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金〉
朋友說最喜歡看著早餐店鐵板油花滋滋作響,且立下宏願:往後擁有自己的房子,廚房裡也要裝設鐵板,「這樣根本就不需要買平底鍋了,可以自己在家製作美而美豬排蛋堡,是多麼歡樂的事情啊(大心)」。
然而,燒烤鐵板一物,在我記憶中卻是和恐怖電影連在一起的。小學畢業旅行,道阻且長的遊覽車上竟然放映《禁入墳場》給學生看,從頭到尾沒有任何人提出抗議,我們緊握著手上的真魷味和雞蛋蜜豆奶,不時發出驚呼以致把零食傾倒在別人裙子上,而老師們都睡著了,他們疲憊閉目的中年臉孔一點都不受我們叫喊聲的打擾。電影中一幕,即是某女性陰錯陽差而在烹飪時整個臉倒向滾燙鐵板,那圓睜的灰藍色眼睛,鬈髮,那同樣滋滋作響—然而是死亡的油花微濺開來。畫面定在那張臉上也許只有三秒,我卻覺得是整部電影最可怕的一幕。
長大以後回想,《禁入墳場》談的其實是至寶之物失卻後的痛苦,以及為了消除這痛苦,逆死神而行,卻發生了異變。日後當我也一次次失去了寶愛的什麼,我從不以為可以挽回。有時候心也像是電影裡那座古印第安復活墳場,埋下那灰燼,有如砂金,掘出來卻是強酸般的惡泉。
然而想到電影,我最想說的不是鐵板,而是父親。
除了極其少數例外,多半我的童年電影經驗都是與父親在一起的。在勉強追憶的斷片裡,父親似乎是愛看電影的。他疼愛我,必定拎著我去。我專門去喫零食,喝汽水,昏睡,偶然醒來掇拾到一點吉光,記住了誰的臉,誰的眉目眼神,誰打從幽黯轉角離去,又睡去,而又把這些吉光壓入意識深層,星沉海底。父親是不看恐怖片的,他喜歡看戰爭片,戰爭片對於小孩來說應該是個難以理解的存在,畫面上總是灰撲撲,萬頭竄動,主角的臉放大了,鬢邊總有鮮血一線,下巴總是沾了泥炭,他們的鋼盔永遠重得像是墓碑,這些兵們就是馱著碑的黿。
記得有次隨父親到電影院看一部日本戰爭片,片名和詳細劇情不記得了,只記得鹽白色的太陽旗,纏在額頭的鹽白色毛巾,戰場上鹽白色的雪,反射出炫目之光,那光是痛的,伴隨著受傷的手臂與腿脛,緩慢地移動,艱難地和絕望本身戰鬥。一片白光裡,那隊孤軍曾經好不容易獲得一袋米飯吃,一個士兵說:「啊,是米飯!」另一個士兵:「可惜是冷的。」又一個士兵,掬起飯錯落地塞進嘴裡:「真好,有鹹味。」鏡頭集中到米飯上,上頭顯現著被弄亂了的紅色痕跡,在鹽白色襯底上,有如空心破損的太陽本身。士兵們聚攏過來,飢犬似的發出荷荷的聲音,挖取米飯,就著手掌猶恐不及地吮著。觀眾看到後來,才知道那淋灑在冷米飯上的紅色,是剛剛死去的其他士兵的血。活著的士兵知道那是同袍的血嗎?小時候看電影,認為他們不知道,只有觀眾知道,現在回想,卻覺得是他們知道的。
當然,戰爭片免不了許多掙扎生死線上的景象,潰爛,撕裂,痙攣。父親會把手橫過來遮住:「小孩子不要看。」(那還帶我來!)其實我是膽小的,壞人就是壞的,好人就是好的,好人被壞人欺負實在是太可憐了。稍微大一些,影片中遇到好人被構陷,我一定偏過頭去不看,不然就是閉上眼睛摀住耳朵,數個十秒再問:「那一段過去了沒啊?」父親感到好笑:「妳好笨,那是演戲啦!那是假的。」或者說:「那是主角啊,他不會死啦,等一下大家就知道他是被冤枉的。」還伸手來要拉開我手掌。再大一些,當我沉迷在金庸小說裡,讀《天龍八部》,開頭就是喬峰被揭發身世血統,原來非我族類,就此墜入地獄之道,我內心痛苦萬分,卻想到父親說「那是假的」「等一下大家就知道他是被冤枉的」,而勉力強忍著一頁頁有次序地讀下去。結果竟然到了第四冊還是第五冊,已經廢寢忘食讀了三天,喬峰才終於有些比較好的轉圜,我不禁想對父親說:「你騙我,什麼等一下,明明就要很久。」
然而這樣的嗔怪,也始終沒有真的對父親說出。久違的父親,我記得許多他的好,細碎的,像我在昏睡中途偶然醒來捕捉到的吉光。它們被埋入時間的厚土,不是電影中的復活墳場,我記得它們是砂金,不是惡泉。
