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認識心智圖法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如果缺乏思考能力,再怎麼用功努力,知識的吸收成效仍是有限;就算學會快速記憶技巧,勉強能應付眼前的考試,但考完就忘記,或根本不懂得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之中,這樣的學習有意義嗎?
歷史上諸多傑出人士,例如孔子、蘇格拉底、達文西、愛因斯坦等,他們的大腦都是用來思考,而不只是囤積一大堆文字、數字。換句話說,唯有懂得思考,才能引起好奇心,培養追根究柢的精神,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因此,在社會環境快速變遷的二十一世紀,思考力與學習力是關鍵的競爭力。
心智圖法(Mind Mapping)是採用英國學者東尼‧博贊(Tony Buzan)在1974年提出的「心智圖」(Mind Map)做為「動態」處理訊息主要工具,藉以達到能夠有效提升我們大腦思考與學習能力的方法。「心智圖法」含有動作的意思,是一種融入思考與判斷的心智程序(Mental Process),其理論基礎涵蓋了認知心理學、語意學、組織圖、色彩學與圖像學等。
許多以心智圖法為研究主題的論文,均證明它是一種可以有效提升思考與學習能力的方法,因此已經被超過2000家以上跨國企業導入到工作流程之中,各級學校也紛紛採用心智圖法做為老師教學的輔助工具與學生的學習方法。
「孫易新心智圖法®」
為了讓心智圖法的使用者(MindMapper)更有效率與效能的應用心智圖法,我彙整多年來在教學過程中所實踐的應用案例,以及投入學術研究時分析歸納出的相關理論,提出了更完整、更實用的「孫易新心智圖法®」──運用關鍵字、線條、色彩、圖像等元素,以具有邏輯性的分類結構或因果關係,或非邏輯性的自由聯想,透過樹狀結構與網狀脈絡形式的組織圖,呈現吾人動態的心智程序與記錄知識的過程。
在動態過程中,心智圖的內容會因實際的需要,不斷被調整、增加或刪減。其創新特色在於:
一、將心智圖法(Mind Mapping)與心智圖(Mind Map)做出明確的定義。心智圖法是方法,心智圖是工具;心智圖法主要的工具是心智圖,但也可採用概念圖、樹狀圖、魚骨圖、九宮格等類似的視覺化組織圖做為輔助工具。二、對心智圖法放射性思考的內容特徵屬性清楚區分為「邏輯性」思考與「非邏輯性」思考兩大類;在組織圖的結構上,定義出「分類結構」或「因果關係」的樹狀結構,以及能夠指出「重複性」或「關聯性」概念的網狀脈絡。
三、界定選擇關鍵字詞性的優先順序是「名詞為主,動詞次之,輔以必要的修飾詞與連接詞」;決定關鍵字字數的原則是「一個語詞為主,只有章節標題名稱、不可切割概念、專有詞組等,才允許有多個語詞出現在同一線條上」。
四、更重要的是特別強調心智圖「法」是一種心智程序的動態歷程,而非靜態的那張圖。
從以上所介紹「孫易新心智圖法®」的創新特色,意味著心智圖法已經從傳統的「Mind Mapping」進化為創新的「Mind Mapping+」。
心智圖法中文名稱的由來
由於心智圖法對我的讀書學習、參加國家考試、研究所入學考試,乃至於工作上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因此我立志將這個方法推廣到華人世界。於是在1997年9月,毅然決然負笈英國博贊中心(Buzan Centres)接受博贊與諾斯共同指導,進行為期三週的博贊師資認證(Buzan Licensed Instructor)培訓,除了將整套教學方案引進華人世界之外,並成立「臺灣博贊中心」(Buzan Taiwan)從事課程推廣與教學工作。
身為全球第一位心智圖法華人講師,我肩負著推廣與本土化的重責大任,翻譯博贊先生的相關著作,以及撰寫本土化的教材、書籍是我初期的重點工作。早些年出版社將「Mind Mapping」翻譯成「心智繪圖」,但這個名稱造成很多人誤解這是一種畫圖的技巧,著重在把心智圖畫得漂亮,而忽略它真正價值是在思考的模式。
因此,2001年在撰寫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時,我特別與幾位臺灣師範大學的教授溝通討論,正式定調將「心智圖法」做為「Mind Mapping」中文譯名,其主要工具「Mind Map」(那張視覺化的組織圖)則稱為「心智圖」。
第二章 活化思維的心智圖法
一個人罹患老年痴呆症的機率和看電視時間成正比,和閱讀書籍的時間成反比!
