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離開了主流的生活

  琪琪三十一歲那年如願成了一個小男孩的母親。在她的規劃裡,三十歲是一個女性相對成熟的年紀,這時職場地位建立了一定的基礎,同時也有了一些積蓄可以撫養孩子,不論是在心理上還是經濟上,都到了一個穩定、有餘裕的階段──這和她丈夫的想法不謀而合,小孩的到來,是夫妻倆意料之中的欣喜。
  剛懷孕時,她就半開玩笑半警告式地對丈夫說:「你可別讓我到時候『喪偶式育兒』。」
  她記得當時得到丈夫拍胸脯堅定回答:「我肯定全力以赴!」
  懷孕期間,她追蹤了好幾個兒科醫生的社交媒體帳號。奶粉、衣服、嬰兒推車……每一項她都向身邊已經當媽媽的朋友請教經驗,做了詳細的功課,並在反覆比較價格後,才從購物網站一一下單,或是去商場仔細挑選。
  由於丈夫那段時間工作忙碌,常常需要出差,這些事情她都是靠自己和母親的協助,像一隻將要冬眠的松鼠,把松果一顆接著一顆搬回家一樣,完成了所有嬰兒用品的採買工作。第一次做媽媽,她做好萬全的準備,除了必需品之外,還特地買了全套家庭育兒書,一邊閱讀一邊劃重點,再貼上不同顏色的標籤。潛意識裡,她希望自己是一個全能的知識型媽媽,對小寶寶的所有狀況都能瞭若指掌。她期待自己可以變成一個有求必應的「哺乳動物」,像電視裡那樣,一手抱孩子一手敲電腦,而丈夫也能搖身一變成為超級奶爸,共同有條不紊地照料嬰兒。
  現實很快告訴她,育兒是一個龐大又複雜的工程,而且很多時候,意想不到的限制和變數更讓她無能為力。由於分娩時過於用力,她腰部下方和尾椎附近劇烈疼痛,兒子出生後,這種疼痛感不分白天黑夜地折磨著她,剛生產完的半個月她幾乎不能坐在椅子上,坐下不超過兩分鐘,就疼到馬上從椅子上彈起來。她第一次深刻體會到何謂「如坐針氈」,她一整天大部分時候都只能側躺在床上,翻身也需要小心翼翼。幸好,有月嫂幫忙把孩子抱來餵奶,她一邊學著熟悉這份全新的工作,一邊努力克服生理上的疼痛,讓自己盡快調整好狀態,全力以赴地迎向自己新的工作、新的責任。
  直到大約三週之後,腰部和尾椎的鑽心疼痛感才慢慢緩解。她終於能夠安穩地坐在椅子上,靠著椅背,從容地把她的小人兒抱在懷裡,低下頭看著那飽滿的、還沒有褪去黃疸的小臉蛋:細細長長的睫毛,用力吮吸著的小嘴,喝飽後輕輕呼吸的樣子……那一刻,身邊的一切,連帶著她自己,都彷彿散發出一層雋永、寧靜的光暈。
  與此同時,琪琪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裡不再有黑白灰色的套裝、尖頭高跟鞋、精緻妝容,忙碌穿梭於商辦大樓和擁擠的捷運;取而代之的是嬰兒身上的奶香味,她還要接受和適應各種難以言喻的生理變化──鬆弛的肚皮,一條又一條深深淺淺、難以褪去的妊娠紋,持續隱隱作痛的尾椎骨,打噴嚏稍用力時的漏尿……從來沒有人告訴她,分娩之後的身體會經歷如此損耗,劇烈的程度簡直堪比一棟建築被推倒重建。或許正是這種被打掉重練的體驗,讓她更能感受到嬰兒和自己之間的深度連結──她是他的全部。
  她在坐月子期間閱讀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至今還記得書中的一段內容:「在好幾個月裡,母親在他的生命中扮演著幾乎唯一的角色,可以說他完全要靠她。合作能力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母親是嬰兒接觸的第一個他人,他感興趣的第一個他人,她是孩子通向社會生活的第一道橋梁。」
  這段話給了那時候的琪琪極大的影響,她也想用自己的心力鑄成那第一道橋梁──寶寶每晚醒來兩到三次,她像一個訓練有素的士兵,聽到一點輕微的聲響,立刻坐起,熟練地餵奶、拍嗝、換尿布、哄睡,再輕輕放下。深夜裡的兒子彷彿是個來到人間尋覓食物和安慰的小精靈,他和她之間全憑眼神的默契和簡單的「嗯嗯、啊啊、哼哼」來完成溝通,她是唯一可以帶給他滿足和愛的人類。
  由於夫妻雙方的父母都在工作,還沒有到退休的年紀,沒辦法像很多城市裡的三代同堂之家幫忙照看孩子,月嫂走後,產假中的琪琪決定挑戰獨自帶孩子。她是和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她的一天二十四小時被劃分成很多小塊,幾乎每時每刻都圍繞著兒子的吃喝拉撒轉,瑣碎而漫長;可有時候時間又好像過得特別快,還來不及看幾頁書,和朋友聊聊天,一天就倏忽一下溜走。
  她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終於辨認清楚嬰兒不同哭聲的含義。只要哭聲響起,無論是在白天還是黑天,腦子裡的警報聲就嗡地一聲響起來,她馬上用幾秒鐘的時間判斷接下來是餵奶、換尿布,還是陪玩逗樂,確保孩子的一切順暢進行。面對嬰兒的哭聲,她本來計畫採取育兒書上的做法,但後來意識到,那樣做似乎讓自己脫離了母性本能:
  育兒書上說,聽到寶寶哭了不用馬上抱起來,不然以後寶寶一有需求就要被滿足,會很任性。但對新手媽媽來說這並不容易,只有先滿足寶寶,摸清楚脾氣和作息後,才能稍微放鬆一些,不然總是會想,是不是錯過了什麼。等他下次再哭起來,又會懷疑是不是因為自己(之前)疏忽了什麼,所以他又鬧了。哭是寶寶唯一的表達方式,再說這麼小的孩子哭總是有理由的。我有一次狠下心,讓他在房間裡哭了半小時,結果他一點都沒有要停(的意思),反而愈哭愈響,我後來還是忍不住進去抱了起來……
  儘管先前翻了很多育兒書籍,在具體的實踐中,琪琪還是決定尊重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意願。她發現,如果堅持完全照著書本養,只會徒增自己的焦慮,「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不是嗎?」在經過和小孩日夜「交戰」後,她終於從他不同時間、不同音量的哭聲中,獲取一套解讀嬰兒的專屬密碼,這讓琪琪極富成就感和信心。然而,做母親的感受遠遠比純粹的喜悅和滿足要複雜得多。琪琪的丈夫工作忙碌,經常出差,一個月裡在家的時間大概只有四、五天。面對時常不在家的孩子爸爸,她除了接受,別無他法。
  孩子出生以後,她好像和外界失去了一些連結,孩子永遠是阻攔她出門的必要且首要理由。起初,同事、朋友們紛紛來探望她,和她分享生命中的喜悅。很快,大家又回到各自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裡,似乎只有她,看起來是將人生向前推進了很大一步,可又彷彿被一股神秘力量拖到一個牆角,杵在邊緣地帶,動彈不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