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可以分成「過程導向」和「終點導向」
我將前因後果派所使用的神經迴路稱為「過程導向共感型」。因為這類人第一秒會注意到的是過程,並透過共感(同理)來推動對話。
「發生了這樣以及那樣的事情……」遇到問題時述說這些過程的人,若是在對話時聽到「這樣啊」、「我懂」、「真辛苦」或是「真好」、「太好了」等表現出理解的關鍵字,就能夠順利「重新體驗一次記憶」,進而獲得答案。
另外,我將專注當下派稱為「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因為這類人第一秒會著眼於終點,對話則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
他們會試圖從對方的話語中,剔除情感與主觀,僅掌握住客觀事實。也就是說,前因後果派放任情感波動所以述說的記憶,對他們來說幾乎都是廢話。所以會忍不住用「講到哪裡去了?」、「結論是?」等話語打斷。
專注當下派勤於確認事實(包含:何時、對象、內容、地點、怎麼做、為什麼),並急著找到結論,他們很快就會提出「你這裡也有問題」、「應該這麼做」等建議。可以說是職場對話中的範本。當你想要立刻執行「現在能做的事情」時,沒有比這個更適合的對話模式了,但是這樣卻很難帶來深入體悟或超出預期的創意。
因此,當職場裡的成員偏向專注當下派時,想法就會受到限縮,成為「想不出好點子」、「直覺不佳」的團隊。所以,前因後果派與專注當下派都很重要,但遺憾的是,這兩類人在對話時卻經常雞同鴨講,不過,想要和睦相處其實是需要技巧的。
為什麼主管常常無法理解自己?
接下來我們繼續探討談話的精髓吧。
至今敘述的是用同理去應對他人的理論。我想再提供大家一些其他層面的建議。
○1從結論(目的)開始表達與自己有關的話題
與自己有關的話題就要從結論(目的)開始表達。也就是說,「聆聽他人話語時走共感路線,訴說時則走解決問題路線」,這才是成熟的對話模式。
如前所述,即使是屬於共感型的人,在老家聽到母親訴說冗長的「前因後果」時同樣會聽不下去。也就是說,就連共感型的人也會希望及早聽見結論。更不用說解決問題型的主管了。因此「放任情緒波動訴說前因後果」的做法,盡量控制在特定場合會比較好。
這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某縣舉辦了專為女性管理階層打造的學術研討會,並邀請我擔任主題演講的講者。現場聚集的都是課長或主任等級的,也就是所謂中間管理階層的女性們。再加上地區特性的影響,很多都是在製造業任職。
因此,幾乎所有人都夾在男性主管與男性部屬之間。這些製造業女性管理階層都擁有共同的壓力,在會場大聊平日的鬱悶,充滿了活力。
她們聽完我的演講之後,就按領域分成幾個小組做討論。其中一個小組設定了很棒的主題,那就是「為什麼主管無法理解自己」,我前去查看後聽到某位女性訴說著主管無法理解她的苦悶。
根據她的說法,她所待的開發團隊接連發生狀況,客戶也屢次變更條件。儘管這些事情並非無法處理,卻遇到窗口各自承接任務後,彼此的任務卻互相衝突導致團隊難以動彈。後來又遇到流行性感冒,不斷有人請病假。既然面對這種情況,她便下定決心「下個月的目標要向下修正以重振團隊」。
看起來確實只有這條路可以走,所以我認為是英明的決定。
但是她向主管提出這個建議時,主管卻開始三不五時指出她「不好的地方」並加以責備,這讓她愈來愈無話可說,最後都只能乖乖被罵後再離開。
聽到這段話的參加者都感到同情,紛紛嘲諷起男性主管。看來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們將麥克風遞給我,問說:「黑川老師,您有什麼看法呢?」
我嘆了口氣。我也曾經擔任過製造業的中間管理階層,所以非常明白她們的心情。但是身為研究人員,我必須在這裡說出真相:「很遺憾的,以這件事情來說他並沒有錯,問題百分之百在妳。」
這個案例可以說是平日屬於解決問題型的幹練部屬,在遭遇強烈壓力之後,第一秒選擇了有助於提高生存可能性的迴路(=過程導向共感型)。
