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破框力|當熱血遇上冷板凳
「當每個人都覺得你已經足夠時,你依然持續更嚴格的砥礪自己……去享受那份不適感,不然,就去別的地方享受失敗。」麥可‧喬丹御用訓練師提姆‧葛洛佛(Tim S. Grover)《強者之道》
打從我們出生開始,就不斷在突破自己。從爬至走、從走到跑;從依靠母親呼吸至誕生那一瞬間所吸的第一口空氣,都是屬於自己的突破,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年齡的增長,要想突破框架反而變得越來越難了。但,真的是如此嗎?
賽場上的成績框架,每位運動員都想打破,正如同生活上那些討人厭的框框條條,人人都想跳脫一般,但是,當破框的機會真的臨到你身上時,又有多少人真的敢走那條人煙稀少的路呢?突破常規,超乎期待總是屬於少數人的,更別說當生涯出現分岔點,當熱血遇上冷板凳時,選擇突破既有的框架,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破框,需要懂得回顧自我優勢,也要思考機會成本
某一年聖誕節前夕,我認識了一位思想成熟的籃球運動員。
身高一百八十五公分,球風強硬、防守能力強、基本功紮實……背號2號的潘向挺,生涯卻始終都拿第一。從籃球名校苗栗明仁國中打完JHBL畢業後,接連在U16亞青、HBL能仁家商、UBA國立體大到SBL台啤,一路走來都是冠軍。從沒嘗過失敗的滋味的他,卻在二十五歲職籃國手的黃金時段選擇退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潘向挺有他深思後的理由。
潘向挺說:「每個喜歡打籃球的孩子,都會夢想著自己有一天成為SBL職業籃球選手。但當我在選秀第二輪選上SBL台啤之後,卻是我籃球生涯低潮的開始。」潘向挺從小到大都是打主力先發,但是在SBL時期,兩個季度僅出賽14場比賽,潘向挺每天苦練,但板凳卻愈坐愈冷。時間一拉長,那種失落與沮喪感無以言喻。當在場上的節奏跟感覺跑掉,對自己也會愈來愈沒有自信。突然被換上場時急著想表現,結果往往差強人意,心理壓力又會更大。
打球可以賺錢,但是我能打一輩子嗎?
當時坐在板凳上的潘向挺時常這樣問自己,台灣SBL的薪資,如果無法讓我靠打球賺到一輩子的財富,那我勢必要改變跳出這個既有的框架,才能夠銜接社會,找到自己不同的可能性,增加未來進入社會的優勢。
他也清楚地知道前有學長、後有新秀,認清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後,想了想如果自己還能讀書,也不害怕嘗試,何不走到籃球外的世界試一試呢?就這樣,籃球路上看似一帆風順的潘向挺,卻在最後一個層級選擇離開待了將近十幾年的籃球圈,「脫離了」原先束縛住他的框架。
突破他人給你的「合約身價」,看見合約外的「自我價值」
當有人問潘向挺說:「你能夠放下SBL冠軍的光環,拿更少的薪水從基層做起嗎?」潘向挺在心裡默默告訴自己:「現在賺多少錢,不該是決定我去留的理由,我能夠為未來累積多少,靠腦袋賺錢才是本事!」
流著阿里山鄒族血液的潘向挺,回想起國小時曾有老師這麼說道:「你整天都在打球,靠打球可以當飯吃嗎?」這句話使當時的他在心中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打到SBL,靠運動賺錢證明給你看!」突破他人認為他做不到的框框,或許潘向挺舊是就是有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連帶造就了面臨人生轉折點時無所畏懼的自信。
最後,潘向挺選擇到法國品牌迪卡儂運動用品集團,從實習生開始學起。對他而言,物流、進貨、貨品陳設、行銷、商業策略圖、經濟表現圖……都是全新的領域。有些人笑他這樣做是浪費天賦。但潘向挺認為一個人的價值,不是只看當下一紙合約上的數字是多少,而是放眼五到十年後的未來,自己是在增值還是貶值?
