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五十歲是人生的盤點期

「人的一生,任重而道遠。」這是德川家康遺訓的開頭。

為什麼人生就像負重遠行呢?那些重物包含了我們生來就被賦予的男女天性,以及時代和地理等環境因素,還有子承父業的期望。而這些都不是我們自願背負的。

除此之外,也有我們甘願背負的包袱。換句話說,我們也會增加自己的負擔。

家康遺訓的下一句是:「慢行莫急。」有些人喜歡在自己人生的包袱中,放入「凡事求快」的執著,家康的這句話是在給予他們建議。

而對於那些不追求物質就無法心安的人,家康的建議則是:「把不便視為尋常的事情,就沒有不足了;欲望來的時候,試著想想自己窮困的時候。」

將「不必忍耐」奉為圭臬的人,家康勸戒他們:「忍耐才是長治久安的基石,憤怒是最大的敵人。」

看重勝利、厭惡失敗的人,家康則警告:「知勝不知敗,終究受其害。」

把推委卸責的處世方法納入人生包袱中的人,家康循循善誘:「責備自己,不要責備他人。」

至於血氣方剛、做事太極端的人,家康給予「過猶不及」的訓示。

我們在人生的路上,不自覺地背上了太多的包袱。不過,一到五十歲,那些曾經視為珍貴重要的健康、安定的收入、朋友,全都會自然消失。也難怪我們對剩下的東西更加執著了。

然而,包袱還是愈少愈好。就算要留下來以備不時之需,到了五十歲的你,也該隱約知道,所謂的「不時」根本就不會來臨。

我留下的包袱,頂多只有:不說別人壞話、不做壞事、永遠誠實、常保歡笑,如此而已,其他的都是我要丟掉的東西。

恰如其分,就好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希望自己五十歲的時候,能過著恰如其分的奢侈生活。可是,當現實不如預期的時候,有些人就會自怨自艾,可惜自怨自艾改變不了什麼。

社會和經濟狀況的變化出乎意料之外,結果不如預期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與其感慨現實不如預期,不如笑嘆自己年輕時想法真的好傻好天真,人生就是無法盡如人意才有趣啊!

怨天尤人是削弱人生的刨刃,不要怨天尤人的人生當然比較好。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現實無法改變,過去我們以為「恰如其分的奢侈」可以辦到,現在最好改變一下那種奢望的內容。

例如,每年出國旅行的夢想,改成每年國內小旅行兩次。

每天零用錢三百元,等於每個月零用錢九千元的夢想,就改成每天兩百元,每個月合計六千元吧。每個月吃一次高級餐廳的夢想,改用四季名產擔待一下,一年就能吃四次了。

用這種方式減少自己的欲望,藉以獲得心靈的平靜,是佛教兩千五百年來的慣用手法。

重點是,我們該如何設想自己接下來的人生規劃?

現狀不如預期就垂頭喪氣的人,最好不要有過多的欲望。欲望愈少,不如預期的話也就不會有太大的打擊。反之,結果出乎預期的話,品嚐起來會更加喜悅。

三餐煮飯,米飯的軟硬都無法隨心掌控了,更何況人生呢?這句話說得真有道理,人生就是這樣才愉快啊!面對意外還能笑著面對的人,就算有再大的夢想變化也不會放在心上。按照佛教的說法,這種人勇於接受諸行無常的變化,並且樂在其中。希望大家都有一顆享受變化的心。

不要瞎猜事物的「反面」

人到了五十歲,大都知道事物有正反兩面了。年輕的時候我們只看正面,相形之下看懂反面更能提升事物的價值,這並不是什麼壞事。

我曾在三十歲的盛夏時節,雙手提著購物袋走到商店的停車場,大約走了五分鐘。然後頂著汗水淋漓的光頭,坐在停車場裡的椅子上休息一下,喝著從自動販賣機買來的冷飲。

這時有一對五十多歲的夫妻,也提了許多物品進來。溫柔的丈夫買了兩人份的冷飲,他把冷飲遞給妻子之後,坐在椅子上說:「這家商店真是夠了,在店裡賺我們的錢還不夠,連外面都要擺一臺自動販賣機繼續賺。」

我認為店家是顧慮到客人,才擺放一臺自動販賣機。聽了那位丈夫的話,我在驚訝之餘也受到很大的衝擊。

或許就如他所說的,商家真的有這樣的意圖吧。但是抱著這種批判性的思維,凡事只看不好的一面,想必他們的夫妻關係和日常生活會變得很辛苦。

凡事只看負面的人,自以為瞭解真相,不會受到欺騙。他們以為自己特別高尚,跟樂觀的笨蛋不同。當他們受到親切對待的時候,也會懷疑對方的意圖,而忽略對方的善舉。然後,遇到難以接受的事情,就會搬出陰謀論。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一個怨天尤人的人。

