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博物館與原住民社區合作展現平權的多種可能:
30 跨文化人權的實踐與困境:
48 從友善趨向平權―以故宮青少年收容人專案為例
62 博物館與安置機構青少年在戲劇的相遇:
86 以策展孵化性別平等芻議:
104 當我們在博物館金光閃閃:
123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友善平權實踐
138 視覺之外―國美館影像與空間文化平權策展實踐
155 聾聽共融:
172 精神疾病經驗者的文化:
「何謂友善平權?」當我們提及博物館如何推動友善平權時,經常聯想到提供給身心障礙朋友們的各項服務。然而,本書從更寬廣的角度,以「多元文化與博物館」及「無障礙博物館」兩大主題,共十篇的主題論文,關懷各種處於弱勢與不利處境的朋友們所遭遇的歧視與不平等,包含:原住民社群、 新住民、矯正機關青少年,並關注多元性別議題及高齡課題;另外,除了邀請博物館分享如何藉由諮 詢身心障礙代表來貼近他們的需求,本書特別邀請聽障導覽員及社工人員,分享他們參與導覽與策展 的經歷,希望帶給讀者反思博物館友善平權實踐的不同角度與新視野。
序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博物館是各方知識聚集與展現之處,其責任與使命,為社會大眾所期待。當博物館在公眾生活中佔有一定的影響力之際,也意味著博物館所發揮的能量不容小覷。數位時代的博物館經 營與管理,迎向了溝通、行銷與多元的角色功能。博物館的類型多元,並沒有一致的規範,但博物館促進社會大眾的使用、增進知識與提升生活品質,使大眾體悟生命的意義與生活幸福等價值,則是博物館人的共同目標。這是一項 重大的人文工程,必須仰賴熱心且專業的博物館人全心的投入,才能得到成效、並獲得大眾的支持。嚴格來說,博物館從業人員,並非從學校教育養成的,而是在博物館的每日實踐中培養而來。相關博物館課程的學習只是 基礎。當然基礎越穩,在工作上較能進入狀況,並不保證在博物館能得心應手;必須在博物館場域中,從工作學習、求取經驗,不斷接受不同的工作任務,才能發揮專長潛力。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博物館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對博物館從業人員而言,同時必須快速、積極主動獲取新知,以滿足博物館成長上的需求與各方的期待。不過,臺灣相當缺乏系統性的博物館教材與書籍,提供博物館人在職學習之需要,因此這套博物館學系列叢書的出版,適時滿足了這些需求,讓博物館從業人員能快速的掌握,博物館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謝謝陳尚盈、陳佳利、施承毅、林詠能、徐典裕與曾信傑 多位博物館學教授的鼎力支持,與數十位學者、專家的參與撰稿,共同促成系列叢書的出版。這套書籍涵蓋了博物館的各個專業領域,從博物館政策與友善平權,到展覽規劃實務、觀眾研究、數位博物館與博物館第一線的管理議題等,從政策、理念與實務,有全面且深入的探討。個人以博物館人為終身職志,退休之後能再促成本叢書的付梓,正象徵著薪火相傳,一代接一代的寓意。本叢書是博物館從業人員在職教育極佳的工具書,也是一份珍貴的生日禮物。
黃光男
總編輯序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博物館訴說著國家、土地與人民的故事;緊密連接著彼此共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一代代的傳承。博物館也是激發靈感與創意之源泉,透過館內外不同形式與內容的展覽,與各式各樣的教育活動,滿足民眾的學習需求。臺灣目前約有近 600所不同規模、型態與主題的博物館,提供了民眾教育、學習、娛樂、休閒上的各項需求。依政府統計顯示,我國每二位民眾,即有一人在過去一年中,至少參觀過博物館與美術館一次以上,顯示博物館已是民眾重要的文化與休閒活動選擇。臺灣博物館擁有如此巨大的活力與影響力,是博物館從業人員數十年來競競業業,努力付出所累積的成果。黃光男教授為我國博物館學泰斗,歷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與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等職。