當球員生涯走下坡的三十歲,籃球還會是唯一的選項嗎?「如果我可以提前,在高峰二十五歲時找出路,見好就收,趁還年輕到企業學習個五到十年,我不但有了運動員的經歷與特點,容易被企業選中之外,五年後三十歲的我,跟三十歲整體表現正在下坡的運動員,將會產生一個黃金交叉,到那個時候,或許當初嘲笑我太傻的人,說不定就不會這麼說了,這只是每個人思考生涯的長度不同而已……」抓到自己生涯的節奏,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選擇什麼都不會可惜
「生涯選擇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職涯轉換初期有猶豫很正常,只要把眼光看得遠一點,或許答案就會不一樣。」
想要打破框架,除了要破自己心裡的框,有時後還要應付別人的眼光。「大多數人認為我不打球很可惜,但是一直打球,卻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一輩子只會打球,這樣的生涯其實更可惜,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潘向挺說:「會覺得可惜都是比較來的,誰說當SBL球員就一定比當業務、開飲料店的工作好?大家都是用自己的雙手努力賺來的收入,賺錢讓家人溫飽不會丟臉,每個工作都有他的價值,關鍵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選手轉職到職場,雖然很多看似要從頭學起,但其實也有許多運動員獨有的特色跟加分的地方,潘向挺認為,「像是在職場做錯事或是接到客訴,有些人會不敢承認或是會手忙腳亂,但我從籃球場上學到的抗壓能力,對球賽這種一翻兩瞪眼的結果,我都能在如此高壓的環境下完成任務,在工作上也更能承擔責任,勇於認錯,快速學習修正。這都是我在職場上,因為當過運動員而很加分的事。」
負責面試潘向挺的迪卡儂營運總監游家毓則說道:「我們當時其實最好奇的就是,一位二十五歲,正值青春有名的SBL明星球員,真的可以放下身段嗎?但事實證明,我們從試用時期的觀察跟他平常待人處事的細節上來看,潘向挺確實有善用他運動員的優勢,不怕人群,抗壓力高,也懂得激勵別人與團隊合作,這些是我們公司非常看重的。」
「我曾認識三十幾歲的職籃老將,自己還想打也還能打,但卻不被續約,對其他球隊來說他年紀又太大,結果面對生涯困境。如果這之前都沒有其他的轉職規畫,家裡有妻小、有房貸車貸,要轉職的壓力肯定比現在的我還要大。」潘向挺想得長遠,卻也實際,你不退休,早晚也會「被退休」,不要讓自己無路可退,而是見好就收。你留念舊有的光環不放,當光環不在時,老東家還有沒有辦法將尊嚴留給你,還是告訴你因為現實身不由己,恐怕等你遇到時已經來不及。
「過去我在SBL享受過掌聲跟光環,這些都會過去,把光環留在記憶,把尊嚴留給自己,認清現實,或許放下光環後的人生,依然可以精采萬分。」
有誰能想到,當時在籃球場上的奮鬥經驗,現在能讓他轉換至職場上並發揮實質的效應?潘向挺將球場上的挫折,轉換成為未來生涯思考的養分跟助力,跳脫出原先的框架,突破出一道屬於自己的人生新道路,並且持續地往前邁進。
我們都喜歡做擅長的事情,專家如此,運動員也是如此。一般的運動員會專注在自己曾經成功的經驗上,因為他們相信這樣的作法可以幫助它再次成功,但優秀的運動員,會懂得「破框」思考,不眷戀在過去的成功上,反而聚焦在如何突破過去的自己,迎來下一個成功。
暢銷書《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作者T‧Harv Eker曾說:「你所專注的事情會被放大。」這有點像認知心理的「瞳孔效應」一樣,人就是會看到自己所專注跟在乎的事物,而一般的運動員專注在過去的成功跟如何避免失敗,而真正優秀的運動員則是專注在如何打破舊的自己,迎向新的成功。但要怎麼真的破框呢?你必須要先行動再修正,只有做了才知道結果如何,只有先跨出去,才有延伸的可能。
對選手來說,突破既有的框架,是一件不容易,卻又必須天天做的事情。運動比賽之所以激勵人心,正是因為在運動規則中卻能跳脫束縛,飛躍灌籃,在十二碼以不可思議的角度,觸網得分,在看似體能已經到了極限,卻又在關鍵時刻一舉超前,這些突破,都來自於先前默默地累積,所有精采都是靠著大量汗水及淚水交織而成的。
有些人永遠都在準備,永遠都覺得不足不夠,直到機會不再,他們不相信自己,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開始,但頂尖的運動員會勇敢去嘗試,嘗試後修正,再嘗試,直到產生改變。
1-4專注力|找到最甜的那個點,打下去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美國作家,馬克.吐溫
想像你自己,迎著風站在棒球場的投手丘上,在一局上半時,你投出的第一顆球的感覺,跟九局下半滿,一、三壘有人,兩好三壞時的關鍵投球時的感覺,有哪裡不一樣呢?生理動作一樣的投球,但是心理呈現的壓力卻是截然不同。告訴自己: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你的比賽成果,只是練習總和的一場驗收,從呼吸開始,六秒緩慢吸氣,兩秒閉氣,七秒吐氣的循環,連續做兩次,用三十秒的時間,讓自己進入專注的狀態,完全的掌握自我。
你是「聽棋者」,
還是「想鳥人」?