為什麼呢?
因為,看電視是一種偏向被動式的接收資訊,相反地,閱讀則是主動式的思考。電視中的情境畫面,是由製作單位幫你規劃設計;閱讀書籍時,則是經由讀者的想像力,在腦海中浮現屬於自己獨創的畫面。簡單的說,腦袋要靈光,就是要經常動動頭腦!
在本章當中,我將帶領大家做幾個好玩的練習,除了鍛鍊你的大腦之外,也可以同時熟悉心智圖法的操作技巧。
第一節 有趣的邏輯分類
東西沒有經過分類,會一團亂;
講話內容沒有分類,聽不到重點。
所以,分類能力是智慧的基礎,問題沒有分類,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案。
分類的做法,可以依照物品、項目本身特徵(或特性)的屬性,或是應用的目的(或問題)來做區分。兩種不同的分類方式,雖然在某些場合看起來很類似,但如果能夠區辨二者的差異,你就是分類高手了。
以下就以實際的例子來為大家做說明,並請各位讀者跟著書中指引進行演練,以加深學習效果。
依據特徵的分類
「鋼琴、蘋果、鉛筆、電視機、剪刀、電冰箱、直笛、香蕉、電風扇、西瓜、尺、小提琴」這12項東西,你可以分出有哪幾項具有什麼共同特徵嗎?
例如鋼琴、直笛、小提琴可以發出悅耳的聲音,鉛筆、剪刀、尺都是辦公桌上的東西,蘋果、香蕉、西瓜是可以吃的食物,電視機、電冰箱、電風扇都需要插電。根據這些特徵,我們可以將這12項東西分成四類,分別是樂器、文具、水果和電器(圖2-1)。有了分類之後,我們就可以比較清楚知道它們的功能與用途。
「分類」是心智圖法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與原則。在進行分類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同屬某一概念所展開同一階層的類別名稱,必須具有相同的邏輯屬性。
例如「肉類」之下分成豬肉、牛肉、雞肉是正確的分法(圖2-5a);若分成豬肉、牛肉、雞腿就不妥當了(圖2-5b),因為「雞腿」是比較細節或具體的,應該被放在「雞肉」的下一階層,「雞肉」之下有雞腿、雞胸、雞翅等(圖2-5c)。
應用在分類場合的心智圖,越上位階代表越抽象、越重要的概念;越是下位階,則是越具體的概念或東西,同時相對上位階而言,其重要性就小多了。例如要準備烤肉食材,以圖2-5c為例,「肉類」、「蔬菜」代表重要類別概念,忘記其中一類,事情就嚴重了,但它也是個抽象概念,光說要準備「肉類」,負責採買的人還是搞不清楚要買什麼肉,必須往下位階繼續說明更具體的內容。「雞腿」就是很具體的東西,但重要性相對沒那麼高,市場買不到雞腿,大家可以接受改吃雞胸,但缺了蔬菜,不見得每個人都能改吃肉類。以上幾個練習,每一個「東西」的名稱,就好比讀書時在課文中圈選出的重點,或工作時想要表達的關鍵概念。透過心智圖法的邏輯分類,可以提升我們對內容的理解,進而強化記憶的效果。
日常生活當中,請經常拿一些類似的例子來演練,例如圖2-6是以自己的「家」為題目所做的邏輯分類心智圖。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相信你一定可以培養出「層次分明」的思考模式,這是傑出成功人士必備的基本能力喔!
根據需求的分類
這是一種根據特定場合欲達成的「目的」、「活動事項」或須解決的「問題」等等,來將事物做出分類的方式。
以迎新烤肉活動為例子,在「火種、白報紙、蛋糕、網子、木炭、夾子、彩色筆、打火機、刷子、蠟燭」這10個項目當中,我們會依迎新烤肉活動的工作任務或活動主題分成自我介紹、烤肉、慶生、生火等四類。
在圖2-7a中,你除了看到以樹狀結構展開的四大類之外,應該也注意到從「打火機」那裡有一條關連線,連接到「蠟燭」的地方,這是心智圖法網狀脈絡的應用,也就是烤肉生火會用到打火機,但慶生點蠟燭也會用到打火機,要完成這兩件任務,我們只需要一個打火機;而且我認為它對烤肉生火的重要性優於慶生點蠟燭,所以把打火機放在生火這個樹狀結構之下,以網狀脈絡的關連線,指出慶生的蠟燭那邊也會需要用到打火機。
特徵vs.目的
究竟該採取哪一種分類方式比較好呢?
