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DC01(節錄)
走自己的路當然沒那麼容易。1992年初,我們繼續在馬車庫研發後來賣最好的DC01(這時馬車庫的樓下放了一台車床、一台銑床、幾個工作檯,樓上乾草倉擺了桌子放3台電腦)。
另一方面,我四處借錢,籌措設置生產線所需的資金。創投這條路最後證明行不通。我去找過安竹恩・畢夸夫特(Adrian Beecroft),安佰深私募集團(Apax Partners)投資長,他們除了投資Tie Rack(領帶品牌)和Sock Shop(襪子品牌),也在資助鮑伯・佩頓(Bob Payton),佩頓是經營得有聲有色的美國餐廳業者,把芝加哥比薩連鎖(Chicago Pizza Pie Factory)開到倫敦,正打算開速食店。那些都是可以快速回本的生意,正是創投要的那種,大概投資個幾年就退出。
我去找那些創投金主募資,用我公司的股票做為交換,如果拿到創投資金,我就不必像球輪手推車那時一樣肩負龐大的銀行透支。我把我的原型機秀給Apax看,把我的故事告訴他們,他們不感興趣,因為那是製造業。反正不管怎麼樣,在他們眼中我是工程師、設計師,算不上生意人。安竹恩・畢夸夫特說:「好吧,我們或許可以考慮一下,如果你從業界找個人來經營的話。」我回他:「你可以告訴我英國有哪家家電商的經營是成功的嗎?」Hotpoint公司?胡佛公司?這就是原因!沒有一家是成功的,現有製造商已經好幾十年沒有推出新東西,我不可能走他們的老路。
Apax這條路最後證明是死路,就算他們願意給我資金,大概也不可能讓我經營。我還能去找誰?當時並沒有任何政府方案可以求助,至於創投,有五家拒絕了我,他們投資新創公司並沒有稅賦優惠,另一方面,當時經濟嚴重衰退,清算銀行在這種時候還強制收回民眾抵押的房屋,引來一片罵聲,這就是我不找銀行的原因,畢竟,經濟這麼不景氣的情況下,他們何必借錢給我徒增一筆強制收回的麻煩?絕望之下,不對成功抱任何期待,我走進駿懋銀行在布里斯托穀物街(Corn Street)的分行(我的透支不斷累積,他們覺得把我從奇平所德伯里分行升級到布里斯托總行是很合理的),大出我的意料,看起來似乎有希望,但還是在銀行內部掀起一番爭鬥。
麥克・佩吉(Mike Page)是銀行派來的「到府醫生」,他到馬車庫拜訪我們。你們要這筆錢做什麼?他問。我回他:我要製造吸塵器,跟胡佛、伊萊克斯競爭。「這倒是很有意思,」他說,「有結果會告訴你。」過了一個星期左右他再度上門說:「我們會借你40萬英鎊,但是你必須把房子抵押給我們。」我跟荻兒翠、律師去了一趟布里斯托,在一張不友善的灰色表格上簽名,奉上我們擁有的一切,換取這筆錢。我們這是在冒一場大到不能再大的風險。我們有3個年幼小孩要養,最後可能落得被趕出家門的下場,一想到這裡就頭痛心驚,後來麥克・佩吉把貸款提高到60萬英鎊的時候更是嚇人。我和荻兒翠討論過這背後的可怕風險,我們有可能失去一切,這種事連想都不敢想,要是失敗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可是這是最後的機會,是讓我們的發明成功的最後機會,是展現我們對自己有信心的最後機會。荻兒翠會支持這最後一搏,實在很了不起。
過了一陣子,我大膽問起麥克・佩吉為什麼願意借錢給我,他說:「喔,你在美國打了5年的官司,所以我看得出你的決心,再加上,我回家跟我太太說你要做一個沒有袋子的吸塵器,問她怎麼看,她覺得不用袋子太讚了。」事情就是這樣,只不過當時我們並不知道駿懋銀行其實駁回了他,他不得不上訴到卡地夫(Cardiff)總公司的監察人,也不知道為什麼,監察人就這樣核准了。很可惜,銀行或銀行經理很少因為勇於承擔風險而獲得讚揚。
好消息是,現在我們有自己的錢了(對啦,是銀行的錢),不需要投資人(反正我也不想有),可是壞消息是,戴森家電公司(Dyson Appliances Ltd.)是成立於不景氣之中。接下來兩年的英國經濟風雨飄搖,生活困頓所引爆的動亂不僅發生於布里斯托和卡地夫這種大城市,伯明罕(Birmingham)、泰恩賽德(Tyneside)和其他地方也都有。經濟衰退一方面是起因於政府用升息來抑制通膨,導致房貸利率上漲、房價下跌,另一方面,政府為了保住英國在歐洲貨幣體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的會員國地位而讓英鎊幣值高估,導致英國出口產品沒有價格競爭力。在這種不健康的經濟情況之下,1992年的失業率上升到10%,等到同年九月英國退出現在的ERM ,英鎊貶值20%,經濟才開始復甦。