談到「專注」,就不得不好好說說他的另外一個好兄弟:「發散」,兩者互為表裡,也是大腦運作的兩種不同模式。
在二○○四年的西洋棋錦標賽,有場賽事特別引人注目,就是由西洋棋高手加里,對上十三歲的男孩馬格努斯。當時的賽況非常膠著,彷彿可以聽到棋者滴汗的聲音。但這時,馬格努斯站起來了,跑到隔壁去看其他棋局。
加里嚇了一跳,心想:「莫非是藝高人膽大?」不太專心的馬格努斯,最後, 竟跟專心的加里,打了個平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學習如何學習》這本書中,做了個有趣的比喻,你的心智就像一座彈珠檯。專注模式,就是彈珠台排列密集的碰撞物,你的心智彈珠,在這區間撞啊撞啊,撞出路徑,但思維跑不遠。而發散模式,就是排列鬆散的碰撞物,心智彈珠雖然無法集中火力,但在腦中的活動範圍,卻是海闊天空。
專注很好,但適度分神,會更好。所以,你必須學習,在「學棋者」跟「想鳥人」間,切換專注與發散模式。「學棋者」跟「想鳥人」的故事來自孟子,孟子說:有兩個人跟弈秋學下棋,一個非常專心致志,另一個卻在想有隻天鵝飛過,還想拿箭去射牠。孟子當下鐵口直斷,說:決定這兩人成就的,不是智商,而是專注。
當然,我不否認專注絕對是必要的。發散聽起來就是分心嘛,當然是專注比較難也比較被推崇!的確,分心不難,但難的是有節制的分心。不然你看,很多學生是分心高手啊!書沒讀幾分鐘,手機卻滑到沒電。那根本就談不上專注與發散,純粹是在擺爛。
真正最好方式是什麼?那就是:用專注模式打怪,用發散模式領賞。你專注到一定程度後,暫時放下手邊工作,去做一些不用花腦力的事。比方摺衣服、整理房間,或聽沒有歌詞的音樂,或做點運動,尤其是散步。你知道人類的文明,就是靠散步發展出來的嗎?
像是提出演化論,氣爆教宗的達爾文,家裡附近有條四百公尺的步行道,他在那邊走邊想,還取名為「沙徑」。創作出《天鵝湖》樂章的柴可夫斯基,每天散步時間是兩小時。寫下《雙城記》的大文豪狄更斯更狂,每天下午散步三小時。
我很好奇,他們腳都不會痠嗎?不過講到這,你就應該明白,我們為什麼要重新定義專注。
專注很好,但有發散做後盾的專注,更好,只在需要專注的時候專注,才能掌握每個細節。在地球表面上,因為專注力就會明顯影響最終結果的職業,我想就是運動員了。
有「瑞士球王」之稱的職業網球選手費德勒,我曾看過一個球迷在網路上分析說,他在看球賽轉播的時候,看到一記費德勒擊出的漂亮正拍致勝球。然而在緊接著的慢動作播放中卻發現,費德勒在擊球的那瞬間,眼睛竟然是閉上的!
