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超個人的世界觀
超個人心理學已經行之有年,散播各地。每天都會出現新的書籍、雜誌、文章和相關工作坊的活動,反映出逐漸嶄露頭角的超個人世界觀,並快速散播到其他領域,包括人類學和生態學。它是越來越強大的勢力,碰觸到文化、思想和社會的所有範疇。
雖然超個人心理學及其衍生的觀點牽涉到許多領域的努力,但它是從心理治療開始的,也對這個領域造成最大的衝擊。它孕育出許多新的療癒和成長方法,也為許多臨床問題提出新的見解。雖然超個人文獻快速增加,卻往往各自有其獨到的觀點。現在正是把超個人心理治療理論和臨床實務的各種主要發展,簡明扼要地結集成書的時候。
這就是本書的企圖。書中第一部分綜觀超個人心理治療的理論架構﹔第二部分介紹當前主要的超個人心理治療取向﹔第三部分檢視這個領域的重要臨床議題,以及臨床和專業倫理的困境﹔第四部分試圖將超個人心理治療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包羅萬象的原則,做某種程度的結合。
由於本書的焦點是心理治療,所以討論的重點放在最相關的主題,並未談到更大範圍的超個人運動的諸多影響,比如十二步驟計劃、自助運動、巫術、生態女性主義、超自然研究,以及許多有重要貢獻的力量。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超個人文獻都熱烈維護既有的理念,這種情形非常正常,因為超個人心理學剛萌芽時,理論還不穩固,需要支持和保護這個新興的運動。可是,這種情形也使超個人心理學的觀念和理論缺少嚴謹的檢視。
本書除了呈現超個人心理治療的現況,也對這些理論、研究方法和治療技術提出批判性評估。超個人心理治療發展到當前的階段,這種評估是必要的,因為超個人領域既然日漸茁壯,也發展出許多理論,就可以承受更多檢視。如果沒有挑戰,就無法確知何者是有效的,也無法修正或去除無效的部分。我相信這種批判性評估其實代表一種力量,可以使超個人心理治療更為完滿成熟,因為只有讓理論接受嚴格的檢視,才能使超個人領域發展為強壯、健康的成熟學派,更徹底地融入心理治療領域的專業論述。我期望本書能對超個人心理治療興起時不斷討論的嚴肅、複雜議題,有所貢獻。
在進入正文前,對超個人文獻和本書使用的ego和self兩字,要先做簡短的說明。在不同的脈絡中,ego和self各有許多不同的意義。大部分超個人和靈性文獻,特別是東方的靈性體系,會交替使用ego和self,意指獨立的「我」的感覺,也就是自我意識。可是,在精神分析中,ego和self各有非常特定的意思,ego是心智器官,和id(本我)、superego(超我)共同組成心靈﹔self則較接近「我」的感覺,有時被定義為主動行動的獨立中心,在時空中被經驗成連續存在的我。榮格的用字和精神分析類似,可是他又加上一個字首大寫的Self(自性),是心靈中的核心原型,連結到人的靈性本質,但與靈性本質不同,無法直接體驗。印度教的Self是指atman(梵我),也就是自有不變的靈魂或終極的靈性存有,印度靈修目標的開悟,就是直接認同這種Self的經驗。這些不同的字義可能會使人相當困惑,所以必須了解上下文的脈絡。為了讓本書的脈絡清楚,特別在此說明:本書談到ego和self,都是指「我」的感覺,但討論精神分析或榮格思想時,則是根據各自特殊的背景來使用這幾個字的意義。
【第一章】基本假設
不論是遺傳學、生物化學、神經科學的研究,或是家族系統、母嬰互動、早期童年的發展,都無法為生命的基本問題提供滿意的答案,也就是說,只考慮到天性或教養的表面解釋,都不是真正的答案。只有涵蓋並超越先天和環境的靈性面向,才能為人類存在的問題提供適當的答案。而超個人心理學結合了世界各種靈性傳統和現代心理學的知識,也為這方面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大部分超個人心理治療師有時仍會懷疑(或是像我一樣,幾乎天天都感到懷疑),所謂超個人心理治療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有太多種方式都被視為超個人心理治療,從看起來非常傳統、世俗的方式,到非常激進、古怪的方法,不一而足。但真的和案主坐在一起時,超個人取向的治療的形貌到底是什麼呢?把超個人的理念轉化成行動時,是根據治療師的做法,還是根據治療師是什麼樣的人呢?治療師要如何在一般公認的心理治療實務中,探討靈性的範疇呢?有沒有一些共通的原則、方法或指導方針,可以說是超個人取向的特徵呢?
