嘗試配合他們的視線高度。猶如小孩初次學步般,慢慢地、一步步地練習。
希望各位不要用頭腦,而是用心閱讀本書介紹的內容後,找出適用父母與孩子的部分。如此一來,便能發現自己與孩子一天天成長的模樣。
◎Chapter 1 近來讓孩子們感覺辛苦的原因

◆大人們不懂,孩子們也不懂

「大人們不懂,什麼都不懂。就是因為痛心才那樣的,但大人們不懂,什麼都不懂。請溫暖地抱緊,總是一個人,總是孤單的我們。請愛我們。」

這是童年時期唱過的一首歌,歌名是〈大人們不懂〉。雖然只是首當時隨意哼唱過的歌,我卻在最近開始思考起歌詞的意義。儘管是老歌,竟也成為能貼切地唱出現代孩子們心聲的名曲。大人們,真的不懂孩子們的心。
在四、五十歲的大人們眼中,現在的青少年是懦弱的存在。明明只要專心讀書就好,卻連這點小事都不肯做。現在的小孩,從小要什麼玩具有什麼玩具、從幼兒園開始就有機會補習……吃的、穿的、教育,父母們自己過去沒能享有的一切,通通都為子女準備好了,讓他們過著比以往的任何時代都來得養尊處優的生活。可是,居然還有小孩覺得辛苦?真是無法理解。好擔心他們將來到底有沒有辦法出社會賺錢。
小孩們心裡又是怎麼想的呢?小孩們才覺得大人們講不通。面對大人們的要求,早已身心俱疲了。上國小低年級前,得學各式各樣的東西,多樣化體驗鋼琴、小提琴、美術、跆拳道、游泳、國畫等活動。到了四年級,又要中斷才藝類的課,改成報名英文、數學補習班。就算放學了,也沒有時間去操場玩,必須立刻趕去補習班;補習班下課了,又得接著寫補習班作業。除了補習班,還要上課外輔導和家教。從小開始的課外教育,抹去了對知識的好奇心,讀書變成令人感覺厭煩、被強迫做的事。成為國、高中生後,大多數都已感到倦怠(burn out,因高強度的學業壓力,導致身心俱疲的狀態)。
有位相熟的老師同事表示,自己迄今投入在兩名子女身上的課外教育費用約為韓幣兩億元。讓人驚訝的是,兩名子女現在的年紀分別才十歲與八歲。自小孩四歲起,便送他們去念英語幼兒園,持續地把錢投資於課外教育。這麼做,固然是出自想好好教養兩名子女的心,但經濟上的負擔卻相當龐大。
然而,更讓人擔心的,是與子女間的關係。下班後,每次檢查小孩的補習班作業時,總因為他們沒有達到標準而發怒。可是,小孩已經天天讀書讀到晚上十點,時間不夠的話,甚至還得在早上六點開始讀書。定期補習、定期接受分級考試,一天二十四小時光用來讀書都嫌吃緊了,父母與子女間自然無法對話,連聊聊「平常都在想什麼?」、「最近學校生活如何?」、「和朋友相處得好不好?」的時間都沒有。
這些小孩們,現在確實會因為還小,而願意跟隨父母的指示照做,可是三年後又會變成什麼模樣呢?

