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卻更困惑?
剛過完四十歲生日的L先生,陷入中年焦慮。他每天像機器一樣工作,但在工作上卻沒什麼特別成就,對未來也毫無規劃,他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很失望,卻忍不住和朋友比較,比誰的職位高?誰的薪水多?聽到朋友在科技業「錢」途一片光明;在聚餐時,炫耀自己送孩子出國留學……他就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
好像所有人都比自己成功,比自己有錢。他的焦慮感越來越嚴重,不只是對金錢擔憂,對未來也很徬徨,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走,他就像十幾歲時一樣迷惘。
十多歲是作夢的年紀,二、三十歲是追夢的時期。回頭看年輕時的自己,無論是十歲、二十歲、三十歲,那時的我們,即使對未來迷惘,卻還是充滿熱情勇往直衝,這就是青春。
就像高中時會嚮往大學生活,二、三十歲時也會認為步入中年後,那些迷惘的問題就會有所改變。我們在心中描繪著未來的自己,想要變得更加成熟幹練。我們以為十幾歲時播下的種子,經過努力耕耘後,四十歲應該是「收成」的年紀,生活各方面也會趨於穩定。
然而,許多人到了四十歲後,卻還是如同年輕時一樣迷惘。「我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了嗎?」、「這條路是對的嗎?」、「未來人生的路該怎麼走?」種種不安的思緒在心裡蔓延,徬徨的心情和年輕時並無兩異。
為什麼心智並沒有隨著年紀增長變得更成熟?為什麼步入中年後,依然如此迷惘?如果你以為別人都很好,只有自己有這種困惑,那就錯了。
J小姐今年四十二歲,是一位家庭主婦。先生工作穩定,兒子也很懂事。擁有一個幸福家庭的她,在任何人眼裡看來,都是人生勝利組。但最近她卻經常陷入低潮,於是來找我諮商。步入四十歲後,她心中長期壓抑的鬱悶爆發了。先生和兒子不了解她的心情,事實上,就連她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
經過諮商,她才赫然發現過去從未察覺的問題。原來,兒時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傷害、產後未被正視的憂鬱︙︙讓她內心深處傷痕累累。但一直以來,她卻只能忍耐,回想那過程,她替無法放聲大哭的自己感到悲哀。
我安慰她,並告訴她,即使是現在才來,也幸好她來了。
對那些未曾擁有過童年歡樂回憶的人來說,即使到了六、七十歲,童年時心裡所受的傷也需要被療癒。四十歲的上班族S先生,覺得自己年紀都這麼大了,不但找不到未來的方向,甚至還在煩惱到底該不該離職?打從心底無法接納這樣的自己。一開始接受心理諮商時,他甚至覺得這是件很丟臉的事。
S先生的父親是一位嚴父,對兒子要求甚高。過去,無論是婚姻還是工作,他全都依循父親的意思,卻一點也不曾感到幸福。他認為自己終其一生,都是為了迎合父親而活,如同行屍走肉。一想到未來一輩子都得這麼過,便讓他難受得快要窒息。然而,就算貿然離開目前待的IT產業,心裡也沒有任何想要追尋的夢想,父親替他鋪好的路,似乎也是最適合他的。
他心中有個缺憾,總覺得自己的夢想被剝奪了。青春期時不曾叛逆過的他,步入中年後開始出現反抗心態,心裡有一股莫名的委屈。
漸漸的他發現,讓他痛苦的並不是對未來的迷惘,而是和父親之間的心結;他的壓力不是因為繁忙的工作,是因為一直有種被(父親)監督的感覺。於是,他決定鼓起勇氣,帶父親一起走進諮商室。他的父親也很想知道,兒子究竟是怎麼了?
