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台灣水墨變相史

蕭瓊瑞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5/09/30 出版

水墨書畫從明鄭時期初傳入台灣,歷經數百年的政權更迭、文化交融與現代思潮衝擊,水墨藝術在台灣逐漸發展出獨具一格的多元風貌。本書依歷史脈絡分為二十五個章節,深入剖析近四百年間臺灣水墨書畫的重要轉折與創作特色,不同於傳統以「正統」或「流派」為核心的書寫方式,而是強調「變相」的視角,關注那些不受時潮拘束、突破技法與審美規範的創作實踐。從清代文人畫到當代水墨的多元實驗,作者不僅指出每個時代的風格變異與個人語彙,也回應藝術史中「創新如何成為經典」的根本問題。 本書作者蕭瓊瑞長年研究臺灣美術發展史,他在《藝術家》雜誌的專欄觀察與評論,可視為對臺灣水墨藝術的一次總體回顧與深度反思,亦為當代美術史建構提供新的觀看途徑與思考起點。全書收錄近兩千張圖片,有助於讀者從豐厚的內容中理解每段歷史的流變,亦期待可做為未來美術史論或美學建構的參考。

79 特價7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漢字藝術論衡:當代書藝的本體與擴延

李思賢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5/06/03 出版

本書以書法展延開來的藝術表現為論述主體,從「當代書藝」典型風格出發,擴及延展為「漢字藝術」表現的前衛性,為「漢字藝術」作一概要式析論。書中除了導論與結論之外,另分有十個章節,為使有更清晰之宏觀架構,故以「當代書藝發展的風格與典型」和「漢字藝術狀態的覺察與反省」分作上、下兩編,前半部以書藝家典型風格為討論對象,後半段將論述重點望向「當代書藝」的跨領域擴延狀態。 全書探討的範疇廣納藝術典藏、書法寫生、漢字版畫、漢字文創、書藝策展、漢字動畫、行為藝術、現場揮毫,乃至書藝鋼雕等,試圖從這些非僅限於傳統書藝的「漢字藝術」表現中,探究各種從書法或漢字蔓生而來的跨領域藝術所應有之根本立場,反思其原始的美學本體,並建構更為寬闊的美學視域。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類博物館定向與產業

黃光男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5/05/06 出版

全球博物館在百餘年來已逐漸建立相對完善的規章制度,臺灣的藝術教育學者黃光男長期研究常民文化,經過數十年的探索,他將視野延伸至博物館之外的「類博物館」(Quasi-Museums),深入那些尚未被完全定型、散布在民間的場域,包括宮廟、名人故居、植物園、宗教道場以至現代墓園等,這些空間不僅具備博物館的收藏、展示、教育等基本功能,更因與民眾生活緊密相連而展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潛力。 人們生活之處即是文化生成的重要源流。透過本書追隨作者的觀察視角來訪視國內、外的文化現場,並深入分析類博物館所呈現的產業現象,探究它們如何在豐富民眾生活體驗的同時,承擔起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的關鍵角色。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美學無界1994-2024:佛光緣美術館三十周年紀念

藝術家  出版
2025/01/21 出版

佛光緣美術館創辦人星雲大師立下四大宗旨之一「以文化弘揚佛法」,多年來致力於佛教與藝術結合,以期提供大眾更多淨化心靈、美化生活的因緣,於是在世界各地廣興美術館、舉辦展覽,積極與民眾互動。1983 年,佛光山佛教文物陳列館啟用,成為台灣第一所專門典藏佛教文物的博物館;1988 年,在美國西來寺設立佛教寶藏館等,之後也陸續在世界各國建立新的連鎖性美術館,至今已有三十年。本書與讀者分享佛光緣美術館成立三十周年的喜悅,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撰寫的序文為首,書中內容主要分為四大單元:千年流轉、零距離美術館、美術館跨界觀點、美學無界,向讀者娓娓道來佛光緣美術館的創辦緣起與歷程,爬梳美術館點滴累積的成果,展望未來發展的願景,同慶美術館走過的半甲子歲月。本書特色本書為佛光緣美術館三十周年紀念專輯,內含豐富的彩色圖版及大事記,詳實記錄佛光緣美術館的創辦歷程和願景。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詩詞.畫藝.盧雲生(附DVD)

