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幅員遼闊的美食地圖

年幼的時候,胃口特別好,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懂得選擇性地進食。如今到了九十多歲的年紀,食慾減退,閒來無事,回憶往事的機會多了,我常常回想起從前所吃過的大江南北美食,一幕一幕的記憶也不斷出現在腦海裡,令人回味無窮。

中國大陸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因地理環境的不同,各地的飲食文化也大不相同。
中國菜大致可以分成幾種:一是江浙菜,二是廣東菜,三是北方菜,四是四川菜,五是湖南菜(亦稱作湘菜)。前三種是不帶辣味的,而雲南、貴州、廣西菜都有辣味,所以包含在川菜與湘菜中。

我家在寧波時,早年祖父任職軍門,生活上雖無奢侈浪費的習性,但因家中人口眾多,所以雇用了廚師、奶媽、佣人來幫忙,直到父親當家的時候,這樣的規矩仍在。從小到大,我們也因此品嘗了幾位廚師不同手藝、不同口味的菜色,例如潘師傅的河南菜、胡師傅的福建菜。

這些料理並非出自宮廷御膳,他們也不是街市飯館的名廚,帶來的是他們家常的飲食習慣與純樸的鄉土文化,但因為記憶,讓每一道菜餚都充滿無與倫比的美好滋味。

另外還有家鄉江浙菜、寧波老家附近「鹹河頭」鮮魚料理,伴我青春歲月的江蘇小點和無錫肉骨頭,三姨奶奶的川揚菜,以及外子的湖南菜。而那幾道小時候在炎炎夏日裡大啖的爽口素食,更是令我難以忘懷。
河南菜

潘師傅是父親所僱用的一位廚師,他來自河南省一個不知名的小村,因該地連年遭到旱澇之災,民不聊生,只好到有「魚米之鄉」之稱的江南來謀生。

初來的時候,潘師傅的手藝不佳,人倒還算聰明。我父親是位懂得烹調理論與實踐的美食專家,他十分有耐心地訓練潘師傅,一年以後,潘師傅的好手藝已經傳遍我們的諸親好友,甚至於有幾道拿手好菜,還是當地菜館裡吃不到的。

潘師傅是河南人,河南人以麵食為主,所以做麵食的絕活一流。而我家也以麵食為主,各種麵食經常輪流上桌,讓一家人大快朵頤。

潘師傅的拿手好菜

◎摻麵的高椿饅頭

除了普通的饅頭、包子、花捲以外,潘師傅最令人稱道的,就是做出「摻麵的高椿饅頭」,這可是一般饅頭店裡買不到的。做這種饅頭的難處,是一方面要用力揉麵糰,一方面要陸續摻生麵進去,因此,普通人做出來的成品,往往蒸不透或蒸不熟,而潘師傅做的高椿饅頭可以豎立不頹,用手一掰開,裡面一層一層,好像酥餅一樣,很有咬勁,而且吃了有飽足感。

◎窩窩頭
玉米麵做的窩窩頭,據說是慈禧太后落難時常吃的食物。

談到做窩窩頭,必須要有一點特別的技巧,因為粗糙的玉米麵調了水揉勻以後,不像小麥麵粉那樣柔軟、具韌性和黏性,做窩窩頭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散開了。
潘師傅做窩窩頭的時候,十個手指頭全用上了:先用左手抓一把調勻的玉米麵糊,以右手的食指與中指作軸心向內轉動,然後八個手指忙著捏和轉,動作要非常仔細小心,否則很容易破碎。麵糊慢慢成形,中間形成一個圓孔,外面則成為一座寶塔形,待小寶塔一個一個做好以後,再放入蒸籠蒸熟。由於做窩窩頭須十指齊發,分工合作,因此它又有個「裡二外八」的別名。