這沒有標準答案,完全要看情況而定。以大型超市或量販店物品陳列方式為例,你就可以很清楚了解二者的功能。
為了方便民眾購物,大型超市或量販店一般常設分類有「家電」、「衣服」、「書籍」、「飲料」、「肉品」、「海鮮」、「蔬菜」、「水果」、「調味料」等,是依照東西的物質特徵來分類;但你應該也有發現,它們為了滿足某些特定民眾的需求或在特殊節日會設一個專區,陳列物品包羅萬象,但主要是為了特殊目的或解決特定的問題。例如火鍋專區會有大白菜、茼蒿、肉片、蛋餃、金針菇;中元節快到了就會闢個專區放些金紙、金爐、蠟燭、餅乾、罐頭等。
第三章 創新思考
「創新」在韋伯字典中的意思是「改變」(to make change)。當今世界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一切都在變!當改變成為常態,整個社會已邁入快速變遷的時代,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就提醒我們說:「個人或組織都必須具備的一項核心能力就是創造力。」
改變,可分為在現有基礎上做局部改善、改進的漸進式創新,以及從無到有的跳躍式、革命式、破壞式的創新。在創新經濟為主軸的時代脈動中,培養創造力不僅是教育的核心,更是普羅大眾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為大家說明如何運用心智圖法提升創新思考能力之前,我們先釐清「創造力」、「創意」、「創新」三者的意涵與關係:
「創造力」是一種激發創意思考的能力;
「創意」是一種新而有用的想法;
「創新」是將創意透過企劃力與執行力付諸實現;
創意思考是創新的前提,創造力是創意的來源。
由於心智圖法最能發揮功能、效益的地方,除了文章筆記與記憶之外,就是能激發提升我們的創造力。因此,在《心智圖法理論與應用》一書中,我曾經以一個章節介紹創造力相關理論,以及與心智圖法之間的關聯性。
在本章當中,我將與大家分享養成創意思考的生活習慣,並且透過幾個好玩有趣的小遊戲,體驗一下自己的創造力。當然,最重要還是學會如何應用心智圖法提升自己的創造力。
OK,就讓我們一起展開創造思考的旅程吧!
第一節 創意思考的生活習慣
什麼是創意?
天馬行空的想法算是創意嗎?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回想一下生活當中的情境。
晚餐吃什麼?大夥七嘴八舌提出一大堆建議,有些滿合適的,有些簡直是鬼扯,最後在一大堆提案當中,我們再依據實際的情況或需求作出決定。
得過兩屆諾貝爾獎的鮑林(Linus Pauling)曾經說,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找到一個好的解決方案,首先就得先產生許許多多的方案,然後再把不合適的刪掉,這也就是腦力激盪的重要法則。
在腦力激盪的過程中,分成擴散思考與聚歛思考兩個階段,在擴散階段講求想法的數量要多,到收斂階段才從很多的想法中,依據我們的目的及想法的價值性去做選擇。
由此可見,在我們生活中的創意,雖然最後的要求是「新的」、「有用的」才行,但在擴散思考階段允許一些荒誕不經的想法出現,而有時候這些想法很可能會成為偉大發明的契機也說不定。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因著迷於鳥類的飛行,在他的手稿中被發現有飛行器設計圖,當時的人一定覺得不可思議;十六世紀明朝的吳承恩在《西遊記》中,生龍活虎地描述孫悟空駕著筋斗雲瞬間飛越十萬八千里。這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構想,到了二十世紀初,萊特兄弟駕著飛機翱翔天際,實現了達文西的夢想。
西元前139年西漢文獻《淮南子》中有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而在1969年人類還真的登上月球漫步,甚至今天美國太空總署已著手研究移民火星的可能性。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人類的大腦裡都有一個創意精靈,端看你是否能發揮想像力,讓創意的精靈盡情飛舞,所以愛因斯坦也特別強調:「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創造力情意傾向小測驗
以下幾個小問題,請你先做個自我檢測,看看創意精靈有沒有在你的心中!