有些疑問非常實際:禪修靜坐對治療有益嗎?禪修和心理治療間的界面是什麼?超常意識狀態的處理是如何輔助心理治療?靈性危機(詳見第六章)使我們對心靈和精神病理學的認識有什麼啟發?這些議題對療癒和成長有什麼意含呢?
還有一些疑問集中在治療關係:治療師在案主的靈性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是超然的見證人、支持者、老師,還是靈性導師呢?治療師是否須積極提供靈性的指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應該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提供呢?這是很微妙的問題,因為牽涉到治療師專業身分的界限。如果治療師的角色混雜了靈性導師或指導者的角色,對治療和訓練有什麼意含呢?更令人困擾的是,我們憑什麼認為自己能有效地訓練出能夠勝任的治療師,遠遠優於其他早已產生良好靈性導師的體系呢?超個人心理學最基本的疑問,或許就圍繞在個人與超個人的關係上。自我和靈性之間有什麼關係?這種關係的本質又是什麼呢?
目前,充滿創造能量與活力的超個人領域正站在心理學的演化邊緣。雖然這門新興學科有許多令人稱道之處,包括其中的實驗、推擠過去的傳統界限、創新的方法和令人興奮的事物,但其中仍有危險之處,這些危險不容忽視,需要加以了解和處理。本書試圖討論這些議題。
超個人心理學的定義
超個人心理學結合了世界各種靈性傳統和現代心理學的知識。
各種靈性傳統和現代心理學為人類歷代提出的基本疑問「我是誰?」提供了兩個最令人關心和注目的答案。各種靈性傳統在回答這個疑問時,深入內心所得到的答案是「靈魂,一種靈性的存在」,各種宗教的修行就是這些靈性傳統試圖與這種內在深處本體連結的方法。相反地,現代心理學則提出非常不同的答案,心理學向內看所提出的答案是「自我,一種心理的存在」,而深度心理治療就是重新認識自我、療癒自我、自我成長的心理旅程。
超個人心理學試圖結合這兩種答案,以全新的方式綜合這兩種深入人類意識的方法,並保持對兩者的尊重。超個人學術圈有一種陳腔濫調:「你需要先成為某人,然後才能成為無我之人。」其實這個議題非常複雜,但這句話確實反映出超個人心理學關注的重點:發展自我,同時重視超越自我的需求。
就超越自我的範疇而言,意識可以開啟形形色色的經驗,遠超過佛洛伊德最初關於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構想。意識被視為一種廣闊、多面向的存在,可以展現「神聖存有」萬古常新的諸多面貌。這種集體的宗教智慧認為所有存在都是一種浩瀚的靈性實相,所有人類(以及所有生物和萬物)都具有這種靈性實相的性質。
這些存在已久的傳統認為自我(心理的存在)是基本的靈性素質、存有基礎中最表面、最容易看見的部分,心理學的任何詮釋都只考慮到事物的表相,所以必然有所不足。現代深度心理學穿越心靈的表層,發現了不為人知的潛意識(unconsciousness)動力,而宗教傳統的教導更指出外在「自我」心理存在的維持有賴於至高、終極的靈性意識來源。
不論是遺傳學、生物化學、神經科學的研究,或是家族系統、母嬰互動、早期童年的發展,都無法為生命的基本問題提供滿意的答案,也就是說,只考慮到天性或教養的表面解釋,都不是真正的答案。只有涵蓋並超越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的靈性面向,才能為人類存在的問題提供適當的答案。
