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夏季訪客

當真相浮出水面,誰能安然離開?醫學驚悚天后泰絲.格里森最新懸疑小說大作

夏季訪客

湖底深處,藏著一個致命祕密…… 醫學驚悚天后泰絲.格里森Tess Gerritsen最新懸疑小說大作 •榮登亞馬遜推理/驚悚類暢銷榜No.1! •亞馬遜編輯推理/驚悚類年度選書 •BookBub春季最佳懸疑/驚悚小說 • Amazon MGM Studios電視劇原著小說系列 當真相浮出水面,誰能安然離開? 對代理警察隊長喬・提布鐸來說,夏天的來臨意味著遊客擁擠的街道、酒吧裡的打鬥,以及一些日常的輕微竊盜案件。但這一次,卻是一名在湖邊失蹤的少女。 在海濱小鎮「純潔鎮」,一名前來湖邊別墅度假的夏季訪客——一位十幾歲的少女突然失蹤,而「馬丁尼會」的一位鄰居竟成了頭號嫌疑人。 「馬丁尼會」是由一群退休CIA特務組成的讀書會,他們雖然退休了,但是依然保有間諜本能。這群退役特務們為了鍛鍊逐漸退化的大腦,最愛挑戰拼湊懸案的謎題。這次,為了證明鄰居的清白,他們親自介入調查,卻在追查過程中發現:這起案件竟然與他們過去的特務經歷有所牽連。 隨著湖中發現屍體,事件逐漸失控。那埋藏多年的祕密與這起案件之間,竟存在無法想像的連結……