朋友說最喜歡看著早餐店鐵板油花滋滋作響,且立下宏願:往後擁有自己的房子,廚房裡也要裝設鐵板,「這樣根本就不需要買平底鍋了,可以自己在家製作美而美豬排蛋堡,是多麼歡樂的事情啊(大心)」。
然而,燒烤鐵板一物,在我記憶中卻是和恐怖電影連在一起的。小學畢業旅行,道阻且長的遊覽車上竟然放映《禁入墳場》給學生看,從頭到尾沒有任何人提出抗議,我們緊握著手上的真魷味和雞蛋蜜豆奶,不時發出驚呼以致把零食傾倒在別人裙子上,而老師們都睡著了,他們疲憊閉目的中年臉孔一點都不受我們叫喊聲的打擾。電影中一幕,即是某女性陰錯陽差而在烹飪時整個臉倒向滾燙鐵板,那圓睜的灰藍色眼睛,鬈髮,那同樣滋滋作響—然而是死亡的油花微濺開來。畫面定在那張臉上也許只有三秒,我卻覺得是整部電影最可怕的一幕。
長大以後回想,《禁入墳場》談的其實是至寶之物失卻後的痛苦,以及為了消除這痛苦,逆死神而行,卻發生了異變。日後當我也一次次失去了寶愛的什麼,我從不以為可以挽回。有時候心也像是電影裡那座古印第安復活墳場,埋下那灰燼,有如砂金,掘出來卻是強酸般的惡泉。
然而想到電影,我最想說的不是鐵板,而是父親。
除了極其少數例外,多半我的童年電影經驗都是與父親在一起的。在勉強追憶的斷片裡,父親似乎是愛看電影的。他疼愛我,必定拎著我去。我專門去喫零食,喝汽水,昏睡,偶然醒來掇拾到一點吉光,記住了誰的臉,誰的眉目眼神,誰打從幽黯轉角離去,又睡去,而又把這些吉光壓入意識深層,星沉海底。父親是不看恐怖片的,他喜歡看戰爭片,戰爭片對於小孩來說應該是個難以理解的存在,畫面上總是灰撲撲,萬頭竄動,主角的臉放大了,鬢邊總有鮮血一線,下巴總是沾了泥炭,他們的鋼盔永遠重得像是墓碑,這些兵們就是馱著碑的黿。
記得有次隨父親到電影院看一部日本戰爭片,片名和詳細劇情不記得了,只記得鹽白色的太陽旗,纏在額頭的鹽白色毛巾,戰場上鹽白色的雪,反射出炫目之光,那光是痛的,伴隨著受傷的手臂與腿脛,緩慢地移動,艱難地和絕望本身戰鬥。一片白光裡,那隊孤軍曾經好不容易獲得一袋米飯吃,一個士兵說:「啊,是米飯!」另一個士兵:「可惜是冷的。」又一個士兵,掬起飯錯落地塞進嘴裡:「真好,有鹹味。」鏡頭集中到米飯上,上頭顯現著被弄亂了的紅色痕跡,在鹽白色襯底上,有如空心破損的太陽本身。士兵們聚攏過來,飢犬似的發出荷荷的聲音,挖取米飯,就著手掌猶恐不及地吮著。觀眾看到後來,才知道那淋灑在冷米飯上的紅色,是剛剛死去的其他士兵的血。活著的士兵知道那是同袍的血嗎?小時候看電影,認為他們不知道,只有觀眾知道,現在回想,卻覺得是他們知道的。
當然,戰爭片免不了許多掙扎生死線上的景象,潰爛,撕裂,痙攣。父親會把手橫過來遮住:「小孩子不要看。」(那還帶我來!)其實我是膽小的,壞人就是壞的,好人就是好的,好人被壞人欺負實在是太可憐了。稍微大一些,影片中遇到好人被構陷,我一定偏過頭去不看,不然就是閉上眼睛摀住耳朵,數個十秒再問:「那一段過去了沒啊?」父親感到好笑:「妳好笨,那是演戲啦!那是假的。」或者說:「那是主角啊,他不會死啦,等一下大家就知道他是被冤枉的。」還伸手來要拉開我手掌。再大一些,當我沉迷在金庸小說裡,讀《天龍八部》,開頭就是喬峰被揭發身世血統,原來非我族類,就此墜入地獄之道,我內心痛苦萬分,卻想到父親說「那是假的」「等一下大家就知道他是被冤枉的」,而勉力強忍著一頁頁有次序地讀下去。結果竟然到了第四冊還是第五冊,已經廢寢忘食讀了三天,喬峰才終於有些比較好的轉圜,我不禁想對父親說:「你騙我,什麼等一下,明明就要很久。」
然而這樣的嗔怪,也始終沒有真的對父親說出。久違的父親,我記得許多他的好,細碎的,像我在昏睡中途偶然醒來捕捉到的吉光。它們被埋入時間的厚土,不是電影中的復活墳場,我記得它們是砂金,不是惡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