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篇 正信仰
濟公道是什麼樣的一種信仰呢?
為什麼有些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與高階主管們,都願意不遠千里,耗費一整個下午來聽師父的教導呢?因為他們已經明白,人生的種種問題,從公司的治理方法、團隊的帶領方式,到家庭、個人的問題,都可以在濟公道裡學習解決的方法,所以他們試著參加每次的濟世,每次的濟世都像是上課一般。
濟公道就像是學堂,有學習的場所,有教導的老師,有學習的課程,還有一起學習的同學們,就是這些元素成就了一個特別的信仰。
廟,就是學校,就是學習模仿的地方,濟公師父就是我們的老師,藉由每次的濟世來教導學生,濟公師父的道理與故事就是學習的課程與教材,每個門生就是共同來學習的學生,在共同的學習興趣裡,學生們相互分享實做的心得,互相支持、相互學習,他們的成長來自每個人生故事的分享、他們所遭遇的困境,像是創辦事業的艱難,像是當一個高階主管要如何得人心,當一個下屬要如何得到貴人賞識,夫妻之間要如何經營感情,身為父母又要如何維繫親子間的親情,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都在師父的道理和故事之中,也在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無私分享裡。師父說,在濟公道裡不談靈通、不談怪力亂神,但是師父有沒有靈感呢?當然有,這幾年擔任筆生的記錄過程中,看到師父總是精準點出了人們的問題,說出了他們心中的痛苦和煩惱,有時門生私下做的事、說的話,師父彷彿也都知道,都能夠一一將他們點醒,並且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他們調整心態、改變說話的態度,給他們所需要的教導。
有時師父會先講一個看似無關的小故事,當故事聽完後,師父會問信者要問什麼問題,等信者問了問題,這才明白,其實故事裡早已經藏著答案。
師父也會故意說一句相反的話,觸動人們的反思,潛移默化地轉變他們的心情。師父常說,濟世是他的天職,那是為了了緣,為了幫助人們改變。師父展現的靈感,一方面是為了方便教導,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加強人們的信心,讓他們願意相信,也願意打開自己的心房,願意接受道理,願意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
但是,不要依靠神明的靈感解決問題。濟公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自我的成長與改變,而不是送金、祭改或法會那些方法,一切都要依靠自己。
師父教導濟公道,重要的是如何走在濟公道上,而不是追逐師父的靈感。
就像是在學校裡學習,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應用知識、如何寫出自己的論文,而不是跟在老師身邊,更不可能要老師賜予智慧,一切智慧我們原本就已經具備,只是這智慧久經風塵,早已受到了塵埃的遮蔽。所以我們才需要一位老師,一位明師,教導我們如何拭去塵埃,如何找回自我的智慧,濟公師父就是這樣一位明師,而濟公道就是找回智慧的方法。什麼是信仰的求呢?
是求自己尋找答案,求自己要積極學習、改變,而不是求神明的幫忙。師父也沒有答案,師父只會告訴我們尋找答案的方法,一切關鍵都在於自己。信仰裡的求,是求自己。
認識師父
前面我們提到了「師父」,而在接下來的章節裡也都會提到「師父」教導的道理,師父是人還是神呢?如果是神,為什麼能夠跟人們說話呢?
