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與生氣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相輔相成,相互依存。
你是個容易生氣的人嗎?
在非洲草原,生活著一群吸血蝙蝠,牠們會叮在野馬的腿上吸食血液。奇怪的是,儘管這些蝙蝠吸食的血量並不多,但被牠們吸食血液的野馬卻有不少會死去。後來人們才知道,令野馬死去的罪魁禍首並不是這些蝙蝠,而是被蝙蝠煩擾後暴怒、狂奔的野馬自己。這種奇特的現象,我們稱之為「野馬結局」。
「野馬結局」其實也是很多人的現狀和寫照。
生氣貓在我們的生活中從不缺席。
對焦慮來說,生氣是最好的面紗。人們在面對威脅時,往往會處於一種「焦慮不安」的狀態,生氣同樣也會導致這種狀態的產生。生活中有太多事情達不到我們的心理預期,無論是不盡如人意的工作,還是恰好錯過的公車,這些令人難以接受的結果,都可能會引發我們的焦慮和生氣。
值得注意的是,焦慮與生氣可以說是一枚「情感硬幣」的兩面,生氣是焦慮的表現之一,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依存。
憤怒是焦慮情緒的一種表現形式,並非解決問題的途徑。憤怒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短暫的解脫感,但焦慮的根源並沒有消失。當我們深陷憤怒時,內心的焦慮也被暫時遮蔽,這導致我們往往忽略了憤怒與焦慮的聯繫,而正是因為憤怒掩蓋了焦慮,才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積累更多焦慮,直到它爆發,我們才恍然大悟。
生氣於我們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都說「氣大傷身」,身體得的病,很多都是氣出來的。毫無疑問,生氣只能為我們帶來傷害。
生氣時,我們會下意識地進入一種「作戰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大腦變得非常敏感,失去對周圍人準確的認知,無法理性、清晰地思考。此時,我們的憤怒情緒就成為我們主動走向過分焦慮的起點。生氣是一種具有破壞性的負面情緒,會破壞內心的平靜。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出名的判斷,叫「費斯汀格法則」。這個法則指出:生活中的百分之十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另外百分之九十則取決於你面對這些事情時的反應。如果你心態穩定,就會萬事順遂;如果你總是生氣、憤怒,無法釋懷,事情就會愈搞愈糟。
如果我們試圖用憤怒來逃避生活中的不愉快,它就會讓我們變得偏激、衝動、魯莽、不理智,憤怒的我們也容易產生極端的想法,甚至做出極端行為。類似的悲劇早已屢見不鮮,比如,因為乘客和司機產生爭執而引發的交通事故,已經不知道有多少起了!
所以,生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惡化焦慮情緒。對於焦慮的我們來說,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少生氣,才是應對焦慮的正確法門。
一、主動尋找舒緩放鬆的方法
愛默生說:「每生氣一分鐘,六十秒的幸福就會離我們而去。」想要控制好脾氣,就要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放鬆方法,及時舒緩自己的情緒。從放緩呼吸開始,去做能讓你靜下心來的事情,比如練字、畫畫、讀書、跑步等,讓時間來慢慢撫慰自己。
二、通過觀察思考轉移注意力
暫時把精力從令你焦慮的事情上轉移開,將其放在周圍美好的事物上,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去聽、去聞、去觸碰,去觀察生活、思考人生。當你不再關注已經發生的事情,也許就不會生氣了
。
三、採取行動前先考慮後果
隨時捫心自問,你的行動真的能夠讓事情變好嗎?你的所作所為你能承擔後果嗎?如果你還沒辦法做到心平氣和地去面對,那晚些再面對也無妨。
四、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態度
有一個小故事,寒山和拾得都是有名的詩僧,有一次,寒山受人欺辱,十分氣憤,便問拾得如何對待他人的誹謗、輕賤之語。拾得回答只需忍讓、迴避、敬而遠之,再待幾年,他人會有自己的報應。
這種做法其實就是轉換思考角度。轉換思考角度不是欺軟怕硬,而是讓自己不必多計較外在的得失,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保持良好的心態,焦慮自然也就少了。
五、把重點放在解決問題上
在問題面前,我們要將關心重點放在如何高效解決問題,而不是為自己或別人的愚蠢而生氣、憤怒。問題解決了,憤怒的情緒就會蕩然無存。日出東海,又落西山,怒是一天,喜也是一天。要知道,盛怒之下,沒有贏家,氣在心裡,傷在身體,得不償失,因小失大,最後只剩下狼狽不堪的自己。
湯瑪斯.傑弗遜說過:「當你快要生氣時,在開口前默數到十;如果依舊很憤怒,那就數到一百。」
憤怒是一個迴旋鏢,當你利用憤怒來躲避不愉快的焦慮情緒時,當你以為自己只是發脾氣而並不焦慮時,現實就會給你一個慘痛的教訓。所以,請善待自己,胸懷寬廣,少生氣,多在意自己。
你是個容易生氣的人嗎?