我們動作很快,馬上就開始量產吸塵器。彼得・甘馬克專心於工具製造,我們跟義大利東北部幾家工具製造商簽了75萬英鎊的交易,那幾家製造商是我跟金章公司合作時認識的。我全部的錢都用上了,銀行貸款和安麗和解金全都用了,已經沒錢蓋廠房、買零件,也沒錢做行銷。另一方面,我在找廠房。當時威爾斯開發局(Welsh Development Agency)有提供補助給在尋找新廠房、新事業的製造商,立意良善,但是你得透過四大顧問公司去申請,再由顧問公司把你的申請送交威爾斯部長,也就是大衛・杭特(David Hunt),現在的杭特勳爵。
我們花了28,000英鎊請資誠顧問(PricewaterhouseCoopers)遞件申請,結果只換來大衛・杭特一句:你們資本額不足。雖然只要能募到更多資本就能再次申請,我們還是被打了回票。其實我們的資本額還高於當時獲得補助的一家日本拉鍊公司,我發現我們的問題是,我們不像那家日本拉鍊公司是外商,所以對大衛・杭特來說不是有特權可享的「貴族」。
好玩的是,過了沒多久,我去找飛利普塑膠(Phillips Plastics),北威爾斯瑞克瑟姆(Wrexham)一家美國公司,去看看他們能不能生產吸塵器的塑膠元件,他們的新廠房是在威爾斯開發局的補助之下建成的,就是大衛・杭特核准的補助。他們的訂單很少,於是我就建議,既然他們會替我們生產塑膠零件,不如就讓我們在另一半用不到的廠房裡組裝吸塵器。飛利普說好,沒問題,於是我們就把義大利的工具運到那裡,還有從其他國家找來的零件,包括阿克寧頓刷具公司(Accrington Brush Company)的軟管和刷頭、日本一家製造商的馬達、中國長興的刷毛。
我們在瑞克瑟姆當地聘人組裝,1993年1月,第一台量產品質、印有戴森名字的吸塵器開始從生產線一台一台滾出來。事前我們已經向GUS 和Littlewoods 這兩家零售巨擘展示過模型,也登上他們1993年一月的產品型錄,一月第三個星期就可以開始供貨。
現在可能很難想像GUS和Littlewoods當時的訂單對我們有多麼巨大。GUS(Littlewoods在曼徹斯特的頭號對手)的創辦人與經營者是艾薩克・沃爾夫森(Isaac Wolfson),董事長一當就從1932年當到1987年的他,成立了沃爾夫森基金會(Wolfson Foundation),牛津和劍橋都有他創設的學院。我開車到他們曼徹斯特的總部,拜訪他們的採購布萊恩・拉蒙特(Brian Lamont),向他展示戴森原型機,跟他解釋因為不需要袋子所以吸力不會減弱,然後提到我們搭配這台機器有提供粉末狀的地毯洗劑Zorb-It-Up,比濕洗地毯好用很多。Zorb-It-Up是從我在RCA的同學喬恩・威稜斯的洗髮習慣衍生而來的產物,當年念大學時,他告訴我他都用乾粉洗頭髮,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馬上想到替狗除蝨的粉末。後來我們捨棄地毯清洗機而選擇直立吸塵器之後,我就一直在想有什麼更好的洗地毯方式,想來想去,喬恩的乾洗方式似乎就是答案。Zorb-It-Up可以搭配我們的吸塵器使用,旋轉刷頭會將乾洗粉滲入地毯。
布萊恩・拉蒙特打死都不相信,一意認為我的機器絕對無法清洗當時流行的利賓納黑醋栗飲料(Ribena),我馬上衝到最近的加油站買了一瓶,回到他的辦公室,把這深紅色果汁倒了一些在他的高級地毯上,再用乾粉除掉污漬。接下來他問我他有什麼理由把知名的伊萊克斯或胡佛換掉,換上這個沒沒無名、講什麼可怕氣旋和離心轉速200英里的戴森,我回說因為他的型錄很「乏善可陳」,當下陷入一陣沈默,最後他同意採購。
以足球運彩和型錄零售聞名的Littlewoods,到1980年代已經是英國最大的家族企業,也是歐洲最大的民營公司,他們的總部是一棟龐大的裝飾藝術建築,出自建築師Gerald de Courcy Fraser的設計,1938年啟用,隔年就捐做戰時生產之用。因為GUS向我們採購,所以他們也同意。
這些成就都以我認為破紀錄的光速達成,只是有點臨時湊合:生產線放在瑞克瑟姆半個工廠裡,公司總部是一個馬車庫,只有我們幾個工程師加上鮑伯・貝威爾(Bob Bedwell),他一個人要負責會計、採購和物流,還有兩個業務員、一個助理,我們第一台吸塵器的維修服務也在這個馬車庫。
三個月後,1993年4月,沒什麼訂單可做的飛利普塑膠,決定把塑膠零件價格提高一倍,我說如果他們這麼做,我就把組裝線移到別的地方,他們說:你如果這麼做,我們就把價格提高兩倍。不到兩個星期我就在奇彭納姆租到一個舊郵局倉庫,很快就上線作業。最高興的人是荻兒翠,家裡的生意終於要搬離家,換句話說,馬車庫能空出來給她當藝廊使用,展示、銷售她的作品,屋子前面的車道也不再停滿車子。
