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千呼萬喚!黑潔明老師~

強勢回歸之作!一入紅眼深似海,他可是好不容易才上岸的啊

奇幻/春光全書系

單書79 雙書75折,精選書籍5折起

精選5折、66折

精選66折

任選2本75折

任選2本75折

任選2本75折

任選2本75折

書的故事

出版情報

成功契機一直都在,只是等待我們發現

07/31 當我們看到創新的物品或點子時,常常忍不住感嘆:創作者怎麼可以這麼「腦洞大開」!甚至覺得,他們一定是不眠不休、費盡心思專研,才能端出這麼有創意的傑作;但事實往往不是這樣。 不能說沒有絞盡腦汁的時刻,但更多時候是,在一個偶然的瞬間,瞥見了原本就存在,但一直沒被人看到的地方,腦袋裡突然「叮咚」了一下,就這樣順勢做出了好東西。這就是《發掘洞見》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的:跳脫思維框架,才能看到別人錯失的好東西(機會)。 前言提到的故事就很吸引人。大家一定都看過跳高比賽吧,回想一下,記憶中的選手,是否都是以背部跨越欄杆的方式進行呢?其實這種「背越式跳躍」,一直到1968年的奧運才出現,在這之前,選手都是以「剪刀式」的方式進行,也就是一腳先跨過,另一腳再跟上。 掀起這個創新潮流的年輕人叫做福斯貝里,和其他老將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但他觀察到比賽所使用的海綿著地墊,為選手提供了安全的著地機會,於是大膽做出背越的舉動,不僅成功奪得金牌,更改寫了未來。 難道只有他一人看到海綿著地墊嗎?當然不是,而是太多事物太醒目了,就讓人忽略了乍見之下不重要的小細節。本書提出的SIFT方法,就是幫助我們看到更多不顯目的細節之處,解鎖更多可能。 所謂的SIFT方法就是: S(Space):察覺身邊的小事,為新點子創造空間。 I(Insight):磨練眼勢,看見全局,而非執著於自己的答案。 F(Focus):避開選擇癱瘓,聚焦於你點子中的核心要點。 T(Twist):觸類旁通,將深思熟慮的點子帶往出乎意料的方向。 書中提出的建議方法都不難,只是乍看有些出乎意料;但多想一下,就會猶如醍醐灌頂。例如:為自己設限。你沒看錯,大部分的書籍或學者,都鼓勵我們open mind、不設限;但作者卻告訴我們,從坐在沙發上挑選要看哪個節目,到上超市發現幾十種義大利麵的醬料,生活中充斥著太多選擇,反而讓我們陷入選擇癱瘓,最後只好閉上眼隨便挑一個。 這麼做成了一種反射行為,絕對不會出錯,但也不可能變出新花樣。然而,當你限縮了選項,事情就不一樣了,你會強迫自己集中精神,做出最好的結果。想想史上最厲害的電玩遊戲原聲帶—《超級瑪利歐》,你心裡是否也出現了那五個音符重複出現、卻讓人不由自主跟著哼的調子呢?這就是最好的設限例子。 當然,書中還有許多令人眼界大開、有趣的方法和故事,等待我們發掘。套用暢銷書《追求卓越》的作者湯姆畢德士的推薦詞:「這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拿起來玩個一百遍再放下吧,多嘗試新鮮事。棒透了!」期待大家都能在書中玩得開心,獲得新啟發。

《萬物的名字》寫了被遺忘的布豐,和贏了但也沒贏的林奈

07/29 第一次知道布豐的故事,我感到十分驚訝,那種驚訝像是學了一輩子萬有引力,卻沒聽過牛頓一樣。今日學生物的人早已習慣大部分的生物都有其分類(人人會背的界門綱目科屬種),像是所有生命都生下來就整整齊齊在一格格的櫃子裡,但這就是真相嗎?還是我們為了需要感到「掌握」世界,為求安心而人為強塞的格子呢? 三百年前的人沒有這些先入為主的概念,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才剛剛顛覆了人們對物種數量的想像(雖然當時認為的數量現在看還是遠遠低估了),一切混沌未明。就在那樣的背景下,同時有了布豐和林奈,一個是擁有一切餘裕、可以整日沉思探索知識的貴公子,一個是飢腸轆轆、自學成材的窮學生。布豐正因衣食無缺,面對知識乃至萬物始終保持純粹和謙卑,發展出認為生命不斷變化的「複雜主義」,也啟發了達爾文和拉馬克。林奈則因一無所有,需要不擇手段才能得到資源投注在熱愛的學問之上,更在信仰的影響下認為萬物是靜態不動的,發展出對人類來說「方便管理」、也因而更「容易普及」的二名法。 這場競賽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但過程一直鮮為人知。作者傑森羅伯茲不但還原當時的各種精采軼事(看著林奈前後十七位使徒前仆後繼、一個個病死異鄉真的很不忍,那個年代身無分文下被送出海到荒地採集標本,簡直像沒裝備也沒錢聘雪巴人卻要直接爬珠峰),更重要的是,順著他們及其同代人的故事,彷彿能看見「生物學」這門學科怎麼樣踩著一代代人的肩膀慢慢成形,甚至能從這段歷史感受到它的「未完成」,我們的許多認知就如同曾被堅定相信的地平說,是需要不斷被挑戰和辯證的。 面對自然萬物永保謙卑,才是布豐與林奈真正的遺產。