許多宗教之中都有神的概念,如果要問我世上究竟有或沒有神呢?我說,雖然看不見,但是我的確感受到神的存在,那是我自己個人的體會與感受,有一些我經歷過的事情,的確無法用一般的常理去解釋。
然而,神,是每個人自己的主觀感受。世上究竟有神,或是沒有神,需要自己去感受,也不要輕易相信別人說的,更重要的是不需要迴避這個問題,不需要把自己沒有嘗試過的事情拒於千里之外,只需要試著親身體會看看,去聽看看別人所說的神是怎麼回事,他說的是否合理,是不是講到怪力亂神的事情。
在我們的廟裡,神明是教導道理的老師。就好像我們年少求學時,如果數學不好就會去打聽哪位老師有名,想辦法去報名他的補習班,去補習班是為了學習老師的知識,而不是為了膜拜名師,但是一定要尊師重道,如果沒有認真學會數學,就算跟隨了名師也失去意義,這點需要先學會分別。
廟,是學習道理的地方,神明,就是教導道理的師父。
濟公道,是濟公師父創建的道理,而在我們廟裡教導濟公道的神明,並不是濟公師父李修緣本靈,而是濟公師父的徒弟, 祂借用濟公師父的名號濟世。神明無法直接與人們說話,但是可以透過代言人說話,代言人就是所謂的「乩身」,當神明降駕在代言人身上之後,神明就能借著代言人的身體,借著代言人的口,與人們互動、教導。
書中提到的「師父」,也就是降駕後的濟公師父,代言人在完成了神明降駕儀式之後,一聲「阿彌陀佛~~」,他的神態與說話的方式就開始改變,雙眼微睜,帶著爽朗笑容的聲音,在旁人的協助下,穿起濟公的衣服、戴上了佛珠與佛帽,拿起了扇子與酒壺,這就是濟公師父的模樣了。這時,師父才會正式開始濟世,一點一滴給予我們教導,直到所有要問事的門生、信者都和師父說過話了,師父才會退駕,結束這次的濟世。
本書中一切來自師父的教導,都是在這樣的降駕濟世過程之中記錄下來的。當師父退駕後,代言人脫去了濟公師父的衣裝, 又回復原來說話的樣貌。在濟世以外的時間,代言人就如同你我一般,和門生一樣,也要同樣努力學習師父的道理,與我們一同討論與分享心得。
因為,濟公道就是我們共同的興趣,共同的道理。

以濟公道為主
「濟公道」就是廟裡的共同信仰,在這裡,濟公師父依著濟公道的內涵,教導人們在生活中應用濟公道的道理,在廟裡的人們總是笑容滿面,沒有爭吵,沒有是非。
濟公道是人們的信仰,也同樣是神明的信仰。
某次,師父與一對夫妻聊天,師父對這位妻子笑說:「哎呀, 你學了濟公道之後,現在先生都不敢跟你碎碎唸了」,她偷偷地笑了起來。
這位先生打趣的說:「對啊,她現在都會應我一句:『你這樣說話有符合濟公道嗎?』她現在有師父挺,我都要退讓三分了。」聽得大家哈哈大笑。
師父卻說:「不是師父挺她,而是濟公道挺她。」
簡單一句話,點出了「濟公道」的重要性,濟公道是我們共同信仰的價值觀,師父如此,廟裡的神明們如此,門生們更是如此。
在這裡,是以濟公道為主的信仰,不談神明的真真假假,只看道理是否實用。
認識信仰
講到神明,很多人都會眉頭一皺:「真的有神明嗎?那是迷信吧,我不想聽。」
關於迷信,師父是這麼說的:
「在我們的信仰裡,沒有迷信這一件事。有個人問濟公師父: 『濟公師父啊,您相信有神嗎?』濟公師父回答:『當然不信啊! 神是什麼?神在哪裡?你看到了嗎?』
為什麼濟公師父會這麼問呢?因為信神是你們的感受,一切都是你的感受。
神,就是你的感受;道理,就是你的感覺;實行,就是你的體會。當人們提到神,講的多半是神話,但是當神話變成了實在的事情,當一切轉為實際,那就不再只是神話,而是你的造化。人生的改變,就是你們的造化。」
信神的人們常是從一些傳說或神話開始相信的:「我跟你講, 那間廟的神明好靈驗啊,真的好神啊。」他們希望找到一個靈驗的神明,可以馬上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他們知道自己相信的是什麼嗎?
