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
2025.10.07
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成人非小說系列作品——《永遠記得:男孩、鼴鼠、狐狸、馬與風暴》
文/蔡承歡(皇冠文化主編)2019年,一本封面有著「男孩、鼴鼠、狐狸、馬」的繪本突然席捲書市,書名就叫做《男孩、鼴鼠、狐狸與馬》,作者是英國插畫家「查理.麥克斯」。這本繪本甫出版,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並成為英國《週日泰晤士報》蟬聯第一名最久的暢銷書,並在亞馬遜書店累積超過十萬筆五星好評。 2023年,改編的同名動畫短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英國電影,以及包含最佳特別製作等安妮獎的五項大獎。有了得獎光環,風潮席捲全世界。《男孩、鼴鼠、狐狸與馬》被翻譯超過五十種語言,並在全球熱賣突破一千萬冊,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成人非小說作品。讀者把書頁貼在醫院病房、學校牆面、路燈柱,讓查理本人在睡覺或吃義大利麵時,這本書也能持續與更多讀者對話。 與五花八門的得獎獎項相比,這個故事可以說是非常簡單。四個朋友「男孩、馬、狐狸、鼬鼠」一同上路,他們不知道要去哪,也不知道在尋找什麼。溫柔的馬永遠陪伴他們,受過傷的狐狸總是安靜傾... -
2025.10.06
達利歐給投資人的全球財政警告
文/商業周刊出版處你我每天的投資決策,與世界各國的財政狀況緊密相連。當美國過度舉債放福利、中國房市債務膨脹、日本長期停滯,橋水基金創辦人瑞・達利歐在新書《國家為什麼會破產》中提醒:理解總體經濟脈動與「大債週期」,已經不是經濟學家的專利,而是每一個想守住財富的人必修的課。 危機不是突如其來,而是規律的必然 達利歐觀察數百年的經濟歷史,歸納出一個核心規律:國家會因為債務而興,也會因為債務而衰。當利率低、信貸快速擴張時,經濟繁榮看似無限,但同時債務雪球越滾越大。最終資產泡沫破裂、信貸收縮,國家必須面對痛苦的去槓桿化──這就是「大債週期」不可避免的經濟下行階段。 日本:觸底同時原地踏步 若要理解「國家債台高築」,日本是最鮮明的案例。1990 年代之後,巨大的房市泡沫破裂,政府與央行只能不斷以寬鬆貨幣拖延,結果是一場長達三十年的停滯。即便今天,雖然通膨出現回升、赤字收斂,但結構改革緩慢,日本仍在等待真正的轉機。 ... -
2025.10.04
孩子需要的不是更聰明,而是被好好連結
文/先覺出版編輯部我們的孩子,正在流失一些無法用成績和排名補救的東西。疫情過後,嬰幼兒語言發展遲緩、青少年孤立無援,中學生表示「感到孤單、缺乏支持」的人數比十年前翻了一倍,就連母嬰情感連結,都比疫情前少了一半。這不只是家庭的挑戰,更是整個世代的危機。 孩子與朋友相處的時間,比十年前少了六成;家庭越來越小,缺少手足和阿公阿嬤的陪伴;才藝、補習排得滿滿,卻沒有時間交朋友;一有空檔就沉浸在螢幕世界,越來越少在戶外奔跑、探索。我們看到的,是一群更焦慮、情緒不穩、缺乏同理心和合作經驗的孩子,他們努力學習,卻沒有機會練習與人連結。而人際關係,才是學習力、好奇心、自信心的根基。 《人際智商:讓孩子學得更好的教養新關鍵》是一本喚醒我們的書。作者侯可麗三歲時被診斷為學習遲緩,靠著父母的愛與老師的陪伴,一步步追趕、甚至超越眾人期待,從法國南部的偏鄉走進哈佛、走進全球金融圈,如今領導史丹佛大學「學習加速器」,推動教育改革,幫助數百萬名孩... -
2025.10.03
生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綿長
文/悅知文化編輯 黃莀䒴小時候,總覺得生離死別這個詞離自己很遠,但其實每天都在發生。要好的朋友轉學、喜歡的飲料店收掉了、家裡的寵物離開;而長大之後,我們經歷失戀、和某些朋友漸行漸遠,也面對身邊的長輩離開人世。告別這件事之所以艱難,在於它會為我們帶來難以承受的巨大悲傷,像是有一部分的你從此被掏空,我們也可能因此怯於再去擁有什麼、再和誰建立一段新的關係。畢竟沒有開始,就不必經歷失去。 然而,《大貓,小貓》這個簡單的故事,像是用堅定的語氣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作者以簡練的筆觸、純粹的黑白線條,描繪原本獨自生活的大白貓,有天家裡來了一隻小黑貓,大貓便擔任起前輩的角色,教小貓吃飯、喝水、上廁所的規矩,與小貓依偎著入睡。一個人生活沒有什麼不好,但只有大貓身影的畫面,乾淨、整潔,卻顯得有些寂寥;而小貓加入後,雖然做什麼都亂七八糟,我們卻能感受到畫面增添了不少動感與活力,大貓也不再孤單。小貓長大後,兩貓更是形影不離,相互陪伴、一起玩耍,日子... -
2025.10.01
會不會有一天,沒有老師來教我們的孩子?
