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廁,羅馬皇帝照顧子民的設計
經常出外旅行的朋友,大約都曾有過內急時找不到方便之所的痛苦經驗,尤其在陌生的城市裡走投無路,啊,那真是一種殘酷的折磨!事實上,在我們這個時代裡,公共廁所不僅為外地訪客提供便利,也理所當然地為自己的市民服務,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都市街道家具。而假使我們追溯都市發展史,將會發現公廁居然是最早出現的都市家具之一。
西元第一世紀的羅馬皇帝維斯巴齊(Vespasien, Imperator Caesar Vespasianus Augustus, 9-79)首創公廁建設,視這種獨特的公共服務為其對於子民的恩惠施予,並以自己的字號命名。在漫長歷史的無情掏洗中,許多顯赫一時的帝王將相多被後人遺忘,但這位羅馬皇帝的名字竟因為都市公廁這樁功德而流傳下來,甚至在一千八百年之後,法國在十九世紀第二帝國「重建巴黎」大改造中,曾廣設以墨綠色鑄鐵建造的公共小便池,名字就取作「維斯巴齊爾」(Vespasienne)。
據說為了提供有品質的公共服務,羅馬帝國還僱用專人定期清洗公共小便池,並推行使用者付費原則,收取「方便之稅」。當時羅馬市民對於這種新稅,有著「錢是沒有臭味的!」(Pecunia non olet!)的評論,這句話後來還被翻譯成各國語言,廣為流傳成為一句有名的歐洲俗諺。
巴黎早期的「維斯巴齊爾」倒是免費的,不過因此設備簡陋,僅僅是路邊半遮半掩的公共小便池,而且往往骯髒汙穢,臭氣薰人,並只適合男性使用,女性止步。到了二十世紀上半葉,這些地點漸漸演變成「半下流社會」男人們的聚會點,他們在此方便,交換資訊,順便幹點見不得人的勾當,「維斯巴齊爾」居然成為都市藏污納垢之所。以致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幾位小說家像是佩雷菲特(Roger Peyrefitte, 1907-2000)、讓‧熱內(Jean Genet, 1910-1986)的筆下,「維斯巴齊爾」成為巴黎男同性戀們碰面與聚會的著名象徵性地點。
隨著時代發展的腳步,給人負面印象的傳統「維斯巴齊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陸續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九八○年代出現的現代化完全封閉式、名為Sanisette的投幣式自動公廁。公廁再度要求付費,一九八一年十月巴黎市議會通過收費一法郎的公廁管理法規,從此只要投入一法郎硬幣,因為內急而遊興盡失的觀光客,或奔波街頭的市民,無論男女,都可立即享受一處乾淨整潔且高度隱私的方便設施,輕鬆之後再打起精神,重回美麗城市懷抱。一直到二○○六年二月十五日,巴黎市政府才確立了自動公廁的免費政策,將其囊括於「客居稅」(Taxe de séjour,外來者在巴黎入住旅館時除住宿費之外還須所需繳納的額外稅金)或市民稅的服務之內,從此,這項歷史悠久的都市家具,終於名符其實地成為「公共服務」。
早期的巴黎Sanisette就是一座混凝土封閉建物,僅具功能,毫無美感。但後來設計師結合十九世紀流行歐陸的「墨利氏海報柱」(Colonne Morris)作為公廁新造型。這種墨綠鑄鐵外殼,造型典雅的海報柱市公廁,除了提供方便去處之外,還兼具傳遞都市藝文活動資訊與美化市容的多重附加功能,而「公共廁所」這項重要的都市家具,因此不但不顯得礙眼,反而能融入都市景致之中,讓人更能感受到市政當局的用心,也更像是一件獨特的城市公共藝術作品。這種做法受到大眾歡迎,許多城市紛紛仿效,所以現在在荷蘭、比利時、德國、奧地利、瑞士……等歐洲大城市裡,都可以看到公廁的設計。
而不僅在歐洲舊大陸,在美國、加拿大新大陸,在澳大利亞,乃至於在亞洲的城市裡,我們都可以看見許多型態各異的公共廁所,除了功能,還可以發現極具巧思的藝術設計。
其實每一座公共廁所,都代表它所在城市公共服務的品質,反映了市政當局照顧市民與外來訪客的細膩心意,以及關照都市景觀的創意。下一回,您拜訪一座新的城市,可別忘了順便考察城市公共廁所的數量與品質,以及設計的便利性、舒適性和藝術性。