「你看到神了嗎?神是什麼?」一個簡單的問題,點出了迷信的本質,有時人們只是需要一個希望與心靈寄託的主觀感受, 寧願相信看不見的神明,卻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問題,不願意改變自己的個性。就像是一個任性的人,不會因為拜了神就改變他的任性,他一樣會與人爭執,一樣會固執於自己的想法,所以他的問題總是存在。
有時說到道理,人們卻是憑感覺:「書上的這段話感覺很有道理。」、「師父說的很有道理。」
學了道理,如果沒有深入自己的一言一行、沒有實際轉變的想法,如果沒有付出具體的改變行動,光是憑著一時的感覺也無法帶來改變,很快就會忘記。
比方說大家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很有幫助,但是不喜歡運動的人,他根本連出門運動的念頭都不願考慮,要如何從運動的觀念得到幫助呢?
知道,加上做到,就能生起力量。
我們如果能向神明學習道理,轉變想法,實際訂出行動方案和目標,懷著信心去做、堅持去做,當自己有了實際的改變, 當神明所說的話成為了實際可信的真人真事,那就是我們自己的造化了。
造化,不只在於自我的改變,更在於我們走出了迷信,一切都是實際的做到與體會,而不是主觀的想像、感受。造化,在於找到了心安的信仰,帶來了相信自己的心安。那種心安,不只是順境裡的心安。那種心安,是在困難重重之中,是在壓力爆表的逆境之下,還能夠生起力量去安定狂跳害怕的心。那種心安,是在暴風雨中,仍然堅定順著燈塔的指引,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走出風雨的心安。那種心安,是來自自己許多次的實做與體會,不只是別人傳說的感覺、感受而已。不是傳說,而是我自己說。
所謂迷信,講的不是信仰迷惑了人心,而是人心自迷的相信,是自己迷惑了自己,迷惑在不實際的感覺裡,卻不願看清楚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以為問題的答案都在別人身上、都在神明身上,卻不願意面對自己,不明白自己相信的是什麼,也不明白什麼值得相信。
迷信,問題在於自己。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信不迷人人自迷,就是這樣的一種迷。
「信」與「仰」二字都有個「人」在裡面,因為「信仰」就是「做人」的道理,做人就是自然的因緣,就是簡簡單單的自在快樂,就是一個平常心。
甘於平凡不容易,平常的心不容易,所以需要跟隨一份信仰,讓自己的心願意臣服,讓心有一個遵循的方向,可以心甘情願地重新開始。
經過二十多年追求信仰的過程,我終於有了明白:信仰,是以自己為主,信的是自己的選擇,自己選擇要相信神明、或是相信道理、或是要相信什麼人,就是那些相信決定了我們的價值觀,決定了我們如何認同自己,如何支持自己,並且緊緊掌握著自己的人生。相信自己的選擇,並且認同自己的相信。

靜觀往事
師父常指著我說:「他是念台大的,就算是台大畢業,書念得再多也要懂得道理,懂得如何與人應對,這一身的功夫才能派得上用場啊!」
是啊,學歷再高、能力再好,如果不知道如何掌握人心,如果不能為人所用,總是孤芳自賞也不是辦法,我的故事就從我的大學開始說吧。
最初的信仰
大二暑假,我接到了父母的電話,問我願不願意去廟裡住幾天,懵懵懂懂的我還不知道廟裡有些什麼,就答應了。
去到廟裡第二天,打電話給女友(現在的老婆)聊天,本來一切都還好好的,才剛掛上電話,也不知道為了什麼,眼淚忽然流個不停,師兄們看見了,急忙扶我到神明面前坐著。到現在還清楚的記得,那時雖是夏天,身上卻不斷發冷,後來又變得發熱,手腳也不聽使喚,彷彿有什麼力量控制著我的身體, 但人是清醒的,也忘了後來是怎麼結束的,那就是我第一次神明降駕的體驗了。
