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精采節錄

◎霧濛濛的鏡子
三千年前,有個如你、我一樣的人,住在一座山城附近,他想成為一名巫醫,所以努力學習,並鑽研祖先流傳下來的知識。但是他並不完全認同那些知識,他感覺應該還有別的東西等著自己去理解。

有一天,他在山洞裡睡著後做了夢,夢中的他正看著自己在睡覺。夢醒後,在那個看不見月亮的晚上,他走出了洞穴,當時夜空清朗,他看到數以百萬計的繁星滿佈。

而後,他看著雙手,感覺身體有了變化,並聽見自己說:「我乃由光所造,由星辰形成。」

他再度抬頭看向天上的星辰,意識到光並不是由星星所產生,而是光形成了星星,於是他宣稱:「萬物皆由光而生,物與物之間並非虛空。」他因此明白,天地萬物都是同一個生命體,而光是生命的信使,因為光有生命力,且蘊含著天地間所有的資訊。

而後他又發現,自己雖然是由星星造成,但和那些星星卻不同,他心想:「我介於這些星辰之間。」於是,他便稱呼那些星星為「托納爾」(tonal),並將介於星星之間的光稱為「納格爾」,而位於星辰與光之間的則是「生命」,或稱為「意念」(Intent)。「生命」使得星辰與光得以和諧共存,並創造出宇宙,沒有「生命」,星辰與光便無法存在,可以說,「生命」是一股絕對的力量,源自那純粹完滿、至高無上、創造萬物的造物主。

他發現:天地萬物都是由一個生命體顯化而成,此生命體我們稱之為「神」,也就是說,萬物皆是神。於是他獲得了一個結論:人類的覺知只是光在感知著光,而物質則是一面鏡子。每一個物體都是一面鏡子,反射著光,形成種種影像,而夢則是由幻相所構成的世界,它有如煙霧一般,讓我們看不見自己真正的面目。

他說:「真正的我們,其實就是純粹的愛、純粹的光。」

這個領悟改變了他的一生。在明白自己真正的面貌後,他環顧周遭的人與物,很驚訝的發現:他就存在於萬物之中,存在於每個人、每隻動物、每棵樹木當中,也存在於雨水、雲朵和土壤裡。他看到「生命」將「托納爾」 與「納格爾」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混合,創造出無數的生命形式。

於是,他明白了一切。此時他雖然心中無比激動,但心情卻很安詳,雖然迫不及待地想把這個發現告訴家人,卻不知道該如何將之化做語言。

他試著告訴其他人,但他們卻聽不懂。人們看得出來他已經有所改變, 因為他的眼神和聲音都流露出一種美感。同時,他們也注意到,他已經不再批判任何人或事物,他變得和其他人都不一樣了。

他有能力了解每個人,卻沒有人能夠了解他。他們相信,他是神的化身,但他聽到後只是莞爾一笑,說道:「沒錯,我是神,但你們也是。你我都一樣,我們都是光的影像,我們就是神。」然而,人們還是不了解他說的話。

他發現,對其他人而言,他是一面鏡子,他也可以在鏡子裡看到自己。「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他說。他在每一個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自己,但人們卻無法從他身上看到他們自己。

此外,他也發現,大家其實都在做夢,只是不自覺也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本質為何。


◎被馴化的人類
在學校時,你坐在一張小椅子上,把注意力放在老師所教的科目上。在教堂內,你把注意力放在神父或牧師所講的道理上。你的父母、兄弟、姊妹也都試圖要抓住你的注意力;與此同時,我們也學會如何博取他人的關注。漸漸的,我們愈來愈需要別人注意我們,而這樣的需求,有可能會導致我們與他人進行激烈的競爭。兒童會競相博取父母、老師或同儕的關注。「看看我!看我在做什麼!喂,我在這裡!」這樣的需求會變得愈來愈強烈,並持續到成年以後。

