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人的口頭禪:為什麼
不論在工作或走在街上,有時腦中會猛然浮現出簡單的疑問。可是,大部分的人都直接放著疑問不管。
我從小就很在意浮現在腦中的疑問。
一般來說,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有一段時期會不斷的問父母「為什麼?」也就是提問期。
而我的提問期似乎還在持續,只要碰到好奇的疑問,我就會一直思考,直到找出答案為止。那就是我的思考力的泉源之一。
有很多哈佛學生從未停止問「為什麼」。只要和他們談話,從小小疑問產生的討論,會開始無邊無際的延伸,最後變成深入的探討。
即便是對一般人來說,覺得無所謂,多半會放棄討論,直接跳到下一段對話的話題,哈佛學生仍然不會放棄深入思考,持續深入探討。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段激發求知欲的快樂時光。
直到現在,我還是會經常深入思考一些讓別人聽到之後,可能會譏笑「有夠無聊」的問題。例如:
1. 想泡出好喝的紅茶,應該先把熱水倒進茶杯?還是先放茶包?
2. 冷凍食品標示「用微波爐加熱2分30秒」,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3. 卡樂比(按:日本一家以零食為主力的食品生產商)的零食,薯條杯的創意設計條碼是怎麼誕生的?對營業額有多少貢獻?
乍看之下,這些問題似乎無關痛癢,但事實上其背後卻存在著化學原理、物理原因,又或者是市場行銷上的巧思。我總是會這樣反覆的思考。
只要堅持不懈的思考一個疑問,就可以從中習得某些知識,同時也能培養出更獨特的觀點。
或許有些人認為,若有疑問,只要馬上用手機Google就可以找到正確答案。如果是工作等要求速度的情況,這種做法更是不在話下,但是,立刻上網查詢,未必能訓練思考力。重點是,我覺得這樣一點都不有趣。
所以我會壓抑住希望快點知道答案的心情,先試著動腦思考,然後再透過Google 進一步查詢。
日常生活中,那些讓自己猛然湧現出疑問或產生矛盾感受的問題,或許原本被人們認定為常識,所以人才沒有半點質疑的堅信著。
我認為那些在某些時候突然產生疑問或矛盾感受,可以幫助自己打破堅信或判定的外殼,成為引導出全新思考方式的寶貴機會。
把一項工作,專注成好幾個5分鐘
5分鐘集中法──在單一工作上專注5分鐘,然後必定完成工作。這是我從小實踐的習慣之一。以單純的計算來看,只要這個方法重複12次,等於集中一個小時。這招是有效解決當日工作的強力武器。
其實也未必非5分鐘不可。因人而異,也可以設定為3分鐘或是7分鐘,不過,就我個人來說,我覺得五分鐘最能夠集中專注力。
即便是哈佛入學考試的考前準備,也同樣適用。我細分該做的事情,然後以5分鐘為一個單位,逐一擊破工作,最終順利考上這間學校。
不管是工作、學習或是私事,不論是多麼龐大的工作,只要運用5分鐘集中法,就可以有效率的完成。
此外,我們生活周遭有太多因素擾亂集中力,如YouTube 或LINE、各種網路資訊等。
我建議你可以利用手機計時5分鐘,並在那段期間無視手機通知或電子郵件。就算有任何人主動找自己談話,也要打斷對方,說:「再等我2分鐘。」總之要在這5分鐘全神貫注的做事。
我高中在背英語單字時,我也會這麼告訴自己:「好!下個5分鐘要背50個英語單字。」讓自己集中注意力。此外,我練習小提琴時同樣以5分鐘為練習單位。
因為,人如果長時間持續做相同的事,集中力就會慢慢降低。