從另一個角度來定義超個人心理學,就是探討「超個人」(transpersonal)的字義。《韋氏大辭典》說明字首trans出自拉丁文,有兩個意思,就是超越或跨越,trans的第一個定義是指「在上方和超越」,比如超越經驗(transcendent experience)會使我們超越平常的意 識。第二個定義是指「跨越」或「從一邊到另一邊」,比如跨越大西洋的飛行(transatlantic flight)是指飛機從大西洋的一邊飛到另一邊。這兩個意思都適用於超個人心理學的定義。
「超越個人」的定義是超個人心理學草創時,最初所強調的意義。事實上,超個人心理學有時被認為只包括超越個人的內容,比如神祕經驗、超常意識狀態、拙火經驗(詳見第六章)、各種超自然現象(如超感官知覺、靈視、通靈、心電感應等)、巫士的歷程、合一狀態、瀕死經驗等等。雖然這些「超越」個人的現象確實是超個人心理學的一部分,但超個人心理學近年來的重心已逐漸轉變方向,試圖尋找日常生活、一般意識中的神聖性。
Trans的第二個定義「跨越」也適用於超個人心理學,因為超個人心理學橫跨個人的範疇,不但承認傳統心理學探討的自我和潛意識,不斷探索這些部分,而且把個人心理學放入更大的架構中。自我仍是超個人心理治療關注的焦點,但是把傳統心理學帶進更大的靈性脈絡,使個體的自我跳出空虛的存在,進入靈性教導指出的更廣闊層面。
將「超越」和「跨越」兩種意義結合起來,就可以說「超個人」的意義涵蓋了個人和超越個人的兩種層面,所以超個人心理學不但研究靈性如何在個人身上表現,也研究自我的超越。
從這個角度來看,超個人心理學為所有傳統心理學的知識提供了更寬廣的視野,不但涵蓋傳統的心理學,更使心理學進入嶄新的模式和靈性的架構。
超個人心理治療的定義——理論與實務
我們習慣把心理治療區分為理論和實務。理論層面包括哲學的世界觀、對人性的基本假設、對研究對象的概念,以及形成理論和實務間橋樑的方法學。技術層面則是指運用方法學的工具。每一種治療取向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有明確的理論、產生改變的方法學,以及實行方法學的技術或整套技巧。
舉例來說,在傳統精神分析中,理論的層面包括潛意識、防衛機轉、本我及「自我」和超我、本能理論、夢等等觀念﹔方法學(產生改變的方法)則是移情作用的處理﹔技術層面則包括自由聯想、詮釋和夢的解析。再以生物能學派為例,理論層面除了以身體為焦點外,其他部分非常類似精神分析﹔方法學則是軟化身體的盔甲(盔甲是指長期緊繃的肌肉模式,導致活力的喪失)﹔技術則包括各種呼吸練習和壓力的宣洩,使身體像充電一樣,增加能量的流動,使盔甲軟化。
在各個取向中,技術來自方法學,方法學則來自理論。不論是哪一種學派的心理治療,每一種技巧隱含的理論都包括對人性的基本假設。當對方哭泣時,不論是根據老祖母的理論,把感受視為需要壓抑的危險,而 說:「好啦,好啦,別哭了,一切都會沒事的。」或是根據感受的體驗和表達是有益的理論,而說:「請你和眼淚同在,繼續呼吸,讓眼淚說話。」兩者都隱含對人性和成長的假設,卻產生不同的反應。本章和下一章要檢視超個人的理論,下一章還會檢視超個人理論產生的方法學。本書其餘部分則探討理論和方法學在臨床應用的意含。
沒有任何特定作者的理論能完全涵蓋整體的超個人心理治療,各個理論家如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卡爾‧榮格(Carl Jung)、史坦尼斯拉夫‧葛羅夫(Stanislav Grof),分別代表超個人心理學的某些特定觀點,就好像政治和藝術有許多觀點並存一樣。不論是佛教、基督教、巫術的「心理學」所定義的超個人心理治療,都不能完全代表當前的超個人心理學。拉塞爾(Russell,1986)認為這些靈性體系都缺乏西方心理學的重要洞識,如果將它們稱為心理學,會遺漏大部分現代心理學的發現,比如鑑別診斷的分類、兒童發展理論、精神病理學理論,以及內在衝突、防衛機轉、潛意識動力等等觀點。超個人心理治療也不能由特定的主題來界定,比如禪修靜坐、超常意識或靈性危機(雖然這些是最顯而易見的主題)。超個人理論不只是這些特定的觀點,而是從廣泛的心理靈性視野來說明人生的歷程。