因為是自己體會到的感受,自然會試著去了解,我開始了解這份信仰的內涵。廟裡的主持師父告訴我,我是帶有天命的, 未來有天是要濟世救人的,至於怎麼做,他一直沒能告訴我。
廟裡的主持師父說,人都有前世因果,這一生的痛苦折磨都是前世的因果,父母、夫妻都是相欠債的因果,所以總是會被牽引在一起。如果想要解決因果報應的問題,就要由廟裡的神明作主,藉由法會祭改、燒金紙,送掉前世的因果,在這樣的思想裡,人的命運似乎早就被看不見的前世決定好了,廟裡的人們只是每天的求神拜佛、受戒與燒金,他們相信這樣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
然而,那裡並沒有一個修行的法則,沒有一本共同的經典, 也沒有一個共同的規矩可以遵守,可以讓弟子們修身養性,更沒有一個道理教導他們如何修持情緒,幾乎每件事都要問神, 卻不問一問自己,是不是改變了自己。
雖然廟裡的人們總說:人要修、心要清、要自在,但他們常常在爭吵,爭吵著誰說的話有理,誰的修為高,因為幾乎人人都有神明降駕的經驗,所以誰也不服氣誰,常常比較誰的神明修為高,誰的本事大,只是人的本事再大,也仍是活在人世。 不管通靈的是什麼神明,終究要回歸於人的生活,最後仍要學著如何做人,那些做人的功課其實遠比修神修靈通還重要,因為:
靈通無法改變一個人的脾氣和個性。
靈通無法讓一個討厭自己的人喜歡自己。
靈通無法讓一對怨偶變為佳侶。
靈通,無法改變人心。
我見過一個自稱有靈通的人,在他安宮濟世的第一年,靠著神明的靈感帶來了滿門的信眾,但是沒能撐過第二年。當他抱著刻有廟名的牌匾回來的時候,卻還是氣勢凌人、不可一世的樣子,過去的失敗經驗沒有改變他的傲慢,他只在意自己的靈通。
如果無法改變個性,無法與人結善緣,如果總是與人爭吵、是非不斷,靈通的意義何在?這樣的人生要如何快樂呢?信仰的目的又在哪裡?
因為那些人與人之間的紛擾是非,我遠離了那裡。
幾年之後,廟裡的主持師父過世了,從那天開始廟裡的一切都停擺了,原來在廟裡修行的人們都散了,除了神桌上的神明, 什麼也沒有留下,就連廟前幾個銅製的香爐都讓人拿去賣了。
人在,神明在;人散了,神明又何在?如果人都散了,神明是真是假的問題也沒有了意義。
這些年來那些曾經在廟裡修行的人們,還是原來的個性,原來吵吵鬧鬧的夫妻,還是一輩子吵吵鬧鬧,說出來的話語還是像刀子一樣的傷人,為什麼如此害怕因果報應的人,卻不怕造口業呢?既然知道前世造業會帶來痛苦,這一世不是更應該為了來世,好好修心與修口嗎?
這是人心的矛盾,在信仰裡,如果只有神明的靈通,如果少了道理的學習,少了修身養性的堅持,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人與人就難以和諧地相聚,那些生活裡的種種煩惱,仍然是找不到答案。信仰,應該是做人的道理,而不只是神明的庇佑。

初識佛法
離開了過去的那一間廟,我開始入社會工作,去到上市的電子公司上班,算是讓人羨慕的一份工作,只是日子久了,一直不得重用,慢慢開始成天抱怨公司不好、老闆不好,看這裡不順眼,看那裡不對勁。
當時的年輕氣盛,或者說是傲慢吧,連新的工作都還沒有找到,便急著丟出辭呈,就算老闆百般挽留也堅持要離開。離職的那天,抱著一個大箱子站在公司大樓前面,到現在,我還清楚的記得心裡那份落寞,彷彿是在後悔自己的衝動,又不願意承認,我想起前兩份工作也是這樣的整日抱怨,最後說辭職就辭職,只是前幾次沒怎麼後悔。
回首這段過程,現在才明白當時的我完全受了抱怨情緒的影響,滿腦子只有情緒,只在乎情緒,也不顧老婆才剛剛要生下老二,也不管家庭是需要這份薪水的。是什麼造成了這個結果呢?就是那不受控制的情緒,就是自己的個性。個性決定了命運。
