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用錢買快樂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買快樂 盡情享受人生
在人生中,我們必須選擇遺憾。與其思考想要哪些決策,不如想想哪些是你不
能沒有的決策。哪些遺憾是你選擇之後可以接受,哪些又是你絕對無法接受,
也不會原諒自己的?
                —摩根.豪瑟

  紅髮艾德在墨爾本板球場登台的那一刻,時間彷彿靜止不動。在那二小時,板球場的十萬零八千人忘了日常生活的煩惱,忘情唱著歌。對於演唱會的門票,我覺得在場的每個人,都買到一整晚無拘無束的快樂,絕對值回票價。
  我在二○二二年,看了伊莉莎白.鄧恩、丹尼爾.吉爾伯特,以及提摩西.威爾遜的文章〈錢若沒能讓你快樂,那大概是你沒把錢花在對的地方。〉我會看這篇文章,是因為我最喜歡的YouTuber阿里.阿卜杜在他的頻道上討論。我看著這篇論文,突然有所領悟。我以前就知道,是真的有花錢買快樂這回事,因為我從親朋好友,還有我的播客朋友的人生,都看到這樣的例子。我自己在紅髮艾德的演唱會,也感受到花錢買來的快樂。不過這篇論文集結了大量研究,證明了我一直懷抱的想法:只要懂得用錢,錢就能讓你快樂。
  坦白說,這輩子要是從來不曾按照自己的意思生活,從來沒想過自己怎樣才會快樂,純粹就是還清債務、存錢、累積財富,直到生命的盡頭,那可以說一點意義也沒有。這才是我們理財的目的,不是為財務獨立而財務獨立,而是創造一個能自由運用時間與金錢,至少能運用得好一點的人生。
  在這一章,我要討論金錢與快樂之間的關係,探討如何用金錢買到快樂,以及你在累積財富的路上不斷前進,有哪些重要的事情值得注意。我不能向你保證,個人財富增加以後,就再也不會不快樂,但我可以告訴你一些研究證實有效的方法,能用金錢讓自己更快樂。
金錢與快樂
  「所得更高,壓力會更低。」這句話,你聽了應該不會覺得驚訝吧?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喬恩.雅次莫維茲仔細研究這句話,說道:「並不是說有錢人就沒煩惱,只是有錢就能更快解決問題。」他在研究中,召集一群所得在一萬至十五萬美元以上的參與者,請他們連續寫日記三十天,再記錄他們對於事件的情緒反應。他依據蒐集來的資料,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錢能降低強烈的壓力,尤其是負面事件所引起的強烈壓力。
  二、擁有更多錢,就更能控制日常生活。
  三、收入更高的人,通常對自己的生活較為滿意。
  有了錢,並不表示壞事就不會發生,但壞事絕對會變得稍微好處理一些。有了錢,即使面對人生當中最悲慘的一天,也不需要擔心錢的問題。這一點很重要。消除(至少減輕)眼前的財務壓力,是金錢所能做到的最有價值的事情。
  還記得我們在第一章談到的應急基金?那是快樂拼圖必不可少的一塊。有應急基金以備不時之需,或是在朋友真正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能請假一天拔刀相助,都證明了只要有錢,壞事也會變得沒那麼嚴重。有一筆可供應急的閒錢,小事也能變得更好處理,例如即使火車班次取消,也有錢坐車回家,或是有錢訂購直送到家的雜貨。
  在接下來的幾章,我要介紹幾種投資與累積財富的方法,你就能輕鬆處理人生的難關。我希望你看了我介紹的方法,賺到錢之後能減輕壓力,更能主宰人生,人生也會更快樂。
  不過我想先談談,我所了解的幾種金錢可以買到快樂的方法。你擁有的錢越多,運用這些方法當然就越容易。但你也許會感到意外,原來只需要稍微調整花錢的方式,就能大大提升你的快樂。我們這就看看幾種實用的方法,運用你現有的錢,創造更有價值的人生。
鋪平未來的路
  我在前一章提過,將自己不喜歡做(或是太耗時間)的事情外包給別人做,就能節省時間。但我現在想強調的,是花錢讓未來的路更輕鬆,所能帶來的情緒效益,也就是快樂。除了準備應急基金,以備不時之需之外,也要用錢讓日常生活更輕鬆,就能減輕壓力,生活也會更快樂。例如我這個禮拜把工作衫送去乾洗,就不必自己手洗,也不必擔心我不甚高明的熨燙技術,會把衣服燒壞。
  現在要請你練習。想想要怎麼花錢,未來的路才會更輕鬆。你要是有閒錢,那這個禮拜不妨挑一件事情試試,無論是把一件外套送去乾洗,還是花錢請會計師打理你的稅務。這也是個好機會,能讓你放大思考格局,在你的願景表增加一些目標(見第三章)。例如你現在可能負擔不起,但也許希望幾年後,每二週將衣服送乾洗一次。
  我在第六章提過,我們應該要記住,人生不應該一味求平順。也許以你的價值觀與喜好而言,一味求平順,只會害得自己不快樂!何況有些最精采的人生經歷,是來自意外的事故,向他人求助、與本地群體來往,或是直接承擔後果,也有好處。