1.【Yes / No】碰到不懂的事情會一直問:「為什麼?」
2.【Yes / No】經常做白日夢,例如幻想自己中樂透頭獎的樣子。
3.【Yes / No】工作或讀書時,會設定比目前再高一點的目標,並且想辦法達成。
4.【Yes / No】明明知道成功機率不高,但是為了理想,還是會努力往前衝。
5.【Yes / No】對新產品充滿興趣。
6.【Yes / No】閱讀書本文字時,腦海中會浮現內容的畫面。
7.【Yes / No】家中電器或家具壞掉時,會想辦法自己修理。
8.【Yes / No】對於不確定的事情,甚至可能會面臨危險,也想嘗試看看。
第1、5題代表好奇心;第2、6題代表想像力;第3、7題代表挑戰的心;第4、8題代表冒險的心。每一項目兩題都回答「Yes」表示「優」;只有一題回答「Yes」表示「普通」;兩題都回答「No」表示「差」。
以上測驗只是讓大家體驗感受一下自己的創意精靈,如果你有興趣了解自己的創造力情意傾向究竟達到什麼境界,可以透過專業的「威廉斯創造力測驗」自我評量喔!
第四章 心智圖筆記術
「凡是走過必留痕跡」,那麼學習過後,是否必留記憶?
那可未必,除非你用心整理自己的讀書筆記。
因為,「作筆記」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有效的學習,必須先記錄,然後再記憶。然而,筆記不是工整就好,還要有「系統性的書寫」。若只是單純抄筆記,很難達到刺激大腦思考與學習的效果,必須一面思考一面書寫,才是能夠鍛鍊思考力的筆記術。筆記有了系統性,「複習」也更加容易。
麥肯錫筆記術也強調,筆記的終極目的在於「解決問題」。整理筆記的效益可以將作者的想法索引化,轉化成為自己的思緒;透過筆記可以方便與他人共享資訊或想法;一個有系統的筆記是建立輸出資訊、想法的基礎。
因此,當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若能養成隨時以具有邏輯系統、必須自己動腦統整結構的心智圖,記錄閱讀文章重點的習慣,留下自己的讀後心得,不僅可以累積個人的知識庫,也是釐清思考脈絡的最佳方法。
接下來的兩個章節,將為大家介紹如何整理讀書時的心智圖筆記,以及如何應用心智圖法增強記憶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如果缺乏思考能力,再怎麼用功努力,知識的吸收成效仍是有限;就算學會快速記憶技巧,勉強能應付眼前的考試,但考完就忘記,或根本不懂得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之中,這樣的學習有意義嗎?
歷史上諸多傑出人士,例如孔子、蘇格拉底、達文西、愛因斯坦等,他們的大腦都是用來思考,而不只是囤積一大堆文字、數字。換句話說,唯有懂得思考,才能引起好奇心,培養追根究柢的精神,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因此,在社會環境快速變遷的二十一世紀,思考力與學習力是關鍵的競爭力。
心智圖法(Mind Mapping)是採用英國學者東尼‧博贊(Tony Buzan)在1974年提出的「心智圖」(Mind Map)做為「動態」處理訊息主要工具,藉以達到能夠有效提升我們大腦思考與學習能力的方法。「心智圖法」含有動作的意思,是一種融入思考與判斷的心智程序(Mental Process),其理論基礎涵蓋了認知心理學、語意學、組織圖、色彩學與圖像學等。
許多以心智圖法為研究主題的論文,均證明它是一種可以有效提升思考與學習能力的方法,因此已經被超過2000家以上跨國企業導入到工作流程之中,各級學校也紛紛採用心智圖法做為老師教學的輔助工具與學生的學習方法。
「孫易新心智圖法®」
