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提升人生解析度的練習
小學時,每到美術課,我總忍不住偷看桌上擺著二十四色或四十八色蠟筆的同學。和只有十二色蠟筆的我相比,他們手中的粉紅色、古銅色、金色……各種豐富的顏色,讓我十分羨慕。我常想,要不要鼓起勇氣跟他們借用幾支?因為顏色多了,畫天空中的晚霞、夏季森林裡的風景,還有開心蹦跳的朋友們,都能畫得更豐富多彩。
日本哲學家內田樹曾說過,教養最大的功用在於「劃分」。在外人眼中看似無差別的事物,對於擁有相關知識、內行的人來說,仍能區分出細微的差異。他將此比喻為「解析度」。若能以更高的解析度觀看世界,就能更細緻地分辨差異,也能更加細膩地使用語言。這就像使用四十八色蠟筆作畫一樣,當我們用更豐富、多元的語言表達,所寫的文字會更加生動,人生的解析度也會因此提升。
我不想成為那種「這也好、那也好,反正都差不多」、把所有事情混為一談的人。一路走來,我始終抱持著這樣的心情在寫作。為了盡可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我也努力累積豐富的詞彙。就像畫畫需要對顏色有深入的理解,了解的詞彙越多,寫作時才越能靈活運用,說話時也能更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每天都會閱讀,查找不懂的詞彙,並將它們記下來,努力累積自己的詞彙量。
寫作時,我能更專注於自己。將腦中的詞彙,一一與想表達的念頭連結,是寫作的基本功。這就像是為報紙印刷製版的排版工,過程中不能動搖,必須堅持到底,直到推進到結論,文字才會真正具備力量。要達到這點,就必須費心挑選最精確的用詞。
相反地,說話的基本功,在於對他人的關懷。我們必須考量對方的知識背景、關注的事情、情緒狀態,以及他感到好奇的事物。掌握這些資訊後,才能調整說話的順序與資訊多寡,拿捏何時該稍作停頓,何時該乘勝追擊。此外,即使在說話過程中,注意力也應該放在對方身上。我們要不斷自問:如何才能更順暢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應努力挑選更溫柔、更具親和力的詞語,一旦察覺聽眾反應偏負面,則應立刻調整舉例方式。
寫作時,應該按下心中的靜音鍵;說話時,則要打開窗戶,傾聽外面的聲音。專注於寫作的那段時期,我曾被人批評「講話太難懂」。當時,我心中一直思考著:「我該怎麼做,才能把話說好?」後來才發現,自己弄錯了問題,也因此開始有了轉變。令人意外的是,當我把目標改為「自在地表達想法」後,反而開始聽到大家稱讚我很會說話。
我家四歲的李修浩小朋友,正處於學說話、學寫字的階段。他平時能言善道,常常說出讓我驚訝的話,但一旦生氣,就只會哭個不停,或反覆喊著「不要」。看來,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不太擅長表達自己感到不適的情緒。這時,我會先等他冷靜下來,再告訴他:「當你有這種情緒時,可以試著這樣說。下次如果又遇到類似情況,就用這個方法試試看。」這樣的自我表達技巧,正是我過去長久以來,一直渴望有人能教我的事。
《對你親切,不代表我好欺負》這本書收錄的,正是我過去渴望聽到、且能提供實質幫助的話。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我所強調的「言語」與「文字」之間的差異,並將這些觀念逐步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我認為,作為一個成年人,最重要的責任,就是管理自己的心與語言。這兩者密不可分,只要能夠妥善掌控語言,也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心。
如果沒有高雅羅、全敏智、金秀炫等幾位編輯的幫助,這本書就無法問世。我那個總是思考「我憑什麼出書」的老毛病,經常讓我的寫作進度停滯不前。每到這時,他們都會鼓勵我,讓我能夠堅持寫到最後。
我兒子修浩總說,他想快點長大,因為這樣他就能一次吃掉一整包餅乾。等到他長得和爸爸一樣高的時候,我想把這本書送給他,並告訴他,媽媽從他開始練習說話時開始,甚至更早之前,就一直支持著他、愛護著他。
我還要感謝陪伴我,讓我能夠繼續寫作的讀者們。我相信你們讀我的書,是因為始終不放棄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當我坐在電腦前感到茫然、不知道該寫什麼時,我總會擔心這或許是我作家生涯的終點。但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翻閱信箱裡的讀者來信。我會一直一直寫下去的。再次感謝各位。