不斷修改的理論地圖
超個人理論並不是一種統合一致、界限分明、條理清楚的取向,這個領域才剛興起,具有許多不同的構想和綜合理論,包括許多尚未開發的範疇。還有一點很重要,超個人理論就像所有理論一樣,只是現實經驗的組織方法,並不是現實本身。柯季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在多年前痛切地說:「地圖不是真正的領域。」他還說:「地圖不能代表整個領域。」我們必須牢記,不管理論地圖再怎麼詳細,還是會遺漏一些東西。柯季布斯基的第三句話說:「地圖需要不斷修改。」提醒我們了解地圖的本質:地圖需要隨著知識的進步不斷重新評估和校正。超個人心理學就像人類努力的任何領域一樣,一直是「不斷進步的工作」。
超個人心理學的歷史演變
超個人心理學雖然仍在草創階段,但還是有其歷史發展。這個領域剛開始時,前二十年的文章大多著重於人類經驗的「極致」。《超個人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第一期的宣言中,有一段話可以說明這一點:
《超個人心理學期刊》出版的理論和實務研究、獨創的貢獻、經驗性文章、論文和課題,包括下列主題:超越性需求、終極價值、合一意識、高峰經驗、狂喜和神秘經驗、存有價值、本體、至樂、敬畏、驚歎、自我實現、終極意義、自我的超越、靈性、日常生活的神聖化、合一、宇宙性覺察、宇宙的劇本、個人和所有物種的協調、最大的人際相會、超越的現象﹔最大的感官知覺、反應和表達﹔以及所有相關的概念、經驗和活動。
這種說法在今日似乎顯得有點好笑,因為強調至樂、狂喜、宇宙性合一等等內容時,苦難、痛苦、傷害、精神病、戰爭、貪婪算什麼呢?日常生活又算什麼呢?可是,我們必須了解超個人心理學在一九六○年代末期興起的背景,當時的氛圍瀰漫著極樂、驚歎和敬畏,社會出現革命性的劇變,似乎在街頭轉角處就能出現開悟。雖然超個人心理學被批評為脫離現實,只狹隘地注重人類生活的極致,但這個階段確實提供了必要的歷史目標,使原本被心理學模式忽略或病態化的人類經驗受到關注(比如佛洛伊德輕看神祕經驗,視之為退化成子宮裡有如沉浸在海洋裡的合一經驗)。
超個人心理學注意這些經驗,跳出傳統科學、唯物 論、笛卡兒的世界觀,而產生重大的典範轉移,轉向更 全面、更靈性的遠景,並強調靈性的追求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動機。探索神聖的部分,不論是稱為上帝、大梵(Brahman)、佛性、實相、終極存有、真理、神聖的愛,或是別的名稱,都是所有歷史階段和文化的重要啟示與力量,卻被傳統心理學完全忽視。超個人心理學把這個核心的推動力放到心理學舞台的中央,不再加以忽 視或棄置於邊緣。(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區分宗教和靈性的不同。宗教是有組織的完善結構,有些人從中找到重大的意義,有些人則無法從中得到意義﹔靈性則是靈 魂自由地追尋神聖性,通常不會依附於傳統的宗教組織。)
超個人心理學已經行之有年,散播各地。每天都會出現新的書籍、雜誌、文章和相關工作坊的活動,反映出逐漸嶄露頭角的超個人世界觀,並快速散播到其他領域,包括人類學和生態學。它是越來越強大的勢力,碰觸到文化、思想和社會的所有範疇。
雖然超個人心理學及其衍生的觀點牽涉到許多領域的努力,但它是從心理治療開始的,也對這個領域造成最大的衝擊。它孕育出許多新的療癒和成長方法,也為許多臨床問題提出新的見解。雖然超個人文獻快速增加,卻往往各自有其獨到的觀點。現在正是把超個人心理治療理論和臨床實務的各種主要發展,簡明扼要地結集成書的時候。