窩窩頭蒸熟以後,有一種香甜的感覺,是非常有營養的食物。現在,這道美食不但在台灣沒有人吃,連中國大陸北方的鄉下人也不吃了,「窩窩頭」三個字已成為歷史課本上的名詞。

幾年前,我和先生曾訪問中國大陸的山東省臨淄縣,縣長以海鮮宴席招待我們夫婦。席間,我以開玩笑的口吻說:「實際上,我是半個山東人,因為我母親是山東德州人,我身上有山東人的血液,你們應該用窩窩頭來招待我。」大家聽了大笑不已,縣長並立即請廚子做了一盤窩窩頭端上桌。

那些窩窩頭,不似當年潘師傅用粗玉米麵做的、像拳頭般大小,而是用加了工的細玉米粉、摻一半栗子粉,做成拇指大小,像小玩具一般的窩窩頭,外表看來很可愛,然而一入口,卻讓我更懷念起小時候那熟悉的鄉土味道。

◎棒子粥
用玉米麵煮粥,土話叫作「棒子粥」,加些番薯在裡面,更加香甜可口。冬天的晚餐,潘師傅會熬一大鍋棒子粥讓我們配著烙餅吃。有時他也會用玉米麵做烙餅,又香又脆,非常好吃。

◎南瓜籮子
在夏秋之間,南瓜盛產的時候,潘師傅會做「南瓜籮子」當作餐食。先把南瓜去皮和瓜籽,用刨子刨成絲,與絞肉、大蒜瓣同炒,加調味料燜軟;待涼後當作餡,包入發麵皮裡。皮?得大大的,餡塞得多多的,像一個特大號的包子,放入蒸籠蒸熟,味道香而誘人。不過像這樣夠份量的食物,孩子們吃一個就撐得肚子飽飽的了。

◎韭菜籮子
與「南瓜籮子」同樣做法的還有「韭菜籮子」,內餡改用生的韭菜、蝦米、粉絲,味道清淡,也很營養。昔日,家鄉人常在蔬菜豐收時,將菜洗淨、醃漬、曬乾,收藏起來以待冬天食用,最常見的是青江菜乾、小芥菜乾、豇豆乾等,將它們用來燒肉、炒飯與包子、餛飩內餡都很美味。因此,用菜乾與絞肉做成南瓜籮子餡也非常可口。

◎懶龍
這是北方人家中常吃的食物,先把蔬菜、肉片或蝦仁、雞肉絲等炒成澆頭。其次把麵條(白麵條或蕎麥麵條)在沸水中燙一下,撈出來瀝乾,拌上些食油或麻油,以免沾黏在一起。然後在蒸籠上鋪好籠布,先把澆頭放一層在上面,然後一層麵條、一層澆頭的擺放好,蓋上籠蓋,用大火蒸十幾分鐘後便可享用。

◎蒸棗糕
把發麵?成圓形的,厚約半吋多(圓形約有盛菜盤子大小),上面排列用水浸發過的紅棗,紅棗上面再蓋一層發麵,比下一層的略小;有時還會有第三層,當然比第二層更小一點,每層都排有紅棗。做好以後,放入蒸籠約十五分鐘或二十分鐘,因為擺了三層,所以蒸的時間要久一點。蒸熟以後,取出來放涼,像切蛋糕一般切成塊吃。發麵軟軟鬆鬆的,棗子香香甜甜的,十分可口。其實棗糕並不好做,往往蒸不熟,潘師傅卻每次都做得很成功,這也是他的獨家手藝!
炸醬麵
小時候,家中常吃炸醬麵,吃的時間多在夏天的中午,因為中午天氣熱,吃涼麵的話不至於滿頭大汗。

不要以為吃一道炸醬麵很簡單、省事,過去我家所吃的炸醬麵,與現在餐館所端出來的大不相同。

先談麵條,有用人工?的,或者是撐麵(亦稱作拉麵)。因為這兩種麵條有嚼勁,煮久了不會糊爛,很有口感。至於做炸醬的醬,一定是用自己家做的甜麵醬,純粹是用饅頭發酵製成,味道醇厚。