一篇驚世的逆風報導如何形成?──以《廣島》記錄浩劫的重中之重

07/28 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二日,甫於前一年獲得普立茲獎的記者約翰.赫西(John Hersey)從東京發出電報,通知《紐約客》雜誌的副總編輯威廉.蕭恩(William Shawn),他已蒐集完「廣島」的採訪資料,五天後將返抵紐約。 《紐約客》總部與著名的《紐約時報》大樓位在同一條街上,但與大出版集團不同的是,只占幾層樓的《紐約客》辦公室明顯破舊不堪。天花板的灰泥剝落,牆壁上油漆裂痕蔓生。一名該雜誌的作家曾說「髒亂成為員工引以為傲的特點」。《紐約客》在二戰前原本是內容幽默、輕鬆的雜誌,戰爭結束後,此刻正打算恢復這樣的基調,繼續刊出漫畫、城中熱話專欄、小說等內容,當然也有許多業配廣告。 《紐約客》創辦人兼總編輯哈洛德.羅斯(Harold Ross)收到赫西的初稿後,認為這是「無庸置疑的傑作」,但他還是照慣例提出大量疑問與修改意見攻勢,連他自己也承認他「讀到過分狂熱」。接下來幾天,羅斯、蕭恩與赫西三人,窩在走廊角落樸素的總編輯辦公室裡拼命地改稿。他們逐一檢視每個詞,編輯強度開到最大,因為他們相信,這篇文章很可能會轟動世界。 這篇報導就是後來被譽為「二十世紀美國最優秀新聞寫作」、「新新聞主義原點」的〈廣島〉。 ─── 回過頭來說這篇報導的寫作緣起: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原子彈在廣島上空引爆後,雖然馬上吸引了嗜血的媒體前往,但美國政府與軍方很快便開始嚴格控管訊息,化為廢墟的廣島也成為「記者禁入區」;日本媒體更是被完全禁止報導原爆以免「擾亂公共安寧」。 事實上,赫西並非是最早試圖進入廣島的記者,但少數幾位嘗試進入廣島採訪並希望產出有別於政府宣傳報導的記者,紛紛收到驅逐出境的威脅、被美國占領官員找碴、文稿寄出後莫名遺失,甚至會遭指控協助日本散播政治宣傳,聲稱戰敗國在多年遂行侵略、犯下諸多惡貫滿盈的暴行後,如今卻企圖博取國際同情。 對赫西與蕭恩來說,他們嗅到了當時報導風向令人不安的一面,某些實情顯然受到隱瞞,而《紐約客》願意放手一搏,嘗試讓赫西進入日本。而赫西也正是這項任務的完美人選。二戰期間赫西始終謹守規則,他親身從戰場取材的作品給人的印象就像是一名盡忠職守的愛國記者。雖然在獲得普立茲獎的小說《阿達諾之鐘》裡他曾委婉地批評喬治.派頓將軍具有「破壞傾向」,但整體來說,赫西是曾獲表揚的戰爭英雄,這使他成為「特洛伊木馬」,通過了採訪核准,成功抵達廣島。 ─── 就在羅斯、蕭恩與赫西三人仍在「閉關編輯」時,《紐約客》絕大部分的員工對於要刊出〈廣島〉一事完全一無所知。為了不讓消息洩漏,羅斯與蕭恩決定徹底保密,以至於《紐約客》團隊的員工都在忙著製作他們以為即將要出刊的「假刊號」。甚至連廣告商也被蒙在鼓裡,直到出刊後才發現自家廣告版面竟然緊鄰著核子浩劫的慘狀。 由於蕭恩強烈建議必須以全篇幅刊載,讓文章更具衝擊與挑釁性,羅斯對這個冒險的想法曾陷入糾結,但當他拿出二十一年前的第一期《紐約客》時,他望著自己撰寫的創刊詞如此寫道:「探求隱藏幕後的真實……秉持良心滿足讀者知的權利……完整呈現真相,無所畏懼。」於是他說服了自己,這一期就只刊登〈廣島〉。 最終,《紐約客》引爆了全球輿論,兩個月後就以書籍形式出版,即是本書《廣島》。世界各地的新聞同業相繼推崇三人的膽識,盛讚這篇報導。而赫西本人,儘管羅斯希望他在出刊後盡快返回日本,但不知為何他在世人面前消失了幾個月,再度復出後他改以創作小說為主,直到四十年後他才重返故地,繼續追蹤六位採訪對象的餘生,並將內容增補於本書第五章中。 直至今日,最初刊登〈廣島〉那期《紐約客》裡第一頁的「編輯的話」,讀來仍令人玩味:「親愛的讀者……我們之中其實很少人理解原子彈具有何等不可思議的破壞力,而或許每個人可以花點時間,思索使用這種武器的嚴重意涵。」