這就是本書的企圖。書中第一部分綜觀超個人心理治療的理論架構﹔第二部分介紹當前主要的超個人心理治療取向﹔第三部分檢視這個領域的重要臨床議題,以及臨床和專業倫理的困境﹔第四部分試圖將超個人心理治療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包羅萬象的原則,做某種程度的結合。
由於本書的焦點是心理治療,所以討論的重點放在最相關的主題,並未談到更大範圍的超個人運動的諸多影響,比如十二步驟計劃、自助運動、巫術、生態女性主義、超自然研究,以及許多有重要貢獻的力量。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超個人文獻都熱烈維護既有的理念,這種情形非常正常,因為超個人心理學剛萌芽時,理論還不穩固,需要支持和保護這個新興的運動。可是,這種情形也使超個人心理學的觀念和理論缺少嚴謹的檢視。
本書除了呈現超個人心理治療的現況,也對這些理論、研究方法和治療技術提出批判性評估。超個人心理治療發展到當前的階段,這種評估是必要的,因為超個人領域既然日漸茁壯,也發展出許多理論,就可以承受更多檢視。如果沒有挑戰,就無法確知何者是有效的,也無法修正或去除無效的部分。我相信這種批判性評估其實代表一種力量,可以使超個人心理治療更為完滿成熟,因為只有讓理論接受嚴格的檢視,才能使超個人領域發展為強壯、健康的成熟學派,更徹底地融入心理治療領域的專業論述。我期望本書能對超個人心理治療興起時不斷討論的嚴肅、複雜議題,有所貢獻。
在進入正文前,對超個人文獻和本書使用的ego和self兩字,要先做簡短的說明。在不同的脈絡中,ego和self各有許多不同的意義。大部分超個人和靈性文獻,特別是東方的靈性體系,會交替使用ego和self,意指獨立的「我」的感覺,也就是自我意識。可是,在精神分析中,ego和self各有非常特定的意思,ego是心智器官,和id(本我)、superego(超我)共同組成心靈﹔self則較接近「我」的感覺,有時被定義為主動行動的獨立中心,在時空中被經驗成連續存在的我。榮格的用字和精神分析類似,可是他又加上一個字首大寫的Self(自性),是心靈中的核心原型,連結到人的靈性本質,但與靈性本質不同,無法直接體驗。印度教的Self是指atman(梵我),也就是自有不變的靈魂或終極的靈性存有,印度靈修目標的開悟,就是直接認同這種Self的經驗。這些不同的字義可能會使人相當困惑,所以必須了解上下文的脈絡。為了讓本書的脈絡清楚,特別在此說明:本書談到ego和self,都是指「我」的感覺,但討論精神分析或榮格思想時,則是根據各自特殊的背景來使用這幾個字的意義。
【第一章】基本假設
不論是遺傳學、生物化學、神經科學的研究,或是家族系統、母嬰互動、早期童年的發展,都無法為生命的基本問題提供滿意的答案,也就是說,只考慮到天性或教養的表面解釋,都不是真正的答案。只有涵蓋並超越先天和環境的靈性面向,才能為人類存在的問題提供適當的答案。而超個人心理學結合了世界各種靈性傳統和現代心理學的知識,也為這方面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大部分超個人心理治療師有時仍會懷疑(或是像我一樣,幾乎天天都感到懷疑),所謂超個人心理治療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有太多種方式都被視為超個人心理治療,從看起來非常傳統、世俗的方式,到非常激進、古怪的方法,不一而足。但真的和案主坐在一起時,超個人取向的治療的形貌到底是什麼呢?把超個人的理念轉化成行動時,是根據治療師的做法,還是根據治療師是什麼樣的人呢?治療師要如何在一般公認的心理治療實務中,探討靈性的範疇呢?有沒有一些共通的原則、方法或指導方針,可以說是超個人取向的特徵呢?
