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4 現實這麼痛苦,可以待在美好的虛擬世界裡嗎?

如果虛擬情境很美好,現實世界很痛苦,該怎麼辦?維持最低限度的飲食睡眠,其餘的時間心力,都花在各式各樣的虛擬實境或遊戲大作裡,這樣不可以嗎?
先設想看看一個哲學上的思想實驗:有家科技公司發明出一臺機器,能夠提供大腦一切你想要的認知、經驗或記憶,甚至成為任何你想扮演的角色,無論是超級英雄或滅世反派都行。這一切都是虛擬的,但可以完全按你的意思來設計,而且公司保證你的肉體會長命百歲。現在你抽中了試用資格,但一旦進入,就得一輩子待在虛擬實境裡,直至死亡。如果你在現實生活本來就不快樂,會選擇進入機器幻化的虛擬世界嗎?
就我自己調查,大家的選擇會因為世代而有所差異。40歲以上的人,幾乎都會為現實辯護,覺得再痛苦也應該撐下去,而非逃離;而20歲以下的人,有半數會理所當然地選擇虛擬世界,不知道有什麼堅持待在現實生活中的理由。單純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裡會出現快樂、痛苦如何比較,也有虛擬、現實誰好誰壞的論辯。但我認為,這主要是一種認知上的根本轉移,雙方的直覺完全相反:一邊覺得現實本就應該優先,一邊不懂現實為何可以優先。
這其中發生了什麼事?用最簡單的方式講:對20歲以下的人來說,由於網路社群與各式線上遊戲的興盛,他們會覺得這些帶有情感依附的虛擬實境,本來就是生活中的組成要素之一;但對40歲以上的人而言,這種虛擬實境並非自身成長過程當中的要素,所以他們會覺得可有可無。

【思考工具箱:依附關係理論】
人類有和他人建立情感連結的需求,這種情感依附不僅可以分類,還可能會影響一生。有研究指出,在安全型依附下,幼兒能接受母親的暫時離開,就算哭鬧,只要母親回來安慰,很快便能平靜下來;但在矛盾型依附下,幼兒明明想要有人安撫,母親回來後卻常常哭鬧更甚;至於迴避型,則是傾向排斥情感連結,表現為內向或孤僻;混亂型則是反覆無常、時好時壞,讓母親窮於應對。
有些學者主張,小時候與照護者的依附模式,會直接決定到長大後的伴侶關係,換句話說,人會根據自己所屬的依附類型來對待自己的另一半。

【大標】當機器玩伴開始出現
社會學家特克(Sherry Turkle)專門研究人類幼兒與機器玩伴的互動,她發現:當幼童對機器玩伴(如Aibo機器狗)有著情感依附時,會出現成人不太可能有的認知。這裡必須先解釋情感依附,比較明顯的例子之一,是小鴨子剛出生時,會認第一個在動的東西為母親,並向其尋求食物與安全感。這狀況也普遍出現在靈長類身上,對人類而言,整個兒童期都需要情感依附對象。也因為如此,當幼童缺乏父母關愛或同儕互動時,常常會創造出一個想像朋友,或天天抓著毯子、玩偶不放,以做為情感依附的替代物。
對較年長的世代而言,就算當初自己對玩偶或毯子有情感依附,長大後就會充分意識到,自己雖然對它有感情,但終究不可能取代真人。機器則從來不可能是情感依附的對象,因為當時的技術還遠遠沒有成熟,無法達到與人充分互動的程度。但對年輕世代而言,機器玩伴已經可以高度模仿真人互動,進而延伸出情感依附的功能。
特克指出,最令人訝異的狀況是,當互動過程不如預期時,幼童居然懂得把機器玩伴給關掉。試想,你曾聽過有人要把父母、把朋友給關掉嗎?在機器玩伴出現以前,這事根本不會發生,不是想過但不會去做,而是連想都不曾去想。例如媽媽跟小孩子說:「你果汁喝太多了,這樣等等不能再吃蛋糕,否則晚餐又吃不下。」小孩則生氣地表示:「媽媽妳走開,妳走開,不然我要打妳喔!」媽媽則回應:「好,我走開,你自己回家吧。」
當小孩子發現媽媽準備要翻臉了,就可能會做出妥協、撒嬌甚至無視,但至少不會認為我只要「把媽媽關掉」,然後一切就沒事了,他們會意識到後果。於是為了維持良好的情感依附,小孩子得開始學習平衡自己與他人的需求,這也是早期社交技能的萌芽方式。

【如果情感連結有開關】
但是,當幼童視機器玩伴為情感依附的對象時,他們開始意識到:情感連結變成是可以隨意開關的,而非需要付出心力維持的。一遇到壓力就關閉電源、終止互動,這很有可能會造成後續人際關係的發展障礙,比方說理所當然地對訊息已讀不回。
因此,特克極力反對用機器玩伴來取代人類教養,她的主張是,幼童從父母那裡得到的關愛太薄弱,才不得不選擇機器玩伴。這其實是想像朋友的現代版,只是玩偶變成了擬人機器。有趣的是,她原本以為大部分人都會同意這點,直到一個令她震驚的提問出現,一位年輕記者問:「妳這種論點,難道不是在剝奪機器人成真的權利嗎?」
特克不是哲學家,她沒花力氣去處理真實、虛擬的問題,更沒去思考「成真的權利」有沒有可能存在,但從情感連結的角度看,我們確實觀察到一種認知的轉移過程。原先技術還不成熟時,我們問的是:「機器能夠模仿人類到何種程度?」當技術開始成熟時,我們的探問則變成:「機器能夠取代人類到什麼地步?」而當技術成熟了一整個世代,使得青少年對科技產生情感依附時,他們開始問:「機器多大程度有成真的權利?」
情感連結的對象,使得人們希望它具備真實性,至少不能完全虛假。這並不難理解,想像一個小時候很喜愛、伴你渡過難關的布偶或玩具,你會希望它有某種不可取代的獨特性,而非棄之如敝屣。進一步來說,由於擬人技術的成熟,加上有情感依附的功能,機器人不僅開始有了獨立地位,而且漸漸被冠上了真實性。也就是說,情感依附會帶來強烈的真實感,就像有很強宗教情懷的人,也會覺得自己信奉的神衹完全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與虛擬世界之間的距離】
如今,又一個足以情感依附的科技產品出現了,它的名字叫作虛擬實境,這次它要取代的不僅是現實中的某人某物,而是盡可能地取代整個世界。我們可以合理推想: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跟虛擬實境的角色或事物,產生極強的情感連結,他會不會想要讓虛擬實境的一切都具備真實性呢?或者賦予它們無可取代的地位呢?
也因為如此,能不能一直待在虛擬世界裡,不單純是個自由選擇,更是攸關情感連結的問題,或者說重點在於科技趨勢如何改變人們的直覺認知。儘管現階段我們還不能確定虛擬實境或各式各樣的遊戲角色,多大程度替代了情感依附的功能,但這應該是合理且可預期的發展。也許未來,當虛擬情境的互動技術越成熟、越早開始影響更多人,選擇待在美好虛擬世界的比例便會急遽上升,只要它足以成為情感依附的對象。
甚至在不遠的將來,會開始有人問:你們這不是在剝奪虛擬角色成真的權利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