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如何善用羨慕與嫉妒

我們華人社會很矛盾,一方面在升學主義的文化底下,鼓勵大家競爭、要優秀、要出頭,以此光宗耀祖,激起我們內在很多羨慕與嫉妒的感受;但另一方面,在集體主義的文化底下,又非常需要以和為貴的友善氣氛,強調分享、相親相愛、不自私,因此大多數的人,對於自己有羨慕與嫉妒的情緒,都會覺得自己好像「太現實」、「太小心眼」,應該「更寬宏大量」一點,也就是,我們其實很壓抑羨慕與嫉妒的情緒。

但實際上,如前面所說,所有的情緒都有好的一面,端看你怎麼使用。因此,接下來談談可以怎麼更好地接納自己這些,看起來鋒利但卻真實存在的情緒,並且更好地使用它們。

(一) 將投射出去的力量,收回到自己身上

1.直問內在恐懼

首先,羨慕與嫉妒有一個特色,也就是關注的焦點大多都是在「其他人」身上,所以要一個人要把眼光放回到自己身上,逼自己看自身內在的不足,這是非常痛苦的。

但是羨慕與嫉妒暗黑化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內在的匱乏與自卑,因此要妥善地面對羨慕與嫉妒,就必須要勇敢地認識自己。因此,當你意識到,自己過於羨慕或嫉妒其他人時,就應該讓自己停下來。

你要回到自己身上,問問自己:「我怕什麼?」是匱乏嗎?「我在那些我羨慕/嫉妒的人身上,看到了什麼,是我自己身上所缺少的?」

是自卑嗎?「我看到對方的好、擁有的東西,我自己有嗎?他們的好,撩起了我心中的什麼痛點嗎?」

或許當你這麼問的同時,你會感到另一種無力感是:「我知道我對自己沒自信已經很久了,可是我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是一種羞愧感,很想讓自己躲起來:「我知道我有很多問題、不足,我真的不想再去想這些了……」

這感覺很不舒服,但卻是認識自己,更是改變自己的第一步。

2.減少把自己放上「比較」的機會

由於現在社群媒體的大量曝光與使用,我們常常會過度仰賴網路上的評價,來定義自己的價值,再加上大家總會有個傾向,把自己比較好的一面展現給外人,而把不完美的部分藏起來,因此社群網站往往是個滋生羨慕與嫉妒的大本營。

另外,人往往有個機制與習慣,就是自己愈在意的事情,愈會放大它的影響力。所以對你來說,愈自卑的事情,你就愈會去在意;但是愈在意,反而會愈自卑。例如,你很在意外表,你就會去看特別好看的明星或朋友;你很在意名利,你就會特別受那些炫富、功成名就的人影響;你特別在意人際關係,你就會特別在意那些朋友很多的人,看見對方出遊的照片而扎心,甚至會忍不住酸言酸語幾句。但其實你花愈多力氣說別人不好,更顯得你內在有個自卑的心。

既然如此,那麼,倒不如把自己這種比較的習慣與眼光暫時關掉,或至少多少轉移一點注意力,或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喜歡、重視、有信心的事上。這也回到前面提到的,把投注到外面的力量,收回到自己身上。

當你能夠把力氣花在增進與改善自己的時候,你自然會感覺到踏實,而羨慕與嫉妒也不再能緊緊抓住與限制你。

(二) 用羨慕超愈自己,用嫉妒建設關係

第二個階段,就是嘗試用羨慕超越自己,用嫉妒建設關係。

*羨慕:

有建設性的羨慕,是把別人的好當成是激勵自己的動力,就像是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與超越」。「自卑」其實是超越自己的燃料,讓自己進步的原動力。

例如,很多人常會開玩笑說,網路上有很多酸民,成天以批評別人為樂,但如果這些人能夠把批評別人的時間,拿去增長自己,或許早已功名就。

當然這麼說,多少有些過度簡化,但這確實是一個把你的心力,用在更有建設性,也能夠讓自己愈來愈進步的地方,一種簡單,但重要的調整方式。

*嫉妒:

西爾維奧是阿爾貝托‧莫拉維亞(Alberto Moravia)的小說《夫妻之愛》(L’Amour conjugal)的主角。身為家業豐厚的貴族,有一位理髮師會定期前來為他修剪鬍子。有一天,西爾維奧的妻子萊達羞憤地跑來告訴自己,理髮師在幫她理髮時,輕撫了她。