在找工作的那幾個月,心裡一直有著無助的感覺,不知道如何安定自己的心情,不知道如何安慰自己,不知道到底怎麼做才對,面對未知的將來,更不知應該如何面對自己,雖然看了不少心靈成長的書,卻始終無法安心。
當生活一切順利的時候,也許人們會願意相信自己,但在人生走到困境時,當不敢相信自己的時候,我們就變得容易接受信仰,願意嘗試改變,期待信仰可以指引方向、安定自己的心情。
這段日子,我開始接觸禪宗的佛法書籍。禪宗那些直指人心的公案與思想,讓我開始認識佛法、參悟佛法,在佛法出世的思想裡,我找到了全然不同的安定感受,藉著出世的思想,安定了那些入世的煩惱心。接著又研讀了《金剛經》、《楞嚴經》與《六祖壇經》,在佛經裡見到了佛法嚴謹的理論架構,也體會到佛法清楚而分明的邏輯,於是佛法成為我那段日子的信仰。
在那十幾年裡,雖然有份待遇不錯的工作,但是我個性上的問題仍然沒有太大的進步,與主管的相處總是有著隔閡,老是覺得自己工作能力不錯,卻始終沒有一展身手的機會,與妻子的感情時好時壞,兩個人的價值觀沒有共識,隨著孩子長大,管教的課題也不斷考驗著我,孩子們也開始畏懼我的情緒。
在工作、夫妻、管教孩子,還要照顧父母的責任上,有太多瑣碎的問題需要煩惱,雖然佛法的出世思想、靜坐的功課,可以短暫幫助我放下煩惱心情,但是在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裡,我仍然不知道如何解決那些問題,不知道要如何積極進取,更不知道要如何快樂。
「如何得到老闆的賞識?」
「怎麼處理與妻子對立的那些觀念?難道真是我的錯?」
「怎麼管教孩子呢?糾正孩子犯錯,那不是父親該做的事
嗎?」
「怎麼才能對自己滿意呢?要怎麼才能快樂?」
光是獨自學習,沒有老師指點學習重點,我無法看見自己的盲點,在書上看了那麼多的方法與理論,就像是一塊一塊的積木散落一地,沒有辦法整合,我也不知道到底要聽從哪個理論,也不知道如何在佛法裡找到答案。
信仰,是做人的道理,那時的我還沒學會這樣的道理。

見過濟公師父
第一次見到濟公師父,師父第一句話就問我:「你快樂嗎?」
在迷惑的心情裡,我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師父送了我一首籤詩:
燈塔欠火未入心,照海之面無火光。
船隻後光走尾數,木心之路心內糟。
雙捆之明雙捆擔,萬鬼削皮珍惜面。
詩的意思是這樣的:「我此時的處境就像是一艘航行海上的船,本該要指引我方向的那座燈塔,卻沒有了光,海面上一片漆黑,沒有一點光亮,前路茫茫沒有方向。這時只能看到其他船隻的火光,感覺自己的運途來到了低點,麻木的內心只有煩惱而己。外在的挫折加上內心的自責,加重了心裡負面的情緒和想法,更加害怕踏出下一步。內心只有萬箭穿心的自責感受,越是害怕犯錯,越是想要保護自己,更加地在乎面子,旁人一句無心的話,都會觸動敏感的神經,讓我情緒失控。」原來我才是那個傷害自己最深的人,自責與懷疑的情緒,會讓自己進退兩難,不能容忍自己犯錯的想法,讓自己沒有了退路,不原諒自己,更不願意包容別人。沒有一個指引方向的信仰,也無法解決這些煩惱。
師父說:「一個人不需要檢討自己,越是檢討自己,個性就會越凶惡,因為他無法原諒自己,就更加無法原諒別人。遇到錯誤,我們就是告訴自己,要承擔結果、調整做法,明天重新開始,不要責備自己,要善待自己。那不是犯錯,只是還沒有學會對的方法,要記得,你只是需要學習,要改變思想, 你才會快樂。
在工作上,就要注重倫理與感恩,對於主管要全力配合,主管交代的每句話都要接受,學會認主,工作運途就會一切順利。這個世上,並沒有所謂的懷才不遇,問題在於你能不能夠創造讓別人善用的價值,然後才會有受人重用的機會。