為了讓心智圖法的使用者(MindMapper)更有效率與效能的應用心智圖法,我彙整多年來在教學過程中所實踐的應用案例,以及投入學術研究時分析歸納出的相關理論,提出了更完整、更實用的「孫易新心智圖法®」──運用關鍵字、線條、色彩、圖像等元素,以具有邏輯性的分類結構或因果關係,或非邏輯性的自由聯想,透過樹狀結構與網狀脈絡形式的組織圖,呈現吾人動態的心智程序與記錄知識的過程。
在動態過程中,心智圖的內容會因實際的需要,不斷被調整、增加或刪減。其創新特色在於:
一、將心智圖法(Mind Mapping)與心智圖(Mind Map)做出明確的定義。心智圖法是方法,心智圖是工具;心智圖法主要的工具是心智圖,但也可採用概念圖、樹狀圖、魚骨圖、九宮格等類似的視覺化組織圖做為輔助工具。二、對心智圖法放射性思考的內容特徵屬性清楚區分為「邏輯性」思考與「非邏輯性」思考兩大類;在組織圖的結構上,定義出「分類結構」或「因果關係」的樹狀結構,以及能夠指出「重複性」或「關聯性」概念的網狀脈絡。
三、界定選擇關鍵字詞性的優先順序是「名詞為主,動詞次之,輔以必要的修飾詞與連接詞」;決定關鍵字字數的原則是「一個語詞為主,只有章節標題名稱、不可切割概念、專有詞組等,才允許有多個語詞出現在同一線條上」。
四、更重要的是特別強調心智圖「法」是一種心智程序的動態歷程,而非靜態的那張圖。
從以上所介紹「孫易新心智圖法®」的創新特色,意味著心智圖法已經從傳統的「Mind Mapping」進化為創新的「Mind Mapping+」。
心智圖法中文名稱的由來
由於心智圖法對我的讀書學習、參加國家考試、研究所入學考試,乃至於工作上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因此我立志將這個方法推廣到華人世界。於是在1997年9月,毅然決然負笈英國博贊中心(Buzan Centres)接受博贊與諾斯共同指導,進行為期三週的博贊師資認證(Buzan Licensed Instructor)培訓,除了將整套教學方案引進華人世界之外,並成立「臺灣博贊中心」(Buzan Taiwan)從事課程推廣與教學工作。
身為全球第一位心智圖法華人講師,我肩負著推廣與本土化的重責大任,翻譯博贊先生的相關著作,以及撰寫本土化的教材、書籍是我初期的重點工作。早些年出版社將「Mind Mapping」翻譯成「心智繪圖」,但這個名稱造成很多人誤解這是一種畫圖的技巧,著重在把心智圖畫得漂亮,而忽略它真正價值是在思考的模式。
因此,2001年在撰寫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時,我特別與幾位臺灣師範大學的教授溝通討論,正式定調將「心智圖法」做為「Mind Mapping」中文譯名,其主要工具「Mind Map」(那張視覺化的組織圖)則稱為「心智圖」。
第二章 活化思維的心智圖法
一個人罹患老年痴呆症的機率和看電視時間成正比,和閱讀書籍的時間成反比!
為什麼呢?
因為,看電視是一種偏向被動式的接收資訊,相反地,閱讀則是主動式的思考。電視中的情境畫面,是由製作單位幫你規劃設計;閱讀書籍時,則是經由讀者的想像力,在腦海中浮現屬於自己獨創的畫面。簡單的說,腦袋要靈光,就是要經常動動頭腦!
在本章當中,我將帶領大家做幾個好玩的練習,除了鍛鍊你的大腦之外,也可以同時熟悉心智圖法的操作技巧。
第一節 有趣的邏輯分類
東西沒有經過分類,會一團亂;
講話內容沒有分類,聽不到重點。
所以,分類能力是智慧的基礎,問題沒有分類,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案。
分類的做法,可以依照物品、項目本身特徵(或特性)的屬性,或是應用的目的(或問題)來做區分。兩種不同的分類方式,雖然在某些場合看起來很類似,但如果能夠區辨二者的差異,你就是分類高手了。
以下就以實際的例子來為大家做說明,並請各位讀者跟著書中指引進行演練,以加深學習效果。
依據特徵的分類
「鋼琴、蘋果、鉛筆、電視機、剪刀、電冰箱、直笛、香蕉、電風扇、西瓜、尺、小提琴」這12項東西,你可以分出有哪幾項具有什麼共同特徵嗎?