施慧明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盧雲生1913年出生於嘉義,本名盧龍江,號雲生、雲友。從1930年起跟隨林玉山習畫,之後加入春萌畫會,與嘉義地區文人及畫家交流。盧雲生曾多次入選臺展、府展,十九歲時就以作品〈佛果〉入選第6回臺展,1934年又以膠彩畫作〈梨子棚〉獲第8回臺展的最高榮譽「臺展賞」。  1942年他受聘赴中國汕頭擔任日軍翻譯,次年與李惠蘭小姐結婚,1946年攜眷回臺並定居嘉義。1948年他移居臺北,受邀參加「青雲畫會」。1950年應靜修女中之聘,開啟教職生涯,課餘擔任《學友》雜誌編輯。擁有「詩人畫家」稱譽的盧雲生也跨足音樂界,與音樂家呂泉生合作,編寫國、臺語歌詞,其中〈搖嬰仔歌〉曾入選為世界十大搖籃歌曲。盧雲生在戰後的省展表現傑出,分別以作品〈靜池〉、〈一團秋果〉與〈凝神聽鳥聲〉獲得「入選」,另以作品〈花間人〉、〈壘球之英〉獲得「特選主席獎第一名」的榮耀。後來又以畫作〈曉塘〉拿下省展首獎,是第一位經由三次特選而被擢升為評審委員的畫家。他的繪畫基礎扎實,畫風穩健,也勇於嘗試,擅長將生活中的元素引入畫中,繪畫題材多元,包括臺灣水果、蔬菜和鮮魚,以及走獸、飛禽、高山、人物和房屋等種類。盧雲生溫文和善,是個有毅力、正義感和堅苦卓越精神的藝術家。他曾於「正統國畫之爭」中多次發聲反擊,努力為在臺國畫家爭取存在的空間與機會。1968年不幸因交通意外事故過世,兒子盧弘忠透過不斷的努力,從西班牙迎回盧雲生的遺作〈漁樵耕讀樂堯天〉,是他身前的最後巨作,也闡述出其人生觀:「生命隨處皆安,重要的是找到和諧與平衡之點」。「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跌宕.金燦.鄭瓊娟(附DVD)

白雪蘭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鄭瓊娟1931年出生於新竹,父親是臺灣第一代西醫。1952年她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就讀,1956畢業當年即入選省展,隔年參加「五月畫會」之首展,同年遠嫁日本定居。雖然旅日生活不如她所預期的一帆風順,更一度中斷創作,基於心中對藝術的熱愛,1969年鄭瓊娟又重拾畫筆,並於1991年於日本舉行首次個展。在參與日本的畫會聯展之後,她決定重返臺灣藝壇,實踐自我。1992年,鄭瓊娟重新參加五月畫展,多年往來於臺灣與日本之間,最終定居台灣。歷經三十多年的異域生活,透過自我涵養與人生的體悟,鄭瓊娟內心深處蓄積多年的藝術能量有如火焰熾燒,持續迸發出光與熱。她積極舉辦個展,並參與「臺北市西畫女畫家畫會」聯展,作品一新大眾耳目,並廣被美術館所典藏。2013年,鄭瓊娟受邀參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臺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成為戰後現代女畫家的代表之一,顯示出她在臺灣美術史上之定位。鄭瓊娟的創作從天地萬物與己身的感悟出發,畫筆與畫刀、自動性技法的交互運用,從早期具象、半具象,轉換至抽象的風格。她以奔放的色彩,構成脫俗的繪畫語言,漩渦式的曲線、強而有力的筆觸,多層次堆疊的肌理,予人鮮明優雅的視覺印象。鄭瓊娟觀察自然萬物,轉化成自我主觀的世界,她認為微觀與宏觀的萬物,即是人的身體與心靈,也就是天地的和諧平衡,呈現「內心風景」的探討。高貴、神祕、簡約的作品風格,流露出真誠與無窮的創造力。鄭瓊娟於2024年初過世,她的作品在簡潔之中,流露出祥和寧靜的動勢,將清澄之心轉成溫暖之光,高貴自尊的飽滿人生,都在其心念和畫作之間呈現。「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行彩.謳歌.倪朝龍(附DVD)