人生啊,就是要快樂,凡事要相信自己、鼓勵自己,把原本快樂的心找回來吧!」
師父點出了那些年我工作上的盲點,是由於我沒有學會職場倫理,也不懂得如何被人善用,於是引導我開始學習那些道理。
師父點亮了我心裡長久的鬱悶與不快樂,原來這就是被人了解的感覺。師父知道我的痛苦,也知道我的問題,更知道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教導方式,每句話都讓我感到受用與關懷,這就是師父與我緣分的開始。
師父用好幾年的時間,一點一滴引導我做出了改變,從接納自己開始,然後慢慢改善我與主管、妻子、孩子之間的關係。終於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人生的導師,我總算明白未來努力的方向在哪裡,總算能夠安定那顆不安的心。

師父的用心
這些年來的跟隨,讓我知道師父說的每句話都有用意,有時師父也會故意說出相反的話。
某次我與妻子為了孩子管教的事大吵一架,夫妻吵架,很容易翻起了舊帳,新仇舊恨湧上心頭,心裡越想越氣,氣得不想跟她說話,剛好隔天去到了廟裡,我什麼話都還沒有說,師父開口了:「靜觀,雖然你太太不讓你買想要的東西,你自己要表達動機,想買什麼就去買,薪水是你自己賺的,當然可以買, 師父支持你。太太如果對你不好,那你就要對自己好一點,有什麼話就去說,不用煩惱。」
師父這話讓我楞了老半天,因為我的心裡相當清楚,在家裡,不管我有什麼想買的東西,妻子從來沒有第二句話,無論價格多麼貴,她會順著我的意思去買,平日的生活起居,她也是無微不至的打點,師父這段話不是真的,但是讓我想起了她平日對我的種種好,心裡原先生氣的情緒忽然就消失了,也不再糾結。
師父這段話喚醒了我對妻子的感恩,後來每次妻子為我做了什麼、為家人做了什麼,我就會在心裡提醒自己要感恩,提醒自己『我是幸福的』,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這一切,不要為了一件小事,而忘了她付出的一切。
和妻子之間那些過去的不愉快,師父教導的方法並不是一一調解,而是不斷增加我對自己的滿意,不斷增加我對妻子的感謝,過往的情緒問題自然被放下了,夫妻間的感情也這樣逐漸變得完整,回到家的氣氛就是歡笑的,我面對孩子也有了更多笑容。
這就是師父靈感的教導方法。師父彷彿總在身邊,總是知道我的生活發生了什麼問題,知道我心中的盲點在哪,還知道如何引導可以轉變我的心情。
不久之後,師父重新提起了這件事,笑說:「如果那天,師父直接勸你不要生氣,你的心還是會在那些生氣的事情上打轉, 凡事如果直接說都不會有效果。為什麼師父要犧牲靈感,故意用相反的方式說話呢?就是為了導引出你心裡的感恩,你才能找回原來的動機與心情,你現在已經明白師父的用心,這就是師父教導你們的方式。」
這就是師父不同於常人的教導方式,特別打動人心,一切是為了我們的改變。
轉變天命
「帶天命」這件事情一直讓我記在心上,只是不知道要如何做,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要做,而我的母親在宮廟修行這條路走了幾十年,她也一直念念不忘我的天命,等著我要回去家裡安宮濟世。
說到母親,她平日盡心在做神明的事,只是她與父親總是爭吵不斷,這次特地來與師父結緣,想要明白如何解去夫妻之間的種種痛苦。
師父說:「開智慧是你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其他的事都不重要,先要讓自己開智慧,開了智慧之後,心裡才不會感到痛苦, 師父要送你一句話『心苦,不如行動,行動,不如安靜;思考之心萬事起,思考之愛萬事來。』家庭溫暖才是重要啊,如果修到家庭一團亂糟糟,這樣還叫做修練嗎?」幾句話點出了母親心裡的煩惱,她點了點頭。