反正職場就是不公平、反正努力也是爽到別人、反正美食吃下肚還不是都一樣、反正人總有一天都要死……這種人只會度過空虛的人生。

瞭解反面,順應正面而活,絕對可以過得更加平靜、悠閒。孝道,做做樣子就夠了

有一部《父母恩重經》創於中國唐代,並在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當中,寫實記述父母生小孩之後嘗到的辛勞,對於父母年老的際遇也有很辛酸的描寫。

父母年紀大了,精神大不如前,子女到了深夜,也不會來關心父母。

父母成為鰥夫或寡婦之後,就被孤單地留在空房裡,活像一個旅人住在陌生的旅店。潮濕的寢具冰冷,衰老的身上爬滿蝨子和跳蚤,癢到一整晚都睡不著。

為此,老人家長嘆了一口氣,不知自己前世造了什麼孽,才會生下這種不孝子。偶爾還會氣到破口大罵、橫眉怒目。

媳婦被公婆責罵,也只是嘻皮笑臉地低頭道歉。

父母生了十次重病,兒女有九次沒來探望。而且對父母一點也不孝順,動不動就生氣責罵,要父母快點死一死,不要活著丟人現眼。

聽到子女如此絕情,父母難過地哭著說,若非我生你養你,你豈能有今天?早知道就不要生你這種不孝子了……說著說著,父母哭到眼睛都腫了。

這一段帶有儒家寓意的內容,重點在於警惕子女不孝,而非勸人孝順父母。年過五十的為人子女或父母,讀了大概都有很深的感觸吧。(網路上有全文可供查照)

其實父母和子女都有各自的難處,當雙方的難處互相衝突,許多人難免會忽略父母,或冷淡對待父母吧。

不過要改變老人家的觀念,就有可能否定他們過去的人生經歷,強迫老人家這樣做實在太殘酷了一點。父母只是希望子女溫柔相待而已,大家就做做孝順的樣子,盡量溫柔相待吧。

年紀愈大,房子愈小

住公寓或者大樓,凡事都要顧慮鄰居,因此有人到了五十歲,就想有一棟可以安身立命的透天厝,過著不必顧慮鄰居的生活。

住持,基本上是住在寺廟裡工作的人。而寺廟是宗教法人的,住持只需要支付水電費,不用付房租。

我看到老同學買公寓或透天厝,要背上三、四十年的貸款,我就很慶幸自己的際遇。打掃寬廣的大殿、廂房、境內是很辛苦沒錯,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幸運,也就不打緊了。

這種生活過了三十多年,我妻子說她想住小一點的房子。例如,吃飯的時候,不必特地站起來,轉身就能拿到醬油的那種小房子;或是打開吸塵器吸個五分鐘,就能清掃完畢的小房子;出門隨便上個鎖就好的房子最理想了。總有一天,我也想過那樣的生活。我知道這是很奢侈的煩惱,可是對年過五十的家庭主婦來說,考量到未來的生活是一個很迫切的問題(不消說,妻子還諷刺我都沒有做家事,這件事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

所以,如果你想要一棟透天厝,又不打算和兒女同住,那麼也沒必要買太大的房子。一棟小平房就夠了,也就是「溫馨甜蜜的小家園」(住持,又稱為方丈,意指住在一丈四方裡的修行者)。

昭和時代有一個觀念是,男人就應該有自己的房子,要是各位還有這種價值觀,那麼買下人生中最貴的房產,或許也別有一番樂趣。

總之,五十歲已經不光是追尋夢想的年代了。我們該考慮年老的生活,參考同居人的意見,尋找專業的房屋仲介商量,這些就輪不到我這個和尚說三道四了。

試著做一些不敢做的事情

一位高中時代的好友跟我說,將來他退休之後想到海外旅行,但是如今到了真正退休的時候,又不敢去陌生的國度。聽了他的說法,我真的搞不懂他在胡說八道什麼。不過,這種「明明想做,事到如今又不敢做」的感覺,隱含著很有趣的問題。

我問他,那麼已經去過好幾次的地方,還有興趣嗎?他回答我,故地重遊又沒意義。其實已經去過的地方,還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東西,他卻一副興趣缺缺的模樣。至於到陌生國家容易緊張多慮,所以讓他打了退堂鼓。換句話說,他心裡追求安心、安定的欲望,和追求未知體驗的好奇心,兩者在激烈拉扯著。