經驗比東西重要
  那篇探討快樂的論文,有句話讓我印象格外深刻:「金錢是得到快樂的機會,但很多人經常虛擲這個機會,因為他們以為能讓自己快樂的東西,往往起不了作用。」社會訓練我們去追求物質的東西,向我們保證追求到了就會快樂。但買到一樣東西的興奮感,消逝得也很快,尤其是買這個東西沒有什麼特別目的的時候。研究顯示比起買來的東西,買來的經驗帶來的快樂顯現得更快,也更長久。
  比爾.柏金斯在《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提到我們憶起回憶,從中得到的樂趣,就是他所謂的「記憶股息」。簡言之,我們每次回想一段經歷,例如一次很特別的假期,得到的快樂感就是記憶股息。你不僅得到第一次累積經驗的好處,經驗還會在你的記憶中存在多年。我就體會過記憶股息的作用,紅髮艾德魔力四射的現場表演終究有結束的時候,大家散場回家,我在演唱會現場感受到的快樂,卻沒有結束。甚至可以說我現在想起這段回憶,還是很快樂。
  迅速適應的能力,是許多人眼中人類最傑出的能力之一。但迅速適應的能力,會引發所謂的享樂適應現象,嚴重侵蝕我們的財務。Psychology Today將「享樂適應」定義為「會影響快樂的正面或負面效應,隨著時間淡化的過程。」這個道理說穿了,就是我們可能認為加薪會讓我們快樂,第一次加薪大概真的會,但我們要是不小心,消費很快就會跟上加薪之後的收入,以前遇到的問題又會重演。要對抗享樂適應,就要少購買物質的東西,多購買經驗,因為我們適應新經驗的速度較慢。
  有時候我們忽視了經驗讓我們與其他人連結,發展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我們的經驗通常是與朋友、家人一起累積(例如一起聽音樂會,共享聖誕節午宴),也是認識陌生人的機會(例如加入本地的籃網球球隊,或是上夜間課程)。研究也證實,經驗的社交作用,能增加經驗帶給我們的快樂,所以規畫下一次的冒險與活動,也要牢記這一點。
  有時候物質的東西也可以是一種經驗,研究學者也說「二種類型的購買之間的界線很模糊。」然而大多數的消費者,都能將過往購買的東西歸類為二種類型的其中之一。以我最喜歡的作家莎拉.馬斯寫的書為例。多年來,我時時留意她的新作上市的消息,一買到新書幾天就啃完,與其他書迷討論,幾年後再重讀她的系列作品,重溫這種樂趣。買一次書,往後許多年都能不斷領取大筆的記憶股息。由此可見花錢購買一些物質的東西,也可以是投資快樂,尤其是能帶來源源不絕的記憶股息的東西。
  雖然許多研究告訴我們要累積記憶,不要累積堆放在閣樓的雜物,但實際上很難做到,因為我們很少會停下來思考,無論是經驗還是物質的東西,究竟要買什麼,自己才會快樂。所以我們這就來想想。
  列出你過去一年來,購買的五項最昂貴的物質產品(房租、公用事業費用除外)。再列出過去一年來,你購買的五個最昂貴的經驗。思考下列問題:
   你看著、思考著這二份清單時,有什麼樣的感受?
   哪一份會讓你感到更快樂,想起更多快樂回憶?
   你該如何花錢買來更多經驗?(可以是一些小事,例如帶朋友出門參加活動。也可以是願景表裡面的較大的構想,例如全家出國度假。)
期待就有了一半的樂趣
  想想你在人生中,期待幾小時後、幾天後,甚至幾週後,才會得到很想要的東西,或是事件的經驗。在期待的期間,你想像夏季的假期,想像在新房子的生活,
或是想像終於得以造訪大家讚不絕口的那家餐廳。雖然在等待的過程中,可能會緊張、不耐煩、生氣,但研究證實,你越是期待一種經驗,越能從中得到樂趣。
  這種效應在期待經驗,比期待買東西顯著得多。此外,期待未來的正面事件,對心理健康也有益。一項研究顯示,「期待正面的事件,就足以引發正面的情緒狀態。」也能讓我們更輕鬆應對生活的壓力。
  看看你的行事曆。接下來的六個月,有沒有你期待的事情?也許是與朋友的午餐約會、工作會議,或者是你已經訂票的音樂會。如果沒有,那能不能預訂一個你會期待的活動?
  期待未來的經驗,能讓自己更快樂。除此之外,從理財的角度看,延遲購買通常遠勝於衝動購物、借錢購物,或是以先買後付購買。零售業者、銀行,以及先買後付服務公司灌輸我們的訊息,就是你值得,所以別擔心存錢的事!現在就買。但是這種訊息終究只對他們有利。
  我們還是把先買後付倒過來,現在先存錢,以後要是還想買再買。也可以說成先存後買。下次看上了某樣東西,不妨試試:先別急著掏出信用卡,或是動用存款購買,而是設定目標,開設專用帳戶,想想你每個月能存下的金額。再將存錢的過程自動化,你就不必費心處理。要在你實際購買經驗或東西之前,給自己時間好好思考、想像,也享受逐漸高漲的預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