無論對他,還是對他的父親來說,這都是一段艱辛的過程。要解開彼此長久以來的心結,問題在於是否能互相理解。從來沒有敞開心扉互訴心事的父子,第一次試圖走進對方的心裡。當他們願意放下自己,全然傾聽對方的心裡話後,彼此才終於相視而笑。
過去兒子因為年紀小,心智發展尚未成熟,自然無法理解父親的心情。而當時的父親承襲了上一輩的管教方式,再加上忙於工作為生活奔波,根本也無暇顧及兒子的感受。在諮商時,兒子小心翼翼地說出過去父親對他造成的傷害,父親那些「我都是為了你好」的話語,就像一把匕首插在他的心頭,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痕。
起初,父親聽到兒子說這些話時,會急忙想為自己辯解。我鼓勵父親先聽兒子好好把話說完,談話才得以順利繼續進行。當彼此願意用心聆聽對方時,奇蹟也發生了。
父親聽完兒子的話後,眼眶裡盈滿了淚水,他緊握著兒子顫抖的手,兒子也終於卸下
了原本不安的情緒,看著父親。
經過這次晤談後,父子倆漸漸打開心房,學習同理對方的感受,父親開始了解兒子的痛苦,兒子也能理解父親當時的心情。如果能像這樣解開和父母長久以來的心結,四十歲的人生就能活出不一樣的色彩。四十歲時若感受到挫折、迷惘,有可能是原生家庭過往的影響。如果你也像S先生一樣,總是試圖迎合父母的期望,做不到就認為自己不夠好,甚至陷入自責,試著坐下來和父母好好聊聊。
在和父母聊這些事之前,要記得先表達謝意,感謝並認同他們過去的付出,接著再向父母說出自己內心的痛苦。假如和父母關係非常惡劣,建議最好先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讓自己的傷痛能平復後,再試著和父母和解,否則很有可能會弄巧成拙,反而破壞彼此的關係。如果父母已經過世,也可以找另一半或摯友傾訴,透過談心的方式,療癒內心不為人知的傷痛。尋求諮商協助的大多數都是中年人,大家帶著各自的煩惱前來,有親子關係、父母相處等,但問題最終還是回歸到自我的課題。過去從不曾好好面對的內在陰影,猶如長期累積的「未爆彈」,步入中年後才逐一引爆。
當我們願意勇敢面對時,時間永遠不嫌晚。重新去理解認識自己,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將會是扭轉人生的重要契機。
四十歲是人生的「第二次青春期」,這時期的轉變不是身體上的轉變,而是內心的轉變。過程中,一樣會感到不安。不要抗拒心中的困惑,迷惘並不丟臉,步入中年後,如果對一切事情「無感」,才是最危險的。
在《歡悅的智慧》這本書中,作者尼采曾說過:「極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後解放者,唯有此種痛苦,才能迫使我們大徹大悟。」有人會不斷檢視內心的問題,努力尋求解決方法;但也有人習慣逃避負面情緒,試圖壓抑內心感受。然而,越是刻意壓抑不敢面對,就越無法提升心智成長。年齡增加並不代表心智會跟著成熟,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即使上了年紀,心智卻還是一樣不成熟,舉動傲慢無禮,或是沒由來的情緒失控。其實,他們心裡也很痛苦,因為從來沒有正視過內心的傷痛,才會藉由發脾氣或責怪別人的方式來轉移。不過,如果總是以這種方式逃避,最後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不幸。
不願意勇敢面對內心的痛苦,才是最大的問題,不是逃避不去面對,痛苦就會消失。人活在這世上,必須要永遠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在。如果沒有好好正視過去的傷痛,那些傷痛會不斷地折磨著我們。人們在安慰別人時,總會說:「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吧!」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傷口如果沒有好好治療,並不會就此消失。即使時間會淡化,但傷痛還是存在,倘若放任不管,很可能會產生更多後遺症。
與其勸別人快點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倒不如換個說法:「痛苦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勇敢地去面對吧!」