文/張純玲(寶瓶文化副總編輯)《當我告別教職──一位離職教師的沉痛告白與深情祝福》一書上市三天,旋即再版;而隨著教師節到來,熱銷狀況不斷攀升。這本由梁芳瑜所書寫的書,有什麼獨特或不凡的吸引力? 首先,這本書極其難得地談到了教師們心中普遍的痛楚(很謝謝芳瑜的勇敢與動人的文字);那些在教師們心中積累已久,但可能不容易訴說,又或是另一種讓人打從心底覺得不忍與不捨的,是有些教師覺得那些痛楚,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不夠堅強、不夠拚命,所以他們反而回過頭來更戮力要求自己。 這可能與老師普遍的人格特質有關。老師多數自小功課優異、自律、自我要求高,還帶點理想性,所以當遇上困難時,他們總是要求、砥礪與鞭策自己。他們心裡想的是:「如果我再多付出一些、如果我再多努力一些,是不是孩子就會更好、也更有機會改變?」 這是老師們非常令人感動的地方,也同時是教職這一份工作,相對於其他職業來說,很獨特且不一樣的地方,因為老師們做的是「影響生命」、「影響孩子一... -
2025.09.30
看見藍鯨,啟程追尋自由的少女,然而她真能擺脫命定的枷鎖嗎?
文/力宏勳(馬可孛羅文化行銷主任)我們第一次聽到《鯨》這本小說,是從長期合作的譯者胡椒筒口中。他帶著「非推不可」的語氣,說這是一部必須被看見的作品。當時我們還半信半疑,甚至他自己也笑說,一開始不懂為什麼陳思宏如此推崇《鯨》。直到讀過陳思宏的小說後,他才恍然大悟:這種混雜鄉土氛圍與魔幻寫實,又能深刻凝視人性的小說,確實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力量。也因為這份強烈推薦,我們毫不猶豫地拿下了版權。 作者千明官的經歷,為作品增添獨特性。他原是電影導演,因受不了資本與體制的制約才轉向文學創作。《鯨》正是他跨足文壇的第一部長篇。或許正因如此,讀這本書時總覺得畫面感鮮明,像是一部部小短片連綴而成,節奏有如說書人吟唱,讀來新鮮而迷人,也因此能一路入圍國際布克獎決選。 故事分為三大章、四十六個小篇章,交織出金福與春姬母女的命運。金福美麗聰慧,渴望自由,她靠自己的魅力與腦袋創業,甚至建起一座以鯨魚為形狀的大劇院。鯨魚於她而言,是初見大海時的震撼,也是象徵自由... -
2025.09.24
2025年度話題大作《我所看見的未來》未盡之言──竜樹諒最誠摯的靈性告白
文/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副主編/邱凱蓉在書市與媒體熱議中,竜樹諒這個名字始終帶著神祕色彩。從少女漫畫家到被譽為「預言漫畫家」,她的命運似乎早已與夢境緊密相連。 竜樹諒1999年的封筆之作《我所看見的未來》,揭示了她獨特的預知夢能力,書中夢日記所記錄的事件竟一一與現實吻合,從親人逝去到名人死訊,甚至連東日本大地震的發生都早有蛛絲馬跡。時隔二十多年後,這部作品以「完全版」之姿重返書壇,卻也帶來無數風波與誤解。 媒體的放大、陰謀論的渲染、假冒者的橫行,將竜樹諒推向更複雜的漩渦。當《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提及的「2025年7月大災難」這句話被斷章取義、無止境地傳播時,真正的竜樹諒只感受到沉重的壓力與心靈的掙扎。她所想傳達的,從來不是恐懼,而是提醒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當下、好好活著。於是,她選擇以最直接的方式──自費出版──在《天使的遺言》中留下屬於自己的深沉告白。 這本書與《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不只是夢境與事... -