彭宇薰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倪朝龍1940年出生於臺中,是戰後臺灣專業教育培育的第一代畫家。1957年考入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在周瑛老師引領下進入版畫世界。畢業之後,倪朝龍返鄉服務,並開始推動兒童美術教育。1989年他前往日本進修,在取得國立兵庫大學藝術教育碩士之後,他返臺於中部的大專校院任教,並於2004年創設亞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一生在藝術教育崗位上付出心力。倪朝龍曾積極為學校與地方機構搶救前輩畫家的作品,經過修復、列冊、建檔保留珍貴的文化資產。作為臺灣中部美術協會的傳薪者,他凝聚了中臺灣美術人士的力量,提升地方藝術文化。少年時期即走上藝術之路,倪朝龍作品面相多樣,包括版畫、水彩、油畫、水墨等。而他的油畫創作題材,主要包括兩大主軸:首先是源自土地的濃烈愛鄉情懷,其次是來自留學日本、以及歐亞旅行的異鄉視覺衝擊。在他的油畫作品中,色調渾厚有力,並可見樸拙熱情的風采。近八十歲時,倪朝龍創作〈閃亮臺中港〉200號的巨幅油畫,此作品入藏為臺中市議會之公共藝術。在版畫方面,倪朝龍本著一貫的堅定信念,追求完美。1983年他以木刻版、銅版、絹印版等,複合創作作品〈觀自在〉參加第1屆國際版畫展,獲得「臺北市立美術館獎」,同時得到「臺陽美展」金牌獎榮譽。倪朝龍的版畫主要以臺灣鄉土風情、市井人物、宗教信仰,以及旅遊所見作為題材,在呈現主題與掌握神韻之餘,流露出創作者樸實、率直的一面。2006年以後,他開始實驗新創的水印版畫,近年來更嘗試組合拼貼,或是與油畫結合產生複合媒材創作,為版畫藝術的創作開啟嶄新的道路,更彰顯數十年來的創作精神,藉由不斷的淬鍊,追求自我超越的雄心。「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蒼潤.墨韻.李重重(附DVD)

蕭瓊瑞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李重重1942年出生於安徽屯溪,1947年全家跟隨父親李金玉來臺。李金玉出身於北平京華藝術學院,因此李重重從小便在父親指導下,學習寫字、畫畫。1961年進入北投復興崗政工幹校美術系就讀,受到林克恭老師的啟發,同時也到臺灣大學哲學系,旁聽方東美教授的美學課程。  畢業後李重重和父親合開「父女畫展」,1967年參加「奔雨畫會」、1968年再加入「中國現代水墨畫學會」,同時與擔任土木工程師的耿飛先生結婚、生子,到了1970年代她已經成為臺灣備受矚目的藝術家。李重重自述其畫是從傳統中走出來,以中國固有的精神與特質,表現現代人的生活與感情。父親去世後,她辭去復興商工的教職專心創作。  從1990年起,李重重的畫作強化了對人的關懷。1991年年滿五十歲,她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個展,更獲頒中國文藝協會「現代水墨創作獎」。李重重認為水墨是一種思想,是內在感悟及心靈思維的延續,蘊藏著詩情畫意,充滿感動與生命力,含有非常濃厚的民族文明情感。她在作畫時似乎恣意揮灑,但實際上是舉重若輕,墨色堆疊往往多達數十次,進行得相當緩慢。歷年來李重重曾多次舉行個展,可以看出她對創作的耕耘努力,以及作品深受眾人的喜愛。  李重重可謂是戰後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現代水墨畫家之一。她在作品中經常使用墨點,色彩鮮明,不會蓄意創造對立感,既具傳統的沉實穩重,又具現代的輕靈巧思,蒼勁中帶著婉約、柔美的墨韻,含蓄中散發著季節的色彩,筆觸中透露著歲月的痕跡。李重重是當今現代水墨畫壇中,不容輕忽、且具指標性意義的傑出創作者。「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存真.唯美.吳承硯(附DVD)

