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自卑可以容身的空間
外貌不是你的一切;如果因不滿於自己的外貌而心生自卑,這就因噎廢食了。因為你的內心才能彰顯你是否真的美麗。
◆和「希望」一起長大
國中二年級時,我需要再一次確診自己到底罹患的是什麼病,要檢查全身每一處骨頭。我記得自己一個人在X光室接受檢查時,一位曹醫師調整我要照X光的角度,他一邊調整我的姿勢,一邊對我說:「妹妹,不管檢查結果如何,我相信你將來會轟動世界。」當時我懵懂,心裡想著:「喔,或許以後我會很棒喔。」
當我因為身高問題,被高考拒於門外時,我覺得人生失去了希望,可是有一位老師告訴我:「攸華,你非常優秀,我相信即使你沒有報考資格,也一定會在別的地方有好的表現。」老師這樣說了,我的心似乎就漸漸平穩,不再悲情於自己「被拒絕」,我轉移焦點,去多修習了一些電腦課程。今日看來,當時把心放在電腦課程上,對我的未來成了一大助力。「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開另一扇窗」,如果我心放在沮喪裡,就看不到這扇希望之窗了。
◆別只看關上的這扇門
或許有些人認為年幼的我並不聰明,竟然相信媽媽、醫師、老師這些不著邊際的話語,但現在回想,這些充滿正向的鼓勵與安慰,都是一顆顆希望的種子落在我的心田,在我跟著這些希望種子一起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它們已在不知不覺中與我的生命融合一起,我像是在希望裡長大的孩子,我的腦袋和心裡沒有自卑可以容身的空間。
成長後,經歷許多事情幾乎都是要試第二次才會成功,例如在布魯奈爾大學第一次申請從助理教授升等為副教授時,我過五關斬六將,每一個階段都努力以赴,結果申請沒有通過,我難過得大哭。Robert 告訴我:「Sherry,如果你因為升等沒過就頹廢,那麼,學校會認為沒讓你升等是正確的決定。」我聽進了Robert的建議,重新收拾自己的沮喪心情,再從頭努力,後來學校連升我二級職等,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雖然,長大後的我似乎是個正向、充滿動力的人,但挫折並不會遠離我,可是小時候長輩在我心裡種下的希望,讓成長後的我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輕言放棄。
◆為什麼要讓他影響自己的人生?
東銘個子不高,他念高中時,一個同學問他:「你怎麼這麼矮?」從此,東銘自卑心大起,變得做什麼事都沒有動力。
「東銘,你做事態度不積極,是因為這個同學問你這句話的關係嗎?」有一次我與東銘談話,說起這個話題。
「應該多多少少有影響。我覺得自己好像永遠就輸人一截。」東銘也不隱瞞。
「現在這位同學在哪裡了?」
「我也不知道。」東銘沒什麼表情。
「東銘,現在他在哪裡你都不知道,顯然他不是你生活中重要的人。你為什麼要讓這個對你一點也不重要的人的一句話影響你一生呢?」我有點心疼東銘。
「他對你來說是個不相關的人,但是你的人生卻受他影響,這是不是太不合理?」我不知能不能稍稍點醒東銘。
東銘念了一年後,直嚷著要休學,他的媽媽與我談,我才知道東銘覺得進來的學弟妹程度都很好、能力很強,他有壓力。似乎東銘遇到強的人,自己就先自動退縮。
我想起曾經有一個老師告訴我:「攸華,你確實比別人矮,很多人或許看這是個缺陷,但如果一個人長到二百公分高,他是不是也是一個有缺陷的人?缺陷不在外表,而在於自己的心。一個兩百公分的巨人也可能內心是長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一個身高矮小的人也有可能讓自己的心充滿巨大力量。」
◆我的心不會被困住
母親曾經說從一個做母親的角度來看,好像陳攸華這個孩子從來沒有自卑過。我也仔細想過,覺得這與家庭教育有關。
