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電影著迷的作家
在日本和華語世界,對張愛玲的研究大多是關於她的小說,小說和散文以外的作品的研究則很少,本書討論的電影劇本就是其中之一。
在二十世紀初,許多作家對「電影」這種還處於起步階段的現代藝術形式非常著迷。比如說:有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一八八三-一九二四)、魯迅和郁達夫(一八九六-一九四五)。日本作家志賀直哉(一八八三-一九七一)經常去電影院,年輕時的谷崎潤一郎(一八八六-一九六五)和川端康成(一八九九-一九七二)也熱愛電影,甚至參與過電影製作。
張愛玲出生於中國電影業的發祥地上海。她也是一個狂熱的電影觀眾,從小就對好萊塢電影特別著迷,在真正開始小說家的生涯之前,她也寫過影評。一九四○年代末,她開始寫電影劇本,移居美國後,除了寫小說,還繼續為香港電影公司寫了不少電影劇本。正如陳子善教授所說:「在二十世紀中國作家中,像張愛玲這樣自小到大一直為電影著迷的,恐怕不作第二人想」。
一九六八年,張愛玲接受採訪時說:「電影是最完全的藝術表達方式,更有影響力,更能浸入境界,從四面八方包圍。小說還不如電影能在當時使人進入忘我。自己也喜歡看電影」。從張愛玲弟弟的回憶和其他資料中可以看出,無論時間和地點如何變化,電影與文學都是張愛玲持續關注的對象。然而,除了影評和一些散文之外,張愛玲幾乎沒有留下其他關於電影的文字,張愛玲與電影的關係也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只有宋淇很早就指出電影劇本在張愛玲研究中的重要性。早在一九八七年,他就寫道:「不管國語片本身價值如何,至少張愛玲在美國最初幾年中先後寫了不只十個電影劇本(具體數字待考),不能說她在寫作上減產。歐美第一流的嚴肅小說家和學者常用筆名寫偵探或間謀小說,為好萊塢編劇者也比比皆是。張愛玲這樣做無可厚非。何況她早年寫過影評,在上海時編過劇本,和電影有深切的淵源。這一點應該提出,作為更深入研究張愛玲者的資料」。
傅葆石教授於一九九九年指出:「Unlike her literary texts, which have spawned a spate of impressive research sincethe 1980s, Chang’s film works remain little known in academia. This oversight is rather odd given Chang’s lifelong passion for motion pictures and its obvious influence on her literary imagination.(自一九八○年代起,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引發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但與之不同的是,張愛玲的電影作品在學術界仍然鮮為人知。考慮到張愛玲一生對電影的熱情以及電影對她的文學想像力的明顯影響,這種疏忽是相當奇怪的)」。傅葆石教授在二○○八年也寫道:「與她的文學作品相反,張愛玲的電影沒有引起太多『張迷』的注意,學術界更鮮有評論。這個忽略是不應該的」。李歐梵教授在二○一四年指出:「我認為這個領域仍然值得研究。然而,對《色,戒》的研究卻非常多。外國研究者只對這部電影進行了大量的討論,而不研究其他電影,這趨勢當然有問題」。
當然,與個人創作的文學不同,電影是一種集體創作,它不僅包括劇本,還包括電影公司的政策、製片、演員、設備等等,我們不能像討論「張愛玲的小說」那樣討論「張愛玲的電影」。但是,我們不應該無視張愛玲與電影的密切關係。
張愛玲創作的電影劇本
張愛玲創作的十部電影劇本在上海和香港被拍成電影,現在還存有一些影像資料。也有許多由她寫的劇本和故事大綱,卻沒有被搬上銀幕。她共寫了近二十部電影劇本。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說,張愛玲的電影創作在華語電影中都很突出,她是一個真正的電影編劇。