在擊球之前,費德勒的眼睛究竟看向哪裡?於是他找出影片來,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去分析,發現費德勒幾乎在每一次擊球的瞬間,頭部與視線都短暫停留在那個即將發生的「擊球點」位置,反拍與正拍似乎都是這樣,只在完成擊球之後的向後帶拍(follow through)才移動視線。
費德勒為什麼要將視線停留在擊球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要能夠「專注」。
有從事動態運動的人應該都知道,要在長達數小時的時間中一直維持高度專注,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特別是在體力降低的時候,目光與其整場盯著飛快的球,還不如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把注意力凝聚在擊球處。因為只有在需要專注的時候專注,注意力才可以獲得提升,讓所有思緒都收攏在擊球的那一刻。
第二個原因,是為了要能夠「暫停」。人的眼睛每秒能分辨二十四幅圖畫,當我們的目光集中在一個位置的瞬間,就會產生一種類似「暫停」的效果,讓球員可以觀察到細微的狀態改變,也可以感覺到自我的步調,排除外在雜訊,回到自我的掌握之中。
既然我們知道,不管是下棋、寫作、網球都需要專注,但要專注在什麼地方有最高的績效呢?答案是高價值區。
高手,就是在高價值領域,
持續做出正確動作的人
如果你聽過大名鼎鼎的股票之神巴菲特,那麼泰德.威廉斯在棒球界的位置, 可不比巴菲特在金融圈的位置低。
泰德.威廉斯 (Ted Williams)是波士頓紅襪隊的打擊手,他被稱為「MLB 史上最佳打擊手」,生涯最高打擊率是四成,十七次入選全明星賽,並在一九六六年入選棒球名人堂,用傳奇兩個字形容他是完全不為過。他在一本教科書《打擊的科學》(The Science of Hitting)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高打擊率的祕訣不是要每一個球都打,而是只打甜蜜區裡的球。專注打「甜蜜區」的球忽略其他區域,就能夠抱持注最佳的打擊成績。
泰德.威廉斯把一個長方矩陣的打擊區畫分成七十七個圓形區域,每一個區域只有一個棒球大小,代表著球投進去的位置。只有當球進入最理想的區域時,他才揮棒打擊,這樣才能保持四成的打擊率;如果勉強去打擊位置最遠的球,他的打擊率會降到三成或是二成以下,所以對於非核心區的球,任何其他球從他身邊飛過去,絕對不揮棒。
這個策略聽起來簡單,但要執行起來卻是非常的不容易。你想像一下,在關鍵的勝負關頭,全場幾萬名的觀眾神經就像是吊了千噸貨物的細鋼絲,隨時都會崩斷,大家眼睛盯著你希望你打出安打,這時候,一顆低球慢悠悠地飄進一個非甜蜜區,像是一個唾手可得的好機會,你要打還是不要打?
這時候,哪怕場邊觀眾激動大喊:「打啊!為什麼不打。」「搞什麼東西,這球我阿嬤都打得到。」
在全場噓聲雷動的情況下,你要堅持打高價值區的球,需一強大而冷靜的內心跟對規律的定見。
棒球比賽有兩類的打者。一類人是球來就打型,每次打擊都全力以赴,甚至追求全壘打;這樣類型的打者需要有很強大的力量跟體格,除了需要有先天的基因條件外,在連續高強度的職棒聯盟中,很多人甚至會冒險服用禁藥來提升力量。另外一種類型就屬於聰明的打擊者,他們的先天條件不一定好,但是很聰明;他們只打高機率的球,也不追求強打跟全壘打,只把合適的球打到沒有隊員防守的地方。世界上排名前十的棒球打擊手都是後面這類的人,而泰德.威廉斯顯然是箇中高手。
也許聽完你可能會說:這有什麼難的,反正就是找到自己的優勢嘛!
理性來講是這樣沒錯,但當你的身邊都是「鼓噪球迷」和「鍵盤教練」時,情況就沒那麼單純了。這個社會往往大家都喜歡自我放大,擁有很高的社會期待、文化壓力,面對普遍的認知、親友的建議,這些都是你在做高價值選擇時身邊的球迷和教練。
我回想自己,
為什麼我們總是錯過甜蜜區呢?
第一,把甜蜜區放太大。想要一把抓,真以為自己能hold住全場,但最後,留不住,卻又不捨棄。第二,聽不進或是逃不開。覺得自己行,是別人小看了我。另外還有一種就是承受別人的期許,比方你的專長是文學,但他們說會喝西北風,硬要你去學商,所以你得有逃離束縛的勇氣。想想泰德.威廉斯吧,想想自己,你的甜蜜區在哪呢?
我很喜歡星際大戰中的尤達大師(Yoda)所說:「你的專注,決定了你的存在。」人生中飛過來的好球很多,「穩定」的直球、「跟風」的曲球、「期待」的滑球……但請你仔細聽聽自己的心,追求穩定的人生、跟風的人生、符合家人期待的人生,做了,你快樂嗎?不做,你後悔嗎?我是為了滿足別人?還是自己真心喜歡呢?