李既鳴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吳承硯1921年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父親吳蘊瑞是中國現代體育教育的重要開拓者。吳承硯承襲家學,進入南京中央大學體育系,卻意外扭傷了腳而轉入藝術系就讀。在學期間,師承徐悲鴻、呂斯百、李劍晨等名師,畢業前並與鍾愛的藝術系同學單淑子結為連理。1949年來臺後,初期在臺南鹽水中學任教,1963年舉家北上,任教於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教學之餘,為華岡博物館繪製「國民革命史蹟」的油畫以及「古聖先賢畫像」,都是超大尺幅的作品,日後成為華岡博物館重要的典藏。吳承硯以藝術創作為畢生志業,受老師徐悲鴻影響,風格趨近印象派之寫實表現。1973年在臺灣省立博物館舉行首次個展,並由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獎助出版《吳承硯畫集》。1974年和妻子單淑子在新加坡舉辦首次夫婦聯展,其後陸續舉辦展覽及出版畫集。吳承硯退休之後搬到關渡,命名居處為「硯子居」,這段時間是他們夫妻倆創作的黃金時期;因經濟有所改善,夫婦多次出國旅遊,並參訪嚮往已久的歐美著名美術館、博物館和重要景點,也積蓄不少作品在各地巡迴展覽。回顧吳承硯早年受到費成武老師「畫自己喜歡的畫」的鼓勵,不斷四處寫生、自我精進,發展出唯美浪漫的藝術特質。他認真地對待每件作品,不喜歡沿用舊法繪圖,畫作色彩鮮明,華麗又柔美,忠實描繪自然現象。退休後一度醉心於荷蘭藝術家哈勒曼特古典風格的精密寫實油畫,吳承硯體認藝術必須回歸純粹、體現生活,並以真實的質感呈現出物體蘊含的美,此時期創作的「靜物畫」,堪稱經典之作。從傳統的學院派美術教育,到晚年繪畫筆觸益發閒散輕鬆,他認為最美的藝術就是「在簡單中見真情」。「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傳藝.膠采.陳壽彝(附DVD)

陳美靜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陳壽彝1934年出生於臺南,成長於廟宇彩繪世家,父親陳玉峰是日治時期臺南廟宇的彩繪名家,表兄蔡草如野是廟宇彩繪名匠,同時也是傑出的膠彩兼水墨畫家。陳壽彝從少年起即跟隨父親到各地從事廟宇彩繪,奠下深厚的繪畫基礎;又受到表兄的影響,除了擅長於常民藝術的廟宇彩繪之外,陳壽彝也專研膠彩畫和水墨畫的藝術創作。逐漸在傳統建築繪畫,以及現代藝術創作中嶄露頭角,成為深具個人創作特質的匠師與畫家。陳壽彝以廟宇彩繪的工作穩定家計,但他不拘泥於傳統繪畫的既有框架,將原本用在垛頭彩繪的「瀝粉」技術,實踐在門神彩繪的表現上,臺南祀典興濟宮中的中門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恭,即是「瀝粉貼金」的實驗性佳作。有別於以往的主題和創作技法,位於安平城隍廟的牛頭馬面門神,也同樣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門神主題與繪畫精神。在個人的藝術創作上,陳壽彝以寫生磨練眼力與筆勁,致力於膠彩畫和水墨畫的鑽研;同時他也積極加入畫會、參加畫展,與同好共同探究畫藝,持續精進畫技,可說是達到追求結合民間藝術與精緻藝術的理想境界。由於陳壽彝畢生堅持畫藝的過人決心、用功和毅力, 1994年他榮獲了教育部「全國民族藝術民間彩繪類薪傳獎」,2012年更獲文化部登錄「國家指定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傳統建築彩繪」,堪稱為「人間國寶」之殊榮。此外,他的個人藝術創作,在戰後全省美展和臺陽美展中也屢獲獎項,更被聘為全省美展膠彩畫部的評審委員。陳壽彝於2012年過世,他的作品從在地生活出發,畫風奠基於華人文化底蘊,將常民藝術和精緻藝術相輔相濟,同時又擁有捕捉異國風俗生動傳神之能耐,為戰後臺灣畫壇,提供了一個融合民俗視角和多元族群色彩的藝術景觀。「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心韻.象徵.李元亨(附DVD)