治療心傷最好的方式,就是勇敢地檢視傷口。如果沒有好好治癒傷痛,時間久了,像堆積已久的灰塵一樣,反而更難處理。甚至成為讓人生重摔一跤的苔蘚,或是誘發如經常性反覆頭痛等生理上的病症,帶著這些後遺症,會讓人生無法自在而活。因此,刻意遺忘絕對不是一種好方法。
療癒內心傷痛的方式,就是好好檢視自己的內心,找到那些讓心糾結和隱隱作痛的問題來源,並逐一移除掉。這可以說是一項耗時漫長且艱難的心理創傷手術。
那些過去未曾被正視的傷痛記憶,無意識地儲存在心裡越積越多。無關乎年紀,都必須好好檢視。
或許你可能會覺得:「都過去那麼久了,現在回頭看這些有什麼用?年紀都這麼了,不也都這樣走過來……」但就算到了八、九十歲,無論年紀多大,都需要這麼做。
四十歲的我們,人生還有許多時間,此時是最美的年紀,很多事才正要開始。
剛過完四十歲生日的L先生,陷入中年焦慮。他每天像機器一樣工作,但在工作上卻沒什麼特別成就,對未來也毫無規劃,他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很失望,卻忍不住和朋友比較,比誰的職位高?誰的薪水多?聽到朋友在科技業「錢」途一片光明;在聚餐時,炫耀自己送孩子出國留學……他就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
好像所有人都比自己成功,比自己有錢。他的焦慮感越來越嚴重,不只是對金錢擔憂,對未來也很徬徨,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走,他就像十幾歲時一樣迷惘。
十多歲是作夢的年紀,二、三十歲是追夢的時期。回頭看年輕時的自己,無論是十歲、二十歲、三十歲,那時的我們,即使對未來迷惘,卻還是充滿熱情勇往直衝,這就是青春。
就像高中時會嚮往大學生活,二、三十歲時也會認為步入中年後,那些迷惘的問題就會有所改變。我們在心中描繪著未來的自己,想要變得更加成熟幹練。我們以為十幾歲時播下的種子,經過努力耕耘後,四十歲應該是「收成」的年紀,生活各方面也會趨於穩定。
然而,許多人到了四十歲後,卻還是如同年輕時一樣迷惘。「我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了嗎?」、「這條路是對的嗎?」、「未來人生的路該怎麼走?」種種不安的思緒在心裡蔓延,徬徨的心情和年輕時並無兩異。
為什麼心智並沒有隨著年紀增長變得更成熟?為什麼步入中年後,依然如此迷惘?如果你以為別人都很好,只有自己有這種困惑,那就錯了。
J小姐今年四十二歲,是一位家庭主婦。先生工作穩定,兒子也很懂事。擁有一個幸福家庭的她,在任何人眼裡看來,都是人生勝利組。但最近她卻經常陷入低潮,於是來找我諮商。步入四十歲後,她心中長期壓抑的鬱悶爆發了。先生和兒子不了解她的心情,事實上,就連她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
經過諮商,她才赫然發現過去從未察覺的問題。原來,兒時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傷害、產後未被正視的憂鬱︙︙讓她內心深處傷痕累累。但一直以來,她卻只能忍耐,回想那過程,她替無法放聲大哭的自己感到悲哀。
我安慰她,並告訴她,即使是現在才來,也幸好她來了。
對那些未曾擁有過童年歡樂回憶的人來說,即使到了六、七十歲,童年時心裡所受的傷也需要被療癒。四十歲的上班族S先生,覺得自己年紀都這麼大了,不但找不到未來的方向,甚至還在煩惱到底該不該離職?打從心底無法接納這樣的自己。一開始接受心理諮商時,他甚至覺得這是件很丟臉的事。
S先生的父親是一位嚴父,對兒子要求甚高。過去,無論是婚姻還是工作,他全都依循父親的意思,卻一點也不曾感到幸福。他認為自己終其一生,都是為了迎合父親而活,如同行屍走肉。一想到未來一輩子都得這麼過,便讓他難受得快要窒息。然而,就算貿然離開目前待的IT產業,心裡也沒有任何想要追尋的夢想,父親替他鋪好的路,似乎也是最適合他的。
他心中有個缺憾,總覺得自己的夢想被剝奪了。青春期時不曾叛逆過的他,步入中年後開始出現反抗心態,心裡有一股莫名的委屈。
漸漸的他發現,讓他痛苦的並不是對未來的迷惘,而是和父親之間的心結;他的壓力不是因為繁忙的工作,是因為一直有種被(父親)監督的感覺。於是,他決定鼓起勇氣,帶父親一起走進諮商室。他的父親也很想知道,兒子究竟是怎麼了?
