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向世界上最年長、最有智慧的哲學家 - 樹木學習
剛要萌芽的樹木拒絕成長的理由
回想起來,我的童年時期是黯淡的。因爲家境貧寒,甚至要擔心能不能吃上飯,所以父母經常不在家,而我自然非常孤獨。幼小的我能做的事情就只是跟着村裡的哥哥們到處遊蕩,直到深夜。但我還是有夢想的,看着夜空中的星星,產生了想成爲天文學家的想法,因此也認真上學。但在被判定爲色弱之後放棄了夢想,之後就什麼都不想做。雖然年紀很小,但在不得不擔心溫飽的情況下,學習似乎成了一種奢侈,於是我就退學了。
之後我在街頭上販賣各種東西,下雨天賣雨傘,晴天我就擺起地攤賣報紙。但是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賺錢、吃飯談何容易。而且同學們都進了上一級學校,準備未來的發展,我實在很難接受只有我一個人在街上輾轉叫賣的現實。不知從何時開始,我一看到朋友們的樣子就氣得不得了。但是基於自尊心,我至死也不想被別人發現自己是如此羨慕他們,所以努力裝作沒事,裝作過得很好。當然,我的内心已經潰爛不堪,甚至正在化膿。
有一天,認識我的鄰家大哥來找我。說他有個認識的人經營花卉農場,這個主人正在找學徒,酬勞是可以解決食、宿問題。我雖然對園藝一無所知,但當時的我沒有太多選擇,況且還能解決吃、住的問題,所以我從此開始了農場的學徒生活。
後來才知道,農場主人曾經在大學學習園藝,但奇怪的是他沒有讓我做什麼工作,如果真是這樣,那爲什麼要招學徒呢?沒事可做的我開始緊緊跟隨着主人,通過這個沉默寡言的主人,我逐漸掌握了草和樹木的基本知識。我覺得從泥土裡發芽的花朵非常神奇,而枯萎的葉子在幾天內復活的過程也令我驚奇。起初是好奇,但後來衍生出想要學習的熱情,我馬上找來厚厚的園藝大百科辭典,開始劃線學習。
就在我用這種耳濡目染的方式學習的某一天,老闆第一次吩咐我工作,是用插枝的方法繁殖橡膠樹。我把橡膠樹的樹幹切斷浸泡在水中,去除樹液後,在樹幹末端用黃土製作圓包粘貼,並植入沙土箱子中。然後點燃煤爐,讓沙土箱子保持溫熱,爲了不讓沙土乾掉,必需定時澆水。我雖然按照指示認真點火爐、澆水,但腦海中始終有個疑問。
「這樣做能長出樹根嗎?這節小樹幹真能長成大樹嗎?」
我忍不住好奇,瞞着主人偷偷地翻動沙土箱子。當我摒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掏出被沙土掩埋的橡膠樹幹的那一瞬間,我大吃一驚。進入我眼簾的是衝破黃土圓包、長出來的細根。沒有一點動靜,插在沙土箱子裡的橡膠樹幹竟然不知不覺地生根發芽了。在把橡膠樹移栽到花盆的那天,農場主人對我說:
「橡膠樹雖然在我國因爲條件不允許,所以不能長得非常高大,但在溫暖的國家,只要確實扎根,就能長成二十到三十公尺以上的巨樹。在育植樹木的時候,真正要重視的不是眼睛能看見的樹幹,而是土裡的根。」
就體積而言,世界上最大的樹木是美國紅杉國家公園的雪曼將軍樹。該樹種以直徑十一公尺、高八十四公尺的巨大身軀爲人所稱道。但是再如何高大的樹也是從小的種子開始,而即便發芽,在前幾年也不可能成長。
剛發芽的幼樹之所以無法成長的理由是因爲地下的根。從細小的樹葉中製造的少量營養不用於成長,而僅是用於培養根部。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幼樹比起肉眼可見的成長,更集中於鞏固自身的力量。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苦難,都進行儲備能夠生存下去的力量,我們將這個把全部心力投入到根部的幼年期稱爲「幼形期」。