彭宇薰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李元亨1936年出生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1955年考取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並以雕塑第一名、水彩畫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其後,他多次在全省美展及全省教師美展中取得佳績。1966年李元亨前往法國,就讀於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雕塑系,成為臺灣戰後首批留法的藝術家之一,並陸續以繪畫、雕塑作品,入選法國藝術家沙龍及秋季沙龍。畢業之後,他加入法國藝術家公會,登錄為專業藝術家,在法國的創作生涯穩步提升 。1974年,李元亨以作品〈海邊少女〉榮獲法國藝術家沙龍繪畫部金牌獎,並被推薦為會員,是為藝術生涯中的轉捩點。這時候他的創作風格,已經奠定在西方象徵主義的脈絡當中,創作主題則包括:親情光輝、女性神話、故園夢境;而理想的女性之美,始終是他藝術關照的核心。獲得金牌獎的兩年後,李元亨又以作品〈故園初夏〉,在法國都城國際藝術大展中榮獲水彩第一大獎,透過風景的主題,作品展現出東西方文化元素自然融合的特色。1993年,李元亨當選法國藝術家沙龍繪畫部、雕刻部的榮譽評審委員,此後他持續參與並擔任評審前後長達二十五年。從1980年代起,李元亨開始在臺灣、法國之間頻繁往返,除多次於臺灣舉辦個展,也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學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以及私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此外,他與愛好美術的同伴共同創設「臺灣藝術家法國沙龍學會」,鼓勵臺灣藝術家參與法國沙龍競賽、推廣理念並以藝術回饋鄉里。2007年,七十二歲的李元亨再以油畫作品〈故園〉,榮獲瑞士世界名人錄所頒發的法國國家藝術家沙龍國際藝術大獎,標誌西歐世界對其終身成就之肯定。2020年李元亨病逝於臺中,綜觀他一生以畫家、雕塑家的雙重身分立足藝壇,也是極少數活躍於法國沙龍界的亞裔評審,可說是一位跨越世代、融合東西方傳統,不可多得的傑出藝術家。「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幻象.淨悅.陳世明(附DVD)

劉永仁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陳世明1948年出生於彰化縣溪州鄉,少年時期的他即一心想學畫,在一次臺糖員工的美展中,他被圖畫中的光影變化所吸引,從此開始專研繪畫與光影的關係。中學時期,他學習素描、水彩,甚至到臺北參加救國團「美術戰鬥營」,來滿足他對畫圖的渴求。為了進一步追求藝術,1967年陳世明考進國立臺灣藝專。在學院的訓練底下,他也開始思索東、西方的繪畫問題,特別是對於畫面的變化與結構感興趣,並發現在線性與量體性之間,一旦切入不同的觀點思維,就會產生迥然不同的視覺圖像。透過深入的觀察、練習、比較和組構,陳世明迸發日以繼夜的創作能量,在不斷嘗試構圖組合中反思規格嚴謹的傳統繪畫。1973年陳世明進入西班牙馬德里聖費南度藝術學院,直探西方繪畫體系傳承的精髓,除了對構圖方法與繪畫技藝奠下深刻的體認,也盡可能吸納歐洲豐富的藝術養分。從歐洲的教學觀念中,陳世明比照臺灣國立藝專所承襲的日式教學方向,逐漸從兩種系統的相異中抽取吸收,進一步培養自我學習的藝術道路。1977年陳世明從西班牙返臺,並活躍於1990年代的臺灣藝壇,同時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任教至退休。他用抽象構成的繪畫,蛻變於扎實的具象寫實繪畫,以及物我凝視、心靈淬練之體悟。對陳世明而言,從具象轉變至抽象,期間有一段漫長的心路歷程,甚至是一種內在需求的轉化。而由藝術哲學與修行導出的視覺語言,全然體現生命大美與藝術氣勢。從2004年以來,陳世明開啟了用相機當作畫筆、以影像紀錄心情的新頁。他潛心探討繪畫空間延展的可能性,以大量的攝影為媒介,拍攝從自然到都會的片斷,並將片斷重新組構成綿密的萬象空間,在影像互相交織下,表現出豐富的繪畫性。這些穿越時空的攝影繪畫,敏銳詮釋了藝術本質,以及感知幻覺的當代視野。「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曲勢.風動.陳天乞(附DVD)