張愛玲替上海的文華電影公司(以下簡稱文華)寫了《不了情》(一九四七)和《太太萬歲》(一九四七)的劇本。這兩部電影的影像現存,但《不了情》的劇本下落不明,而《太太萬歲》的劇本是近年才發現的。
張愛玲也替香港的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懋)寫了《情場如戰場》(一九五七)、《人財兩得》(一九五七)、《桃花運》(一九五九)、《六月新娘》(一九六○)、《南北一家親》(一九六二)、《小兒女》(一九六三)、《一曲難忘》(一九六四)、《南北喜相逢》(一九六四)、《香閨爭霸戰》(未開拍)、《魂歸離恨天》(未開拍)等劇本。這些影片中有五部現存的影像,所有劇本都保留完好。
張愛玲作為編劇的電影中,只有《太太萬歲》早就為人所知。該片也在日本於一九八五年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電影中心主辦的「電影中心特別放映 中國電影回顧展(一九二二-一九五二)」等放映過。然而其他作品,特別是電懋作品,甚至不為人所知。因為,儘管電懋的影片主要在南洋地區放映,但它們只被當作娛樂消遣電影來消費,放映結束後,觀眾的興趣和電影本身都消失了。
張愛玲去世的一九九五年,在悼念她的一系列文章中,只有鄭樹森教授提到張愛玲創作的電影,將作品分為四類;強烈流露大都會裡,中上階級的視野和生活趣味,情節鋪排和逗笑技巧都受到美國三○年代好萊塢神經喜劇的影響的都市浪漫喜劇(《太太萬歲》、《六月新娘》、《情場如戰場》);以香港勞動階層作對象,深討五○年代香港不同族群間的矛盾和融合,以當時外來移民和本地居民之間的語言隔閡和習慣殊異作喜劇元素,最後以下一代的戀愛和結婚收場的社會喜劇(《南北一家親》、《南北喜相逢》);剖析中年喪偶和再婚的個人困擾,凸顯傳統社會觀念和個人自主意願的矛盾的問題劇(《哀樂中年》、《小兒女》);西方作品的改編(《一曲難忘》、《魂歸離恨天》)。
鄭樹森文中寫道:「張愛玲在電影編劇的成就少有人提及,而她在這些作品中表現的是獨特中產階級視野,至今獨步,是中國電影發展史極為罕見的」
在日本和華語世界,對張愛玲的研究大多是關於她的小說,小說和散文以外的作品的研究則很少,本書討論的電影劇本就是其中之一。
在二十世紀初,許多作家對「電影」這種還處於起步階段的現代藝術形式非常著迷。比如說:有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一八八三-一九二四)、魯迅和郁達夫(一八九六-一九四五)。日本作家志賀直哉(一八八三-一九七一)經常去電影院,年輕時的谷崎潤一郎(一八八六-一九六五)和川端康成(一八九九-一九七二)也熱愛電影,甚至參與過電影製作。
張愛玲出生於中國電影業的發祥地上海。她也是一個狂熱的電影觀眾,從小就對好萊塢電影特別著迷,在真正開始小說家的生涯之前,她也寫過影評。一九四○年代末,她開始寫電影劇本,移居美國後,除了寫小說,還繼續為香港電影公司寫了不少電影劇本。正如陳子善教授所說:「在二十世紀中國作家中,像張愛玲這樣自小到大一直為電影著迷的,恐怕不作第二人想」。
一九六八年,張愛玲接受採訪時說:「電影是最完全的藝術表達方式,更有影響力,更能浸入境界,從四面八方包圍。小說還不如電影能在當時使人進入忘我。自己也喜歡看電影」。從張愛玲弟弟的回憶和其他資料中可以看出,無論時間和地點如何變化,電影與文學都是張愛玲持續關注的對象。然而,除了影評和一些散文之外,張愛玲幾乎沒有留下其他關於電影的文字,張愛玲與電影的關係也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只有宋淇很早就指出電影劇本在張愛玲研究中的重要性。早在一九八七年,他就寫道:「不管國語片本身價值如何,至少張愛玲在美國最初幾年中先後寫了不只十個電影劇本(具體數字待考),不能說她在寫作上減產。歐美第一流的嚴肅小說家和學者常用筆名寫偵探或間謀小說,為好萊塢編劇者也比比皆是。張愛玲這樣做無可厚非。何況她早年寫過影評,在上海時編過劇本,和電影有深切的淵源。這一點應該提出,作為更深入研究張愛玲者的資料」。