有些疑問非常實際:禪修靜坐對治療有益嗎?禪修和心理治療間的界面是什麼?超常意識狀態的處理是如何輔助心理治療?靈性危機(詳見第六章)使我們對心靈和精神病理學的認識有什麼啟發?這些議題對療癒和成長有什麼意含呢?
還有一些疑問集中在治療關係:治療師在案主的靈性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是超然的見證人、支持者、老師,還是靈性導師呢?治療師是否須積極提供靈性的指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應該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提供呢?這是很微妙的問題,因為牽涉到治療師專業身分的界限。如果治療師的角色混雜了靈性導師或指導者的角色,對治療和訓練有什麼意含呢?更令人困擾的是,我們憑什麼認為自己能有效地訓練出能夠勝任的治療師,遠遠優於其他早已產生良好靈性導師的體系呢?超個人心理學最基本的疑問,或許就圍繞在個人與超個人的關係上。自我和靈性之間有什麼關係?這種關係的本質又是什麼呢?
目前,充滿創造能量與活力的超個人領域正站在心理學的演化邊緣。雖然這門新興學科有許多令人稱道之處,包括其中的實驗、推擠過去的傳統界限、創新的方法和令人興奮的事物,但其中仍有危險之處,這些危險不容忽視,需要加以了解和處理。本書試圖討論這些議題。
超個人心理學的定義
超個人心理學結合了世界各種靈性傳統和現代心理學的知識。
各種靈性傳統和現代心理學為人類歷代提出的基本疑問「我是誰?」提供了兩個最令人關心和注目的答案。各種靈性傳統在回答這個疑問時,深入內心所得到的答案是「靈魂,一種靈性的存在」,各種宗教的修行就是這些靈性傳統試圖與這種內在深處本體連結的方法。相反地,現代心理學則提出非常不同的答案,心理學向內看所提出的答案是「自我,一種心理的存在」,而深度心理治療就是重新認識自我、療癒自我、自我成長的心理旅程。
超個人心理學試圖結合這兩種答案,以全新的方式綜合這兩種深入人類意識的方法,並保持對兩者的尊重。超個人學術圈有一種陳腔濫調:「你需要先成為某人,然後才能成為無我之人。」其實這個議題非常複雜,但這句話確實反映出超個人心理學關注的重點:發展自我,同時重視超越自我的需求。
就超越自我的範疇而言,意識可以開啟形形色色的經驗,遠超過佛洛伊德最初關於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構想。意識被視為一種廣闊、多面向的存在,可以展現「神聖存有」萬古常新的諸多面貌。這種集體的宗教智慧認為所有存在都是一種浩瀚的靈性實相,所有人類(以及所有生物和萬物)都具有這種靈性實相的性質。
這些存在已久的傳統認為自我(心理的存在)是基本的靈性素質、存有基礎中最表面、最容易看見的部分,心理學的任何詮釋都只考慮到事物的表相,所以必然有所不足。現代深度心理學穿越心靈的表層,發現了不為人知的潛意識(unconsciousness)動力,而宗教傳統的教導更指出外在「自我」心理存在的維持有賴於至高、終極的靈性意識來源。
不論是遺傳學、生物化學、神經科學的研究,或是家族系統、母嬰互動、早期童年的發展,都無法為生命的基本問題提供滿意的答案,也就是說,只考慮到天性或教養的表面解釋,都不是真正的答案。只有涵蓋並超越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的靈性面向,才能為人類存在的問題提供適當的答案。