「當每個人都覺得你已經足夠時,你依然持續更嚴格的砥礪自己……去享受那份不適感,不然,就去別的地方享受失敗。」麥可‧喬丹御用訓練師提姆‧葛洛佛(Tim S. Grover)《強者之道》
打從我們出生開始,就不斷在突破自己。從爬至走、從走到跑;從依靠母親呼吸至誕生那一瞬間所吸的第一口空氣,都是屬於自己的突破,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年齡的增長,要想突破框架反而變得越來越難了。但,真的是如此嗎?
賽場上的成績框架,每位運動員都想打破,正如同生活上那些討人厭的框框條條,人人都想跳脫一般,但是,當破框的機會真的臨到你身上時,又有多少人真的敢走那條人煙稀少的路呢?突破常規,超乎期待總是屬於少數人的,更別說當生涯出現分岔點,當熱血遇上冷板凳時,選擇突破既有的框架,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破框,需要懂得回顧自我優勢,也要思考機會成本
某一年聖誕節前夕,我認識了一位思想成熟的籃球運動員。
身高一百八十五公分,球風強硬、防守能力強、基本功紮實……背號2號的潘向挺,生涯卻始終都拿第一。從籃球名校苗栗明仁國中打完JHBL畢業後,接連在U16亞青、HBL能仁家商、UBA國立體大到SBL台啤,一路走來都是冠軍。從沒嘗過失敗的滋味的他,卻在二十五歲職籃國手的黃金時段選擇退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潘向挺有他深思後的理由。
潘向挺說:「每個喜歡打籃球的孩子,都會夢想著自己有一天成為SBL職業籃球選手。但當我在選秀第二輪選上SBL台啤之後,卻是我籃球生涯低潮的開始。」潘向挺從小到大都是打主力先發,但是在SBL時期,兩個季度僅出賽14場比賽,潘向挺每天苦練,但板凳卻愈坐愈冷。時間一拉長,那種失落與沮喪感無以言喻。當在場上的節奏跟感覺跑掉,對自己也會愈來愈沒有自信。突然被換上場時急著想表現,結果往往差強人意,心理壓力又會更大。
打球可以賺錢,但是我能打一輩子嗎?
當時坐在板凳上的潘向挺時常這樣問自己,台灣SBL的薪資,如果無法讓我靠打球賺到一輩子的財富,那我勢必要改變跳出這個既有的框架,才能夠銜接社會,找到自己不同的可能性,增加未來進入社會的優勢。
他也清楚地知道前有學長、後有新秀,認清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後,想了想如果自己還能讀書,也不害怕嘗試,何不走到籃球外的世界試一試呢?就這樣,籃球路上看似一帆風順的潘向挺,卻在最後一個層級選擇離開待了將近十幾年的籃球圈,「脫離了」原先束縛住他的框架。
突破他人給你的「合約身價」,看見合約外的「自我價值」
當有人問潘向挺說:「你能夠放下SBL冠軍的光環,拿更少的薪水從基層做起嗎?」潘向挺在心裡默默告訴自己:「現在賺多少錢,不該是決定我去留的理由,我能夠為未來累積多少,靠腦袋賺錢才是本事!」
流著阿里山鄒族血液的潘向挺,回想起國小時曾有老師這麼說道:「你整天都在打球,靠打球可以當飯吃嗎?」這句話使當時的他在心中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打到SBL,靠運動賺錢證明給你看!」突破他人認為他做不到的框框,或許潘向挺舊是就是有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連帶造就了面臨人生轉折點時無所畏懼的自信。
最後,潘向挺選擇到法國品牌迪卡儂運動用品集團,從實習生開始學起。對他而言,物流、進貨、貨品陳設、行銷、商業策略圖、經濟表現圖……都是全新的領域。有些人笑他這樣做是浪費天賦。但潘向挺認為一個人的價值,不是只看當下一紙合約上的數字是多少,而是放眼五到十年後的未來,自己是在增值還是貶值?