無論對他,還是對他的父親來說,這都是一段艱辛的過程。要解開彼此長久以來的心結,問題在於是否能互相理解。從來沒有敞開心扉互訴心事的父子,第一次試圖走進對方的心裡。當他們願意放下自己,全然傾聽對方的心裡話後,彼此才終於相視而笑。
過去兒子因為年紀小,心智發展尚未成熟,自然無法理解父親的心情。而當時的父親承襲了上一輩的管教方式,再加上忙於工作為生活奔波,根本也無暇顧及兒子的感受。在諮商時,兒子小心翼翼地說出過去父親對他造成的傷害,父親那些「我都是為了你好」的話語,就像一把匕首插在他的心頭,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痕。
起初,父親聽到兒子說這些話時,會急忙想為自己辯解。我鼓勵父親先聽兒子好好把話說完,談話才得以順利繼續進行。當彼此願意用心聆聽對方時,奇蹟也發生了。
父親聽完兒子的話後,眼眶裡盈滿了淚水,他緊握著兒子顫抖的手,兒子也終於卸下
了原本不安的情緒,看著父親。
經過這次晤談後,父子倆漸漸打開心房,學習同理對方的感受,父親開始了解兒子的痛苦,兒子也能理解父親當時的心情。如果能像這樣解開和父母長久以來的心結,四十歲的人生就能活出不一樣的色彩。四十歲時若感受到挫折、迷惘,有可能是原生家庭過往的影響。如果你也像S先生一樣,總是試圖迎合父母的期望,做不到就認為自己不夠好,甚至陷入自責,試著坐下來和父母好好聊聊。
在和父母聊這些事之前,要記得先表達謝意,感謝並認同他們過去的付出,接著再向父母說出自己內心的痛苦。假如和父母關係非常惡劣,建議最好先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讓自己的傷痛能平復後,再試著和父母和解,否則很有可能會弄巧成拙,反而破壞彼此的關係。如果父母已經過世,也可以找另一半或摯友傾訴,透過談心的方式,療癒內心不為人知的傷痛。尋求諮商協助的大多數都是中年人,大家帶著各自的煩惱前來,有親子關係、父母相處等,但問題最終還是回歸到自我的課題。過去從不曾好好面對的內在陰影,猶如長期累積的「未爆彈」,步入中年後才逐一引爆。
當我們願意勇敢面對時,時間永遠不嫌晚。重新去理解認識自己,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將會是扭轉人生的重要契機。
四十歲是人生的「第二次青春期」,這時期的轉變不是身體上的轉變,而是內心的轉變。過程中,一樣會感到不安。不要抗拒心中的困惑,迷惘並不丟臉,步入中年後,如果對一切事情「無感」,才是最危險的。
在《歡悅的智慧》這本書中,作者尼采曾說過:「極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後解放者,唯有此種痛苦,才能迫使我們大徹大悟。」有人會不斷檢視內心的問題,努力尋求解決方法;但也有人習慣逃避負面情緒,試圖壓抑內心感受。然而,越是刻意壓抑不敢面對,就越無法提升心智成長。年齡增加並不代表心智會跟著成熟,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即使上了年紀,心智卻還是一樣不成熟,舉動傲慢無禮,或是沒由來的情緒失控。其實,他們心裡也很痛苦,因為從來沒有正視過內心的傷痛,才會藉由發脾氣或責怪別人的方式來轉移。不過,如果總是以這種方式逃避,最後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不幸。
不願意勇敢面對內心的痛苦,才是最大的問題,不是逃避不去面對,痛苦就會消失。人活在這世上,必須要永遠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在。如果沒有好好正視過去的傷痛,那些傷痛會不斷地折磨著我們。人們在安慰別人時,總會說:「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吧!」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傷口如果沒有好好治療,並不會就此消失。即使時間會淡化,但傷痛還是存在,倘若放任不管,很可能會產生更多後遺症。
與其勸別人快點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倒不如換個說法:「痛苦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勇敢地去面對吧!」
治療心傷最好的方式,就是勇敢地檢視傷口。如果沒有好好治癒傷痛,時間久了,像堆積已久的灰塵一樣,反而更難處理。甚至成為讓人生重摔一跤的苔蘚,或是誘發如經常性反覆頭痛等生理上的病症,帶著這些後遺症,會讓人生無法自在而活。因此,刻意遺忘絕對不是一種好方法。
療癒內心傷痛的方式,就是好好檢視自己的內心,找到那些讓心糾結和隱隱作痛的問題來源,並逐一移除掉。這可以說是一項耗時漫長且艱難的心理創傷手術。
那些過去未曾被正視的傷痛記憶,無意識地儲存在心裡越積越多。無關乎年紀,都必須好好檢視。
或許你可能會覺得:「都過去那麼久了,現在回頭看這些有什麼用?年紀都這麼了,不也都這樣走過來……」但就算到了八、九十歲,無論年紀多大,都需要這麼做。
四十歲的我們,人生還有許多時間,此時是最美的年紀,很多事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