樹木在度過幼形期的過程中,完全無視於外界的變化,只與自己展開鬥爭。和煦的陽光無論再怎麼誘惑,周圍的樹木無論長得如何茂盛,它們絕不會朝向天空成長。代之以只是尋找地下的某處水路,深深扎根而已。在陰暗的土地裡開路、站穩腳跟的期間,像線團一樣細長的樹根形成了堅實的骨架,具備了能夠戰勝一般乾旱的韌性。雖然每棵樹木都不一樣,但如此度過的幼形期平均爲五年,樹木在經過幼形期後,才開始向天空伸展樹幹。得益於在不算短的時間裡傾注全部力量,才能長成可以抵擋狂風暴雨的堅實成木。
回想起來,那段我自認爲充滿陰暗的彷徨歲月也許就是我人生的幼形期。如果沒有輟學、輾轉流浪街頭的經驗,就不可能體會到在農場裡耳濡目染獨自學習的快樂,而因爲有過街頭的崎嶇生活,我才能真正接受溫室裡溫暖的空氣以及樹木帶來的安寧。經由灰暗的童年經歷,我學習到僅爲生計賺來的錢,即使能填飽肚子,卻也無法滿足自己的內心。
也許正因如此,我至今也無法忘記當時看到橡膠樹樹幹上長出樹根時的驚異。我也希望自己趕緊結束彷徨期,像橡膠樹一樣扎根。此後,我開始擺脫對世界的怨恨,集中精力培養自己内在的力量。經過夜以繼日的學習,我不僅背下了園藝大百科辭典中所有植物的名字,還背誦了學名,全心全意地照料溫室裡的植物。
就這樣,在農場的學徒生活中,我憂鬱黯然的十多歲也結束了。離開農場時,圍繞我的現實依舊,但面對這一切,我的心態卻與以前截然不同。就像確實培養根部力量的樹木終能承受嚴峻的考驗,成長爲巨木一般,我相信如果自己不斷鍛鍊,總有一天會迎來新的希望。
兩手空空、也沒學過什麽知識的我,在擁有「樹木醫師」的名片之前,其實還經歷過很長一段辛苦的時間。但是我現在好像知道了,人生中真正的好事是不會輕易到來的,想要得到寶貴的東西,就需要相應的磨練。所以我想告訴那些說自己生活困難、現在想放棄的人,如果我們想擁有的幸福或成功等好事會突然降臨,那就不需要努力或忍耐了。因此,無論有多累,也要爲堅持下來的自己加油,並一點一點地向前邁進。
現在這一瞬間,在某個深山中生根發芽的野生樹木,正等待着能向天空盡情伸展樹幹的那一天,並且在漆黑的土地裡厚實根部的力量。因爲它們深知,只有甘願承受等待、再等待的忍耐時間,才能長得更高的事實。
Chapter 5
像根深的樹木一樣,堅強地活在這世上的方法
想獲得什麽,就得付出什麽
– 樺樹
我和樹木生活了一輩子,養成了一個習慣,見到人,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和他感覺相似的樹。見到身形寬廣的人,就會想起在盛夏展開樹蔭的櫸樹;看到始終如一的人,就會想起千年如一日、始終不變的紅豆杉;遇到懂得關懷他人的人,就會想起雖然堅強地生長在外緣,但懂得與別的樹木一起生活的杉樹。有一天,一個長時間關注我的後輩問我:
「我長得像什麼樹?」
事實上,從很久以前開始,我只要看到這個後輩就想起一種樹--在道峰山岩縫中發現的樺樹。雖然這種樹與檀木的韓文名字相似,但兩種樹木的模樣和氣質完全不同。樺樹比檀木矮,果實也小,葉子也小。自古以來,檀木就經常用來製作武器和農具,與此不同,樺樹沒有多少用處,連常見的棒槌都無法做出來,而且也沒有像樣的暱稱,只能借用具有親戚關係的檀木名字,是人們不太關注的對象。
但是在看到這個後輩後,之所以想起樺樹,是因爲生命的習性。大部分的樹木除了有人故意種植在偏僻的地方或種子掉落在空地的情況外,不會獨自生長。幾乎都是從小在樹林裡與周圍的樹木共處,學習怎樣才能成爲大樹,從而壯大自己的身軀。
但是,樺樹似乎已經下定決心,要在山脊的岩石縫裡獨自生活一輩子。即便颳風下雨,也沒有其它可以一起支撐的樹木,因此樹幹經常扭曲,而且樹型也長不大。與使用自己掉落的樹葉作爲養分,戰勝嚴寒的森林中其它樹木不同,獨自生存的樺樹因爲強風,反而連自己的落葉都無法使用。因此,樺樹放棄了向上長高的想法,代之以往下深深紮根。