我再問他,不然到月球或外太空旅行怎麼樣?他說,要是不用煩惱金錢問題,哪怕有性命危險他也非去不可。換作是我也會這樣回答吧,我們都想實現從外太空看地球的夢想。

如果你想做的事情,只是「想要前往陌生國度」這種含糊的層次,缺乏具體展望的話,那麼追求安定、安心的感情就會壓過你的決心。相對的,如果是從宇宙看地球這種具體的浪漫情懷,那麼好奇心就會占優勢,驅使你勇敢去挑戰。

佛教有勸人「行中道、棄偏門」的說法。意思是適中就好,不要站在追求安定和挑戰精神的兩極。

順帶一提,我跟妻子打算探訪日本所有的縣市。當我們遇到來自陌生縣市的居民,就會請教他們,假設要去他們的家鄉玩個三天兩夜,有沒有什麼推薦的地方?他們都會很困擾地表示,這種問題在地人也不好回答。不過,他們還是會很親切地說明,哪些地方是絕對不能錯過的。踏遍日本所有的都道府縣,是我的一大樂趣。

與其浪費時間,對自己苟且偷安感到失望,還不如收集具體情報。例如:哪些國家有什麼名勝和美食。這樣一來,你就會確認自己護照的有效期限,在退休之後滿懷著好奇心,踏遍異國的土地。無法持續下去的事情,中途放棄也無所謂

各位鄉親,不用感嘆自己做什麼都半途而廢,缺乏毅力和恆心沒什麼好在意的。

有些書你以為看得懂,或是有興趣,結果買來之後看不完也沒什麼好在意的。就當作是作者、編輯、出版社出了一本很難讀的書就好了,勇敢地放棄那些不適合你的書。不用勉強自己讀下去,書店裡還能找到一大堆的書等著你閱讀。

為了健康開始慢跑,也試過持之以恆的訣竅,最後還是無法持續下去的話,就乾脆一點,直接放棄吧。

這代表慢跑不適合你的身體,對身心都不是好事情,不必責備自己凡事半途而廢。

必要的時候,別人會來責備你的。

我舉這個例子也許不太妥當,總之大家姑且聽聽。當災害或事故引起大量傷亡時,判斷傷者的優先治療順序,這種作業稱為「檢傷分類」,是一種以有限的醫療資源,發揮最大的救護功效的手段。

我在有限的生涯當中,也用類似的手段盡量提升自我和豐富人生。人在五十歲也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好比讀書、慢跑、旅行、學英文等等。

我不只替這些事決定優先順序,連買來的書籍也有決定閱讀順序。讀不下去的書,我會直接放棄,當作與自己無緣,然後拿起下一本書閱讀。

追求健康的手段多不勝數,慢跑無法持續下去的話,老實承認自己太晚起步就好,多出來的時間用來挑戰下一項訓練吧。

一直做那些難以持之以恆的事情,純粹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雖然說堅持就是力量,但是五十歲以後,把短時間的集中力當成力量也未嘗不可啊。

細數變老的好處

我是昭和三十三年(一九五八年)出生的,每次和高中同學見面,差不多都是聊同樣的話題。

「人老囉,不只耐力變差,半夜還要跑廁所好幾趟。睡眠品質也愈來愈差,一大清早就醒過來了,真是討厭啊!」

「對啊,大家真的老了。」

「不過,我們的身體還算硬朗嘛,也不用像年輕時那樣埋頭苦幹,說不定身體在無意間變成節能體質了。」嚴格講起來,高中時代對我們來說就像不久前的事情。人到了五十歲,心智似乎和年輕的時候沒什麼兩樣,也難怪大家會覺得身體衰老了。

談論身體的話題,氣氛很難開朗起來,所以我會談一些變老的好處。

例如,大部分的事情都嚇不著我們了,小孩子也不用我們照顧了,終於感受到房貸快要繳完了,也稍微瞭解人心了,曾經買不起的東西現在買得起了。其實仔細想想,變老還是有不少好處的嘛。

明明變老的好處不少,大家整天只看壞處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你在幸福的時候,若不曾懷疑自己為什麼這麼幸福,那麼你在不幸的時候,也沒資格感嘆自己為什麼不幸。」

同樣的,當你忽略變老的好處,你就沒資格感嘆變老的壞處。

如果睡不好和早起這兩件事,讓你感受到自己變老的話,那你應該笑看變老是一件有趣的事,而不是失望才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