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四章 生活調適愛心會志工歷程及各類志工的角色與功能

在度過2009年每天躺在床上生不如死的日子後,藉由空間環境改變的啟動,引發心態180度的改變,再擴及生活方式全然的改變,儼然磨合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退休生活模式,身心於是穩定下來。行有餘力便開始尋找可以讓自己消磨時間的勞力工作,當初狀況不好時曾經斷斷續續在法鼓山做了些提水、擦窗等簡單工作,幫忙自己殺時間的法鼓山義工團體就成為第一個選擇,於是不管是勞動淸潔、維持交通、活動器具裝卸、香積洗菜等,只要有需求、有時間必然參與。後來甚至成為法鼓山慈善基金會在萬芳醫院的週間重症病患關懷活動的招集師兄,每週固定到該院十二樓的護理之家,唸一個小時的「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幫病患祈福與尋求慰藉。接著因地緣關係又開啟了台北市政府委託萬芳醫院幫獨居老人送餐的因緣。

那幾年的病老接觸,讓我對人的生、老、病、死階段的感受有了更深刻的體認。後來總覺得自己重度憂鬱的歷程是一段很獨特難得的經驗,由於在生病過程,我時常接受別人的幫助,因而在自己康復之後,便開始思考是不是有機會能將自己的經驗與他人分享,以幫助正在受憂鬱症困擾的朋友,於是輾轉地加入了生活調適愛心會。

◎生活調適愛心會介紹

全名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是臺灣第一個,亦是唯一全國性的精神官能症關懷團體,民國82年6月在台北市立療養院(現北市聯合醫院松德分院)成立「恐慌症知友會」,民國85年3月正式在內政部立案成為一個全國性的社會服務團體,89年6月轉型為精神官能症支持性的關懷團體,以期引進更多社會資源,為病友提供作更廣泛的協助,會員人數曾經高達300多位,以下將該會做一個概括性的介紹。

該會的理念:生活調適和生命成長是每一個人之終生學習功課,治標/治本,治療/預防並重。服務對象:焦慮症、恐慌症、憂鬱症、強迫症、身心症、重大創傷後症候群……等精神官能症朋友,以及勇於面對自己情緒和壓力問題,願意改變和成長的朋友。

◎參加生活調適愛心會的感想

我個人是在2012年加入愛心會,歷經台北市政府的志工基礎訓練、愛心會舉辦的特殊訓練、資深志工帶領的電話與團療實習,而成為正式的志工,並開始執行愛心會電話熱線的輪値,進而協助台北市聯合醫院忠孝及松德分院醫師們之病友團體心理治療的進行,並開始進入愛心會的核心,擔任電話組長、志工隊長,安排志工輪値及管理訓練的工作,也擔任理事承擔經營管理甚至募款的工作,以下是我多年來參與的若干心得與感想。

1. 提供自己生活體驗的另一個境界:持續改善、持續進步一直是自己人生觀的核心,經歷這段十年憂鬱症的低潮期,能夠康復過來,也希望讓自己生命賦予不同意義,試著利用自己空餘時間幫助別人,把自己的經歷及心得,分享給正在遭遇同樣困擾的病友,而愛心會正好可以提供個人人生進入了不同境界的絕佳機會。

2. 看到成員互相鼓勵,互相成長的景象:參與愛心會多年時間,一直強烈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的能量,它透過聚會、讀書會、教育訓練、旅遊等等活動,提供成員之間互相支持、互相勉勵、互相成長的機會,這對成員們是一股強大穩定的力量。

3. 團體心理治療的力量大:自己的治療一直是以醫師看診、藥物調整、個人認知及行為改變的歷程來進行,也一直以為這類型的病患都是這樣的模式渡過。進入愛心會接觸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忠孝院區及馬偕醫院有團體心理治療的輔佐,才發現這是能夠大大縮短病患治療時程很有效的治療方式。我一方面覺得自己若能及早知道這種治療方法,一定可以更快的脫離困境;另一方面對大部分的醫院均未提供此一治療服務,深感惋惜與不解。4. 參加生命探索讀書班的啟示:這是愛心會在每個月的第一、三週,由湯老師主講方老師輔佐的讀書班,至今已經持續8年多,主題是如何將運用佛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這切實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一個人從年輕時生存條件(身)的建立,進而到生活品質(心)的改善,最後之於生命意義(靈)的追求,眞是與時俱進,日新又新。我個人也藉此漸漸醖釀出以2F(Free:自在;Fun:快樂)原則來過生活,持續不斷修練自我,以智慧了解事情本質,進而能夠離苦得樂;更以愛及分享來處理與親友及外人的關係,這是上了湯老師的課以及個人經歷回饋所帶給我最大的禮物。

常言道:「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有心、用心、耐心地持續努力,加上有許多社會資源可供運用配合,一定可以逐漸邁向康復之路,甚至蛻變出全然不同的自我,讓我們大家一起加油!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