穿越三千年,成為經典神話人物哪吒的哥哥

07/24 人氣Podcast兒童頻道──「聽說有故事」的叮噹媽咪和劉小紅,出書啦!一封信牽起了與叮噹媽咪相識的契機,為了了解「聽說有故事」頻道的屬性,我點開頁面按下播放鍵,很快就被叮噹媽咪溫暖的聲音給吸引,忍不住一個又一個地播放其他曲目,尤其原創故事更為精彩。聽著聽著,不自覺就這樣犯起了職業毛病,想像這些故事躍於紙上時的模樣會是怎樣的呢? 《我的弟弟叫哪吒》是頻道上大家為之津津樂道的系列故事。哪吒,人稱三太子,也是人人耳熟能詳的經典神話人物,現代所認知的哪吒有過一番洗心革面的形象,在熟知的人物背景架構上,「聽說有故事」穿插現代與古代的時空架構,增添趣味的敘事方式,讓哪吒的精神與型態更顯得親切有共鳴。 故事講述放暑假的孩子木柵,因為媽媽即將臨盆生產需要好好休養,他必須聽從爸媽的安排,到阿公的宮廟度過暑假,使他原本美好的暑假計畫泡湯了。那有了弟弟或妹妹後,爸媽對他的愛,是不是也會跟著不見呢?儘管木柵心中充滿不安,他仍成天盯著手機螢幕玩遊戲排解煩悶,卻意外在宮廟的一隅穿越了三千年,成了經典神話人物──哪吒──的哥哥木吒。這巧妙的安排,簡直就是讓木柵提前實習當哥哥嘛。 哪吒的哥哥木吒本尊跟父親一樣,認為哪吒是造成母親身體虛弱的主因,連同全村的人都視哪吒為妖怪,紛紛避之惟恐不及。在這樣的距離感下,哪吒的心中總有個缺口,但來自未來的木柵(成了木吒),不同於其他人,不僅願意和哪吒一同逛市集,也一同患難跋涉千里取仙藥,他的出現填補了哪吒對兄長關係的遺憾。而木柵也因為朝日和哪吒相處,漸漸會為哪吒這個弟弟的遭遇感到心疼,見他為了保護自己挺身和狐妖奮戰,也會為此自責。當他帶著哪吒遊玩放鬆時,木柵也感受到有玩伴的快樂,「其實有弟弟也還不賴嘛!」的念頭開始在他的心中萌芽。 全書最令人看得愉悅的,不外乎是活潑的木柵,來到三千年前話著小叮噹的竹蜻蜓,說著現代辭彙搞得哪吒一頭霧水的趣味互動,以及他不時於內心冒出的吐槽對白,像阿公說起關老爺的英武事蹟,木柵只在意他手遊中關羽的等級,諸如這般雞同鴨講的對話讀來幽默逗趣。故事的節奏也恰如其分,從阿公的宮廟牽起三千年之差的手足情誼,這趟血淚冒險的穿越歷險,一會兒勾得讀者緊張心跳加速,一會兒逗得讀者扶額晃腦,最終幕,更是賺了人幾滴暖淚。 還有更多有趣又溫馨可愛的角色、對白,無論圖與文,都在紙上生動地穿梭。作家藉由古今交織的構想,同時反應現代家庭中不乏見的兄長責任議題,也不忘舖墊經典神話人物──哪吒捨身取義的偉大情操,有別於Podcast版,少了聲音效果,文字版給予讀者無限可能的場景畫面,一同進入奇幻的時空,期待著更精彩的兄弟冒險故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 希望書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