「如果這是命運,那就別無他法了,我只能自己幫助自己。」
樺樹之所以獨自在岩石上扎根,是因爲無法承受樹蔭。所有的樹都需要陽光,但樺樹需要更多的陽光。因此它們決定放棄一起成長的朋友、柔軟的土壤、適當的溼氣等活下來所需的所有東西,獨自在高聳的岩石上成長。因爲唯有如此,一年四季才能夠無障礙地盡情獨享陽光。
如此看來,世界上似乎沒有能擁有一切的人。如果有所得,便應放棄相應的東西。但如果真正身處選擇的當下,比起獲得的,放棄的部分必然會顯得更大。即便呐喊「我爲什麼要放棄呢?我做錯了什麼?」也沒有用。總之,爲了獲得,就應失去。
有時會聽到因爲沒有可照顧孩子的人,因而放棄工作的職場媽媽們的事情。她們當然已經做出各種努力,爲了能夠顧及工作和撫養孩子,他們一定想盡了一切辦法。但是不管如何掙扎也找不到好辦法,於是爲了守護孩子而放棄工作。所以我有時會感受到爲了獲得,必定要失去什麼的事實是如此殘酷。
那個後輩也是如此。他的母親罹患老年癡呆症,他不忍心將母親送到安養院,但是照顧患有癡呆症的母親事實上非常困難。在經歷過幾次母親走失,他到派出所報案,好不容易才找到母親的事件後,他沒等到屆齡退休,就回到老家照顧母親。如果要問這個選擇是否正確,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但是就像世上所有事情一樣,做出選擇的時候必然也要負起責任,承擔這個重任也是他的責任,絕非是別人可以在旁邊輕率干涉並指手畫腳的問題。
在旁人看來,也許他的選擇過於草率,但如果他堅持要走這條路,那也是無可奈何的。此時,無論是加油打氣或是批評指正都必須非常小心。因此我在見到後輩時,只會請他吃好吃的,傾聽他說的每一句話。看著獨自佔據陽光卻顯得有些孤獨的樺樹時也是一樣,如果隨意說出「你就在樹林裡跟其它樹木一起生存就好,爲什麼要這樣生活呢?」的話,那就對樺樹太不禮貌了。
向世界上最年長、最有智慧的哲學家 - 樹木學習
剛要萌芽的樹木拒絕成長的理由
回想起來,我的童年時期是黯淡的。因爲家境貧寒,甚至要擔心能不能吃上飯,所以父母經常不在家,而我自然非常孤獨。幼小的我能做的事情就只是跟着村裡的哥哥們到處遊蕩,直到深夜。但我還是有夢想的,看着夜空中的星星,產生了想成爲天文學家的想法,因此也認真上學。但在被判定爲色弱之後放棄了夢想,之後就什麼都不想做。雖然年紀很小,但在不得不擔心溫飽的情況下,學習似乎成了一種奢侈,於是我就退學了。
之後我在街頭上販賣各種東西,下雨天賣雨傘,晴天我就擺起地攤賣報紙。但是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賺錢、吃飯談何容易。而且同學們都進了上一級學校,準備未來的發展,我實在很難接受只有我一個人在街上輾轉叫賣的現實。不知從何時開始,我一看到朋友們的樣子就氣得不得了。但是基於自尊心,我至死也不想被別人發現自己是如此羨慕他們,所以努力裝作沒事,裝作過得很好。當然,我的内心已經潰爛不堪,甚至正在化膿。
有一天,認識我的鄰家大哥來找我。說他有個認識的人經營花卉農場,這個主人正在找學徒,酬勞是可以解決食、宿問題。我雖然對園藝一無所知,但當時的我沒有太多選擇,況且還能解決吃、住的問題,所以我從此開始了農場的學徒生活。
後來才知道,農場主人曾經在大學學習園藝,但奇怪的是他沒有讓我做什麼工作,如果真是這樣,那爲什麼要招學徒呢?沒事可做的我開始緊緊跟隨着主人,通過這個沉默寡言的主人,我逐漸掌握了草和樹木的基本知識。我覺得從泥土裡發芽的花朵非常神奇,而枯萎的葉子在幾天內復活的過程也令我驚奇。起初是好奇,但後來衍生出想要學習的熱情,我馬上找來厚厚的園藝大百科辭典,開始劃線學習。