外在的夢會抓住我們的注意力,教導我們該相信什麼,而第一步就是從語言開始。語言是讓人類得以彼此了解並互相溝通的一套符號,其中的每個字母和每個字眼都是一個約定(agreement)。當我們說「這一頁」時,「頁」這個字就是我們都能了解的一個約定。一旦理解了這套符號,我們的注意力就被它抓住了,而且能量就會在人與人之間轉移。

以何種語言成為你的母語,並非你的選擇,同樣的,你所擁有的宗教信仰或道德觀也不是你個人的選擇,這些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我們從來就沒有機會選擇自己要相信什麼或不相信什麼,即使那些小得不能再小的約定,都不是我們自己所選擇的。我們甚至無法選擇自己的名字。

我稱呼這個過程為「人類的馴化」(the domestication of humans)。透過這個過程,我們學會如何生活、如何做夢。在人類的馴化過程中,外在夢境裡所包含的資訊會傳送到內在的夢境中,形成我們的一整套信念系統。孩子最先學會的,是各種事物的名字,例如媽媽、爸爸、牛奶、瓶子等等。就這樣日復一日,我們在家裡、學校、教堂以及電視上,學到如何生活、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可以被容許的。外在的夢教導我們為人之道,讓我們對於什麼是「女人」、什麼是「男人」有了概念。此外,我們也將學會評斷,評斷自己、評斷他人,評斷我們的鄰居。

孩童被馴化的方式,就像我們馴化一隻狗、一隻貓或其他種動物一樣。我們會用處罰和獎賞的方式來訓練一隻狗,而在教導我們深愛的孩子時,我們也是使用同樣的方式:處罰他們或給他們獎賞。當我們聽從爸媽的話時,他們會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一旦不聽話時,就成了「壞孩子」。

如果不守規範,就會受到處罰;如果遵守規矩,就會得到獎賞。在一天當中,我們會受到多次的懲罰,也會得到多次的獎賞。於是,不久後,我們就會愈來愈害怕受到懲罰,也害怕得不到獎賞。

這所謂的「獎賞」,便是父母或其他人(例如手足、老師和朋友)對我們的關注。因此,我們就發展出了一種需求,想要博取他人的關注,以便得到獎賞。

為了得到獎賞,我們便不斷做著別人希望我們做的事。由於害怕受到懲罰,也害怕得不到獎賞,我們便開始戴上假面具,試圖取悅別人,以便讓他人滿意。在馴化的過程中,我們會逐漸喪失自己天生的傾向。

這個馴化的過程對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以致到了某一個階段,我們已經不需要爸爸媽媽、學校、教會或任何其他人來馴化我們了,因為這時我們已經訓練有素,可以馴化自己了。我們成了一種會自動自我馴化的動物,能夠根據別人加諸我們身上的那套信念來馴化自己,而且還使用相同的獎懲手段。當我們違反那套信念所制定的規則時,我們就會懲罰自己。當我們乖乖聽話時,我們就會獎勵自己。


◎你說出口的話語就是一種魔咒
話語具有神奇的魔力,是神賜予人類最有力量的工具,但不幸的是,我們卻用它來傷害自己、報復他人、製造混亂,也用它來挑起種族、人群、家庭與國家之間的仇恨。正因為濫用語言的情況太過普遍,我們才會創造出揮之不去的、有如地獄般的惡夢,也才會把彼此拖下地獄,讓大家都處於恐懼、懷疑的狀態。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神奇力量,但當你濫用語言時,它就變成了巫師所使用的邪術。很不幸的,我們一直不明白自己的語言具有的神奇魔力,於是便不斷的施展邪術。

舉個例子,有個婦人頭腦聰明,心腸也好,而且有一個寶貝女兒。有一天,她工作很不順利,晚上回到家時簡直累壞了,心情不好,頭也很疼,她想要一個人靜一靜,但女兒卻在一旁開開心心的又唱又跳。小女孩並不了解媽媽的感受,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做著自己的夢。由於她實在太開心了,於是便不由得愈唱愈大聲,來表達她的喜悅和心中的愛。但她的聲音實在太大了,讓她的媽媽頭疼的越發厲害了。

