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在夜裡捻亮一盞燈,拯救那搖搖欲墜的垂危命運。從死亡,從背叛,把不斷沉下去的心靈搶救回來,回到寧靜安穩的文學閱讀。沸騰的審判噪音統治外面那世界時,能夠收留漂流的身軀,唯文學而已。現實是那樣窄仄擁擠,文學是如此開闊豐饒。浮游的命運終於停靠在文學疆界,接受文學力量的淘洗。那是一種淨化的儀式,擦拭傷痕累累的創口,洗滌風塵僕僕的衣袖。坐對情緒退潮的夜窗,一個全新的許諾適時降臨。——陳芳明
歷經半生的漂流苦痛,陳芳明教授透過挑燈夜讀和《新台灣文學史》的撰寫,展開漫長的精神之旅。「第一輯」、「第二輯」收錄的文字大多是針對新世代作者而寫的序與書評,對高翊峰、黃文鉅等文壇新星的作品給予獨樹一格的定位與闡釋;「第三輯」呈現作者的閱讀經驗以及書寫台灣文學史時所構築的多元視野,見證女性文學、同志文學、原住民文學如何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繁花盛放季節,他在不同作者、文體、形式之間閱讀跋涉,開啟了我們對台灣文學的認識。藉由文學與閱讀,我們看到生命中看不見的世界,我們得以張開眼閱讀整個台灣社會。
歷經半生的漂流苦痛,陳芳明教授透過挑燈夜讀和《新台灣文學史》的撰寫,展開漫長的精神之旅。「第一輯」、「第二輯」收錄的文字大多是針對新世代作者而寫的序與書評,對高翊峰、黃文鉅等文壇新星的作品給予獨樹一格的定位與闡釋;「第三輯」呈現作者的閱讀經驗以及書寫台灣文學史時所構築的多元視野,見證女性文學、同志文學、原住民文學如何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繁花盛放季節,他在不同作者、文體、形式之間閱讀跋涉,開啟了我們對台灣文學的認識。藉由文學與閱讀,我們看到生命中看不見的世界,我們得以張開眼閱讀整個台灣社會。
目錄
餘生與未了——《星遲夜讀》自序
第一輯 介入與涉事
暗夜裡的鄉土──橫路啟子《文學的流離與回歸》序
俯視黑暗的井底──重讀林佛兒《北回歸線》
傲慢的食夢獸──序陳永興《無悔之旅》
文舞雙全的林懷民──讀《高處眼亮》
在關閉的地方重新開啟──序汪其楣《歸零與無限》
寂寞的時光與靈光──序尉天驄《回首我們的時代》
花謝落土又再回──《謝雪紅評傳》再版序
寬與勉,兩個世代的傳承
水淹鹿耳門
艾雯和戰後台灣散文長流──「艾雯全集」序
孤兒精神與林惺嶽美學──序彭宇薰《激流逆境》
記憶是一面鏡象──讀郭松棻的遺稿〈驚婚〉
毛澤東的牙齒
啟開黑暗的閘門
第二輯 技藝與開展
後鄉土的考掘學──序張耀仁《親愛練習》
攜夢繼續航行──序林文義《邊境之書》
文學史的重訪與重塑──序朱芳玲《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
Love Is Four-Letter Word──《嬰兒宇宙》推薦序
文學史的逐夢與築夢──序楊照《霧與畫》
雪落韓半島──《無窮花開》序
盆地的巨河──序莊華堂《水鄉》
從孤島到孤島
模糊世代的魔幻詩學──讀高翊峰的《烏鴉燒》
懺情與懺覺──閱讀黃文鉅《感情用事》書序
權力與暴力──讀林宜澐《海嘯》
第三輯 經驗與回顧
我的散文經驗
我們的張愛玲──「香港嶺南大學張愛玲九十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詞
台灣文學的現代與後現代
閱讀越美麗
台灣知識分子的宿命與宿願
瞭望百年來台灣的文學與藝術
我是如何到達台灣女性主義
十年之約
新台灣.新文學.新歷史
無止無息的造山運動──《台灣新文學史》餘話
散文可以虛構嗎?