從另一個角度來定義超個人心理學,就是探討「超個人」(transpersonal)的字義。《韋氏大辭典》說明字首trans出自拉丁文,有兩個意思,就是超越或跨越,trans的第一個定義是指「在上方和超越」,比如超越經驗(transcendent experience)會使我們超越平常的意 識。第二個定義是指「跨越」或「從一邊到另一邊」,比如跨越大西洋的飛行(transatlantic flight)是指飛機從大西洋的一邊飛到另一邊。這兩個意思都適用於超個人心理學的定義。
「超越個人」的定義是超個人心理學草創時,最初所強調的意義。事實上,超個人心理學有時被認為只包括超越個人的內容,比如神祕經驗、超常意識狀態、拙火經驗(詳見第六章)、各種超自然現象(如超感官知覺、靈視、通靈、心電感應等)、巫士的歷程、合一狀態、瀕死經驗等等。雖然這些「超越」個人的現象確實是超個人心理學的一部分,但超個人心理學近年來的重心已逐漸轉變方向,試圖尋找日常生活、一般意識中的神聖性。
Trans的第二個定義「跨越」也適用於超個人心理學,因為超個人心理學橫跨個人的範疇,不但承認傳統心理學探討的自我和潛意識,不斷探索這些部分,而且把個人心理學放入更大的架構中。自我仍是超個人心理治療關注的焦點,但是把傳統心理學帶進更大的靈性脈絡,使個體的自我跳出空虛的存在,進入靈性教導指出的更廣闊層面。
將「超越」和「跨越」兩種意義結合起來,就可以說「超個人」的意義涵蓋了個人和超越個人的兩種層面,所以超個人心理學不但研究靈性如何在個人身上表現,也研究自我的超越。
從這個角度來看,超個人心理學為所有傳統心理學的知識提供了更寬廣的視野,不但涵蓋傳統的心理學,更使心理學進入嶄新的模式和靈性的架構。
超個人心理治療的定義——理論與實務
我們習慣把心理治療區分為理論和實務。理論層面包括哲學的世界觀、對人性的基本假設、對研究對象的概念,以及形成理論和實務間橋樑的方法學。技術層面則是指運用方法學的工具。每一種治療取向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有明確的理論、產生改變的方法學,以及實行方法學的技術或整套技巧。
舉例來說,在傳統精神分析中,理論的層面包括潛意識、防衛機轉、本我及「自我」和超我、本能理論、夢等等觀念﹔方法學(產生改變的方法)則是移情作用的處理﹔技術層面則包括自由聯想、詮釋和夢的解析。再以生物能學派為例,理論層面除了以身體為焦點外,其他部分非常類似精神分析﹔方法學則是軟化身體的盔甲(盔甲是指長期緊繃的肌肉模式,導致活力的喪失)﹔技術則包括各種呼吸練習和壓力的宣洩,使身體像充電一樣,增加能量的流動,使盔甲軟化。
在各個取向中,技術來自方法學,方法學則來自理論。不論是哪一種學派的心理治療,每一種技巧隱含的理論都包括對人性的基本假設。當對方哭泣時,不論是根據老祖母的理論,把感受視為需要壓抑的危險,而 說:「好啦,好啦,別哭了,一切都會沒事的。」或是根據感受的體驗和表達是有益的理論,而說:「請你和眼淚同在,繼續呼吸,讓眼淚說話。」兩者都隱含對人性和成長的假設,卻產生不同的反應。本章和下一章要檢視超個人的理論,下一章還會檢視超個人理論產生的方法學。本書其餘部分則探討理論和方法學在臨床應用的意含。
沒有任何特定作者的理論能完全涵蓋整體的超個人心理治療,各個理論家如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卡爾‧榮格(Carl Jung)、史坦尼斯拉夫‧葛羅夫(Stanislav Grof),分別代表超個人心理學的某些特定觀點,就好像政治和藝術有許多觀點並存一樣。不論是佛教、基督教、巫術的「心理學」所定義的超個人心理治療,都不能完全代表當前的超個人心理學。拉塞爾(Russell,1986)認為這些靈性體系都缺乏西方心理學的重要洞識,如果將它們稱為心理學,會遺漏大部分現代心理學的發現,比如鑑別診斷的分類、兒童發展理論、精神病理學理論,以及內在衝突、防衛機轉、潛意識動力等等觀點。超個人心理治療也不能由特定的主題來界定,比如禪修靜坐、超常意識或靈性危機(雖然這些是最顯而易見的主題)。超個人理論不只是這些特定的觀點,而是從廣泛的心理靈性視野來說明人生的歷程。