西爾維奧非常不安,但又覺得表現出嫉妒會顯得自己沒有度量而感覺羞恥,因此終究沒有辭退理髮師。然而幾個星期過後,他發現妻子和理髮師竟成了情人。

西爾維奧礙於自己的顏面與恐懼,認為嫉妒與猜疑是人格中卑賤的特質,是缺乏信任的表現,但這種壓抑嫉妒的表現,反倒讓妻子感覺到丈夫的「冷漠」,覺得自己不被重視。西爾維奧並沒有適時地拿嫉妒出來,保護自己的這段關係,最終真的讓自己的妻子與別人好上了。也就是說,嫉妒有些時候的確是有一些保護關係的意圖在。我自己就非常喜歡在談戀愛的時候「吃一點小醋」,那是一種增加感情的小情趣。

(三) 適當區分「想像」與「真實」

絕大多數的羨慕與嫉妒,往往發生在自己的想像中。雖然人都是主觀的,但適當地區分想像與真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羨慕:用想像打擊想像

在「羨慕」的範疇上,有個有點腹黑,但滿有效的做法。

有一天,你受邀去一個久未見面的國小同學家裡作客,一進大門,看到對方家裡的金碧輝煌,拿出上好的紅酒招待自己,聽到她平時的生活就是當貴婦,自己心中不免羨慕了起來。

你心裡愈想愈糾結,後來轉念一想:「你看看,這麼大的一間房子,打掃起來多累人,而且全都是大理石,住起來想必沒什麼溫暖。還有,物質條件是挺好的,但是聽說孩子都已經大了,在國外念書、工作,也不回國,人去樓空,關係聽說也不是特別好。自己雖然不能當貴婦,但每天踏踏實實地掃地、煮飯、工作,孩子也還算乖巧、懂事,其實也差不到哪裡去。」

人很容易在羨慕他人的過程中,一直拿著自己最糟糕的地方與別人最好的地方比,但別忘記,沒有人是完美的,你有你的獨特與風味,是別人怎麼都奪不走的,因此透過在心中的「想像實驗」,其實是挺有效地幫助你化解心中糾結的感受。



*嫉妒:收回「投射性認同」

而在嫉妒的範疇上,若你仔細地看前面的例子,其他人是不是「真的得到」比你還多的資源?你是否真的競爭輸了?其實,倒也不見得。

媽媽是否真的像哥哥所想的,比較疼弟弟?

男友是否真的看了路邊的女孩,就真的覺得別的女孩比自己正?

男友跟別人說說笑笑,很開心,真的代表與自己相處很不快樂?

很多答案,都不一定。

在「嫉妒」裡,其實充滿了大量的「想像」。

再舉個電影的例子:

在《憤怒的公牛》(Raging Bull)電影中,勞勃•狄尼洛飾演一位患有病理性嫉妒的拳擊冠軍。在片中,勞勃•狄尼洛不斷詢問他的妻子,是否曾經與他的哥哥「睡過」?不斷否認、厭煩至極的妻子,有一次回答了「是」。即使事實並非如此,但勞勃•狄尼洛狠狠地毆打了妻子,也教訓了他的哥哥。在這個例子中,勞勃‧狄尼洛在心中不斷「幻想」自己的妻子與他的哥哥發生過關係,而他把心中的幻想,同時是內在的恐懼,丟向他的妻子(投射):不斷詢問/指控妻子是否與哥哥睡過。而在不厭其煩的情況之下,妻子說出了「是」(認同),即使那不是事實,但透過不斷逼問的方式,讓想像變成了真實。

男方「投射」了內在的感受,強加在女方身上,最後女方「認同」了男方所投射出來的情感,心理學稱之為投射性認同。

很多關係裡的嫉妒,其實都是建立在這種「想像」之上,而想像往往也是立基於自己內在被拋棄的恐懼。

例如,兩個明明相處得不算差的情侶,因為女友內心一直很擔心男友拋棄自己,所以不斷「嫉妒」著那些與男友說話的女性友人,這其實是不斷「投射」自己內在被拋棄的恐懼到男友身上。