她有太多事情都不是先提出結論,而是為了使主管產生「共鳴」,夾雜情緒說著冗長的事情經過。但是主管急著要成果,所以擅自從她的話語中找出結論以解決問題。結果在這位女性需要主管共鳴的情況下,對方卻不斷指出問題點。
○2從結論來說,且要說數字
也就是說,這位女性管理人員試圖從「先發生這樣的事情,後來又發生那樣的事情,所以真的很難辦」的方式來述說過程,男性主管卻認為第一步目標是「解決事情」,所以才提供「應該這麼做」的建議。接著又對「那樣的事情」採取相同的應對方式。
因為沒有在一開始就揭露目標,所以對方不斷嘗試擊球卻又不斷揮空。
事實上,問題出在並未把終點(結論、目的)說清楚的部屬身上。男性主管僅是想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已。對方是位優秀且心思縝密的人。
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商務談話都必須從結論開始說。否則會有球從意料之外的地方飛來,導致內心被擊傷。
以這個案例來說,就必須開門見山地表示「我預計把下個月的目標向下修正。也會盡快和客戶交涉,並以○○工程彌補。這麼做的原因是……」才行。
尤其男性腦對「搞不清楚目的」的談話耐性極低。在男性腦中,他們用在談話的領域只有女性腦的數十分之一而已,所以如果不一開始就說出目的,男性腦甚至可能擅自放棄辨識這些話語。儘管雙方都使用同樣的語言,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說不通」。
不只是男性主管,面對男性同事或部屬的時候,也務必從結論開始述說。最好還可以先說清楚接下來將有幾個重點,例如:「我要談談企畫書的變更項目。這次有三大重點,第一點是……第二點是……」
數字對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的腦來說,簡直就像樟腦一樣。聽到數字後,他們的神志就會變得清醒。終點導向解決問題型主要使用的是「空間認知」的迴路(測量距離、解析構造的迴路),所以會對數字產生反應。這類人聽到數字之後,因為能夠清楚掌握現在的談話內容屬於整段談話的哪個部分,便能夠專注於對話內容。
所以請從結論開始,並盡量搭配數字。不僅在職場上要如此,面對丈夫與兒子的時候也可以多加運用這個方法。如此一來,就能夠確立「幹練妻子」、「理解孩子的母親」這樣的地位。
○3難以啟齒的事情,就搭配吸睛的語句
儘管如此,共感型的人終究很難開門見山就說出這麼赤裸的負面結論,不如說這就是他們的貼心之處。
別擔心,這裡有個很好的策略。那就是搭配吸引人注意的語句。如果是我在處理前述案例的話,就會如此宣告:「為了提升團隊幹勁與客戶滿意度,我決定下個月的目標要暫時向下修正。」
如此一來,主管就會好奇原因,我也能夠輕易說出「因為發生了這類事情」等。
在商務場合裡,即使是難以啟齒的提案(=負面提案),想必也是為了未來的某個展望而做。就算沒有正面展望可以標榜,說一句「為了生存下去」也好。只要說出遠方的大目標,自然就不會那麼難以啟齒了。
○4想法尚未彙整好時,就先請求諒解
所有商務談話都必須從結論說起……雖然我前面這麼說了,但如果是在專門提出創意的會議上則不在此限。
正因為是尚未彙整的腦中想法,才會藏有新鮮的點子。這類會議中若是不能滔滔不絕說出想法就太可惜了。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時,開頭只要加一段「我有個還在醞釀中的想法,但是尚未彙整過,不曉得能否聽我說說呢」即可。
否則在行銷會議中,突然說出「我昨天和先生去逛地下商圈,當時想買個蛋糕作為伴手禮,結果……」的話,其他人會想「現在在說什麼?這個人平常講話就很跳躍,根本搞不懂他要表達什麼」,然後就會被當成麻煩人物。如此一來,即使說出了不錯的創意,人們也會認為「只是在廢話中恰巧出現可用之物而已」,根本無助於提升自己的評價。
但是一開始就先請求諒解的話,其他人就會認為「這段乍看毫無重點的話語中藏有某些線索」,那麼從中得出的成果當然也屬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