當球員生涯走下坡的三十歲,籃球還會是唯一的選項嗎?「如果我可以提前,在高峰二十五歲時找出路,見好就收,趁還年輕到企業學習個五到十年,我不但有了運動員的經歷與特點,容易被企業選中之外,五年後三十歲的我,跟三十歲整體表現正在下坡的運動員,將會產生一個黃金交叉,到那個時候,或許當初嘲笑我太傻的人,說不定就不會這麼說了,這只是每個人思考生涯的長度不同而已……」抓到自己生涯的節奏,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選擇什麼都不會可惜
「生涯選擇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職涯轉換初期有猶豫很正常,只要把眼光看得遠一點,或許答案就會不一樣。」
想要打破框架,除了要破自己心裡的框,有時後還要應付別人的眼光。「大多數人認為我不打球很可惜,但是一直打球,卻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一輩子只會打球,這樣的生涯其實更可惜,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潘向挺說:「會覺得可惜都是比較來的,誰說當SBL球員就一定比當業務、開飲料店的工作好?大家都是用自己的雙手努力賺來的收入,賺錢讓家人溫飽不會丟臉,每個工作都有他的價值,關鍵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選手轉職到職場,雖然很多看似要從頭學起,但其實也有許多運動員獨有的特色跟加分的地方,潘向挺認為,「像是在職場做錯事或是接到客訴,有些人會不敢承認或是會手忙腳亂,但我從籃球場上學到的抗壓能力,對球賽這種一翻兩瞪眼的結果,我都能在如此高壓的環境下完成任務,在工作上也更能承擔責任,勇於認錯,快速學習修正。這都是我在職場上,因為當過運動員而很加分的事。」
負責面試潘向挺的迪卡儂營運總監游家毓則說道:「我們當時其實最好奇的就是,一位二十五歲,正值青春有名的SBL明星球員,真的可以放下身段嗎?但事實證明,我們從試用時期的觀察跟他平常待人處事的細節上來看,潘向挺確實有善用他運動員的優勢,不怕人群,抗壓力高,也懂得激勵別人與團隊合作,這些是我們公司非常看重的。」
「我曾認識三十幾歲的職籃老將,自己還想打也還能打,但卻不被續約,對其他球隊來說他年紀又太大,結果面對生涯困境。如果這之前都沒有其他的轉職規畫,家裡有妻小、有房貸車貸,要轉職的壓力肯定比現在的我還要大。」潘向挺想得長遠,卻也實際,你不退休,早晚也會「被退休」,不要讓自己無路可退,而是見好就收。你留念舊有的光環不放,當光環不在時,老東家還有沒有辦法將尊嚴留給你,還是告訴你因為現實身不由己,恐怕等你遇到時已經來不及。
「過去我在SBL享受過掌聲跟光環,這些都會過去,把光環留在記憶,把尊嚴留給自己,認清現實,或許放下光環後的人生,依然可以精采萬分。」
有誰能想到,當時在籃球場上的奮鬥經驗,現在能讓他轉換至職場上並發揮實質的效應?潘向挺將球場上的挫折,轉換成為未來生涯思考的養分跟助力,跳脫出原先的框架,突破出一道屬於自己的人生新道路,並且持續地往前邁進。
我們都喜歡做擅長的事情,專家如此,運動員也是如此。一般的運動員會專注在自己曾經成功的經驗上,因為他們相信這樣的作法可以幫助它再次成功,但優秀的運動員,會懂得「破框」思考,不眷戀在過去的成功上,反而聚焦在如何突破過去的自己,迎來下一個成功。
暢銷書《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作者T‧Harv Eker曾說:「你所專注的事情會被放大。」這有點像認知心理的「瞳孔效應」一樣,人就是會看到自己所專注跟在乎的事物,而一般的運動員專注在過去的成功跟如何避免失敗,而真正優秀的運動員則是專注在如何打破舊的自己,迎向新的成功。但要怎麼真的破框呢?你必須要先行動再修正,只有做了才知道結果如何,只有先跨出去,才有延伸的可能。
對選手來說,突破既有的框架,是一件不容易,卻又必須天天做的事情。運動比賽之所以激勵人心,正是因為在運動規則中卻能跳脫束縛,飛躍灌籃,在十二碼以不可思議的角度,觸網得分,在看似體能已經到了極限,卻又在關鍵時刻一舉超前,這些突破,都來自於先前默默地累積,所有精采都是靠著大量汗水及淚水交織而成的。
有些人永遠都在準備,永遠都覺得不足不夠,直到機會不再,他們不相信自己,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開始,但頂尖的運動員會勇敢去嘗試,嘗試後修正,再嘗試,直到產生改變。
1-4專注力|找到最甜的那個點,打下去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美國作家,馬克.吐溫
想像你自己,迎著風站在棒球場的投手丘上,在一局上半時,你投出的第一顆球的感覺,跟九局下半滿,一、三壘有人,兩好三壞時的關鍵投球時的感覺,有哪裡不一樣呢?生理動作一樣的投球,但是心理呈現的壓力卻是截然不同。告訴自己: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你的比賽成果,只是練習總和的一場驗收,從呼吸開始,六秒緩慢吸氣,兩秒閉氣,七秒吐氣的循環,連續做兩次,用三十秒的時間,讓自己進入專注的狀態,完全的掌握自我。
你是「聽棋者」,
還是「想鳥人」?