每次只集中5分鐘,換句話說,就是分割工作,且處理一個工作不超過5分鐘。如果你發現自己會浪費時間玩手機遊戲或上網的話,就用計時器,試著每次集中五分鐘(3分鐘、7分鐘也可以)。
快樂的時光流逝得很快,所以一定要自發性的養成切割時間的習慣。
前幾天,我和住在紐約的鋼琴家與大提琴家夫婦,正好談到5分鐘集中法。結果,他們說:「我們也是用這種方法!」著實令我驚訝萬分。
有趣的是,他們碰到比較難演奏的樂章時,會乾脆把時間設定成4分鐘,他們說:「這是為了防止過分專注,而練習過多。」他們會在計時器響起時,停下動作,讓自己轉換心情。
我很建議大家採用這種方法,根據自己的習慣劃分時間,在設定的時間內,專心處理事情。
我們沒有特別聰明,是被教授逼出來的
有些人認為地頭力天生的,無法靠努力來提升。
其實,我在哈佛充分鍛鍊過地頭力,所以我覺得地頭力可以靠後天提升。
在哈佛,不論哪個課程,教授都會出大量的作業,所以學生的腦袋每天都超高速的運轉。在那樣的日子裡,我發現自己的大腦處理速度,在不知不覺間提高了許多。
比起電腦的中央處理器(CPU)不論怎麼使用,處理速度都不會提升,人腦使用越頻繁,能力提升越高。
哈佛學生有很強的地頭力,與他們置身在相同環境,相互切磋、琢磨之後,感覺腦袋的運轉次數也跟著提升。
「環境會使人改變。」這句話說得一點都沒錯。
若要解決難纏的課題,只要讓自己置身於超越個人極限、逼迫自己使用大腦的環境,就可以鍛鍊地頭力。
如果你是個商業人士,若要讓自己處在更嚴苛的環境裡,就可以勇敢的選擇轉職,到走在時代前端的初創企業。如果覺得轉職作法太過激烈,只要公司的制度完善,也可以考慮透過企業留學,到其他企業工作,或是利用公司經費留學,前往國外的研究所研習。
或者,試著改變當天的工作排程。
根據我過去的經驗,那些不加班就沒辦法完成的工作,只要限制自己在下班前完成,然後運用「五分鐘集中法」,就可以有效提升大腦處理速度。如果是家庭主夫或主婦,可以藉由改變時間的利用方式,想辦法提高效率,以增加自己的時間。
只要在這方面下功夫,你會感受到大腦CPU性能不斷提升。
如果是學生,或許可以像過去的我一樣,索性不要去上補習班,試著找尋在家裡有效自學的方法。改變自己的所在環境,提高思考的效能之後,就可以藉由一些小技巧提升自己的地頭力。
不論在工作或走在街上,有時腦中會猛然浮現出簡單的疑問。可是,大部分的人都直接放著疑問不管。
我從小就很在意浮現在腦中的疑問。
一般來說,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有一段時期會不斷的問父母「為什麼?」也就是提問期。
而我的提問期似乎還在持續,只要碰到好奇的疑問,我就會一直思考,直到找出答案為止。那就是我的思考力的泉源之一。
有很多哈佛學生從未停止問「為什麼」。只要和他們談話,從小小疑問產生的討論,會開始無邊無際的延伸,最後變成深入的探討。
即便是對一般人來說,覺得無所謂,多半會放棄討論,直接跳到下一段對話的話題,哈佛學生仍然不會放棄深入思考,持續深入探討。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段激發求知欲的快樂時光。
直到現在,我還是會經常深入思考一些讓別人聽到之後,可能會譏笑「有夠無聊」的問題。例如:
1. 想泡出好喝的紅茶,應該先把熱水倒進茶杯?還是先放茶包?
2. 冷凍食品標示「用微波爐加熱2分30秒」,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3. 卡樂比(按:日本一家以零食為主力的食品生產商)的零食,薯條杯的創意設計條碼是怎麼誕生的?對營業額有多少貢獻?