江明親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陳天乞1906年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本名陳乞,十二歲時拜剪花匠司洪坤福為師,並跟隨其渡海來臺承接廟作工程。大龍峒保安宮是他剪花的起點,到了艋舺龍山寺完工時,十八歲的陳天乞已成為洪坤福重要的左右手。出師後陳天乞在臺灣成家落籍,當洪坤福離臺返鄉,他在同門中擔起大師兄之責,成為聞名的剪花「五虎將」之首。陳天乞承續洪坤福一系,首重「曲勢」,在全臺各地的傳統建築,屋頂、壁堵等廟作中昂揚展現。 三重崇德居是陳天乞獨立承攬的第一個工作,也在此留下他唯一的畫作。以「乞司」之名聞名業界的陳天乞,在執業生涯中留下「陳天乞」的落款,逐漸以「陳天乞」之名廣為人知。戰前他正值三十多歲的青壯年,技藝醇熟而流暢,此時已承攬霞海城隍廟、麥寮拱範宮等大廟的工作。經過戰爭時期的短暫轉業,戰後又重執剪花,在平鎮褒忠祠義民廟、艋舺龍山寺等處留下代表性的作品。 五十五歲以後陳天乞開始收徒,同時剪花之作遍及臺灣各地,甚至跨足海外。他的泥作人偶尪仔有飽滿的勁道,以天空作為布景,而建築的屋頂、壁堵等,則是作品的舞臺空間,上演歷史演義、民間傳說等戲齣。其人偶尪仔有著鵝蛋臉、古典娟秀的眉目,並隨著角色行當,勾勒臉譜與妝扮。作品的衣帶裙襬飛揚、肢體動態有勁,尤其武將盔甲等衣飾更是精心雕琢。 大龍峒保安宮既是陳天乞剪花的起點,也是他剪花的終點。歷經一甲子的剪花生涯,在完成以陳天乞之名承攬的最後一個工作之後,交棒給既是孫子也是徒弟的陳世仁。陳天乞的藝術生命,如同模印的臉譜,早已有添、有減,將渡海而來的眉目臉型,拿捏出獨有的藝術樣貌,隨著融入城市和鄉間的天際線而成為臺灣文化的血液。「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人體.變奏.顧福生(附DVD)