一般來說,小孩們在做任何選擇時,都想得很單純: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當身旁的朋友說「聽說這個很棒,你也試試」時,他們會回答:「好。」而不會去煩惱做出這個選擇究竟會帶來什麼結果,僅是不假思索地接受朋友的建議。放學後,是否選擇再上其他課也是一樣。就算那裡能提供自己需要的東西,只要覺得麻煩,他們就不會報名。光是考慮本身都覺得麻煩,甚至感覺自己根本不需要那些東西的學生們,開始變得越來越多。當與同儕對話時,考慮得比較長遠的小孩們,反而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若提起足以讓信仰「嫌麻煩主義」的現代青少年們團結一心,甚至陷入狂熱的,想必就是「偶像」了。
青少年時期,是極為重視同儕認同感的時期。光是一起成為某個粉絲團的會員這件事,都能讓他們感受同質性,並形成對團體的認同感。由此生成的「迷文化」(fandom)詞彙,是結合了「fanatic」(迷,為某種東西狂熱的人)與「dom」(勢力範圍),用以指稱對特定名人癡迷的人們所形成的團體。
迷文化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二○一八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與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為營養不良的兒童籌募糧食而聯合舉辦的活動「Roar For Change」,成功在短短兩天內募得最高目標金額一百萬美元。後來才知道,在募款的過程中,歌手防彈少年團的粉絲「A.R.M.Y」的積極捐款,發揮了極大影響力。藉由這個例子,可以充分了解到現在的小孩們對於支持自己喜歡的明星,有著十足的熱忱。
在主打煩惱諮商的韓國KBS2電視台綜藝節目《你好》中,曾經出現過一位為了追偶像而不去上學的十七歲女孩。她表示自己著迷於偶像團體Seventeen的三年間,跑遍了演唱會與簽名會,每當活動結束後早已筋疲力盡,根本無法再去學校。
這個故事的主角,自Seventeen出道那天起,便開始鑽研所有成員負責的工作與性格。為了看Seventeen的影片而晚睡,搞得自己老是遲到或缺席。連Seventeen工作通勤的路程也追著不放,甚至還曾二十四小時都沒回過家。即便碰上考試期間,也不去學校。後來因無故缺席而被評為零分,成績一落千丈,結果搞得自己留級。當朋友們都上了高中,自己卻得獨留下來重新讀國中三年級。
主角的父親表示,由於家人們都很忙,實在沒辦法好好照顧這個么女。
「因為我們家女兒是七個月的早產兒,所以也不曾阻止她什麼。」
看著自責地流下眼淚的父親,在場的人也紛紛紅了眼眶。歌手黃致列則是對主角說了這番建言:
「我和Seventeen同間經紀公司,看著他們長大,他們是真的很努力才有現在的好成績。身為粉絲,是不是也該像他們一樣努力過生活呢?」
最後,送來了一段Seventeen為主角錄製的影片,他們在影片中叮囑主角:「如果是我們的粉絲,就要好好去上學。」主角於是向Seventeen承諾自己以後會乖乖聽父母的話,也會好好去上學。
看著因為Seventeen的影片而決心重新開始的主角模樣,確實令人安心不少。另一方面,也為流著淚勸告女兒卻沒有得到任何反應的父親感到心酸。家人,不才是比任何人都珍惜與疼愛主角的人嗎?

大人們很難理解正值感到徬徨的青少年心理。很多時候,其實連青少年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有時明明心情很好,卻又突然變得憂鬱。此時,必須懂得去認同這樣的他們。孩子的大腦會根據環境持續產生變化,直到過了二十五歲為止。青少年時期,是擁有偉大可能性的時期,同時也是存在獨特危險性的時期,時不時就會做出衝動、不理性、固執的決定。這一切,或許都只是很自然的現象。大人們不也會莫名其妙覺得心情很好或很差嗎?不妨就坦然地認同他們吧。
父母與孩子都不懂彼此的心。因此,平常就該帶著關心去和對方對話。最簡單、實際的解決方法,正是家人間的對話。好好傾聽孩子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在發生問題時,只顧著生氣或訓斥,應該一起聆聽與討論彼此的想法,然後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恰如雨後的土地才會變得更堅固般,藉由解決衝突的過程,父母與子女也能更加了解彼此。一開始總是比較辛苦的,但如果父母與子女願意嘗試了解彼此的心,雙方都能因而有所成長。
◆我們為什麼不對話?

從兩、三年前開始,我忽然覺得在教室見到的學生們變得很陌生。朝會或放學前走進教室時,常常只看見低著頭的學生們。
早上九點打開教室的門,映入眼簾的是抬起頭看著我的學生、低著頭的學生、趴在桌上的學生、站在置物櫃旁的學生……太過亂糟糟的氛圍,不免讓我有些慌張。通常導師一進教室,理應聽到的是學生開心地用「老師好!」打招呼才對。於是,我先向大家打了招呼:
「大家好!」
毫無反應。猶如初次打招呼般,我又打了一次招呼:
「大家好! 讓我們用互相打招呼來開始這一天吧!」
直到此刻,學生們才總算抬起頭用微弱的聲音打了招呼。接受著大家被迫打招呼而開始的一天,總令我心裡覺得有些不對勁。
有一次,我走近直到最後一刻都未曾抬起頭打招呼的A,甚至連我的靠近都沒有察覺的A,正專注地玩著遊戲。我輕聲叫了叫他的名字後,A才看了我一眼。隨後,又立刻低頭看著手機,繼續專心玩遊戲,彷彿我就是個透明人一樣。
過了一陣子,我向A問道:
「朝會的時候,老師靠近你的感覺是什麼?」
「沒什麼特別的感覺。」
A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只是全心專注遊戲。當下對A來說,遊戲升等比看老師來得重要。而我,對這種師生關係感覺到的,倒是所謂的「恍如隔世」。
很會讀書的學生,也會經常在早上的時候坐著發呆,就像完全聽不見我說的任何話般。看也不看我的眼睛,自顧自地把頭靠在桌上,或是將視線固定在半空中。
某天,我和B對談時,他說:
「老師,其實老師說的話我都有聽見,只是假裝沒有在聽。」
感受到B說出這番話的體貼心意,我很感激。
「謝謝你。可是,假裝沒有在聽的原因是什麼呢?」
「避免引起其他人的注意,然後……反正就是有點那樣啦。」
孩子們並非同班就一定很熟,他們的一舉一動還是得默默觀察同學們的臉色。因此,在教室裡的行為總是顯得謹慎而不自然。
一年級就同班又關係很好的C和D,二年級時也剛好同班。可是,兩人自從升上二年級後,就變得像是不認識彼此一樣。後來才知道,自從兩人一年級時一起玩遊戲玩到吵架後,就開始變得尷尬。再加上又在背後講彼此的壞話,關係從此破裂。經過幾次面談,我努力試著調解兩人間的矛盾,但相對於有和解意願的C,D卻怎麼也不願意。很可惜,結果還是沒辦法恢復兩人原本友好的關係。
就像這樣,有時說自己明白孩子的心,卻好像也不是那麼明白。看起來似乎年紀還小的他們,其實都有自己專屬的世界與規則,偶爾才會出人意料地展現他們的細膩與敏感。孩子的心,為什麼如此易碎、敏感呢?「環境」,可能就是原因之一。