◎材料
四季豆……………………………………………………四根
毛豆……………………………………………………小半碗
綠豆芽……………………………………………………一把
雲南大頭菜………………………………………四薄片
香菜…………………………………………………………少許
大芹菜……………………………………………………一根
蛋皮…………………………………………………………一張
蔥花…………………………………………………………一把
芝麻醬………………………………………………四大匙
豬絞肉(肥瘦兼有)……………………大半碗

●調味料(做法4):花椒油三大匙,烏醋四大匙,蒜泥兩小匙,辣椒油一小匙

◎做法
1 備妥配料:四季豆煮軟、切碎。毛豆煮軟。綠豆芽去頭、尾,洗淨,在沸水中燙一下,瀝乾後放涼備用。雲南大頭菜切成細末。香菜切成小段。芹菜用沸水燙過後切成小段。把蛋皮切成細絲。
2 將芝麻醬以鹽開水調勻。
3 豬絞肉加佐料(酒、胡椒粉、鹽)拌勻後,下油鍋均勻炒乾,加入芝麻醬後再煮一下,即可盛出。
4 在碗中備妥麵條後,加上炸醬、配料,再依各人喜好稍加調味料即可。

◎梅奶奶的美味叮嚀
1.炸好的醬有股自然香味,旁邊會有油滲出來,用來拌麵是最好的調味料。
2.食用時,這許多樣拌麵用的蔬菜洋洋灑灑地擺滿了一桌子。每人將煮好、泡在涼水桶裡的麵條,按自己的食量撈在麵碗裡,先放炸醬,再選擇自己喜歡的蔬菜和調味料,拌勻以後,即可大快朵頤。素食者,可以芝麻醬代替炸醬。
炸茄夾
夏天裡,家裡常做一種我喜歡的美食「炸茄夾」,製法很簡單。

◎材料
茄子…………………………………………………………四條
豬絞肉……………………………………………………一碗
醬油…………………………………………………………兩匙
酒………………………………………………………………一匙
胡椒粉………………………………………………一小匙
蔥花…………………………………………………………一把
雞蛋…………………………………………………………一個
麵粉…………………………………………………………半碗
油………………………………………………………………一碗

◎做法
1 把茄子洗淨、去蒂之後,斜切成片,但是要注意:每兩片茄子中間不要切斷。
2 豬絞肉拌上醬油、酒、胡椒粉和蔥花作餡,塞入每兩片茄子之間。
3 以雞蛋、麵粉調合成糊狀,把處理好的茄子夾肉在麵糊中沾一下,放入熱油鍋中炸熟,趁熱食用十分美味。








一鍋熟
在冬天裡,潘師傅偶爾會做一、兩次天津口味的「一鍋熟」。他在鍋中調理好大白菜、粉絲、五花肉塊,將做好的小饅頭貼在菜鍋邊上,蓋上鍋蓋,用大火煮約十幾分鐘,等到饅頭的香味出來便可熄火,稍待一會兒,即可開鍋取食。

每人裝一碗菜,拿一個貼在邊上的饅頭,便是可以飽餐一頓的美食了。饅頭上面是軟軟的,底下烙得硬硬脆脆的,十分有咬勁。當時我還年輕,一連可以吃下好幾個小饅頭和好幾碗菜。

「一鍋熟」裡的菜有時也會更換,如「熬魚燒豆腐」,但不常吃,細心的潘師傅擔心魚刺會傷到孩子的喉嚨。

◎材料
發麵麵糰………………………………………………兩斤
五花肉……………………………………………………一斤
大白菜……………………………………………………兩顆
粉絲…………………………………………………………一把
紅蘿蔔……………………………………………………一條
大蔥…………………………………………………………一段
高湯…………………………………………………………一碗