在非洲草原,生活著一群吸血蝙蝠,牠們會叮在野馬的腿上吸食血液。奇怪的是,儘管這些蝙蝠吸食的血量並不多,但被牠們吸食血液的野馬卻有不少會死去。後來人們才知道,令野馬死去的罪魁禍首並不是這些蝙蝠,而是被蝙蝠煩擾後暴怒、狂奔的野馬自己。這種奇特的現象,我們稱之為「野馬結局」。
「野馬結局」其實也是很多人的現狀和寫照。
生氣貓在我們的生活中從不缺席。
對焦慮來說,生氣是最好的面紗。人們在面對威脅時,往往會處於一種「焦慮不安」的狀態,生氣同樣也會導致這種狀態的產生。生活中有太多事情達不到我們的心理預期,無論是不盡如人意的工作,還是恰好錯過的公車,這些令人難以接受的結果,都可能會引發我們的焦慮和生氣。
值得注意的是,焦慮與生氣可以說是一枚「情感硬幣」的兩面,生氣是焦慮的表現之一,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依存。
憤怒是焦慮情緒的一種表現形式,並非解決問題的途徑。憤怒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短暫的解脫感,但焦慮的根源並沒有消失。當我們深陷憤怒時,內心的焦慮也被暫時遮蔽,這導致我們往往忽略了憤怒與焦慮的聯繫,而正是因為憤怒掩蓋了焦慮,才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積累更多焦慮,直到它爆發,我們才恍然大悟。
生氣於我們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都說「氣大傷身」,身體得的病,很多都是氣出來的。毫無疑問,生氣只能為我們帶來傷害。
生氣時,我們會下意識地進入一種「作戰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大腦變得非常敏感,失去對周圍人準確的認知,無法理性、清晰地思考。此時,我們的憤怒情緒就成為我們主動走向過分焦慮的起點。生氣是一種具有破壞性的負面情緒,會破壞內心的平靜。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出名的判斷,叫「費斯汀格法則」。這個法則指出:生活中的百分之十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另外百分之九十則取決於你面對這些事情時的反應。如果你心態穩定,就會萬事順遂;如果你總是生氣、憤怒,無法釋懷,事情就會愈搞愈糟。
如果我們試圖用憤怒來逃避生活中的不愉快,它就會讓我們變得偏激、衝動、魯莽、不理智,憤怒的我們也容易產生極端的想法,甚至做出極端行為。類似的悲劇早已屢見不鮮,比如,因為乘客和司機產生爭執而引發的交通事故,已經不知道有多少起了!
所以,生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惡化焦慮情緒。對於焦慮的我們來說,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少生氣,才是應對焦慮的正確法門。
一、主動尋找舒緩放鬆的方法
愛默生說:「每生氣一分鐘,六十秒的幸福就會離我們而去。」想要控制好脾氣,就要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放鬆方法,及時舒緩自己的情緒。從放緩呼吸開始,去做能讓你靜下心來的事情,比如練字、畫畫、讀書、跑步等,讓時間來慢慢撫慰自己。
二、通過觀察思考轉移注意力
暫時把精力從令你焦慮的事情上轉移開,將其放在周圍美好的事物上,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去聽、去聞、去觸碰,去觀察生活、思考人生。當你不再關注已經發生的事情,也許就不會生氣了
。
三、採取行動前先考慮後果
隨時捫心自問,你的行動真的能夠讓事情變好嗎?你的所作所為你能承擔後果嗎?如果你還沒辦法做到心平氣和地去面對,那晚些再面對也無妨。
四、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態度
有一個小故事,寒山和拾得都是有名的詩僧,有一次,寒山受人欺辱,十分氣憤,便問拾得如何對待他人的誹謗、輕賤之語。拾得回答只需忍讓、迴避、敬而遠之,再待幾年,他人會有自己的報應。
這種做法其實就是轉換思考角度。轉換思考角度不是欺軟怕硬,而是讓自己不必多計較外在的得失,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保持良好的心態,焦慮自然也就少了。
五、把重點放在解決問題上
在問題面前,我們要將關心重點放在如何高效解決問題,而不是為自己或別人的愚蠢而生氣、憤怒。問題解決了,憤怒的情緒就會蕩然無存。日出東海,又落西山,怒是一天,喜也是一天。要知道,盛怒之下,沒有贏家,氣在心裡,傷在身體,得不償失,因小失大,最後只剩下狼狽不堪的自己。
湯瑪斯.傑弗遜說過:「當你快要生氣時,在開口前默數到十;如果依舊很憤怒,那就數到一百。」
憤怒是一個迴旋鏢,當你利用憤怒來躲避不愉快的焦慮情緒時,當你以為自己只是發脾氣而並不焦慮時,現實就會給你一個慘痛的教訓。所以,請善待自己,胸懷寬廣,少生氣,多在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