79 特價387
加入購物車

「馬丁尼會」系列,一群退休 CIA 特務

泰絲・格里森系列作

實體書看這

電子書看這

精選活動

書的故事

出版情報

走過最黑暗的夜:一位母親書寫愛與陪伴的見證

09/18 因為編輯工作的關係,我時常與各式各樣的書稿相遇,有的傳遞知識,有的帶來慰藉,有的啟發思索。然而,能讓我在校閱書稿間不自覺停下,因胸口壓抑、眼眶微熱而難以繼續的作品中,《當女兒悄然崩潰》便是其中之一。 這並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一份赤裸而真實的生命紀錄。作者以母親的身分,將她與女兒共同走過的七年,以一種幾近自我解剖的方式呈現。這七年,對任何家庭而言,都是一場難以言喻的考驗──從最初的不敢相信、否認,到徹底崩潰,再到一次次住院、治療、復發與重來。每一個篇章,都像是生活親手寫下的證言。 初讀書稿時,我對「崩潰」二字特別有感。作者其實並沒有誇張,它真的是一種全面性的崩潰。當母親看見女兒白皙的手臂上滿布自殘的刀痕,當手機訊息長時間停留在「已讀未回」,她的心就像被一隻手無情攫住,緊繃而無法呼吸。 但《當女兒悄然崩潰》不只是一本母親的哭訴。它更是一份沉重卻極具價值的社會紀錄。身為醫療專業的一員,作者本該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應對精神疾病,但當躁鬱症真正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她卻同樣陷入無助與自責。這樣的坦白,正是本書最動人的力量:它告訴我們,精神疾病不是單靠知識或理性就能化解的難題,而是一場家庭、病人、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長期戰役。 在社會普遍的偏見下,精神疾病往往被貼上「教養失敗」、「家庭不健全」的標籤。作者卻以親身經歷指出,這樣的看法何其不公。她的家庭並不缺乏愛,女兒也曾是眾人喜愛、成績優異的孩子,但疾病仍然悄悄侵入,瞬間將她拉入深淵。這提醒我們:精神疾病和糖尿病、癌症一樣,都是病理性的狀況,不是誰的錯,更不是一句「振作起來」就能解決的。 作者的勇氣尤其令人感佩。她沒有選擇隱藏、沉默,而是把一切痛苦、掙扎與希望,化作文字分享出來。她明白,這不只是自己的故事,而是無數家庭共同的處境。她希望藉由這本書,讓更多人知道,精神疾病不是孤單的戰役;她也希望,那些在黑夜中掙扎的家庭,能在閱讀中獲得陪伴。 這本書的珍貴之處,在於它不僅是母親的哭訴或哀嘆,而是一份真誠的紀錄與分享。作者本身具有醫療背景,卻依然在女兒確診之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無助與無知。這份坦率讓本書更具力量:它告訴我們,即便是專業人員,也可能在精神疾病面前徹底崩潰。這樣的真實,讓讀者不再輕易責怪病人或家屬,而是能真正理解那種「抱著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生活」的恐懼。 全書以「第一年否認與樂觀」到「第六年再次回歸生活」的時間軸展開,既像是一段漫長的療癒紀錄,也像是對社會的一次深刻提問:我們究竟理解多少?我們願意接納多少?在一次次住院、復發、自殘與絕望之間,作者沒有將女兒塑造成單純的「受害者」,而是以她的掙扎、她的努力,去提醒讀者──精神疾病患者同樣渴望被理解、被接納、被看見。 特別令人動容的是,作者不斷在「母親」與「醫生」的角色之間拉扯。她一方面想冷靜地分析病情,另一方面又在女兒說出「我真的很想痊癒」的時候潰堤。那種愛與理性的衝突,正是無數病患家屬共同的心境。讀者在字裡行間能感受到一種近乎本能的守護:即使世界崩塌,她仍緊緊牽著女兒的手,陪她走過一次次黑夜。 身為這本書的編輯,我必須告訴讀者,這不是一本可以輕易翻閱的書,卻是一本值得我們認真閱讀的書。它提醒我們,理解比評斷更重要,陪伴比指責更有力量。當我們願意看見那些「悄然崩潰」的靈魂,社會才可能真正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溫度。 因此,我誠摯推薦《當女兒悄然崩潰》。推薦給正在陪伴親人度過精神疾病的家庭,因為你會在書中找到共鳴與力量;推薦給教育者、醫療人員,因為這本書能提醒我們,制度與專業之外,還有被忽視的情感與人性;更推薦給所有社會大眾,因為唯有理解與同理,才能真正減少偏見與孤立,讓更多「悄然崩潰」的人,有機會再度回歸生活。