例如鋼琴、直笛、小提琴可以發出悅耳的聲音,鉛筆、剪刀、尺都是辦公桌上的東西,蘋果、香蕉、西瓜是可以吃的食物,電視機、電冰箱、電風扇都需要插電。根據這些特徵,我們可以將這12項東西分成四類,分別是樂器、文具、水果和電器(圖2-1)。有了分類之後,我們就可以比較清楚知道它們的功能與用途。
「分類」是心智圖法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與原則。在進行分類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同屬某一概念所展開同一階層的類別名稱,必須具有相同的邏輯屬性。
例如「肉類」之下分成豬肉、牛肉、雞肉是正確的分法(圖2-5a);若分成豬肉、牛肉、雞腿就不妥當了(圖2-5b),因為「雞腿」是比較細節或具體的,應該被放在「雞肉」的下一階層,「雞肉」之下有雞腿、雞胸、雞翅等(圖2-5c)。
應用在分類場合的心智圖,越上位階代表越抽象、越重要的概念;越是下位階,則是越具體的概念或東西,同時相對上位階而言,其重要性就小多了。例如要準備烤肉食材,以圖2-5c為例,「肉類」、「蔬菜」代表重要類別概念,忘記其中一類,事情就嚴重了,但它也是個抽象概念,光說要準備「肉類」,負責採買的人還是搞不清楚要買什麼肉,必須往下位階繼續說明更具體的內容。「雞腿」就是很具體的東西,但重要性相對沒那麼高,市場買不到雞腿,大家可以接受改吃雞胸,但缺了蔬菜,不見得每個人都能改吃肉類。以上幾個練習,每一個「東西」的名稱,就好比讀書時在課文中圈選出的重點,或工作時想要表達的關鍵概念。透過心智圖法的邏輯分類,可以提升我們對內容的理解,進而強化記憶的效果。
日常生活當中,請經常拿一些類似的例子來演練,例如圖2-6是以自己的「家」為題目所做的邏輯分類心智圖。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相信你一定可以培養出「層次分明」的思考模式,這是傑出成功人士必備的基本能力喔!
根據需求的分類
這是一種根據特定場合欲達成的「目的」、「活動事項」或須解決的「問題」等等,來將事物做出分類的方式。
以迎新烤肉活動為例子,在「火種、白報紙、蛋糕、網子、木炭、夾子、彩色筆、打火機、刷子、蠟燭」這10個項目當中,我們會依迎新烤肉活動的工作任務或活動主題分成自我介紹、烤肉、慶生、生火等四類。
在圖2-7a中,你除了看到以樹狀結構展開的四大類之外,應該也注意到從「打火機」那裡有一條關連線,連接到「蠟燭」的地方,這是心智圖法網狀脈絡的應用,也就是烤肉生火會用到打火機,但慶生點蠟燭也會用到打火機,要完成這兩件任務,我們只需要一個打火機;而且我認為它對烤肉生火的重要性優於慶生點蠟燭,所以把打火機放在生火這個樹狀結構之下,以網狀脈絡的關連線,指出慶生的蠟燭那邊也會需要用到打火機。
特徵vs.目的
究竟該採取哪一種分類方式比較好呢?
這沒有標準答案,完全要看情況而定。以大型超市或量販店物品陳列方式為例,你就可以很清楚了解二者的功能。
為了方便民眾購物,大型超市或量販店一般常設分類有「家電」、「衣服」、「書籍」、「飲料」、「肉品」、「海鮮」、「蔬菜」、「水果」、「調味料」等,是依照東西的物質特徵來分類;但你應該也有發現,它們為了滿足某些特定民眾的需求或在特殊節日會設一個專區,陳列物品包羅萬象,但主要是為了特殊目的或解決特定的問題。例如火鍋專區會有大白菜、茼蒿、肉片、蛋餃、金針菇;中元節快到了就會闢個專區放些金紙、金爐、蠟燭、餅乾、罐頭等。
第三章 創新思考
「創新」在韋伯字典中的意思是「改變」(to make change)。當今世界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一切都在變!當改變成為常態,整個社會已邁入快速變遷的時代,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就提醒我們說:「個人或組織都必須具備的一項核心能力就是創造力。」
改變,可分為在現有基礎上做局部改善、改進的漸進式創新,以及從無到有的跳躍式、革命式、破壞式的創新。在創新經濟為主軸的時代脈動中,培養創造力不僅是教育的核心,更是普羅大眾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為大家說明如何運用心智圖法提升創新思考能力之前,我們先釐清「創造力」、「創意」、「創新」三者的意涵與關係:
「創造力」是一種激發創意思考的能力;
「創意」是一種新而有用的想法;
「創新」是將創意透過企劃力與執行力付諸實現;
創意思考是創新的前提,創造力是創意的來源。
由於心智圖法最能發揮功能、效益的地方,除了文章筆記與記憶之外,就是能激發提升我們的創造力。因此,在《心智圖法理論與應用》一書中,我曾經以一個章節介紹創造力相關理論,以及與心智圖法之間的關聯性。
在本章當中,我將與大家分享養成創意思考的生活習慣,並且透過幾個好玩有趣的小遊戲,體驗一下自己的創造力。當然,最重要還是學會如何應用心智圖法提升自己的創造力。
OK,就讓我們一起展開創造思考的旅程吧!