我五、六歲時就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小時候念書,在學校一定會受到嘲笑,每次我也會回家告訴媽媽今天同學又罵我什麼,我很清楚記得媽媽每次聽了我的「哭訴」後,總是告訴我:「你將來會比他們更棒,他們以後會很佩服你怎麼變得這麼棒,將來他們會覺得嘲笑你是不應該的。」媽媽對我講這些話的神情,我至今都記得好清楚。而我好像就很相信媽媽說的,聽了媽媽這樣說,我就擦擦眼淚,去做自己的事了。
身高的問題不會因為我今日成了大學教授而自動消失,它會永遠跟著我,有一次,我去童鞋部買鞋,正試穿時,一位帶著孩子來買鞋的媽媽一直問我:「你為什麼長得這麼小?你幾歲了?」我沒有理會這麼不禮貌的好奇,可是這位媽媽一直不死心追著我問個不停,似乎我沒有一些回應,這位沒禮貌的媽媽是不會停止的,我決定回應她:「我為什麼要告訴你我幾歲!」這位媽媽才罷休。被追著問時,我會煩,但事情過後,我完全沒有受到影響,我的心不會被困住。
或許這種個性是上帝給我的特別恩典,但我也要勸那些對自己外表不滿意乃至於受到影響的人:上帝給每個人的祝福都不一樣—不要懷疑,每一個人身上一定都有上帝給的不同於別人的禮物,你如果認為自己沒有,那是你還沒有發現。我們活著其中一項重要的事情是:發掘自己的長處,在生活中看自己擁有的,如果我們一直只在意自己沒有的,自怨自艾就會是我們的人生!
靠思考?還是靠直覺?
如果遇到問題,我們的答案總是「我沒想那麼多……」,漸漸地,「思考」就會離我們愈來愈遠,甚至最終失去「思考」的能力。
二○一六年,我申請科技部「傑出研究獎」,沒有得獎。後來輾轉知道某一位審查委員對我的申請有意見,因此我沒有過關。
有一次,在一個活動中,遇見這位審查委員,一看到他,「直覺上」對他有情緒,第一個念頭是不要與他打招呼。我想轉頭去別的地方,但我的「思考」攔住我這樣的情緒:「我是輾轉知道他對我的申請有意見,但為什麼不趁著這個時候,向他本人請教確實原因,萬一我聽到的是誤傳呢?」我想了兩、三分鐘後,便走向他。
「您好。方便與您聊聊嗎?……關於我的傑出研究獎申請,您能告訴我哪裡需要改進,好作為我以後的參考嗎?」我態度很謙虛。
他告訴了我原因。原來不是我的申請內容有問題,而是一些技術上的處理不符合審查委員們的喜好。二○一七年,我第二次再申請這個獎項時,便知道該避開哪些技術上的風險,也就順利得到這個獎項。
這個事件讓我體會:直覺的情緒不能解決事情,我的「思考」告訴我:怪不怪審查委員於事無補,我應該知道的是真相。
◆思考讓狀況柳暗花明
有一次我在菲律賓開會時,想申請教育部一個計畫,但人在國外,所有資料都不在手邊。
當時我第一個念頭是:「這大概不行了吧,離申請截止日已經沒幾天了,我回去還有好多事要處理,怎麼趕得及呢……」
但隨即想:「如果我要申請這個計畫,我現在有沒有可以先做的事情?」
我思索整個流程需要完成的步驟,似乎看到一點點希望:「或許,我可以先為這個計畫打好骨架,回去再填上血和肉(細節內容),這或許來得及……」在菲律賓,我利用休息時間仔細思考、建構這個申請書的架構,回到台灣後,因為整個環節都已經細細想了一遍,很清楚在骨架的每一個地方需要填上什麼內容,我只用四天的時間便完成,送出了申請,並且也順利拿到這個計畫。
這也是一個乍看之下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如果當時我憑著自己的直覺「時間太匆促,不可能完成」而放棄,就真的與這個計畫擦身而過了,但我靜下心思考:「真的不可能了嗎?」果真,「思考」讓我有了柳暗花明的結果。
◆褓姆累死.大家餓死
怡君的母親八十大壽,孩子們租了一間民宿,帶著母親出遊,說好每個孩子負責做一餐,大家一起慶祝。怡君負責的那一餐決定要做手工拉麵,怡君極力推薦她家褓姆做的手工拉麵,大家也都期待著。結果,那一餐是大家餓到下午三點才吃到這頓飯!