就在我用這種耳濡目染的方式學習的某一天,老闆第一次吩咐我工作,是用插枝的方法繁殖橡膠樹。我把橡膠樹的樹幹切斷浸泡在水中,去除樹液後,在樹幹末端用黃土製作圓包粘貼,並植入沙土箱子中。然後點燃煤爐,讓沙土箱子保持溫熱,爲了不讓沙土乾掉,必需定時澆水。我雖然按照指示認真點火爐、澆水,但腦海中始終有個疑問。
「這樣做能長出樹根嗎?這節小樹幹真能長成大樹嗎?」
我忍不住好奇,瞞着主人偷偷地翻動沙土箱子。當我摒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掏出被沙土掩埋的橡膠樹幹的那一瞬間,我大吃一驚。進入我眼簾的是衝破黃土圓包、長出來的細根。沒有一點動靜,插在沙土箱子裡的橡膠樹幹竟然不知不覺地生根發芽了。在把橡膠樹移栽到花盆的那天,農場主人對我說:
「橡膠樹雖然在我國因爲條件不允許,所以不能長得非常高大,但在溫暖的國家,只要確實扎根,就能長成二十到三十公尺以上的巨樹。在育植樹木的時候,真正要重視的不是眼睛能看見的樹幹,而是土裡的根。」
就體積而言,世界上最大的樹木是美國紅杉國家公園的雪曼將軍樹。該樹種以直徑十一公尺、高八十四公尺的巨大身軀爲人所稱道。但是再如何高大的樹也是從小的種子開始,而即便發芽,在前幾年也不可能成長。
剛發芽的幼樹之所以無法成長的理由是因爲地下的根。從細小的樹葉中製造的少量營養不用於成長,而僅是用於培養根部。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幼樹比起肉眼可見的成長,更集中於鞏固自身的力量。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苦難,都進行儲備能夠生存下去的力量,我們將這個把全部心力投入到根部的幼年期稱爲「幼形期」。
樹木在度過幼形期的過程中,完全無視於外界的變化,只與自己展開鬥爭。和煦的陽光無論再怎麼誘惑,周圍的樹木無論長得如何茂盛,它們絕不會朝向天空成長。代之以只是尋找地下的某處水路,深深扎根而已。在陰暗的土地裡開路、站穩腳跟的期間,像線團一樣細長的樹根形成了堅實的骨架,具備了能夠戰勝一般乾旱的韌性。雖然每棵樹木都不一樣,但如此度過的幼形期平均爲五年,樹木在經過幼形期後,才開始向天空伸展樹幹。得益於在不算短的時間裡傾注全部力量,才能長成可以抵擋狂風暴雨的堅實成木。
回想起來,那段我自認爲充滿陰暗的彷徨歲月也許就是我人生的幼形期。如果沒有輟學、輾轉流浪街頭的經驗,就不可能體會到在農場裡耳濡目染獨自學習的快樂,而因爲有過街頭的崎嶇生活,我才能真正接受溫室裡溫暖的空氣以及樹木帶來的安寧。經由灰暗的童年經歷,我學習到僅爲生計賺來的錢,即使能填飽肚子,卻也無法滿足自己的內心。
也許正因如此,我至今也無法忘記當時看到橡膠樹樹幹上長出樹根時的驚異。我也希望自己趕緊結束彷徨期,像橡膠樹一樣扎根。此後,我開始擺脫對世界的怨恨,集中精力培養自己内在的力量。經過夜以繼日的學習,我不僅背下了園藝大百科辭典中所有植物的名字,還背誦了學名,全心全意地照料溫室裡的植物。
就這樣,在農場的學徒生活中,我憂鬱黯然的十多歲也結束了。離開農場時,圍繞我的現實依舊,但面對這一切,我的心態卻與以前截然不同。就像確實培養根部力量的樹木終能承受嚴峻的考驗,成長爲巨木一般,我相信如果自己不斷鍛鍊,總有一天會迎來新的希望。
兩手空空、也沒學過什麽知識的我,在擁有「樹木醫師」的名片之前,其實還經歷過很長一段辛苦的時間。但是我現在好像知道了,人生中真正的好事是不會輕易到來的,想要得到寶貴的東西,就需要相應的磨練。所以我想告訴那些說自己生活困難、現在想放棄的人,如果我們想擁有的幸福或成功等好事會突然降臨,那就不需要努力或忍耐了。因此,無論有多累,也要爲堅持下來的自己加油,並一點一點地向前邁進。