小學時,每到美術課,我總忍不住偷看桌上擺著二十四色或四十八色蠟筆的同學。和只有十二色蠟筆的我相比,他們手中的粉紅色、古銅色、金色……各種豐富的顏色,讓我十分羨慕。我常想,要不要鼓起勇氣跟他們借用幾支?因為顏色多了,畫天空中的晚霞、夏季森林裡的風景,還有開心蹦跳的朋友們,都能畫得更豐富多彩。
日本哲學家內田樹曾說過,教養最大的功用在於「劃分」。在外人眼中看似無差別的事物,對於擁有相關知識、內行的人來說,仍能區分出細微的差異。他將此比喻為「解析度」。若能以更高的解析度觀看世界,就能更細緻地分辨差異,也能更加細膩地使用語言。這就像使用四十八色蠟筆作畫一樣,當我們用更豐富、多元的語言表達,所寫的文字會更加生動,人生的解析度也會因此提升。
我不想成為那種「這也好、那也好,反正都差不多」、把所有事情混為一談的人。一路走來,我始終抱持著這樣的心情在寫作。為了盡可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我也努力累積豐富的詞彙。就像畫畫需要對顏色有深入的理解,了解的詞彙越多,寫作時才越能靈活運用,說話時也能更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每天都會閱讀,查找不懂的詞彙,並將它們記下來,努力累積自己的詞彙量。
寫作時,我能更專注於自己。將腦中的詞彙,一一與想表達的念頭連結,是寫作的基本功。這就像是為報紙印刷製版的排版工,過程中不能動搖,必須堅持到底,直到推進到結論,文字才會真正具備力量。要達到這點,就必須費心挑選最精確的用詞。
相反地,說話的基本功,在於對他人的關懷。我們必須考量對方的知識背景、關注的事情、情緒狀態,以及他感到好奇的事物。掌握這些資訊後,才能調整說話的順序與資訊多寡,拿捏何時該稍作停頓,何時該乘勝追擊。此外,即使在說話過程中,注意力也應該放在對方身上。我們要不斷自問:如何才能更順暢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應努力挑選更溫柔、更具親和力的詞語,一旦察覺聽眾反應偏負面,則應立刻調整舉例方式。
寫作時,應該按下心中的靜音鍵;說話時,則要打開窗戶,傾聽外面的聲音。專注於寫作的那段時期,我曾被人批評「講話太難懂」。當時,我心中一直思考著:「我該怎麼做,才能把話說好?」後來才發現,自己弄錯了問題,也因此開始有了轉變。令人意外的是,當我把目標改為「自在地表達想法」後,反而開始聽到大家稱讚我很會說話。
我家四歲的李修浩小朋友,正處於學說話、學寫字的階段。他平時能言善道,常常說出讓我驚訝的話,但一旦生氣,就只會哭個不停,或反覆喊著「不要」。看來,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不太擅長表達自己感到不適的情緒。這時,我會先等他冷靜下來,再告訴他:「當你有這種情緒時,可以試著這樣說。下次如果又遇到類似情況,就用這個方法試試看。」這樣的自我表達技巧,正是我過去長久以來,一直渴望有人能教我的事。
《對你親切,不代表我好欺負》這本書收錄的,正是我過去渴望聽到、且能提供實質幫助的話。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我所強調的「言語」與「文字」之間的差異,並將這些觀念逐步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我認為,作為一個成年人,最重要的責任,就是管理自己的心與語言。這兩者密不可分,只要能夠妥善掌控語言,也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心。
如果沒有高雅羅、全敏智、金秀炫等幾位編輯的幫助,這本書就無法問世。我那個總是思考「我憑什麼出書」的老毛病,經常讓我的寫作進度停滯不前。每到這時,他們都會鼓勵我,讓我能夠堅持寫到最後。
我兒子修浩總說,他想快點長大,因為這樣他就能一次吃掉一整包餅乾。等到他長得和爸爸一樣高的時候,我想把這本書送給他,並告訴他,媽媽從他開始練習說話時開始,甚至更早之前,就一直支持著他、愛護著他。
我還要感謝陪伴我,讓我能夠繼續寫作的讀者們。我相信你們讀我的書,是因為始終不放棄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當我坐在電腦前感到茫然、不知道該寫什麼時,我總會擔心這或許是我作家生涯的終點。但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翻閱信箱裡的讀者來信。我會一直一直寫下去的。再次感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