第一節 創意思考的生活習慣
什麼是創意?
天馬行空的想法算是創意嗎?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回想一下生活當中的情境。
晚餐吃什麼?大夥七嘴八舌提出一大堆建議,有些滿合適的,有些簡直是鬼扯,最後在一大堆提案當中,我們再依據實際的情況或需求作出決定。
得過兩屆諾貝爾獎的鮑林(Linus Pauling)曾經說,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找到一個好的解決方案,首先就得先產生許許多多的方案,然後再把不合適的刪掉,這也就是腦力激盪的重要法則。
在腦力激盪的過程中,分成擴散思考與聚歛思考兩個階段,在擴散階段講求想法的數量要多,到收斂階段才從很多的想法中,依據我們的目的及想法的價值性去做選擇。
由此可見,在我們生活中的創意,雖然最後的要求是「新的」、「有用的」才行,但在擴散思考階段允許一些荒誕不經的想法出現,而有時候這些想法很可能會成為偉大發明的契機也說不定。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因著迷於鳥類的飛行,在他的手稿中被發現有飛行器設計圖,當時的人一定覺得不可思議;十六世紀明朝的吳承恩在《西遊記》中,生龍活虎地描述孫悟空駕著筋斗雲瞬間飛越十萬八千里。這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構想,到了二十世紀初,萊特兄弟駕著飛機翱翔天際,實現了達文西的夢想。
西元前139年西漢文獻《淮南子》中有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而在1969年人類還真的登上月球漫步,甚至今天美國太空總署已著手研究移民火星的可能性。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人類的大腦裡都有一個創意精靈,端看你是否能發揮想像力,讓創意的精靈盡情飛舞,所以愛因斯坦也特別強調:「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創造力情意傾向小測驗
以下幾個小問題,請你先做個自我檢測,看看創意精靈有沒有在你的心中!
1.【Yes / No】碰到不懂的事情會一直問:「為什麼?」
2.【Yes / No】經常做白日夢,例如幻想自己中樂透頭獎的樣子。
3.【Yes / No】工作或讀書時,會設定比目前再高一點的目標,並且想辦法達成。
4.【Yes / No】明明知道成功機率不高,但是為了理想,還是會努力往前衝。
5.【Yes / No】對新產品充滿興趣。
6.【Yes / No】閱讀書本文字時,腦海中會浮現內容的畫面。
7.【Yes / No】家中電器或家具壞掉時,會想辦法自己修理。
8.【Yes / No】對於不確定的事情,甚至可能會面臨危險,也想嘗試看看。
第1、5題代表好奇心;第2、6題代表想像力;第3、7題代表挑戰的心;第4、8題代表冒險的心。每一項目兩題都回答「Yes」表示「優」;只有一題回答「Yes」表示「普通」;兩題都回答「No」表示「差」。
以上測驗只是讓大家體驗感受一下自己的創意精靈,如果你有興趣了解自己的創造力情意傾向究竟達到什麼境界,可以透過專業的「威廉斯創造力測驗」自我評量喔!
第四章 心智圖筆記術
「凡是走過必留痕跡」,那麼學習過後,是否必留記憶?
那可未必,除非你用心整理自己的讀書筆記。
因為,「作筆記」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有效的學習,必須先記錄,然後再記憶。然而,筆記不是工整就好,還要有「系統性的書寫」。若只是單純抄筆記,很難達到刺激大腦思考與學習的效果,必須一面思考一面書寫,才是能夠鍛鍊思考力的筆記術。筆記有了系統性,「複習」也更加容易。
麥肯錫筆記術也強調,筆記的終極目的在於「解決問題」。整理筆記的效益可以將作者的想法索引化,轉化成為自己的思緒;透過筆記可以方便與他人共享資訊或想法;一個有系統的筆記是建立輸出資訊、想法的基礎。
因此,當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若能養成隨時以具有邏輯系統、必須自己動腦統整結構的心智圖,記錄閱讀文章重點的習慣,留下自己的讀後心得,不僅可以累積個人的知識庫,也是釐清思考脈絡的最佳方法。
接下來的兩個章節,將為大家介紹如何整理讀書時的心智圖筆記,以及如何應用心智圖法增強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