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步伐勇敢—

09/15 門外的獅子,真實存在於孩子的心裡 每個孩子心裡都住著一頭「獅子」。它或許沒有具體的樣貌,但卻足以讓人不敢往前一步。《門外有一頭獅子》裡的小黃在門口徘徊,他想出去但卻被恐懼困住。他的模樣,或許讓人聯想到真實生活中,在校門口卻步、在舞台邊緣遲疑、在黑暗裡害怕的經驗。 作者尹我海受訪時曾說:「大人常常忽略孩子的害怕,因為在我們眼裡那看似微不足道。但對孩子來說,那就是一頭真實的怪獸。」這句話,讓我們更能理解這本書的力量。因為它並不是在告訴孩子「不用怕」,而是溫柔地承認:害怕,是真的。 與小黃相對的是小藍:為了出門看世界,他思考、研究並自我鍛鍊,最終邁開堅定的步伐到世界闖蕩。小黃和小藍,就像兩種性格迥然不同的人,也像是我們都會有的兩種心境:一個是猶疑不安,一個是昂首前行。 勇氣,不是一蹴可幾,而是日復一日的練習 續篇《門外仍然有獅子》在開頭就寫著:「即使不踏出門外,門外仍然有獅子。」接著我們看到依然害怕的小黃,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嘗試:他觀察、他準備、他抱著布偶尋求安定……一步一步,用自己的節奏靠近來到繽紛的世界。 尹我海分享過:「我想讓孩子知道,勇氣不是完成式,而是每天都要做的選擇和練習。」這句話,也像是寫給大人的提醒。就算已經長大,我們依舊會遇見屬於自己的獅子,能夠立刻行動很棒,可是慢慢來也沒關係喔。 圖像裡的顏色,說出了心裡的聲音 繪者曺源希以簡潔卻鮮明的色彩,為故事賦予情緒的重量。黃色代表焦慮與不安,藍色代表行動與勇氣。當這兩種顏色在畫面中交錯時,孩子會自然感受到拉扯與變化,不需要太多文字,也能理解那份心情。 許多讀者就表達:「這本書的圖像,讓還不會表達的孩子,也能用顏色理解自己的心。」,不僅如此,這本書也是最棒的對話媒介,師長可以在閱讀時和孩子聊聊他心中的獅子是什麼?他會選擇怎麼做,為什麼?這些對話本身就是很棒的陪伴,透過這些討論,而能讓孩子將難以言說的情緒抒發表達。 韓國的迴響:一本書,變成一面鏡子 自出版以來,這套作品獲得許多肯定:被選為「Bookstart 閱讀起步走」官方選書、成為慶南讀書節推薦、進入國立兒童青少年圖書館與韓國 KBBY 的書單。在韓國的一場讀者見面會上,有老師分享:「孩子們在故事裡看見自己,大人則在孩子的眼睛裡看見過去的自己。」這樣的共鳴,讓《門外有一頭獅子》不再只是兒童讀物,而是一則適合所有年齡的寓言。 勇氣,從來都不簡單 作為編輯,最受這套書吸引的一點,是它的真實與溫柔。它沒有急著教孩子「要勇敢」,也沒有粉飾恐懼。它只是靜靜地告訴讀者:害怕沒有關係,重要的是願不願意再踏出一步。 勇敢的人不代表沒有恐懼,而是帶著恐懼依舊往前。這套書把這件事說得動人又貼近。我相信,每個正在練習勇敢的人,都會在書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門外有一頭獅子》與《門外仍然有獅子》是一封寫給孩子的勇氣信。它提醒我們:勇氣並不是單一的動作,而是每天日常裡的小小嘗試。 推薦這套書給所有正在長大的孩子,也推薦給已經長大、卻仍偶爾停在門口的大人。因為我們都知道,門外仍然有獅子。幸好,我們也能每天練習一點點,慢慢走出去。

供應鏈不是數字,而是人與故事

09/12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過去幾年全球的荒謬現象,大概就是:「有錢,卻買不到東西。」 疫情期間,你可能搶過口罩,或者在超市看著空蕩蕩的雞蛋、奶粉貨架乾瞪眼。國外買車的人更得等上大半年,只因為一顆小小的晶片缺貨。更誇張的是,連全世界最強的美國,也在 COVID-19 爆發時連防護衣、呼吸器都缺得要命。那一刻,我們才真正驚覺:原來「全球供應鏈」這套聽起來很厲害的系統,其實像紙牌屋一樣脆弱。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就是要帶我們拆開這副紙牌屋,一張張看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供應鏈不是數字,而是人與故事 作者彼得・古德曼(Peter S. Goodman)是《紐約時報》的全球經濟特派員。和一般解說供應鏈的「硬梆梆」書籍不同,他選擇從最貼近人的故事切入:中國工廠裡的工人、美國中西部開卡車的司機、德州鐵路罷工的工人、甚至種杏仁的加州農民。透過這些第一線人物,他讓我們看到所謂的「效率奇蹟」其實建立在壓榨勞動、壟斷市場的基礎上;這不再只是數字遊戲,而是活生生的故事。 從川普關稅戰到台積電赴美 本書最吸引台灣讀者的部分,就是它把我們耳熟能詳的新聞放進一個更大的拼圖裡。川普為什麼不惜大打關稅戰?不只是貿易紛爭,而是要把「美國製造」拉回來,避免美國太過依賴中國。這場戰爭直接衝擊全球供應鏈,也讓「供應鏈安全」成為國際顯學。 對台灣來說,我們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正是這場博弈的中心。當美國要求台積電到亞利桑那設廠,我們就看見晶片不只是商業資產,而是地緣政治的籌碼。這本書讓台灣讀者更能理解:台積電為什麼這麼重要?為什麼它同時是經濟的基石,也是戰略的靶心? 全球化,其實是一場高風險豪賭 我們以為全球化是「大家都能受惠」的遊戲,但古德曼告訴我們,這套體系其實是:股東獲利最大化、消費者短暫享受低價,但風險全由全世界一起承擔。 所謂的「及時生產」(Just-in-Time),聽起來很聰明:不用囤庫存、降低成本。但疫情一來,船卡在港口、卡車司機染疫、工廠關門,整個系統瞬間崩潰。原來,我們習慣的「效率」只是幻覺。 台灣讀者讀這本書,會有種「既熟悉又刺痛」的感覺。因為我們同時是供應鏈的受害者,也是供應鏈的關鍵節點。雞蛋荒:台灣曾經歷過;晶片荒:全球都在喊,台積電卻成為各國政客爭相拉攏的對象。 因此這本書讓身在台灣的我們能意識到:台灣不是旁觀者,而是這場全球供應鏈遊戲的關鍵棋子。