吳垠慧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顧福生1935年出生於上海,父親顧祝同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起初他師從書畫名家黃君璧學畫,但因偏好西畫,轉至朱德群門下。1954年考入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畢業之後加入「五月畫會」。 顧福生從小就對藝術深感興趣,卻不跟隨主流,反而專注於人體繪畫,以變形的身體、無頭的人,來表現內在的孤獨與掙扎。1961年他在臺北舉辦首度個展,同年油畫作品獲得巴西聖保羅國際藝術雙年展的榮譽獎,隨後前往法國巴黎。由於居住空間狹小,他多用「拼貼」的方式創作小尺幅的作品。 顧福生認為「人」是最有趣的畫題。但是畫中的人不是特定的個體,而是代表群體,透過人體傳達內在精神。1962年前往紐約之後他長居美國,1963至1974年的紐約時期,他的作品去除頭部變成「無頭人」,人體也開始出現動態感,呈現出焦灼、憂鬱、飄盪的氛圍;1974至1990年的舊金山時期,畫中人物轉為明亮多彩,顯得更加舒適,除了大量使用多元媒材,如雜誌、金屬物、布料等,也加入中華傳統元素;1984年洛杉磯奧運之後,「運動員」的系列作品,刻畫出對人體力與美的欽羨之情;1990年顧福生搬至波特蘭,作品呈現出對生命的思索,筆法更加自由;2002年移居芝加哥,畫作中出現往天際線延伸或漂浮的場景。直到2017年過世。 作家白先勇是顧福生的知己,曾以「人之變奏」概括顧福生的藝術特質。顧福生是臺灣美術史上,極少數終其一生都在畫「人」的藝術家,作品多為男體,呈現內在私密的悲喜瞋癡,宛如心靈的劇場,風格多樣,難以被歸類。顧福生的藝術創作,表現出身分認同和情慾,被視為當代多元性別藝術的先行者。「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美術2.0:寫作攻略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孫淳美教授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發起的「名單之後」寫作計畫著文〈「地方色彩」作為一種異國情調:藤島武二眼中的台灣〉,她選擇寫作較重要、直接影響臺灣藝術家卻未獲得太多關注的日本評審,並將此文作為之後授課的講義教材,由學生在每門課中自由選擇兩位臺府展藝術家來進行寫作。  本書主要由「畫家故事」和「作品詮釋」兩大單元組成,「畫家故事」單元以臺籍前輩畫家為主題,作者們透過實地考察和訪談來研究這些畫家的作品,如〈溫暖的南方風景:張萬傳筆下的廈門〉是吳月華拜訪張萬傳原作的收藏家呂學偉先生後撰寫而成;「作品詮釋」單元收錄「名單之後」線上資料庫的擴充內容,由同學們為台府展圖錄作品撰寫和投稿的詮釋短文,書寫對象以府展第三回西洋畫部已上線的入選作品為主,每篇文長500字以內,文後另附參考資料相佐。商品特色本書為孫淳美教授在臺灣藝術史課程中指導學生寫作之選集,搭配作品圖版一一介紹曾活躍於臺府展的藝術家及其作品。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美術全集40.劉墉

陳筱君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10 出版

劉墉的雙親於戰亂時從大陸來台,他在台灣出生後自幼體弱,之後家中屢遭變故,久經世事無常、人情冷暖,讓他從小就具備了纖細多感的藝術氣質,加上在幾種不同文化薰陶下成長,這些經歷都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重要養分。劉墉是遊走於多個領域的才子,在藝術、文學、語言、戲劇、新聞上都卓然成家,而且成名極早;他的才情與多面性使其能從容跨界,成就不凡的人生經歷。劉墉著作等身,他書寫的散文、小說、詩歌及理論等上百本著作經常榮登暢銷書排行榜,反而也因其文名太盛,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掩蓋了他的畫名。事實上,劉墉認為寫作只是他的副業,畫畫才是本行,他在繪畫上的企圖心遠大於文學。不可諱言的是,劉墉是近代水墨發展歷程中極為特殊的創作者,作者陳筱君在本書中以劉墉的生平傳記切入,並搭配劉墉各時期繪畫題材與技法的研究,深入探討其多元的藝術表現。本書特色《臺灣美術全集.第40卷.劉墉》收錄劉墉藝術生涯各時期經典作品彩色圖版,每件作品皆附詳實的文字解說,帶領讀者了解藝術家歷來創作風格的演進與變化。透過陳筱君老師執筆的研究專文,為讀者詳細剖析藝術家的生命及創作歷程;同時附錄百餘幅的生活寫真、速寫等參考圖版,使讀者能更貼近藝術家的真實樣貌。全書結合專文研究、圖片欣賞、視覺分析、生活化記事,是近年資料最齊全的劉墉個人專集。