經常出外旅行的朋友,大約都曾有過內急時找不到方便之所的痛苦經驗,尤其在陌生的城市裡走投無路,啊,那真是一種殘酷的折磨!事實上,在我們這個時代裡,公共廁所不僅為外地訪客提供便利,也理所當然地為自己的市民服務,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都市街道家具。而假使我們追溯都市發展史,將會發現公廁居然是最早出現的都市家具之一。
西元第一世紀的羅馬皇帝維斯巴齊(Vespasien, Imperator Caesar Vespasianus Augustus, 9-79)首創公廁建設,視這種獨特的公共服務為其對於子民的恩惠施予,並以自己的字號命名。在漫長歷史的無情掏洗中,許多顯赫一時的帝王將相多被後人遺忘,但這位羅馬皇帝的名字竟因為都市公廁這樁功德而流傳下來,甚至在一千八百年之後,法國在十九世紀第二帝國「重建巴黎」大改造中,曾廣設以墨綠色鑄鐵建造的公共小便池,名字就取作「維斯巴齊爾」(Vespasienne)。
據說為了提供有品質的公共服務,羅馬帝國還僱用專人定期清洗公共小便池,並推行使用者付費原則,收取「方便之稅」。當時羅馬市民對於這種新稅,有著「錢是沒有臭味的!」(Pecunia non olet!)的評論,這句話後來還被翻譯成各國語言,廣為流傳成為一句有名的歐洲俗諺。
巴黎早期的「維斯巴齊爾」倒是免費的,不過因此設備簡陋,僅僅是路邊半遮半掩的公共小便池,而且往往骯髒汙穢,臭氣薰人,並只適合男性使用,女性止步。到了二十世紀上半葉,這些地點漸漸演變成「半下流社會」男人們的聚會點,他們在此方便,交換資訊,順便幹點見不得人的勾當,「維斯巴齊爾」居然成為都市藏污納垢之所。以致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幾位小說家像是佩雷菲特(Roger Peyrefitte, 1907-2000)、讓‧熱內(Jean Genet, 1910-1986)的筆下,「維斯巴齊爾」成為巴黎男同性戀們碰面與聚會的著名象徵性地點。
隨著時代發展的腳步,給人負面印象的傳統「維斯巴齊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陸續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九八○年代出現的現代化完全封閉式、名為Sanisette的投幣式自動公廁。公廁再度要求付費,一九八一年十月巴黎市議會通過收費一法郎的公廁管理法規,從此只要投入一法郎硬幣,因為內急而遊興盡失的觀光客,或奔波街頭的市民,無論男女,都可立即享受一處乾淨整潔且高度隱私的方便設施,輕鬆之後再打起精神,重回美麗城市懷抱。一直到二○○六年二月十五日,巴黎市政府才確立了自動公廁的免費政策,將其囊括於「客居稅」(Taxe de séjour,外來者在巴黎入住旅館時除住宿費之外還須所需繳納的額外稅金)或市民稅的服務之內,從此,這項歷史悠久的都市家具,終於名符其實地成為「公共服務」。
早期的巴黎Sanisette就是一座混凝土封閉建物,僅具功能,毫無美感。但後來設計師結合十九世紀流行歐陸的「墨利氏海報柱」(Colonne Morris)作為公廁新造型。這種墨綠鑄鐵外殼,造型典雅的海報柱市公廁,除了提供方便去處之外,還兼具傳遞都市藝文活動資訊與美化市容的多重附加功能,而「公共廁所」這項重要的都市家具,因此不但不顯得礙眼,反而能融入都市景致之中,讓人更能感受到市政當局的用心,也更像是一件獨特的城市公共藝術作品。這種做法受到大眾歡迎,許多城市紛紛仿效,所以現在在荷蘭、比利時、德國、奧地利、瑞士……等歐洲大城市裡,都可以看到公廁的設計。
而不僅在歐洲舊大陸,在美國、加拿大新大陸,在澳大利亞,乃至於在亞洲的城市裡,我們都可以看見許多型態各異的公共廁所,除了功能,還可以發現極具巧思的藝術設計。
其實每一座公共廁所,都代表它所在城市公共服務的品質,反映了市政當局照顧市民與外來訪客的細膩心意,以及關照都市景觀的創意。下一回,您拜訪一座新的城市,可別忘了順便考察城市公共廁所的數量與品質,以及設計的便利性、舒適性和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