本來沒事,但後來男友也「認同」了女友丟給自己的「被拋棄感」,而真的開始覺得女友很煩,到最後就真的想要逃走。印證了女友內心「你果然覺得我很煩,要離開我」的假設,這也是一種很常見的投射性認同。

反過來說,前面提到西爾維奧對理髮師的態度,那反而是因為顧慮到自己的顏面與形象,太過輕忽了自己嫉妒的感受,以及嫉妒背後傳達出來的危機,反而沒辦法捍衛自己與太太之間的關係。

因此適時地辨識自己的嫉妒,究竟是否立基於現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四)表達「脆弱」與「連結」,而不是「攻擊」與「控制」

其實嫉妒與憤怒有相像之處,它們外在表現出來的都是極具攻擊性的,但是內在卻是在保護恐懼、脆弱的自己。

大多數的人,不敢表達嫉妒的原因,是很怕自己會混雜了很多憤怒、失控,甚至自己也不喜歡這個「小心眼」的自己,然而「嫉妒」在大多數的時候,原動力還是因為對「關係的渴求/被拋棄的恐懼」。也就是說,嫉妒的本意常常是要捍衛關係,但到了最後,卻變成破壞關係。

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嘗試保留「關係性的表達」,並著重在自己的脆弱感受。例如,你可以跟對方說:「你跟其他人相談甚歡的時候,我真的很害怕我在你心裡是不是不重要。我知道你很在乎我,我也不想給你太多壓力,但我仍舊想跟你說我心裡真實的想法。」或者,在另一種情況中,當你發現你的表達已經帶有攻擊性或控制,例如:「我不准你跟那女生出去。」很強烈地對某個外來者有很強烈的敵意時,你心中就要響起黃色警報,甚至當開始變成具體的「批評」、「控制」等行動時,你的心中就要響起紅色警報了。

但話說回來,在羨慕與嫉妒中,本來就有些許敵意與獨占性,只要不過度地激化,變成真正的傷害性的行為,其實也都是在合理範圍的。

【特別企劃三】

我的親友不願意去諮商,怎麼辦?

諮商的基本觀念(一)

「我覺得我跟我的老公婚姻出了問題,但我老公不願意去諮商,還說那是有病的人才去看的。」

「我的室友說他想自殺,我覺得他好像生病了。每次聽他說話,我都壓力很大,但我不知道怎麼開口,要他接受幫助。」

「我的小孩都不去學校上學,可以請心理師來家裡跟孩子談話嗎?」

「我覺得我們家最有問題的,其實是我媽。如果她不要控制欲那麼強,我們大家也不會這麼痛苦,心理師,拜託你,可以叫我媽改一改嗎?」

「孩子的防備心很重,你可不可以跟他說,你只是個跟他聊天的大哥哥,他可能會比較願意說話……」

「我們公司裡有一個麻煩的員工,他常常脾氣很暴躁,我們覺得他心理有問題,我們公司出錢要他去諮商,他也不願意,覺得是被公司針對……」

最近這幾年,諮商在社會上的接受度漸漸提升。在我們諮商所的經驗中,漸漸有愈來愈多的人願意把這當作一個自助助人的資源,也想推薦給身邊的人。但在這個「邀請」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

以下,想與大家用三篇文章,分別談談幾個面向:

第一,諮商的基本觀念。

第二,不願諮商的常見信念。

第三,如何邀請的具體建議。

首先,先談談諮商的基本觀念。

一、諮商必須要當事人有意願

很多人對諮商的想像是:「我有一些困擾→心理師給我一些建議與技巧→我的問題被解決」。我稱之為「販賣機式的諮商」,也就是給了錢,投了硬幣,就會有飲料。

在這樣的想像裡,往往把心理師想像成一個全能的存在,過度理想化了諮商或心理師。

當然有些時候,諮商的確能夠給一些明確的答案或建議。也有少數的人,是談了兩三次之後,盲點被看見,任督二脈被打通,就知道回去之後該如何自助。但這種奇蹟式的改變,非常少見。大多數的時候,諮商並沒有辦法給你特效藥般的改變。而是諮商師與個案兩人,都在某種程度的困境中,一起掙扎,一起努力,一起想辦法找路突破。

有人會說:「為什麼沒辦法直接告訴我該怎麼做呢?」「難道心理師經驗這麼豐富,就不能給我一個正確的建議嗎?我會努力去做,這樣我就會好起來吧!」

我的回答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一個人的資源,以及每個人的困境,也都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心理師需要花一些時間認識你,才知道用什麼方式陪著你,最適合你。