傅葆石教授於一九九九年指出:「Unlike her literary texts, which have spawned a spate of impressive research sincethe 1980s, Chang’s film works remain little known in academia. This oversight is rather odd given Chang’s lifelong passion for motion pictures and its obvious influence on her literary imagination.(自一九八○年代起,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引發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但與之不同的是,張愛玲的電影作品在學術界仍然鮮為人知。考慮到張愛玲一生對電影的熱情以及電影對她的文學想像力的明顯影響,這種疏忽是相當奇怪的)」。傅葆石教授在二○○八年也寫道:「與她的文學作品相反,張愛玲的電影沒有引起太多『張迷』的注意,學術界更鮮有評論。這個忽略是不應該的」。李歐梵教授在二○一四年指出:「我認為這個領域仍然值得研究。然而,對《色,戒》的研究卻非常多。外國研究者只對這部電影進行了大量的討論,而不研究其他電影,這趨勢當然有問題」。
當然,與個人創作的文學不同,電影是一種集體創作,它不僅包括劇本,還包括電影公司的政策、製片、演員、設備等等,我們不能像討論「張愛玲的小說」那樣討論「張愛玲的電影」。但是,我們不應該無視張愛玲與電影的密切關係。
張愛玲創作的電影劇本
張愛玲創作的十部電影劇本在上海和香港被拍成電影,現在還存有一些影像資料。也有許多由她寫的劇本和故事大綱,卻沒有被搬上銀幕。她共寫了近二十部電影劇本。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說,張愛玲的電影創作在華語電影中都很突出,她是一個真正的電影編劇。
張愛玲替上海的文華電影公司(以下簡稱文華)寫了《不了情》(一九四七)和《太太萬歲》(一九四七)的劇本。這兩部電影的影像現存,但《不了情》的劇本下落不明,而《太太萬歲》的劇本是近年才發現的。
張愛玲也替香港的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懋)寫了《情場如戰場》(一九五七)、《人財兩得》(一九五七)、《桃花運》(一九五九)、《六月新娘》(一九六○)、《南北一家親》(一九六二)、《小兒女》(一九六三)、《一曲難忘》(一九六四)、《南北喜相逢》(一九六四)、《香閨爭霸戰》(未開拍)、《魂歸離恨天》(未開拍)等劇本。這些影片中有五部現存的影像,所有劇本都保留完好。
張愛玲作為編劇的電影中,只有《太太萬歲》早就為人所知。該片也在日本於一九八五年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電影中心主辦的「電影中心特別放映 中國電影回顧展(一九二二-一九五二)」等放映過。然而其他作品,特別是電懋作品,甚至不為人所知。因為,儘管電懋的影片主要在南洋地區放映,但它們只被當作娛樂消遣電影來消費,放映結束後,觀眾的興趣和電影本身都消失了。
張愛玲去世的一九九五年,在悼念她的一系列文章中,只有鄭樹森教授提到張愛玲創作的電影,將作品分為四類;強烈流露大都會裡,中上階級的視野和生活趣味,情節鋪排和逗笑技巧都受到美國三○年代好萊塢神經喜劇的影響的都市浪漫喜劇(《太太萬歲》、《六月新娘》、《情場如戰場》);以香港勞動階層作對象,深討五○年代香港不同族群間的矛盾和融合,以當時外來移民和本地居民之間的語言隔閡和習慣殊異作喜劇元素,最後以下一代的戀愛和結婚收場的社會喜劇(《南北一家親》、《南北喜相逢》);剖析中年喪偶和再婚的個人困擾,凸顯傳統社會觀念和個人自主意願的矛盾的問題劇(《哀樂中年》、《小兒女》);西方作品的改編(《一曲難忘》、《魂歸離恨天》)。
鄭樹森文中寫道:「張愛玲在電影編劇的成就少有人提及,而她在這些作品中表現的是獨特中產階級視野,至今獨步,是中國電影發展史極為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