東亞現代與台灣書畫
坂本龍馬的造型與變形
第一輯 介入與涉事
暗夜裡的鄉土──橫路啟子《文學的流離與回歸》序
俯視黑暗的井底──重讀林佛兒《北回歸線》
傲慢的食夢獸──序陳永興《無悔之旅》
文舞雙全的林懷民──讀《高處眼亮》
在關閉的地方重新開啟──序汪其楣《歸零與無限》
寂寞的時光與靈光──序尉天驄《回首我們的時代》
花謝落土又再回──《謝雪紅評傳》再版序
寬與勉,兩個世代的傳承
水淹鹿耳門
艾雯和戰後台灣散文長流──「艾雯全集」序
孤兒精神與林惺嶽美學──序彭宇薰《激流逆境》
記憶是一面鏡象──讀郭松棻的遺稿〈驚婚〉
毛澤東的牙齒
啟開黑暗的閘門
第二輯 技藝與開展
後鄉土的考掘學──序張耀仁《親愛練習》
攜夢繼續航行──序林文義《邊境之書》
文學史的重訪與重塑──序朱芳玲《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
Love Is Four-Letter Word──《嬰兒宇宙》推薦序
文學史的逐夢與築夢──序楊照《霧與畫》
雪落韓半島──《無窮花開》序
盆地的巨河──序莊華堂《水鄉》
從孤島到孤島
模糊世代的魔幻詩學──讀高翊峰的《烏鴉燒》
懺情與懺覺──閱讀黃文鉅《感情用事》書序
權力與暴力──讀林宜澐《海嘯》
第三輯 經驗與回顧
我的散文經驗
我們的張愛玲──「香港嶺南大學張愛玲九十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詞
台灣文學的現代與後現代
閱讀越美麗
台灣知識分子的宿命與宿願
瞭望百年來台灣的文學與藝術
我是如何到達台灣女性主義
十年之約
新台灣.新文學.新歷史
無止無息的造山運動──《台灣新文學史》餘話
散文可以虛構嗎?
東亞現代與台灣書畫
坂本龍馬的造型與變形
序/導讀
自序
餘生與未了
陳芳明
《台灣新文學史》付梓出版後,閱讀的工作又重新展開。望向文壇,舉目盡是陌生的面孔。時代已經進入換季的時刻,世代也漸漸到了接班的階段。跨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在文壇出現的作者,幾乎都是少壯行列。見證六、七年級的新星,次第浮現出來,內心自有難以言喻的喜悅。文學史的書寫,是一種向後看的篩選工作。現階段的文學閱讀,則是一種向前看的審美實踐。從一九八○年代至九○年代的作家,基本上已經完成台灣現代主義的接收工作。緊接著下一世代,又嘗試實驗全新的技藝。這種變化,似乎與戒嚴文化的終結有著相應的關係。
解嚴以後的台灣文學,出現前所未有的活潑狀態。其中最顯著的跡象,莫過於文字鍛鑄的鬆綁。現代主義運動的先驅者,曾經開發過大量的精煉語言。他們非常專注於濃縮的文字表現,企圖在最簡短的句式裡,發揮最大的想像。新世代作者則反其道而行,他們盡量揮霍文字,為的是描寫極為細微的事件。從駱以軍以降,許多年輕作家敢於耽溺在鬆散語言的運用,即使是最俚俗、最民間的說話方式,都容許放進詩或散文書寫,更別說小說故事的經營。
一個新的表演時代已然到來,只因為不再擔心政治權力的干涉,或介意傳統觀念的干擾。當台灣社會逐漸捲入全球化的浪潮,年輕作家也慢慢擺脫過去的思維上的束縛。受到翻譯文學的衝擊,從昆德拉、村上春樹到馬奎茲、卡爾維諾的美學洗禮,台灣少壯作家遣詞用字的技巧顯得更恣意而放膽。他們的藝術手法是思想解放後的美學,完全洗去過去壓抑年代的掙扎痕跡。面對正在崛起的作家行列,深深覺得台灣文學史的生命後勁十足。感受到文學力量的躍動,怒濤般擊打在心坎上,驅使我必須持續閱讀,注視他們將如何造成新的景觀。
至少收在這本書裡的文字,大多是針對新世代作者而寫。或者更確切而言,未來我所讀的文學書籍,大部分必然都是出於比我年輕的手。當我的前輩與朋輩逐漸減產或停筆之際,勢必要把眼光投向年少的後輩。文學生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完成世代交替。與我二十年前出版的《危樓夜讀》相互參照,作者的年齡層次與審美原則,確實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感到慶幸的是,由於毫不懈怠的閱讀,終於還是能夠追上文學進步的節奏,並且也鮮明察覺新舊世代的差異。日月升降或潮汐漲退的自然規律,也相當生動地對應於近二十年的文壇風景。