黃教授勤於創作、著作等身,且在數十年博物館生涯中,培養出許多博物館的專業人才。適逢黃光男教授八十大壽,為表達祝賀與對教授在臺灣博物館界多年貢獻的敬意,由主編群發起,集結數十位國內外博物館學不同領域重要的專家、學者與博物館從業人員,撰寫博物館學核心議題的研究與個案精華,作為未來博物館界教科書導向的參考書籍。博物館學系列叢書包含了博物館政策、友善平權議題、策展規劃、觀眾研究、智慧博物館與博物館管理等六大主題,希冀對博物館學相關議題進行完整的論述,以彰顯黃光男教授長 期以來在博物館界與學術作育英才之重大成就。博物館學系列叢書的順利出版,要特別感謝陳佳利、陳尚盈、徐典裕、曾信傑、施承毅等多位主編二年來的投入,從專題構思、邀稿、審查與書籍設計等所付出的巨大心力;同時謝謝財團法人富邦藝術基金會聽聞系列叢書的出版計畫後,所給予經費的大力支持,也謝謝藝術家出版社與編輯群的協助,使叢書順利出版。
林詠能
主編序
當我們同在一起
本書收錄國內致力於推動友善平權實務工作者的文章,呈現近年來臺灣博物館推動友善平權的多元關懷與實踐心法。傳統上,我們思考博物館如何實踐友善平權時,就會想到身心障礙團體,以及如何提供他們參觀的可及性及各項服務;然而,本書的關注範疇不限於此,而是以更寬廣的視野,思考臺灣社會各種處在弱勢或不利處境的族群與團體,他們所遭遇的歧視與不平等,以及如何透過博物館的展覽與教育活動等機制與資源,促進社會觀念的改變,以朝向真正互敬、互重及平等的理想社會。因此,本書區分為兩大主題來探討臺灣的博物館對友善平權的實踐與反思。首先,「多元文化與博物館」主題旨在關懷不同族群、性別認同與生命處境的社群,並邀請五位來自博物館與戲劇界的實務工作者,將他們多年來的工作經驗與關懷,透過論文進行分享與反思。例如,林頌恩闡述她近年來與原住民社群共同策展的經歷與心法,並提出合作策展的具體方法;袁緒文則探討臺博館如何與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合作與規劃導覽,並將彼此的互動與挑戰,進行深入的剖析。而針對青少年議題,陳彥亘以故宮規劃矯正機關青少年活動為例,說明如何透過博物館的文物與策展活動,讓處在社會邊緣的青少年得以肯定與發展自身的價值與興趣。蘇慶元則以戲劇工作者的角度,鉅細靡遺地分享他如何與史前館合作規劃安置機構青少年戲劇活動,他從劇本的發想、戲劇與博物館元素的導入及如何引發參與者的同理心與情感投入等,都有很精彩的描述。最後,鄭邦彥以國內外展覽案例,多角度地思考多元性別議題以及如何「以策展孵化平等」,而這也是本書關注的核心焦點,透過博物館的機制,共同合作、孕育、孵化及實踐與推動平權。其次,是「無障礙博物館」主題,這部分內容除了關注身心障礙者的文化平權外,也特別加入近年來日益受到關注的高齡課題。首先,辛治寧介紹國內外文化機構如何協力、規劃各種促進創意老化的活動,並分享她對臺灣第一屆創齡藝術節的獨特觀察與建議。接著,羅欣怡回顧臺灣歷史博物館如何從政策及諮詢身心障礙代表等多個面向實踐友善平權,尤其是開發智能障礙者易讀本的過程與心得,可成為各館所之參考。接著,趙欣怡將國美館如何藉由諮詢與不斷思考如何貼近視障者的需求,讓他們能夠透過多元感官與觸覺來欣賞美術作品。上述論文呈現了臺灣博物館實務界關懷友善平權的豐碩成果,然而,如果我們只是從博物館的角度來思考身心障礙議題,不免有所侷限,也無法深入瞭解他們所承受的偏見、感受與需求。因此,本書特別邀請聽障導覽員及社工人員,分享他們參與導覽與策展的經歷,希望從不同的角度貼近與反思博物館的友善平權實踐。身為聽障藝術教師,陳詩翰深刻了解聽障者參觀美術館所面臨的挑戰,因此他詳細分享如何準備各種 教具與視覺圖像來進行導覽,以發揮聽障者視覺為主的優勢智能;而廖福源、吳家琪則透過會員參與策展過程,提出如何透過展覽呈現精神疾病經驗者文化及其主體性、促進社會大眾的理解以扭轉偏見,並省思策展倫理及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與侷限。十篇不同的主題論文,豐富了我們對博物館促進友善平權的想像與取徑,並提出實踐的關鍵在於互為主體性、互相關照,尊重彼此的需求、觀點與文化;因此,當我們同在一起、共同努力,就是博物館實踐友善近用、文化平權的基石。
陳佳利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