2025.09.23
孩子,謝謝你說錯了——在錯誤中,才能發現真正重要的事
文/Peko(碁峰童書產品經理)閱讀許多國內外的童書繪本,真正能觸動我的,往往不是那些最新穎、最流行的作品,而是經得起時間淬鍊的經典之作。這本《教室裡,說錯了沒關係》正是如此——日文原版最早出版於1987年,至今已近38年,如今嶄新再現讀者眼前,依舊歷久彌新,仍能對現今的校園教育與生活帶來深刻啟發。 細想我們身邊那些待人處事充滿魅力、表現出色的人,他們往往不是小心翼翼、不會犯錯的乖乖牌,而是勇於表達、敢於探索、眼神裡閃爍著自信光芒的人。而這樣的人,最大的共同特質就是——敢於提問。 特別是在 AI 時代,我們能快速、有效地找到答案,卻往往忽略幫助如何孩子勇敢地「提出問題」。 然而,所有創意的起點究竟是什麼?正是「問題」。 因為心中有疑問,所以才會發問;因為勇於提問,才會展開討論。在這過程中,孩子們也許會犯錯,但也正因為錯誤,才有機會找到更接近真理的答案。 我的女兒有一位溫柔又細心的老師。孩子曾分享過,如果在課堂上... -
2025.09.18
走過最黑暗的夜:一位母親書寫愛與陪伴的見證
文/健行文化編輯部因為編輯工作的關係,我時常與各式各樣的書稿相遇,有的傳遞知識,有的帶來慰藉,有的啟發思索。然而,能讓我在校閱書稿間不自覺停下,因胸口壓抑、眼眶微熱而難以繼續的作品中,《當女兒悄然崩潰》便是其中之一。 這並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一份赤裸而真實的生命紀錄。作者以母親的身分,將她與女兒共同走過的七年,以一種幾近自我解剖的方式呈現。這七年,對任何家庭而言,都是一場難以言喻的考驗──從最初的不敢相信、否認,到徹底崩潰,再到一次次住院、治療、復發與重來。每一個篇章,都像是生活親手寫下的證言。 初讀書稿時,我對「崩潰」二字特別有感。作者其實並沒有誇張,它真的是一種全面性的崩潰。當母親看見女兒白皙的手臂上滿布自殘的刀痕,當手機訊息長時間停留在「已讀未回」,她的心就像被一隻手無情攫住,緊繃而無法呼吸。 但《當女兒悄然崩潰》不只是一本母親的哭訴。它更是一份沉重卻極具價值的社會紀錄。身為醫療專業的一員,作者本該... -
2025.09.15
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步伐勇敢—
文/小木馬出版編輯部門外的獅子,真實存在於孩子的心裡 每個孩子心裡都住著一頭「獅子」。它或許沒有具體的樣貌,但卻足以讓人不敢往前一步。《門外有一頭獅子》裡的小黃在門口徘徊,他想出去但卻被恐懼困住。他的模樣,或許讓人聯想到真實生活中,在校門口卻步、在舞台邊緣遲疑、在黑暗裡害怕的經驗。 作者尹我海受訪時曾說:「大人常常忽略孩子的害怕,因為在我們眼裡那看似微不足道。但對孩子來說,那就是一頭真實的怪獸。」這句話,讓我們更能理解這本書的力量。因為它並不是在告訴孩子「不用怕」,而是溫柔地承認:害怕,是真的。 與小黃相對的是小藍:為了出門看世界,他思考、研究並自我鍛鍊,最終邁開堅定的步伐到世界闖蕩。小黃和小藍,就像兩種性格迥然不同的人,也像是我們都會有的兩種心境:一個是猶疑不安,一個是昂首前行。 勇氣,不是一蹴可幾,而是日復一日的練習 續篇《門外仍然有獅子》在開頭就寫著:「即使不踏出門外,門外仍然有獅子。」接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