手工拉麵只有褓姆一人會做,帶去的工具也只有一份,旁人想幫忙也幫不了,只見褓姆一人汗流浹背地做著十幾個人的分量……
怡君的弟弟很不解地問怡君:「你怎麼會做這個決定?難道你不知道這件事只有褓姆一人會做,旁人幫不了忙,一個人如何應付十幾張嘴在短時間的需要?而且,這個拉麵又無法先做好備用,得要現場做,你事先沒有考慮這些因素嗎?」
果然怡君沒有考慮這些,她說:「我沒想這麼多,只是覺得這個拉麵很好吃,想讓大家也都嚐一嚐……」這個沒有經過思考,只憑直覺決定的後果是褓姆累死了,大家也餓死了。
◆從雲端摔落地獄
洋生的程式能力非常好,有一次與他聊找工作的事,洋生興沖沖地說:「老師,我已經找到工作了。」
「什麼工作?」這是好消息。
「我朋友的公司,他說我一畢業就可以就職,他說老闆一個月要給我七到八萬薪水。」洋生難掩臉上的笑意。
「哇,你還沒畢業,一份月薪七、八萬的工作就在等你。」但隨即我冷靜下來:「洋生,這會不會有問題?這樣的薪資不符合市場啊!」
「老師,你不相信我的能力嗎?」
聽到洋生這樣說,我心裡的懷疑更大了,一個碩士生每月薪資如有五萬元,便算是很高的,洋生不是出世奇才,七、八萬元的月薪,這與平均一般薪資差距太大了。
「你最好去問清楚,我覺得這中間或許有誤會。」
當天晚上十一點,我要離開實驗室時,看到洋生一副被鬥敗、彷彿從雲端掉到地獄的模樣,頹然地站在我門口。
「你怎麼了?」我大概猜到是什麼情形。
「老師,你是對的……」
讓「思考」先回來
原來洋生在工作的朋友有一個程式不會寫,請洋生幫忙。朋友卻藉口說:「我
老闆想看看你寫程式的能力……」他把自己不會寫的程式交給洋生。
朋友把寫好的程式交給老闆後,回頭又騙洋生:「我老闆說你的程式寫得很好,以後拿七、八萬的薪水應該不是問題,你以後可以來我們公司上班。」
就這樣,朋友每次藉口老闆要洋生寫哪些程式,洋生為了在將來的老闆面前
有好表現,都一一完成。其實這些程式都是朋友工作的分內事,洋生毫不知情。
這件事從頭到尾,老闆根本不知有洋生這個人,洋生做了槍手,還以為日後前途大好。
洋生知道真相後,非常沮喪,自己竟然在這個騙局裡,興奮、期待了好一陣子!