乍看之下,這些問題似乎無關痛癢,但事實上其背後卻存在著化學原理、物理原因,又或者是市場行銷上的巧思。我總是會這樣反覆的思考。
只要堅持不懈的思考一個疑問,就可以從中習得某些知識,同時也能培養出更獨特的觀點。
或許有些人認為,若有疑問,只要馬上用手機Google就可以找到正確答案。如果是工作等要求速度的情況,這種做法更是不在話下,但是,立刻上網查詢,未必能訓練思考力。重點是,我覺得這樣一點都不有趣。
所以我會壓抑住希望快點知道答案的心情,先試著動腦思考,然後再透過Google 進一步查詢。
日常生活中,那些讓自己猛然湧現出疑問或產生矛盾感受的問題,或許原本被人們認定為常識,所以人才沒有半點質疑的堅信著。
我認為那些在某些時候突然產生疑問或矛盾感受,可以幫助自己打破堅信或判定的外殼,成為引導出全新思考方式的寶貴機會。
把一項工作,專注成好幾個5分鐘
5分鐘集中法──在單一工作上專注5分鐘,然後必定完成工作。這是我從小實踐的習慣之一。以單純的計算來看,只要這個方法重複12次,等於集中一個小時。這招是有效解決當日工作的強力武器。
其實也未必非5分鐘不可。因人而異,也可以設定為3分鐘或是7分鐘,不過,就我個人來說,我覺得五分鐘最能夠集中專注力。
即便是哈佛入學考試的考前準備,也同樣適用。我細分該做的事情,然後以5分鐘為一個單位,逐一擊破工作,最終順利考上這間學校。
不管是工作、學習或是私事,不論是多麼龐大的工作,只要運用5分鐘集中法,就可以有效率的完成。
此外,我們生活周遭有太多因素擾亂集中力,如YouTube 或LINE、各種網路資訊等。
我建議你可以利用手機計時5分鐘,並在那段期間無視手機通知或電子郵件。就算有任何人主動找自己談話,也要打斷對方,說:「再等我2分鐘。」總之要在這5分鐘全神貫注的做事。
我高中在背英語單字時,我也會這麼告訴自己:「好!下個5分鐘要背50個英語單字。」讓自己集中注意力。此外,我練習小提琴時同樣以5分鐘為練習單位。
因為,人如果長時間持續做相同的事,集中力就會慢慢降低。
每次只集中5分鐘,換句話說,就是分割工作,且處理一個工作不超過5分鐘。如果你發現自己會浪費時間玩手機遊戲或上網的話,就用計時器,試著每次集中五分鐘(3分鐘、7分鐘也可以)。
快樂的時光流逝得很快,所以一定要自發性的養成切割時間的習慣。
前幾天,我和住在紐約的鋼琴家與大提琴家夫婦,正好談到5分鐘集中法。結果,他們說:「我們也是用這種方法!」著實令我驚訝萬分。
有趣的是,他們碰到比較難演奏的樂章時,會乾脆把時間設定成4分鐘,他們說:「這是為了防止過分專注,而練習過多。」他們會在計時器響起時,停下動作,讓自己轉換心情。
我很建議大家採用這種方法,根據自己的習慣劃分時間,在設定的時間內,專心處理事情。
我們沒有特別聰明,是被教授逼出來的
有些人認為地頭力天生的,無法靠努力來提升。
其實,我在哈佛充分鍛鍊過地頭力,所以我覺得地頭力可以靠後天提升。
在哈佛,不論哪個課程,教授都會出大量的作業,所以學生的腦袋每天都超高速的運轉。在那樣的日子裡,我發現自己的大腦處理速度,在不知不覺間提高了許多。
比起電腦的中央處理器(CPU)不論怎麼使用,處理速度都不會提升,人腦使用越頻繁,能力提升越高。
哈佛學生有很強的地頭力,與他們置身在相同環境,相互切磋、琢磨之後,感覺腦袋的運轉次數也跟著提升。
「環境會使人改變。」這句話說得一點都沒錯。
若要解決難纏的課題,只要讓自己置身於超越個人極限、逼迫自己使用大腦的環境,就可以鍛鍊地頭力。
如果你是個商業人士,若要讓自己處在更嚴苛的環境裡,就可以勇敢的選擇轉職,到走在時代前端的初創企業。如果覺得轉職作法太過激烈,只要公司的制度完善,也可以考慮透過企業留學,到其他企業工作,或是利用公司經費留學,前往國外的研究所研習。
或者,試著改變當天的工作排程。
根據我過去的經驗,那些不加班就沒辦法完成的工作,只要限制自己在下班前完成,然後運用「五分鐘集中法」,就可以有效提升大腦處理速度。如果是家庭主夫或主婦,可以藉由改變時間的利用方式,想辦法提高效率,以增加自己的時間。
只要在這方面下功夫,你會感受到大腦CPU性能不斷提升。
如果是學生,或許可以像過去的我一樣,索性不要去上補習班,試著找尋在家裡有效自學的方法。改變自己的所在環境,提高思考的效能之後,就可以藉由一些小技巧提升自己的地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