◎做法
1 五花肉切塊、白菜去頭、梗,洗淨後縱剖成數條長段。粉絲泡水發好,紅蘿蔔切片,大蔥斜切成片。
2 以高湯入鍋,放入清水、五花肉塊、大白菜、粉絲、紅蘿蔔,水要漫過食材。
3 將發麵麵糰搓揉成小饅頭狀,稍置於濕毛巾下醒麵半小時,再將小饅頭麵糰分別貼在鍋邊四周,蓋上鍋蓋,以大火燉煮二十分鐘。
4 起鍋前放入大蔥以增香氣,便可以邊吃小饅頭,邊配上美味湯菜。
片兒湯
家中吃風雞留下的雞架,或吃烤鴨時剩下的鴨架,潘師傅都會拿來燉湯,作二次利用。燉出來的湯,除了煨白菜、粉絲、豆腐做成大鍋菜以外,還可當作「片兒湯」的湯頭。

◎材料
中筋麵粉………………………………………………一碗
菠菜或青江菜………………………………………兩顆
鹽………………………………………………………………少許
高湯或清水……………………………………………兩碗

◎做法
1 一碗麵粉以一碗冷水調和,先揉成麵糰,再?成一大張薄片。
2 將麵片切成兩吋寬的條子,再把每條薄片截短至約手指長度,即成為「片兒」。
3 高湯(或清水)煮沸,把「片兒」放下去煮,過程中加幾次冷水,稍作攪拌,最後放入切段的菠菜或青江菜,略加鹽調味,待湯滾即可盛出。

◎梅奶奶的美味叮嚀
這種做法與煮麵條的味道很不相同,吃在嘴裡滑溜溜的,稍微嚼幾下便可下嚥,因此每當孩子們生病、感冒時,家人都會麻煩潘師傅做碗放胡椒粉的「片兒湯」,幫孩子補補元氣。

麵魚兒
麵魚兒柔軟易消化,四季都可食用,所以也是老少咸宜的美食。現代人忙於工作,三餐以「速」、「簡」為原則,像這種手續麻煩、材料繁多、必須現煮現吃的食物,早已不為一般人所喜愛,我把它記錄下來作為紀念。

◎材料
中筋麵粉………………………………………………一碗
雞蛋…………………………………………………………一粒
大白菜………………………………………………小半顆
豬肉絲……………………………………………………半碗
(或者視個人喜好可搭配其他材料)
食油……………………………………………………兩湯匙
鹽…………………………………………………………一小匙
白胡椒……………………………………………………少許
蔥花…………………………………………………………少許
高湯…………………………………………………………一碗
清水…………………………………………………………一碗

◎做法
1 碗公中加麵粉一碗以冷水一碗半調和,再加入雞蛋,仔細地攪拌均勻成薄糊狀,麵糊調好後必須要醒一醒,才有彈性。
2 用大白菜、豬肉絲,在油鍋中爆香,加鹽調味,倒入高湯與菜料拌炒均勻。
3 以大火煮開後,用左手端碗,碗稍微傾斜,把調好的麵糊,用小刀或筷子分數次慢慢撥入鍋內。這時要把火改小,在鍋邊放一小碗清水,將撥過麵糊的小刀或筷子不時在清水碗裡浸一下,繼續再撥,並用鍋鏟推動鍋內的麵魚兒,免得粘在一起。
4 調和的麵糊用完後,整鍋麵魚兒繼續煮上五、六分鐘熟透才熄火。這時趁熱食用,隨意撒上少許白胡椒、蔥花,吃來別有一番滋味。

◎梅奶奶的美味叮嚀
「麵魚兒」還可以炒來吃:
1.先準備清水一鍋,將撥好的麵魚兒煮熟撈起,在清水中過一下,以免沾黏。
2.然後加入各種食材作澆頭炒熱,再放入麵魚兒同炒,蓋鍋稍燜,使澆頭的調味進入麵魚兒中,即可取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