這三年來,與年輕作家的互動日漸頻繁,尤以小說作者居多。他們在顧盼之間,儼然有一種自信。對於時代與家國,似乎不再抱持緊張情緒。當整個社會朝向開放方向篤定發展時,本土或非本土的意識型態,再也不是檢驗美學的標準。他們可能各自有其政黨取向,卻並不滲透於文字之間。所有的議題都是他們的關懷,從性別取向到公共事務,從私密幻想到家族細故,從歷史事件到個人記憶,無不可以進入詩、散文、小說。無論是時間跨度,或是空間廣度,遠遠超過上世紀的作者。年輕寫手所反映的想像,正好迎接解嚴以後的解構傾向。所謂解構,無非是偏離既存的主流價值,也偏離從前那種歧視、偏見、排斥、壓抑的中心位置。上世紀五、六○年代的黨國思想與七、八○年代的民族主義,都在進入九○年代後逐漸退潮。
關在研究室夜讀年輕作家的新語法、新句型時,當可發現新世代的作者並未與前行代發生斷裂。他們的審美態度也許有所差異,但確實是在前人的實驗與實踐的基礎上,持續開展大開大闔的格局。如果新世代可以定義為後現代,精神上其實是與稍早的現代主義運動接軌。沒有現代主義,就沒有後現代主義。兩個世代的不同美學,無疑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現代主義的創作技巧,如果是在現實基礎上形塑虛構的想像;則後現代主義的變革,則是在虛構中延伸另一虛構。如果沒有先驅者的勇於虛構,大概就沒有後來者的嘗試。
正如我在《台灣新文學史》的序論所說,政治史在乎的是成敗興亡,文學史則強調繼承存續;前者計較權力輸贏,後者關心文化累積。在文學世界,完全不存在誰淘汰誰的問題。所有的美學實踐,都可成為每位創作者得借鑑,也可導出更精彩的藝術表現。因此,縱然已經完成一冊文學史,閱讀的工作仍無可懈怠。只有通過更豐富的涉獵,才能理解為什麼台灣文學的生命力是如此強悍。現在所做的閱讀,乃是有所為而為,主要是為了繼續增補未了的文學史工作。這可能是我餘生無可推卸的任務。
文學史撰寫之難,只有真正涉入之後,才能體會其中滋味。既然以意志與勇氣接下這份挑戰,便注定要承擔全部責任。如果發現缺憾、遺漏、錯誤、短少,都無須逃避過錯。寫史,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及。只要一息尚存,就必須時時自我要求,不斷回到這項書寫工程。正是在這要求下,每天還是耽溺於夜讀。全集式的閱讀,是過去十餘年養成的脾性,至今已經內化成為血脈的一部分。深夜裡月移星換的速度,我仍然可以感受。依舊守住深山裡的樓頭,星有多遲,閱讀就有多長。
——二○一三年二月十六日於加州聖荷西
餘生與未了
陳芳明
《台灣新文學史》付梓出版後,閱讀的工作又重新展開。望向文壇,舉目盡是陌生的面孔。時代已經進入換季的時刻,世代也漸漸到了接班的階段。跨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在文壇出現的作者,幾乎都是少壯行列。見證六、七年級的新星,次第浮現出來,內心自有難以言喻的喜悅。文學史的書寫,是一種向後看的篩選工作。現階段的文學閱讀,則是一種向前看的審美實踐。從一九八○年代至九○年代的作家,基本上已經完成台灣現代主義的接收工作。緊接著下一世代,又嘗試實驗全新的技藝。這種變化,似乎與戒嚴文化的終結有著相應的關係。
解嚴以後的台灣文學,出現前所未有的活潑狀態。其中最顯著的跡象,莫過於文字鍛鑄的鬆綁。現代主義運動的先驅者,曾經開發過大量的精煉語言。他們非常專注於濃縮的文字表現,企圖在最簡短的句式裡,發揮最大的想像。新世代作者則反其道而行,他們盡量揮霍文字,為的是描寫極為細微的事件。從駱以軍以降,許多年輕作家敢於耽溺在鬆散語言的運用,即使是最俚俗、最民間的說話方式,都容許放進詩或散文書寫,更別說小說故事的經營。