「老師,你一開始為什麼會懷疑?為什麼我就傻傻得相信了?」洋生滿懷不解。
「洋生,這一聽就知道是不合常情的事,凡是不合常理的,都要放慢腳步仔細觀察、詢問清楚。你聽到朋友這樣說時,要先想自己是一個碩士,現在碩士在工作市場上的薪資行情是多少,你如果不知道,也要去打聽一下。」
「你一聽月薪有七、八萬,就信以為真、高興得不得了,你朋友要你寫什麼程式,你都認真寫妥。你沒有讓自己停下來先求證,再想一想有這個可能性嗎。」
這件事後,洋生的「思考」慢慢回來了。
現在想想這件事,有時候真會無奈地笑出來,如果我也是個只靠直覺反應的老師,就有可能也高興地跟著起鬨:「我的學生真不錯,還沒畢業就可以得到這麼高的薪水……」一場鬧鬨下來後就是一場全空。還好,我帶著洋生踩了煞車,讓「思考」先回來,帶著洋生做該做的求證,當然對洋生而言,失去一個工作機會也是一個痛,但是換來讓洋生明白,面對事情時「思考」有多重要,這是值得的。
外貌不是你的一切;如果因不滿於自己的外貌而心生自卑,這就因噎廢食了。因為你的內心才能彰顯你是否真的美麗。
◆和「希望」一起長大
國中二年級時,我需要再一次確診自己到底罹患的是什麼病,要檢查全身每一處骨頭。我記得自己一個人在X光室接受檢查時,一位曹醫師調整我要照X光的角度,他一邊調整我的姿勢,一邊對我說:「妹妹,不管檢查結果如何,我相信你將來會轟動世界。」當時我懵懂,心裡想著:「喔,或許以後我會很棒喔。」
當我因為身高問題,被高考拒於門外時,我覺得人生失去了希望,可是有一位老師告訴我:「攸華,你非常優秀,我相信即使你沒有報考資格,也一定會在別的地方有好的表現。」老師這樣說了,我的心似乎就漸漸平穩,不再悲情於自己「被拒絕」,我轉移焦點,去多修習了一些電腦課程。今日看來,當時把心放在電腦課程上,對我的未來成了一大助力。「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開另一扇窗」,如果我心放在沮喪裡,就看不到這扇希望之窗了。
◆別只看關上的這扇門
或許有些人認為年幼的我並不聰明,竟然相信媽媽、醫師、老師這些不著邊際的話語,但現在回想,這些充滿正向的鼓勵與安慰,都是一顆顆希望的種子落在我的心田,在我跟著這些希望種子一起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它們已在不知不覺中與我的生命融合一起,我像是在希望裡長大的孩子,我的腦袋和心裡沒有自卑可以容身的空間。
成長後,經歷許多事情幾乎都是要試第二次才會成功,例如在布魯奈爾大學第一次申請從助理教授升等為副教授時,我過五關斬六將,每一個階段都努力以赴,結果申請沒有通過,我難過得大哭。Robert 告訴我:「Sherry,如果你因為升等沒過就頹廢,那麼,學校會認為沒讓你升等是正確的決定。」我聽進了Robert的建議,重新收拾自己的沮喪心情,再從頭努力,後來學校連升我二級職等,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雖然,長大後的我似乎是個正向、充滿動力的人,但挫折並不會遠離我,可是小時候長輩在我心裡種下的希望,讓成長後的我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輕言放棄。
◆為什麼要讓他影響自己的人生?
東銘個子不高,他念高中時,一個同學問他:「你怎麼這麼矮?」從此,東銘自卑心大起,變得做什麼事都沒有動力。
「東銘,你做事態度不積極,是因為這個同學問你這句話的關係嗎?」有一次我與東銘談話,說起這個話題。
「應該多多少少有影響。我覺得自己好像永遠就輸人一截。」東銘也不隱瞞。
「現在這位同學在哪裡了?」
「我也不知道。」東銘沒什麼表情。
「東銘,現在他在哪裡你都不知道,顯然他不是你生活中重要的人。你為什麼要讓這個對你一點也不重要的人的一句話影響你一生呢?」我有點心疼東銘。
「他對你來說是個不相關的人,但是你的人生卻受他影響,這是不是太不合理?」我不知能不能稍稍點醒東銘。
東銘念了一年後,直嚷著要休學,他的媽媽與我談,我才知道東銘覺得進來的學弟妹程度都很好、能力很強,他有壓力。似乎東銘遇到強的人,自己就先自動退縮。