談到「專注」,就不得不好好說說他的另外一個好兄弟:「發散」,兩者互為表裡,也是大腦運作的兩種不同模式。
在二○○四年的西洋棋錦標賽,有場賽事特別引人注目,就是由西洋棋高手加里,對上十三歲的男孩馬格努斯。當時的賽況非常膠著,彷彿可以聽到棋者滴汗的聲音。但這時,馬格努斯站起來了,跑到隔壁去看其他棋局。
加里嚇了一跳,心想:「莫非是藝高人膽大?」不太專心的馬格努斯,最後, 竟跟專心的加里,打了個平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學習如何學習》這本書中,做了個有趣的比喻,你的心智就像一座彈珠檯。專注模式,就是彈珠台排列密集的碰撞物,你的心智彈珠,在這區間撞啊撞啊,撞出路徑,但思維跑不遠。而發散模式,就是排列鬆散的碰撞物,心智彈珠雖然無法集中火力,但在腦中的活動範圍,卻是海闊天空。
專注很好,但適度分神,會更好。所以,你必須學習,在「學棋者」跟「想鳥人」間,切換專注與發散模式。「學棋者」跟「想鳥人」的故事來自孟子,孟子說:有兩個人跟弈秋學下棋,一個非常專心致志,另一個卻在想有隻天鵝飛過,還想拿箭去射牠。孟子當下鐵口直斷,說:決定這兩人成就的,不是智商,而是專注。
當然,我不否認專注絕對是必要的。發散聽起來就是分心嘛,當然是專注比較難也比較被推崇!的確,分心不難,但難的是有節制的分心。不然你看,很多學生是分心高手啊!書沒讀幾分鐘,手機卻滑到沒電。那根本就談不上專注與發散,純粹是在擺爛。
真正最好方式是什麼?那就是:用專注模式打怪,用發散模式領賞。你專注到一定程度後,暫時放下手邊工作,去做一些不用花腦力的事。比方摺衣服、整理房間,或聽沒有歌詞的音樂,或做點運動,尤其是散步。你知道人類的文明,就是靠散步發展出來的嗎?
像是提出演化論,氣爆教宗的達爾文,家裡附近有條四百公尺的步行道,他在那邊走邊想,還取名為「沙徑」。創作出《天鵝湖》樂章的柴可夫斯基,每天散步時間是兩小時。寫下《雙城記》的大文豪狄更斯更狂,每天下午散步三小時。
我很好奇,他們腳都不會痠嗎?不過講到這,你就應該明白,我們為什麼要重新定義專注。
專注很好,但有發散做後盾的專注,更好,只在需要專注的時候專注,才能掌握每個細節。在地球表面上,因為專注力就會明顯影響最終結果的職業,我想就是運動員了。
有「瑞士球王」之稱的職業網球選手費德勒,我曾看過一個球迷在網路上分析說,他在看球賽轉播的時候,看到一記費德勒擊出的漂亮正拍致勝球。然而在緊接著的慢動作播放中卻發現,費德勒在擊球的那瞬間,眼睛竟然是閉上的!