不斷修改的理論地圖
超個人理論並不是一種統合一致、界限分明、條理清楚的取向,這個領域才剛興起,具有許多不同的構想和綜合理論,包括許多尚未開發的範疇。還有一點很重要,超個人理論就像所有理論一樣,只是現實經驗的組織方法,並不是現實本身。柯季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在多年前痛切地說:「地圖不是真正的領域。」他還說:「地圖不能代表整個領域。」我們必須牢記,不管理論地圖再怎麼詳細,還是會遺漏一些東西。柯季布斯基的第三句話說:「地圖需要不斷修改。」提醒我們了解地圖的本質:地圖需要隨著知識的進步不斷重新評估和校正。超個人心理學就像人類努力的任何領域一樣,一直是「不斷進步的工作」。
超個人心理學的歷史演變
超個人心理學雖然仍在草創階段,但還是有其歷史發展。這個領域剛開始時,前二十年的文章大多著重於人類經驗的「極致」。《超個人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第一期的宣言中,有一段話可以說明這一點:
《超個人心理學期刊》出版的理論和實務研究、獨創的貢獻、經驗性文章、論文和課題,包括下列主題:超越性需求、終極價值、合一意識、高峰經驗、狂喜和神秘經驗、存有價值、本體、至樂、敬畏、驚歎、自我實現、終極意義、自我的超越、靈性、日常生活的神聖化、合一、宇宙性覺察、宇宙的劇本、個人和所有物種的協調、最大的人際相會、超越的現象﹔最大的感官知覺、反應和表達﹔以及所有相關的概念、經驗和活動。
這種說法在今日似乎顯得有點好笑,因為強調至樂、狂喜、宇宙性合一等等內容時,苦難、痛苦、傷害、精神病、戰爭、貪婪算什麼呢?日常生活又算什麼呢?可是,我們必須了解超個人心理學在一九六○年代末期興起的背景,當時的氛圍瀰漫著極樂、驚歎和敬畏,社會出現革命性的劇變,似乎在街頭轉角處就能出現開悟。雖然超個人心理學被批評為脫離現實,只狹隘地注重人類生活的極致,但這個階段確實提供了必要的歷史目標,使原本被心理學模式忽略或病態化的人類經驗受到關注(比如佛洛伊德輕看神祕經驗,視之為退化成子宮裡有如沉浸在海洋裡的合一經驗)。
超個人心理學注意這些經驗,跳出傳統科學、唯物 論、笛卡兒的世界觀,而產生重大的典範轉移,轉向更 全面、更靈性的遠景,並強調靈性的追求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動機。探索神聖的部分,不論是稱為上帝、大梵(Brahman)、佛性、實相、終極存有、真理、神聖的愛,或是別的名稱,都是所有歷史階段和文化的重要啟示與力量,卻被傳統心理學完全忽視。超個人心理學把這個核心的推動力放到心理學舞台的中央,不再加以忽 視或棄置於邊緣。(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區分宗教和靈性的不同。宗教是有組織的完善結構,有些人從中找到重大的意義,有些人則無法從中得到意義﹔靈性則是靈 魂自由地追尋神聖性,通常不會依附於傳統的宗教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