即便如此,要從瑞克瑟姆搬到奇彭納姆可不是那麼容易。不只是時間緊迫的問題,我還得先取得法院命令才能把我們的工具從飛利普塑膠搬走,而等到我們拿回工具還發現需要修理的損壞不少。飛利普雖然拿到大衛・杭特的補助,最後還是撤出英國,我當然就得另外找射出成型公司,後來在伯明罕找到賈德里(Choudhry)這家。
我們臨時湊合的廠房並不理想,有29個鐵捲門,冬天冷冰冰。等到空間不夠用了,我們就買一個超大二手帳棚,有停車場那麼大,被當地計程車司機戲稱是「瑪丹娜帳棚」,因為有雙峰,天氣一冷帳棚裡面就冒水珠。再有空間需求的時候,我們就租貨櫃。這段時期對我來說既重要又充滿不確定,不過我們仍然順利在七月開始生產DA001,不久又接著生產DC01,不到一年半就登上英國市場銷售第一名。
我們一開始的銷售是透過郵購目錄,厚厚一大本,裡面只有幾頁是給吸塵器,我們被放在最後幾頁,在最下面,有一張小小、正方形的DC01圖片,沒有多餘空間可以放文字敘述,只加了「無袋」兩個字以及可享有每月1.99英鎊的分期方案,不必一次拿出199英鎊。我們的吸塵器是目錄裡最貴的一款,比其他品牌還貴上一截,而且這種目錄並不是你會看到高價產品的地方,我們和採購人員其實都很驚訝DC01在他們的目錄能賣這麼好,訂單一直進來。不過,我本來就不相信收入會是攔阻人們購買最佳產品的因素,更何況吸塵器是很重要的採購,或許得用存錢、借錢或分期付款,當時民眾的確要用這些方法才買得起,但是只要可以,大家一定會買最好的。
一出師就告捷,於是引來第一家上架我們商品的零售商:Rumbelows,一家全國連鎖電器用品店。緊接而來是路易斯百貨(John Lewis),一家有二十五個分店的高檔百貨,只是他們堅持先試賣,試賣很成功,只是他們有些分店不願進貨,雖然如此,現在我們在不同的銷售管道都賣得相當不錯,我知道我們一定可以生存下去,荻兒翠和我可以稍稍鬆口氣。
我知道我有程度不一的毅力、決心、勇氣以及你可能會說的桀驁不馴,不過這些特質(我喜歡稱這些是特質)是源自一種天真無畏的才能,我的意思是跟著你自己那顆星走,一路上不斷停下來質疑自己、也質疑專家意見。不斷質疑一個想法或一個產品的正確性,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全球化商業市場或許很天真,但是對我和戴森是有用的,我認為對未來的發明者、工程師、設計師和製造者也會有用。舉個例子,一直有人警告我,DC01的售價高達200英鎊,少說也是其他吸塵器的三倍,最後一定會證明賣太貴了,結果DC01賣得很好,消費者認可這台機器的技術優於現有設計,減輕了高成本所導致的高定價硬傷。
還有人告訴我,不會有人想看到吸進去的灰塵裝在透明容器一目瞭然,簡單的市場調查也證實這點,不過,我和彼得、西米恩看著抽取的灰塵髒污的細節看得很開心,所以把市調扔在一邊。奇怪的是,消費者不只很開心看到我們的機器吸力強大、吸力不減,看到那些灰塵也很愛,他們看到自己成功收集了那麼多灰塵會不知不覺迷上。另外,他們顯然也喜歡我們在電視廣告的大膽嘗試:「戴森,無袋,吸力不減」,這個廣告詞在當時有點奇怪,因為我們是在宣傳我們「沒有」的東西—集塵袋—而廣告一般都只強調「有」的部分。
這種強調「沒有」的手法是花了一個星期跟才華洋溢的東尼・穆蘭卡(Tony Muranka)討論的結果,他是跟我們合作的自營創意人。我們決定不談巧妙的氣旋、不談不必買集塵袋、不談軟管一拔就能更換、不談強勁吸力,而是把重點放在其他吸塵器的「阿基里斯腱」:集塵袋的缺點。這招奏效了,只是有個小問題:我們多了個「無袋機」的稱號。這個名稱是對手想出來的,不是我們,他們想出這個名稱大概是為了跟零售商強調「要是賣戴森就會少掉集塵袋的銷售」,想以此勸退零售商。不過,我們比較希望戴森被稱為「吸力不減機」,這點比無袋更重要。
不過,15年的發明、挫折、決心終於開始有回報。現在我是不折不扣的製造者了,看到聽到生產線全速運轉,我會興奮、敬畏,甚至驚奇,至今仍是。為了搞清楚如何更有效率生產吸塵器,我花了兩週調整改進產線,從此每條產線我都要看過。我會更動吸塵器組裝產線,把某些組件撤下,好讓產線跑更快;我知道哪些零組件比較難組裝,然後要工程師常常去看那個部分。最重要的是,這樣的經驗讓我有能力去檢查後續產品的所有產線,可以揪出沒有效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