79 特價142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品味革命:跨世紀的藝術省思

曾長生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0/22 出版

《品味革命:跨世紀的藝術省思》共分為上、中、下及後篇。「上篇:人物篇」集結作者對單一藝術家之評析與當代藝文觀點;「中篇:審美篇」則開展評論影響現當代藝術之藝術運動、思潮、市場動態等變化;「下篇:典藏篇」承襲著中篇內容,作者持續對藝術收藏及博物館提出觀察;「後篇:現象篇」則綜合上、中、下篇的文章,作者依個人對於海內外藝術動態的多年深入觀察,提出對藝術、哲學、博物館、台灣政治文化之現象評論與建議。另於書末附錄作者為專題撰文的年表以供讀者參閱。本書從全球化的藝術對話到現代博物館的變革,展現藝術如何脫離傳統框架,成為解構社會與文化的媒介。作者透過分析沙曼.魯希迪、艾娃.拉傑布爾沙等藝術家的作品與思想,揭示後殖民後現代的藝術特質、藝術與新聞學的交融,以及藝術史在新世紀中的重新定位。作者期望透過本書帶領讀者深入探索藝術和文化的多元風貌,藝術不僅僅是審美的產物,而是探討人類身份、性別與社會結構的深度跨領域對話。本書特色本書集結藝評家曾長生對眾位藝術家的評析與當代藝文觀點,他評論影響現當代藝術之藝術運動、思潮、市場動態等審美的變化,持續觀察藝術收藏及博物館的典藏,並依據個人多年來對海內、外藝術動態的深入觀察,提出對藝術、哲學、博物館、台灣政治文化之現象評論與建議。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徐R的畫

徐沛津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0/01 出版

本書作者徐沛津的思維比較跳 tone,除了畫,會另以「詩」、「詞」入畫。而說明的「文字」亦試圖以「圖像」方式呈現,再配合畫的意涵讓文字與畫之間相互「對話」,進而再創作出另一幅「畫」!   受建築影響,徐沛津喜歡用細節(柱、牆、空間……)來建構建築故事,他的畫亦是以隱藏的圖像細節去探索和敘說不同的人生故事,這些故事五花八門,從「我在廁所」到「走進孤獨」的內心世界,從「酒醉的林森北路」到「阿兄喔」的台灣啟事,從「項羽自刎的烏江當下」到「蘇東坡的肉」的兩岸情結,從「末代龍王」到「門神2020」的時代觀察,這些都是他入畫的題材,也記錄著他對這個時代的圖像感知記錄。   本書特色   建築師徐沛津在本書以豐富多彩的圖版搭配文字,呈現獨特的對話,進而再創作出另一幅「畫」!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近現代十家精品集

溫明友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07/30 出版

本書作者溫明友研究中國水墨畫頗有心得,他試圖一一評介傅抱石、黃賓虹、黃胄、李可染、林風眠、潘天壽、齊白石、吳昌碩、徐悲鴻、張大千等著名畫家的生平與藝術理念,並搭配個人精選的多幅彩色圖版,可謂近現代十位水墨畫家精品傑作之集結,呈現20世紀中國繪畫非凡的氣韻與風貌。 本書特色 本書在圖文相輔相成下詳細介紹十位中國水墨畫名家,引領讀者從豐富的作品圖版中飽覽中國繪畫所蘊藏的各元風貌。  

9 特價10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學徒的眼睛

倪又安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06/25 出版

倪又安身兼藝術家、策展人、研究者等多重角色,本書為作者這七、八年來研究與書寫勞動的部分整理,書中收錄的文章主要來自三個大面向:一是策畫展覽的手記,二是因各種機緣或邀稿所寫的藝術評論,另外則是關於民間藝術研究與田野考察的專文。然而無論哪一種類型的文章,也不論敘述的主題與脈絡有何差異,作者都強調自己是用一雙學徒的眼睛去看,並以身為藝術學徒的心態,將所思所感點點滴滴記錄下來,他的觀看與解讀方式帶有創作者鮮明的價值判斷,讀來暢快、直截了當並富有充沛的感染力。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倪又安身兼藝術家、策展人、研究者等多重角色,他撰寫的文章涵蓋策畫展覽的手記、藝術評論、關於民間藝術研究與田野考察的專文,透過此書可充分感受作者的獨特觀點和豐沛能量。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看全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