她的母親終於受不了了,於是忿忿的看著美麗的小女兒,對她說道:「閉嘴!妳的聲音真是難聽死了,請把嘴巴閉上吧!」

其實,小女孩的聲音並不難聽,只是那個母親當下已經無法忍受任何喧鬧。但小女孩相信了媽媽所說的話。當下,她便和自己立下了一個約定,從此以後就再也不唱歌了,因為她相信自己的聲音很難聽,會吵到別人。在學校裡,她逐漸變得靦腆害羞。如果有人叫她唱歌,她絕對不會答應,而且甚至很難開口和別人說話。因著這個新的約定,她的性情大變,她相信必須壓抑自己的情緒,才能贏得別人的愛與接納。

當我們聽到某個人的意見並且相信他所說的話時,我們就和自己立下了一個約定。從此,這個約定就成了我們的信念之一。

小女孩雖然有著美妙的嗓音,但長大後卻不再唱歌。她身上被施了魔咒,以致她產生了一個病態的情結,而這個魔咒竟是由那個最愛她的人——她的母親——加諸於她身上的。她的母親並不知道自己用話語的黑魔法在女兒身上下了咒,這不是她的錯,因為她不了解語言的力量。她只是在做她的父母和其他一些人經常對她做的事,他們都濫用了語言的力量。

有多少次我們曾經這樣對待我們的兒女呢?我們總是不假思索的對他們說出這類的話,以致他們長年受到黑魔法的危害。但那些疼愛我們的人之所以會把黑魔法加諸我們身上,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所以我們必須原諒他們。


◎凡事盡力而為
由於世事無常,所以你的「最好的表現」有時可能很棒,有時可能不會太好。在早晨剛起床、精神飽滿的時候,表現一定會比晚上疲累的時候更好。在身體健康的時候,表現必然會比生病的時候更好。在清醒的時候,你的表現也會比喝醉酒的時候好。同樣的,表現的優劣,也將取決於心情是美好、開心,還是煩惱、生氣或嫉妒。

即使在情緒平穩的狀態下,你的表現也可能會因時而異:這一刻和下一刻不同,這個鐘頭和下一個鐘頭不同,今天和明天不同。但是在逐漸養成遵守這四項約定的習慣時,你的表現也會漸入佳境。

無論「最好的表現」如何,凡事都要盡力而為,不能增一分,也不能減一分。如果太過努力,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就會白白耗費能量,而且也無法達成標準。一旦你做得太過頭時,將會耗損自己的身體,對自己不利,而且反而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達成目標。但如果沒有盡全力,自己就會很容易遭受失望與挫折,因而批判自己、感到內疚與後悔。

所以,凡事都要盡力而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就算你病了或很累,只要盡了力,就不會批判自己。如果不批判自己,就不會內疚、自責並因而懲罰自己。只要你凡事盡力而為,就能打破加諸在你身上的大魔咒。

從前有一個男人想要離苦得樂,於是他便前往一座佛教寺廟,向一位大師請益。他走到大師面前,問道:「大師,如果我每天都打坐四小時,要多久才能離苦得樂?」

大師看著他說道:「如果你每天打坐四小時,或許十年後就可以離苦得樂了。」男人心想他可以更努力一些,於是便說:「喔,大師,那如果我每天都打坐八小時,那我多久以後就能離苦得樂呢?」

大師看著他說道:「如果你每天都打坐八小時,那你可能要二十年後才能離苦得樂。」男人不解地問道:「為什麼呢?為什麼我打坐越久,要花的時間卻反而多呢?」

大師答道:「你來這裡,不是為了放棄心中的喜悅或生活,你是為了要享受生活、做一個快樂的人並且關愛眾生。如果你一天打坐兩個小時就夠了,卻花八個小時去做這件事,你不僅會讓自己很累,而且沒辦法掌握要領,更無法享受生命。所以你只要盡力而為就可以了。或許有一天你會明白:無論每天打坐多久,你都能夠享受生活、關愛眾生並且做個快樂的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