一個新的表演時代已然到來,只因為不再擔心政治權力的干涉,或介意傳統觀念的干擾。當台灣社會逐漸捲入全球化的浪潮,年輕作家也慢慢擺脫過去的思維上的束縛。受到翻譯文學的衝擊,從昆德拉、村上春樹到馬奎茲、卡爾維諾的美學洗禮,台灣少壯作家遣詞用字的技巧顯得更恣意而放膽。他們的藝術手法是思想解放後的美學,完全洗去過去壓抑年代的掙扎痕跡。面對正在崛起的作家行列,深深覺得台灣文學史的生命後勁十足。感受到文學力量的躍動,怒濤般擊打在心坎上,驅使我必須持續閱讀,注視他們將如何造成新的景觀。
至少收在這本書裡的文字,大多是針對新世代作者而寫。或者更確切而言,未來我所讀的文學書籍,大部分必然都是出於比我年輕的手。當我的前輩與朋輩逐漸減產或停筆之際,勢必要把眼光投向年少的後輩。文學生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完成世代交替。與我二十年前出版的《危樓夜讀》相互參照,作者的年齡層次與審美原則,確實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感到慶幸的是,由於毫不懈怠的閱讀,終於還是能夠追上文學進步的節奏,並且也鮮明察覺新舊世代的差異。日月升降或潮汐漲退的自然規律,也相當生動地對應於近二十年的文壇風景。
這三年來,與年輕作家的互動日漸頻繁,尤以小說作者居多。他們在顧盼之間,儼然有一種自信。對於時代與家國,似乎不再抱持緊張情緒。當整個社會朝向開放方向篤定發展時,本土或非本土的意識型態,再也不是檢驗美學的標準。他們可能各自有其政黨取向,卻並不滲透於文字之間。所有的議題都是他們的關懷,從性別取向到公共事務,從私密幻想到家族細故,從歷史事件到個人記憶,無不可以進入詩、散文、小說。無論是時間跨度,或是空間廣度,遠遠超過上世紀的作者。年輕寫手所反映的想像,正好迎接解嚴以後的解構傾向。所謂解構,無非是偏離既存的主流價值,也偏離從前那種歧視、偏見、排斥、壓抑的中心位置。上世紀五、六○年代的黨國思想與七、八○年代的民族主義,都在進入九○年代後逐漸退潮。
關在研究室夜讀年輕作家的新語法、新句型時,當可發現新世代的作者並未與前行代發生斷裂。他們的審美態度也許有所差異,但確實是在前人的實驗與實踐的基礎上,持續開展大開大闔的格局。如果新世代可以定義為後現代,精神上其實是與稍早的現代主義運動接軌。沒有現代主義,就沒有後現代主義。兩個世代的不同美學,無疑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現代主義的創作技巧,如果是在現實基礎上形塑虛構的想像;則後現代主義的變革,則是在虛構中延伸另一虛構。如果沒有先驅者的勇於虛構,大概就沒有後來者的嘗試。
正如我在《台灣新文學史》的序論所說,政治史在乎的是成敗興亡,文學史則強調繼承存續;前者計較權力輸贏,後者關心文化累積。在文學世界,完全不存在誰淘汰誰的問題。所有的美學實踐,都可成為每位創作者得借鑑,也可導出更精彩的藝術表現。因此,縱然已經完成一冊文學史,閱讀的工作仍無可懈怠。只有通過更豐富的涉獵,才能理解為什麼台灣文學的生命力是如此強悍。現在所做的閱讀,乃是有所為而為,主要是為了繼續增補未了的文學史工作。這可能是我餘生無可推卸的任務。
文學史撰寫之難,只有真正涉入之後,才能體會其中滋味。既然以意志與勇氣接下這份挑戰,便注定要承擔全部責任。如果發現缺憾、遺漏、錯誤、短少,都無須逃避過錯。寫史,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及。只要一息尚存,就必須時時自我要求,不斷回到這項書寫工程。正是在這要求下,每天還是耽溺於夜讀。全集式的閱讀,是過去十餘年養成的脾性,至今已經內化成為血脈的一部分。深夜裡月移星換的速度,我仍然可以感受。依舊守住深山裡的樓頭,星有多遲,閱讀就有多長。
——二○一三年二月十六日於加州聖荷西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