即使恐懼與不安,仍有可能找到連結彼此的契機

09/11 在這個時代,人們似乎任何時候更容易感到孤獨。《綠崖上的老房子》正是一部關於孤單、勇敢靠近他人,以及跨越隔閡的溫柔繪本。它提醒我們,即使在恐懼與不安中,也仍有可能找到連結彼此的契機。 故事的主角是一隻住在懸崖邊老房子的白貓。一天早晨,貓在窗邊撿到了一顆閃閃發光的石頭。令人驚訝的是,那塊石頭會不斷變大:一開始是手掌大小,再來變成桌子大小,最後甚至化成一張大床。當暴風雨襲來、房子被水淹沒,秘密也終於揭曉──原來背後一直有「人」在默默守護著他們。 作為編輯,我特別喜歡這個故事的「模糊感」。到了結尾,故事沒有把一切解釋清楚,卻真實傳達了我們都曾有的不安和期待:想要靠近他人,卻又害怕被拒絕,被自己的恐懼嚇得裹足不前。 其實,書中那顆「逐漸變大的石頭」,就是我們心中渴望交流的象徵,當渴望沒被滿足,就可能會引發災難。然而,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往往可以被真誠與小小善意打破。有時我們只需要一個微笑,甚至只要「看見」對方這個人就好,就能成為理解與陪伴的起點。 作者中野真實,或許你已經聽過她的名字。她曾以《貓與小鳥》(與她的恩師館野鴻合著)榮獲第28屆日本繪本賞,而《綠崖上的老房子》則是她首本獨立創作文字與繪圖的作品。原本是一位設計師的她,轉向插畫領域,多年師承生態畫家館野鴻,讓她擅於捕捉動物的神態,並以透明感與細膩氛圍呈現。 畫面是這本繪本的一大魅力。畫家細細描繪出懸崖邊的老屋、閃閃發光的石頭,以及風雨交加的奇幻場景。既有自然的清新,也有童話般的神秘,像是進入一個既日常又帶有魔幻氣息的世界。她以水彩細膩展現光影和質感,從晨曦到暴風雨,從石頭的光芒到淚水的流瀉,都蘊含著詩意。尤其是白貓的表情──揉眼、驚訝、鬥雞眼,對貓奴們來說更是充滿魅力。 《綠崖上的老房子》是一部跨越年齡的繪本。對孩子來說,它是一個充滿驚喜的奇幻故事;對大人來說,它能觸動心底柔軟的一塊,引領我們去思考:即便世界充滿不確定與恐懼,如何勇敢靠近他人、如何跨越隔閡,才能找到理解與陪伴的可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