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品研文創創意總監 駱毓芬

◎設計不只是設計,更需要跨領域的串聯能力

相信很多設計人的最終夢想都是擁有自己的品牌,讓自己的創意讓更多人看見。而要把作品量產成產品,勢必要跨進一整條相關的產業鏈中,從前端像改善產品功能性的機構設計、生產製造,到末端的行銷、通路等。舉例來說,如果一個設計師有好的創意而且也有能力推敲市場價格,並從市場價格回推成本上限,進而調整製程,便能夠達成獲利、逐漸厚實基礎;而調整製程則又牽涉到設計師對加工方式、材料、圖面繪製等面向的掌握程度。因此要做一個「成功」的設計人,從來都不能只懂設計而已。

而如何「閱讀」圖面便是有志以創意工作為業的設計人必備的溝通技巧。

筆者過去曾經在3C產業擔任產品設計師長達十年,常常必須與工程師來回溝通產品設計、調整機能的問題;設計師注重的是產品外型的美感,而工程師則負責產品內部的機構設計,以提升製品的穩定性、協調性,像是如何妥善嵌合手機內部零件等。而外觀與內構能不能完美結合,很大程度便有賴於設計師具不具備透過圖面語言與跨業合作者溝通的能力。

筆者最近與中國一間優秀的陶瓷大廠展開合作計畫,當初能雀屏中選的原因之一,便是靠著過去深厚的製圖、閱圖經驗,得以提供精確的產品圖面說明,同時也知道生產步驟的各種變因,最終獲得合作廠商的信任。儘管各國工業標準不一,但製圖、閱圖邏輯其實都相同;若是有與製造能力強大的夥伴合作的機會,卻因為自己沒有相應的、與之溝通的能力而失之交臂,真的非常可惜。

筆者近年來除了設計工作外,也在相關學校系所兼課,發現許多年輕的設計系學生們普遍面臨一個問題:他們都只習慣從電腦裡面看3D圖,而忽略了閱讀2D機械圖面的工夫。本來期待做出來的東西是咖啡杯,卻因為沒有把1:1的圖面列印出來再次確認,而做出像壺那麼大的作品,不符合人因工程。

另外,也因為自身關照領域的轉變,從早期接觸3C塑膠、金屬之類的產品,轉向到民間工藝(民藝)的開發與合作。許多三、四十歲優秀的的工藝師傅們,比起以電腦軟體像是Auto cad製作出來的3D圖面,他們更擅長閱讀2D機械圖面;因此現在許多創意工作者們在與在地產業合作時,若能具備閱圖技巧搭配生活感知能力(能夠將抽象的長度概念對應實際尺寸),一定會更加順利。

台灣製造業過去有輝煌的歷史,如今許多低技術門檻的製造產業早已外移至其他國家;而留下來的中高階製造業也都思索著如何提升製品品質、發展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價值;這時候便是我們設計工作者的機會,如何與留下來的中高階製造業協同合作、順暢溝通,相信這本《圖解看懂工業圖面》能做為讀者習得一套圖面語言的入門磚。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