我想起曾經有一個老師告訴我:「攸華,你確實比別人矮,很多人或許看這是個缺陷,但如果一個人長到二百公分高,他是不是也是一個有缺陷的人?缺陷不在外表,而在於自己的心。一個兩百公分的巨人也可能內心是長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一個身高矮小的人也有可能讓自己的心充滿巨大力量。」
◆我的心不會被困住
母親曾經說從一個做母親的角度來看,好像陳攸華這個孩子從來沒有自卑過。我也仔細想過,覺得這與家庭教育有關。
我五、六歲時就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小時候念書,在學校一定會受到嘲笑,每次我也會回家告訴媽媽今天同學又罵我什麼,我很清楚記得媽媽每次聽了我的「哭訴」後,總是告訴我:「你將來會比他們更棒,他們以後會很佩服你怎麼變得這麼棒,將來他們會覺得嘲笑你是不應該的。」媽媽對我講這些話的神情,我至今都記得好清楚。而我好像就很相信媽媽說的,聽了媽媽這樣說,我就擦擦眼淚,去做自己的事了。
身高的問題不會因為我今日成了大學教授而自動消失,它會永遠跟著我,有一次,我去童鞋部買鞋,正試穿時,一位帶著孩子來買鞋的媽媽一直問我:「你為什麼長得這麼小?你幾歲了?」我沒有理會這麼不禮貌的好奇,可是這位媽媽一直不死心追著我問個不停,似乎我沒有一些回應,這位沒禮貌的媽媽是不會停止的,我決定回應她:「我為什麼要告訴你我幾歲!」這位媽媽才罷休。被追著問時,我會煩,但事情過後,我完全沒有受到影響,我的心不會被困住。
或許這種個性是上帝給我的特別恩典,但我也要勸那些對自己外表不滿意乃至於受到影響的人:上帝給每個人的祝福都不一樣—不要懷疑,每一個人身上一定都有上帝給的不同於別人的禮物,你如果認為自己沒有,那是你還沒有發現。我們活著其中一項重要的事情是:發掘自己的長處,在生活中看自己擁有的,如果我們一直只在意自己沒有的,自怨自艾就會是我們的人生!
靠思考?還是靠直覺?
如果遇到問題,我們的答案總是「我沒想那麼多……」,漸漸地,「思考」就會離我們愈來愈遠,甚至最終失去「思考」的能力。
二○一六年,我申請科技部「傑出研究獎」,沒有得獎。後來輾轉知道某一位審查委員對我的申請有意見,因此我沒有過關。
有一次,在一個活動中,遇見這位審查委員,一看到他,「直覺上」對他有情緒,第一個念頭是不要與他打招呼。我想轉頭去別的地方,但我的「思考」攔住我這樣的情緒:「我是輾轉知道他對我的申請有意見,但為什麼不趁著這個時候,向他本人請教確實原因,萬一我聽到的是誤傳呢?」我想了兩、三分鐘後,便走向他。
「您好。方便與您聊聊嗎?……關於我的傑出研究獎申請,您能告訴我哪裡需要改進,好作為我以後的參考嗎?」我態度很謙虛。
他告訴了我原因。原來不是我的申請內容有問題,而是一些技術上的處理不符合審查委員們的喜好。二○一七年,我第二次再申請這個獎項時,便知道該避開哪些技術上的風險,也就順利得到這個獎項。
這個事件讓我體會:直覺的情緒不能解決事情,我的「思考」告訴我:怪不怪審查委員於事無補,我應該知道的是真相。
◆思考讓狀況柳暗花明
有一次我在菲律賓開會時,想申請教育部一個計畫,但人在國外,所有資料都不在手邊。
當時我第一個念頭是:「這大概不行了吧,離申請截止日已經沒幾天了,我回去還有好多事要處理,怎麼趕得及呢……」
但隨即想:「如果我要申請這個計畫,我現在有沒有可以先做的事情?」
我思索整個流程需要完成的步驟,似乎看到一點點希望:「或許,我可以先為這個計畫打好骨架,回去再填上血和肉(細節內容),這或許來得及……」在菲律賓,我利用休息時間仔細思考、建構這個申請書的架構,回到台灣後,因為整個環節都已經細細想了一遍,很清楚在骨架的每一個地方需要填上什麼內容,我只用四天的時間便完成,送出了申請,並且也順利拿到這個計畫。
這也是一個乍看之下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如果當時我憑著自己的直覺「時間太匆促,不可能完成」而放棄,就真的與這個計畫擦身而過了,但我靜下心思考:「真的不可能了嗎?」果真,「思考」讓我有了柳暗花明的結果。
◆褓姆累死.大家餓死
怡君的母親八十大壽,孩子們租了一間民宿,帶著母親出遊,說好每個孩子負責做一餐,大家一起慶祝。怡君負責的那一餐決定要做手工拉麵,怡君極力推薦她家褓姆做的手工拉麵,大家也都期待著。結果,那一餐是大家餓到下午三點才吃到這頓飯!