當然心理師的角色很多元,心理師有時像是教練,提醒,甚至教育你;有時像是智慧老人,幫你點出盲點;或像是個陪伴者、聆聽者,陪著你在困境中前行;有時候像是你的爸媽,讓你又愛,甚至讓你又恨,讓你重新再當一次小孩。而兩人其實就是在這諮商關係中,掙扎,並一起想辦法努力前行的。

話說回來,正因為那是個案與心理師兩個人「一起同行」,而非「心理師好棒棒,給了好建議,個案就神奇的改變」,所以個案本身的相信、投入、冒險、嘗試、修正諮商方向,也會變得非常重要。

在這樣的比喻中,簡單整理以下幾個重點:

◎諮商並不是特效藥,而是一段逐漸改變習慣的成長旅程。

◎諮商必須在當事人「有意願改變」的前提之下,「為自己」負起改變的責任。

◎諮商沒有一套絕對的SOP。而是心理師認識每一位當事人,雙方共同討論、努力,才能找到最適合當事人,具個人化的做法。

回頭看看前面例子中,那些要先把當事人「騙過來」,甚至「假裝自己是大哥哥」,這種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讓他進行諮商,是絕對行不通的。

所以,怎麼邀請沒有意願去晤談的當事人去諮商,也就變得格外重要。

二、邀請的困難,是你了解對方的切入點

接著,我們談談如何「邀請」沒意願的人去諮商。

在我的經驗裡,「邀請」這件事,之所以會很困難,大概分成兩大原因:

第一,是對於諮商本身的不理解、想像,進而造成排斥。

第二,是對於你「邀請」的方式,產生反感。

我主要想談的是第二部分,不過,或許你會發現:「邀請當事人去諮商的困難,正是你們平時互動的困難。」怎麼說呢?大多數的人想要邀請身邊的人去諮商,不外乎就是看到一個人受苦,很想幫忙他;但更多的是:「這個人讓我很困擾,如果他改變了,我就不會這麼痛苦了。」

所以很容易在我們與這個人談話,請他去諮商時,不自覺地就會傳遞出一種感覺:「是你有問題,所以你需要改變」。

但沒有人喜歡被當成是「有問題」的人。而且,當一個人感覺到被指責時,自然就會升起防衛心,這是人的自然反應。

例如,當媽媽對孩子說:「你脾氣很差,你要不要去諮商,改一改你的壞脾氣?」

孩子一聽,覺得被媽媽指責,關起房門,不想再跟媽媽說話,更不用談後面要介紹給他的諮商。

太太對先生說:「你不要一遇到問題就逃避,這樣怎麼解決問題?不然這樣好了,我們去找婚姻諮商師,你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先生聽了,頭也不抬地繼續滑手機。

因為先生害怕,諮商只是多了一個人指責自己哪裡又做錯了,而自己是那個「要被改變、有問題的人」。這也是他平時與太太溝通時,最不舒服的點。

或許,你語氣極盡溫柔,盡可能地不讓對方有壓力,但是你那種「我想幫你」,容易給當事人感覺「你需要被幫助」,也容易產生「我高你低」、「我沒問題,你有問題」的感覺,這都是有可能讓當事人覺得不舒服的。

或許你會在這個「邀請」的過程中,感覺到挫折。但有沒有可能,那是因為你邀請的方式,無意中讓對方升起了防衛心,反而讓對方更不願意接受你的建議?

當然,這並不是要指責你,或怪你做得不好。反過來,順著這樣的思路,我反而是想幫助你去思考,透過一個人「不願意」來諮商的理由,反而成為你了解對方的一個切入點。

所以當你在「邀請」的這個舉動中遇到困難時,別灰心,或許這是讓你可以正視問題的第一步,也是你們開始改變的起點。

後面,我將會舉出幾個不願諮商的常見信念,幫助你理解大家是怎麼想的。或許我們就能很巧妙地避開這些「地雷」,更順利地邀請身邊的人接受諮商。

三、小結

諮商必須是要在當事人有意願的情況下,才能夠接受服務。

當被邀請的人不願意改變時,先退後一步,看看這一份「不願意」,並讓這份「不願意」成為開始改變的起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