以前,是由地域社會*教養孩子。即使父母為了糊口而無暇照顧孩子,他們也會自動上學,自己在住家附近的街頭巷尾玩著、玩著就長大了。在巷弄玩耍時,會有其他大人請吃餅乾;做錯事時,也會被教訓。只要踏出家門,處處都是朋友、兄弟姊妹們,可以相伴玩上一整天。通常是捉迷藏、跳橡皮筋繩、跳格子等需要數人一組才能玩的團體遊戲。在學校,一個班級也坐了超過五十名學生。雖然也有其他相熟的朋友,但多數還是會跟自己的同班同學一起玩。
然而,現在是由單一家庭教養孩子。根據情況的不同,一個孩子甚至多到由六至七名大人一起教養──雙薪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再加上保母等,各自輪流照顧。如此一來,孩子自然獨占了家人們的愛與關心。當各種小要求沒有即時得到回應時,就會引爆孩子的不滿。於是,「自己想要的」永遠優先於「考量他人立場」。
相反的情況同樣存在。父母多數時間都不在家的孩子,就算放了學,也得先去上課後輔導或補習班,直到深夜才能回家。由於到了那個時間父母依然不會在家,孩子一打開門,迎面而來的往往只有一片死寂與冰冷的空氣。打開漆黑客廳的燈,不自主地嘆了口氣。獨自吃完自己準備的晚餐後,準備開始寫作業之際,盈眶的淚水甚至讓他們看不清眼前的字。看著一顆顆落在筆記本上的淚珠,孩子趕緊伸手找尋衛生紙。父母與孩子,各自過著太過忙碌的日常。

此外,置身人人都在使用智慧型電子產品的現代,更是嚴重地切斷彼此的溝通。這個時代,除了在大眾運輸工具上,就連在家也一樣,每個人都只顧盯著拿在手上的機器。智慧型電子產品的發明,確實為你我的生活帶來一大變革。只要擁有智慧型手機,別說打電話或傳訊息了,隨時隨地都能搜索需要的資訊。銀行業務變得可以輕易處理,甚至連信用卡都不必帶出門。無論是找路、找餐廳、玩遊戲等生活大小事,只要善用多樣的應用程式,通通都能免費下載。
可是,過度使用智慧型電子產品成癮,導致我們的大腦開始退化,對於大腦正在發育的十多歲孩子們,無疑更是致命的問題。
多巴胺是神經傳導物質之一,也是大腦在人處於亢奮狀態或調控欲望時所分泌的物質。舉例來說,運動競賽時,因為燃起了「一定要贏比賽」的欲望,於是當獲得相應代價時,便會產生令人感覺愉悅的快感。不過,若多巴胺分泌過濃,可能就會導致成癮。智慧型電子產品即是一例,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人都無法離手的原因。其實,上課時間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問題,早已成為師生間的矛盾。
最大的問題在於,過度使用智慧型電子產品會減少與他人直接面對面的機會。如此一來,自然也大幅減少了家庭成員間的對話。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在認知社會出現了諸如此類的全面性變化後,再去看孩子。未來的社會,需要的是懂得同理他人,並且有能力溝通協商的人才。父母與老師應該導引青少年們擺脫對智慧型電子產品的依賴,學習實際與人溝通。
如果希望孩子能長成懂得同理他人與溝通的人,首先得讓他們感覺家庭的溫暖。就算一天只有十分鐘也好,請開始試著與孩子對話。先從「今天最有趣的事是什麼?」、「學校午餐好吃嗎?」等瑣碎的問題開始就好。聊著聊著瑣事,不知不覺間便會見到孩子變得願意與人閒聊。
現在,停止在彼此間用「成績」畫界線,學習認同孩子的多樣性,以及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如此才有可能在你我的國家見到像是史蒂芬・賈伯斯(Steven Jobs)、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那般充滿創意的人才。真心希望大人們能夠伴孩子們同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