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32
>>> 鎖定「低本益比」及「低本益成長比」的股票
這大概是本書最具技術性的一章了。
我懂,每當分析師或財經作家開始喋喋不休地講著本益比(PE)、本益成長比(PEG)、現金流、MACD指標等之類的東西時,睡意就會莫名地襲來。
但是,請不要放我一個人在這──說真的,其實觀察本益比跟本益成長比還蠻簡單的。
我會透過以下這些衡量標準,幫助自己判斷一間公司的股價是否划算。
我認為,當一檔股票的本益比看起來相對較低(但不至於過低),且本益成長比也很低時,代表目前的進場價格具有一定的價值。
我確認「本益比」的方法
一間公司可能會有多種本益比的數據,我習慣固定看同一種,這樣一來,我就能進行一致的比較。我較常使用的是Stockopedia網站的「預期本益比」(forward PE)。在報價頁面中,它會以PE(F)或PE Ratio (f)來顯示,請見下圖。
或許有人會說:「好了啦,羅比,你非得要講這些無聊的東西嗎?所以,『預期本益比』究竟是什麼東西?」
Stockopedia網站解釋得非常清楚,這對我來說再方便不過了,因為我可以直接複製貼上──就像這樣:
「高本益比意味著投資人必須為每一個收益單位,付出更高的成本,因此與低本益比的股票相比,前者更貴。本益比的表示可以用年為單位,就其意義來看,這意味著在忽略通膨的情況下,需要多少年的收益才能抵銷買進的價格。」
「投資人經常會迷戀魅力股(導致它們的本益比過高),卻對價值股不抱任何興趣(導致其本益比過低)。研究顯示,長期來看,低本益比股票的表現更有可能比高本益比的股票優秀。換句話說,有許多投資人深信我們應該『為價值買單』,就跟我們在買珠寶的時候一樣──也因此最棒的成長型股票鮮少會以低本益比被交易。」
那麼,我們應該鎖定什麼樣的數字呢?
我喜歡本益比在8到18之間的股票。低於這個數字就要注意了,倘若一檔股票超級便宜,你就要思考是不是哪裡有潛在的問題,像是公司可能有巨額負債之類。
倘若本益比過高,代表該公司可能預期會出現巨大的成長──但只要它的成長幅度稍為放緩,股價就很有可能因此重挫。此外,這也可能代表這檔股票處於一定的泡沫中。
最近,我的持股收到了不少併購提案。我發現,當股票的本益比介於12至16之間時,往往就會收到這類併購提案,而收購價格通常會將這些數字推高至20到25左右。
但是,就算一檔股票的本益比正位於甜蜜點,也不代表你就可以無腦買進。你還是必須進行大量的調查。或許,有檔股票的本益比為7,你因此認為「不錯,而且很低。」接著,你發現該公司的獲利很好,但它處於一個市場此刻並不怎麼喜歡的領域,因此價格還有可能繼續向下。又或者──最典型的情況──它有債務問題。
對我來說,要讓我出手買進一檔本益比超過20的股票,那麼這間公司必須有著超級夢幻的成長預期。這也代表我們必須仔細觀察本益成長比。
我確認「本益成長比」的方法
再一次,Stockopedia網站上關於本益成長比的解釋,救了我一命(我為自己感到驕傲,我大可以假裝是我自己寫下這些內容,但我沒有。我真棒):
「本益成長比是一種價值指標,可用來評估股價、獲利和一間公司預期成長的權衡結果。該指標在彼得.林區和吉姆.史萊特(Jim Slater)的倡導下變得大受歡迎。一般來說,本益成長比越低,價值就越高,因為投資人為每一單位獲利成長所付出的成本較少。」
「本益成長比的數字為1時,代表股價相當合理。而為0.5至1時,則被視為不錯,也代表在考量到其成長情況後,該股票的價值或許被低估了。至於低於0.5的數字,則代表非常優秀。」
看清楚了嗎?
本益成長比低於1很好,低於0.5就更好了。
我曾遇過一些本益成長比為5或甚至更高的股票,我立刻決定和它們保持安全距離。
假如這個數字是1.5或2,我還不至於太擔心。但如果是很大的數字……嗯,或許我需要多花一點時間挖出背後的理由。
我必須提醒你:市場沒那麼簡單,美好的數字並不代表每一次都能帶來美好的收益。然而,如果你能避開那些較高的數值,你也能同時避免買到風險過高、可能會拖垮你投資組合的股票。
倘若你能找到一間擁有低本益比、低本益成長比的公司,而且還有不錯的股利率,那麼你就很有可能成功買到了具有成長空間的股票。
(部分節錄,精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