在擊球之前,費德勒的眼睛究竟看向哪裡?於是他找出影片來,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去分析,發現費德勒幾乎在每一次擊球的瞬間,頭部與視線都短暫停留在那個即將發生的「擊球點」位置,反拍與正拍似乎都是這樣,只在完成擊球之後的向後帶拍(follow through)才移動視線。
費德勒為什麼要將視線停留在擊球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要能夠「專注」。
有從事動態運動的人應該都知道,要在長達數小時的時間中一直維持高度專注,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特別是在體力降低的時候,目光與其整場盯著飛快的球,還不如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把注意力凝聚在擊球處。因為只有在需要專注的時候專注,注意力才可以獲得提升,讓所有思緒都收攏在擊球的那一刻。
第二個原因,是為了要能夠「暫停」。人的眼睛每秒能分辨二十四幅圖畫,當我們的目光集中在一個位置的瞬間,就會產生一種類似「暫停」的效果,讓球員可以觀察到細微的狀態改變,也可以感覺到自我的步調,排除外在雜訊,回到自我的掌握之中。
既然我們知道,不管是下棋、寫作、網球都需要專注,但要專注在什麼地方有最高的績效呢?答案是高價值區。
高手,就是在高價值領域,
持續做出正確動作的人
如果你聽過大名鼎鼎的股票之神巴菲特,那麼泰德.威廉斯在棒球界的位置, 可不比巴菲特在金融圈的位置低。
泰德.威廉斯 (Ted Williams)是波士頓紅襪隊的打擊手,他被稱為「MLB 史上最佳打擊手」,生涯最高打擊率是四成,十七次入選全明星賽,並在一九六六年入選棒球名人堂,用傳奇兩個字形容他是完全不為過。他在一本教科書《打擊的科學》(The Science of Hitting)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高打擊率的祕訣不是要每一個球都打,而是只打甜蜜區裡的球。專注打「甜蜜區」的球忽略其他區域,就能夠抱持注最佳的打擊成績。
泰德.威廉斯把一個長方矩陣的打擊區畫分成七十七個圓形區域,每一個區域只有一個棒球大小,代表著球投進去的位置。只有當球進入最理想的區域時,他才揮棒打擊,這樣才能保持四成的打擊率;如果勉強去打擊位置最遠的球,他的打擊率會降到三成或是二成以下,所以對於非核心區的球,任何其他球從他身邊飛過去,絕對不揮棒。
這個策略聽起來簡單,但要執行起來卻是非常的不容易。你想像一下,在關鍵的勝負關頭,全場幾萬名的觀眾神經就像是吊了千噸貨物的細鋼絲,隨時都會崩斷,大家眼睛盯著你希望你打出安打,這時候,一顆低球慢悠悠地飄進一個非甜蜜區,像是一個唾手可得的好機會,你要打還是不要打?
這時候,哪怕場邊觀眾激動大喊:「打啊!為什麼不打。」「搞什麼東西,這球我阿嬤都打得到。」
在全場噓聲雷動的情況下,你要堅持打高價值區的球,需一強大而冷靜的內心跟對規律的定見。
棒球比賽有兩類的打者。一類人是球來就打型,每次打擊都全力以赴,甚至追求全壘打;這樣類型的打者需要有很強大的力量跟體格,除了需要有先天的基因條件外,在連續高強度的職棒聯盟中,很多人甚至會冒險服用禁藥來提升力量。另外一種類型就屬於聰明的打擊者,他們的先天條件不一定好,但是很聰明;他們只打高機率的球,也不追求強打跟全壘打,只把合適的球打到沒有隊員防守的地方。世界上排名前十的棒球打擊手都是後面這類的人,而泰德.威廉斯顯然是箇中高手。
也許聽完你可能會說:這有什麼難的,反正就是找到自己的優勢嘛!
理性來講是這樣沒錯,但當你的身邊都是「鼓噪球迷」和「鍵盤教練」時,情況就沒那麼單純了。這個社會往往大家都喜歡自我放大,擁有很高的社會期待、文化壓力,面對普遍的認知、親友的建議,這些都是你在做高價值選擇時身邊的球迷和教練。
我回想自己,
為什麼我們總是錯過甜蜜區呢?
第一,把甜蜜區放太大。想要一把抓,真以為自己能hold住全場,但最後,留不住,卻又不捨棄。第二,聽不進或是逃不開。覺得自己行,是別人小看了我。另外還有一種就是承受別人的期許,比方你的專長是文學,但他們說會喝西北風,硬要你去學商,所以你得有逃離束縛的勇氣。想想泰德.威廉斯吧,想想自己,你的甜蜜區在哪呢?
我很喜歡星際大戰中的尤達大師(Yoda)所說:「你的專注,決定了你的存在。」人生中飛過來的好球很多,「穩定」的直球、「跟風」的曲球、「期待」的滑球……但請你仔細聽聽自己的心,追求穩定的人生、跟風的人生、符合家人期待的人生,做了,你快樂嗎?不做,你後悔嗎?我是為了滿足別人?還是自己真心喜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