手工拉麵只有褓姆一人會做,帶去的工具也只有一份,旁人想幫忙也幫不了,只見褓姆一人汗流浹背地做著十幾個人的分量……
怡君的弟弟很不解地問怡君:「你怎麼會做這個決定?難道你不知道這件事只有褓姆一人會做,旁人幫不了忙,一個人如何應付十幾張嘴在短時間的需要?而且,這個拉麵又無法先做好備用,得要現場做,你事先沒有考慮這些因素嗎?」
果然怡君沒有考慮這些,她說:「我沒想這麼多,只是覺得這個拉麵很好吃,想讓大家也都嚐一嚐……」這個沒有經過思考,只憑直覺決定的後果是褓姆累死了,大家也餓死了。
◆從雲端摔落地獄
洋生的程式能力非常好,有一次與他聊找工作的事,洋生興沖沖地說:「老師,我已經找到工作了。」
「什麼工作?」這是好消息。
「我朋友的公司,他說我一畢業就可以就職,他說老闆一個月要給我七到八萬薪水。」洋生難掩臉上的笑意。
「哇,你還沒畢業,一份月薪七、八萬的工作就在等你。」但隨即我冷靜下來:「洋生,這會不會有問題?這樣的薪資不符合市場啊!」
「老師,你不相信我的能力嗎?」
聽到洋生這樣說,我心裡的懷疑更大了,一個碩士生每月薪資如有五萬元,便算是很高的,洋生不是出世奇才,七、八萬元的月薪,這與平均一般薪資差距太大了。
「你最好去問清楚,我覺得這中間或許有誤會。」
當天晚上十一點,我要離開實驗室時,看到洋生一副被鬥敗、彷彿從雲端掉到地獄的模樣,頹然地站在我門口。
「你怎麼了?」我大概猜到是什麼情形。
「老師,你是對的……」
讓「思考」先回來
原來洋生在工作的朋友有一個程式不會寫,請洋生幫忙。朋友卻藉口說:「我
老闆想看看你寫程式的能力……」他把自己不會寫的程式交給洋生。
朋友把寫好的程式交給老闆後,回頭又騙洋生:「我老闆說你的程式寫得很好,以後拿七、八萬的薪水應該不是問題,你以後可以來我們公司上班。」
就這樣,朋友每次藉口老闆要洋生寫哪些程式,洋生為了在將來的老闆面前
有好表現,都一一完成。其實這些程式都是朋友工作的分內事,洋生毫不知情。
這件事從頭到尾,老闆根本不知有洋生這個人,洋生做了槍手,還以為日後前途大好。
洋生知道真相後,非常沮喪,自己竟然在這個騙局裡,興奮、期待了好一陣子!
「老師,你一開始為什麼會懷疑?為什麼我就傻傻得相信了?」洋生滿懷不解。
「洋生,這一聽就知道是不合常情的事,凡是不合常理的,都要放慢腳步仔細觀察、詢問清楚。你聽到朋友這樣說時,要先想自己是一個碩士,現在碩士在工作市場上的薪資行情是多少,你如果不知道,也要去打聽一下。」
「你一聽月薪有七、八萬,就信以為真、高興得不得了,你朋友要你寫什麼程式,你都認真寫妥。你沒有讓自己停下來先求證,再想一想有這個可能性嗎。」
這件事後,洋生的「思考」慢慢回來了。
現在想想這件事,有時候真會無奈地笑出來,如果我也是個只靠直覺反應的老師,就有可能也高興地跟著起鬨:「我的學生真不錯,還沒畢業就可以得到這麼高的薪水……」一場鬧鬨下來後就是一場全空。還好,我帶著洋生踩了煞車,讓「思考」先回來,帶著洋生做該做的求證,當然對洋生而言,失去一個工作機會也是一個痛,但是換來讓洋生明白,面對事情時「思考」有多重要,這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