與其忍受心頭的苦,不如採取行動改變自己。與其貿然行動、貿然說話,不如先讓自己靜下心來思考。這顆心如果能夠參悟道理,能夠悟得智慧,就會明白要如何應對一切,就能找回心裡的慈愛與和善。這樣,才能找回家庭的溫暖,這樣,才是修行者的修練。

習性如老虎,修行就是打虎
師父說:「辛苦你了,你這一生的努力打拼,辛苦地感受如心入道。不管你想要怎麼做,其實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堅持到底的心,這顆心要堅強,不可以有怨嘆。所謂是,怨嘆無了時,怨嘆失了德,怨嘆失了福。不管你做了再多功德,只要一句怨嘆,那些福德就會全部被掃空了,千萬要記得,要修口, 不要有怨。
怨嘆的習性要怎麼改變呢?讓師父打個比喻,在山上有隻老虎,所以你平時總是不敢上山。但是為了家人,你必須要上山一趟,你的心裡仍然害怕老虎,進退兩難的感受就好像你這輩子心裡的痛苦,想要前進卻又不敢前進,你要怎麼辦才好呢? 所以,你要面對心裡的恐懼,這老虎就是你的習性,你有幾個選擇:
第一,學習模仿。我們要培養實力打倒這隻老虎,要學習道理,好轉變習性,不要害怕習性。
第二, 善待自己。我們可以和老虎成為朋友,你要接納自己的習性,不要討厭自己,不需要責備自己,要接受已經發生的事情。
第三, 掌握自己。我們要能知道老虎出沒的時間、知道牠的習慣,所以你要知道自己的習性在什麼時機、場合會發作,適時拿出方法控制習性,而不要讓習性控制自己。
既然有了動機要上山,既然想要修行,那就不要害怕,許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學習模仿,你才會明白要如何做事。」
一顆怨嘆的心,習慣抱怨的習性、放任情緒的習性,決定了我們的說話與態度,也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守住口德、是否能夠護持過往的福德。不用害怕習性,也不需要用前世的因果嚇自己,我們需要的是學習方法、了解自己,並且善待自己,學著掌握自己的心,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靜觀天命
師父說:「跟隨神明當然是件很好的事,但是神明無所謂真假,無論有沒有神明,每天都要照著應有的道理、規律去做事, 一切都是自然之心。所以師父問你,你覺得靜觀日後也要當神明的代言人嗎?」
母親回答:「我的師父說,他的天命就是要做代言人。」
師父笑了笑說:「師父來這世上是來了緣的,就像師父與靜觀有緣分,師父不希望他做代言人,只要他用自己的智慧傳心, 用他的智慧去宣傳,把他在廟裡所認知、所看到的事寫下來, 流傳百年,這樣他的任務就完成了。一切都要靠他自己的智慧,與他自己的感受。」
什麼是天命?
如果我們可以明白自己的價值,能夠學習如何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學習如何利於眾生,那就是完成天命了。要如何活得不枉此生都是自己的選擇。師父這段話,也在改變母親的想法。
母親笑說:「這樣也很好,這都要感謝師父的教導啊。」

樂心透心
師父說:「這世上發生的一切事都是在磨我們的心,如果你的樂心能夠透心,自然就能夠涼心,就是人說的透心涼啊!但是,你的樂心如果無法透入心裡,原來的樂就會變質,就會變成苦。只要能讓你的心裡透入快樂,快樂就會像是森林中的芬多精,讓你渾身清爽,看什麼都順眼,只是現在的你,心情不好的時候看什麼都不順眼。
如果你多聽聽師父跟門生的說話方式,就會發現這裡的人們都是帶著快樂的心情說話,彼此總是保持著融洽的感情,這樣是不是很好呢?