現在這一瞬間,在某個深山中生根發芽的野生樹木,正等待着能向天空盡情伸展樹幹的那一天,並且在漆黑的土地裡厚實根部的力量。因爲它們深知,只有甘願承受等待、再等待的忍耐時間,才能長得更高的事實。
Chapter 5
像根深的樹木一樣,堅強地活在這世上的方法
想獲得什麽,就得付出什麽
– 樺樹
我和樹木生活了一輩子,養成了一個習慣,見到人,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和他感覺相似的樹。見到身形寬廣的人,就會想起在盛夏展開樹蔭的櫸樹;看到始終如一的人,就會想起千年如一日、始終不變的紅豆杉;遇到懂得關懷他人的人,就會想起雖然堅強地生長在外緣,但懂得與別的樹木一起生活的杉樹。有一天,一個長時間關注我的後輩問我:
「我長得像什麼樹?」
事實上,從很久以前開始,我只要看到這個後輩就想起一種樹--在道峰山岩縫中發現的樺樹。雖然這種樹與檀木的韓文名字相似,但兩種樹木的模樣和氣質完全不同。樺樹比檀木矮,果實也小,葉子也小。自古以來,檀木就經常用來製作武器和農具,與此不同,樺樹沒有多少用處,連常見的棒槌都無法做出來,而且也沒有像樣的暱稱,只能借用具有親戚關係的檀木名字,是人們不太關注的對象。
但是在看到這個後輩後,之所以想起樺樹,是因爲生命的習性。大部分的樹木除了有人故意種植在偏僻的地方或種子掉落在空地的情況外,不會獨自生長。幾乎都是從小在樹林裡與周圍的樹木共處,學習怎樣才能成爲大樹,從而壯大自己的身軀。
但是,樺樹似乎已經下定決心,要在山脊的岩石縫裡獨自生活一輩子。即便颳風下雨,也沒有其它可以一起支撐的樹木,因此樹幹經常扭曲,而且樹型也長不大。與使用自己掉落的樹葉作爲養分,戰勝嚴寒的森林中其它樹木不同,獨自生存的樺樹因爲強風,反而連自己的落葉都無法使用。因此,樺樹放棄了向上長高的想法,代之以往下深深紮根。
「如果這是命運,那就別無他法了,我只能自己幫助自己。」
樺樹之所以獨自在岩石上扎根,是因爲無法承受樹蔭。所有的樹都需要陽光,但樺樹需要更多的陽光。因此它們決定放棄一起成長的朋友、柔軟的土壤、適當的溼氣等活下來所需的所有東西,獨自在高聳的岩石上成長。因爲唯有如此,一年四季才能夠無障礙地盡情獨享陽光。
如此看來,世界上似乎沒有能擁有一切的人。如果有所得,便應放棄相應的東西。但如果真正身處選擇的當下,比起獲得的,放棄的部分必然會顯得更大。即便呐喊「我爲什麼要放棄呢?我做錯了什麼?」也沒有用。總之,爲了獲得,就應失去。
有時會聽到因爲沒有可照顧孩子的人,因而放棄工作的職場媽媽們的事情。她們當然已經做出各種努力,爲了能夠顧及工作和撫養孩子,他們一定想盡了一切辦法。但是不管如何掙扎也找不到好辦法,於是爲了守護孩子而放棄工作。所以我有時會感受到爲了獲得,必定要失去什麼的事實是如此殘酷。
那個後輩也是如此。他的母親罹患老年癡呆症,他不忍心將母親送到安養院,但是照顧患有癡呆症的母親事實上非常困難。在經歷過幾次母親走失,他到派出所報案,好不容易才找到母親的事件後,他沒等到屆齡退休,就回到老家照顧母親。如果要問這個選擇是否正確,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但是就像世上所有事情一樣,做出選擇的時候必然也要負起責任,承擔這個重任也是他的責任,絕非是別人可以在旁邊輕率干涉並指手畫腳的問題。
在旁人看來,也許他的選擇過於草率,但如果他堅持要走這條路,那也是無可奈何的。此時,無論是加油打氣或是批評指正都必須非常小心。因此我在見到後輩時,只會請他吃好吃的,傾聽他說的每一句話。看著獨自佔據陽光卻顯得有些孤獨的樺樹時也是一樣,如果隨意說出「你就在樹林裡跟其它樹木一起生存就好,爲什麼要這樣生活呢?」的話,那就對樺樹太不禮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