所以,修行的人要知道自己的苦在哪裡,才會知道要去轉化自己的痛苦為快樂,才會時時提醒自己,要保有自己的樂心。當你的心能夠透入快樂,能夠轉變為芬多精,不管你是在面對神明或是面對人,你都不會因為別人的觀念不好,不會因為人的緣故而思想退化。
有心修道的人不可以有比較心、計較心、嫉妒心和占有欲。這個心如果能夠想開,你就會快樂了。希望你和師父結緣回家後,這顆心能真正地打開,而不只是表面的快樂,師父要的是能夠穿透內心的快樂。
有的人雖然懷著慈悲的動機行善,如果心裡無法想開,如果無法快樂,在人前也只是強顏歡笑,那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快樂無法透心,他不知道要放下比較心、計較心、嫉妒心和占有欲,所以心裡會有怨。日積月累,心胸就會越來越狹窄,所以只能擁有臉上的快樂,他的快樂早已經變質為苦,這就是師父要你想開的原因。」
母親點了點頭。
師父吟道:「心中不疑,若識之心。希望與師父結緣後,你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希望你能快快樂樂過日子,去吧。」
真正的樂心,是滲入內心深處的快樂,快樂入不了心的原因,是因為還有著計較、比較、嫉妒和占有欲,那就是習性的起源,我們需要辨識它、察覺它、放下它,試著不要在情緒中找答案,試著找到真正的快樂,感受一下,放下那些計較感受之後的輕鬆,也許就能找到人生的芬多精了。

家庭就是道場
回家的路上,母親說廟裡的師姊告訴她:「家人,就好像一大桌的菜,有的菜你喜歡吃,一定也有幾道菜是你不喜歡的, 但是我們不能比較好壞,要接受每道菜,要用快樂的心面對。」
母親說她明白了,不需要去計較誰好誰壞,對待家人的心不應該有所分別,就像師父教導的,要修家庭的溫暖,這是修道人要做的功課。
生活就是道場,家庭就是道場,我們要修的不只是表面的喜悅,更要修的是內心的真正快樂。真正的笑容是從內心發出的, 不要讓心裡的怨掃去了我們的福德,比較心與計較心、嫉妒心和占有欲,就是像老虎一般的習性,我們需要學習如何降服習性,這才是真正的修練。
妻子的改變
剛剛開始跟隨師父學習時,因為前一段信仰的不順遂,妻子對於師父一直敬而遠之,她不願意把命運寄託在神佛身上,不希望過去的舊事再度重演。但是,漸漸隨著她對於師父的認識, 隨著我的改變,她從一開始的懷疑慢慢變為好奇,最後終於明白了這份信仰並非原先想像的那樣,心甘情願地當了師父的門生,願意付出時間學習。
她的改變是怎麼發生的呢?是神佛的力量感動了她嗎?不是的。神蹟的故事她聽得多了,對她來說,那些神明靈感的故事聽得再多,也只是別人的故事。只是這次的故事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是她那個原本漸行漸遠的丈夫,終於一天一天的有了改變,變得笑口常開,不再情緒用事,也不再有相互傷害的冷戰, 她找回了婚姻的幸福感。她明白,這個認識了三十多年的男人是多麼倔強,又是多麼難以說服,她感謝師父,讓她找回全新的丈夫。
「學習道理的目的,是為了對付自己的個性,好改變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你改變了,身旁的人自然會開始改變,不要等著別人改變,從自己開始!」師父總是這麼教導我們,我也這麼深信著,因為那是我自己走過的,如果沒有自己走過,就不會有真正深刻的相信。
神,就是你的感受;
道理,就是你的感覺;
實行,就是你的體會。
因為有了自己的實行與體會,所以感受神的存在與道理的真切,所以願意相信;相信的不只是神明,更是相信自己。
你願意相信嗎?
不要相信,除非你自己親身走過一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