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道德是所有問題中,最核心最根源的問題。
面對全球一波波崩壞事件如人性貪婪、炫富心態、仇恨戰爭等,唯有回歸道德,才能解決!
作者擔憂當前社會的道德、正義、國際局勢、政治、教育、環境等各項問題,於是提出他的關切與呼籲。作者認為,人類的確面臨了很多嚴重的問題,這個世界,不是我們想像的這麼美好,絕非如此,甚至問題重重:武器競賽、貧富懸殊、資源消耗、道德淪喪、仇恨殺戮。
我們不能再以為,只要我們獨善其身,我們眼前的事都很美好和平就可以了。
事實上,一旦這些問題及身,再去設法處理,往往已來不及。
唯有去面對,才能找到解決之道。
面對全球環境變遷加劇,人性貪婪的人間劇碼不斷加演下,一波波崩壞事件如浪潮般襲來,政治人物充滿謊言貪腐的醜聞、槍枝濫用暴力事件、M型社會炫富心態、失業貧窮、人性價值觀扭曲、地球暖化、能源物價飆漲、仇恨戰爭等,不是現在才產生的問題,而是早已經存在的挑戰。
作者認為,人類的確面臨了很多嚴重的問題,包括:
(1)道德的日漸不受注意
(2)巨大的仇恨
(3)重大決策仍操縱在少數人手中
(4)資源之消耗殆盡
(5)環境汙染
(6)貧富不均
(7)軍備競賽
(8)攸關人類重大幸福的科技由少數人所擁有
(9) 經濟發展建築在人類的浪費上
作者希望大家注意這些問題,也靜下心來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些問題,不難發現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都與道德有一些關聯,不同的人對道德的定義可能不同,可是作者相信人類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我們不要過分地自私,我們應該想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以及全人類的幸福。如果我們常常強調這一點,很多問題就不會太嚴重了。
所以,如果我們強調人類應該互相相愛,那麼作者所提出的這些重大問題,雖然也許不能完全消失,但至少不會有非常嚴重而不好的後果。
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目錄
第一章 道德的日漸不受注意
第二章 巨大的仇恨
第三章 重大決策仍操縱在少數人手中
第四章 自然資源的消耗
第五章 環境汙染
第六章 貧富不均
第七章 軍備競賽
第八章 攸關人類重大幸福的科技由少數人所擁有
第九章 經濟發展建築在人類的浪費之上
結語
序/導讀
【代序】
我們能不理會這些重大問題嗎?
每年過聖誕節,就會收到很多的聖誕卡,這些聖誕卡上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圖片一概是美到極點的,白雪覆蓋的田野中常有一幢漂亮的小屋,小屋內的燈光可以使我們知道這家人在快樂地享受聖誕大餐。
每次收到聖誕卡,我就想起《世界地理雜誌》,很多人訂這本雜誌,也珍藏每一本雜誌,為什麼呢?因為這裡面的照片的確都是美的,如果有外星人要造訪地球,有人寄了好幾本《世界地理雜誌》給他,他看了之後,第一站到的卻是非洲的索馬利亞,他第一個感覺一定是:「我有沒有走錯了星球?」
美國有一位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插畫家,叫做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各位可以上網去看他的插畫,這些插畫都會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他的畫主要是描寫美國人的生活,因此,小孩子往往是畫中的主角,而那些頑皮小男孩的模樣,的確讓人看了會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位畫家曾受命畫「四大自由」,四大自由中有一個是「免於匱乏的自由」,用更通俗的話來說,這就是「免於貧窮的權利」。洛克威爾畫了一張畫,畫中一家人圍桌而坐,個個面露笑容,慈祥的母親正端出一隻大的烤火雞,老爸爸也笑容滿面地準備切火雞,這幅畫裡的人當然都是白人。
其實就在洛克威爾畫這幅著名插畫的時候,美國的黑人問題非常嚴重,他們受到歧視,經濟上也處於絕對的劣勢,洛克威爾將美國畫成了一個天堂,卻一點也不願意告訴人們美國的真實面。
為什麼洛克威爾不願意畫黑人受到歧視的插畫呢?道理很簡單,一般人並不願意看到真相的,如果《世界地理雜誌》大篇幅地介紹索馬利亞的內戰和飢荒,它的銷路一定一落千丈。
我現在仍在清大教書,清大校園的確很美,全國大樹最多的校園可能就是清大了,可是,我相信很多師生都會看到一些拾荒的老人到清大來撿垃圾,這些老人個個都彎腰駝背,已經很老了,還要吃力地推一部車,車子上裝滿了一袋一袋的垃圾,這些垃圾都是清大師生丟棄的東西,但顯然這也是老人們賴以維生的物資。到了週末,一位老太太身旁多了一位小女孩,一看就知,她一定是國小學生,國小學生要幫奶奶拾荒,她的心情可想而知。
如果學生要編一個畢業紀念冊,清大很多角落都可以被拍成美麗的照片而入冊的,可是,那張小女孩幫奶奶拾荒的照片絕不可能入冊,沒有人願意看到這種照片的。
願意或不願意,都改變不了一個殘酷的事實:世界的悲慘不會因為我們不理不睬而消失。美國人過去不肯正視黑人問題,導致後來大規模的種族暴動。伊斯蘭教徒一直對西方社會不滿意,西方社會不理不睬,終於爆發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有很多人之所以不關心世界大事,並非他們冷漠,對世人的問題漠不關心,而是沒有關心的習慣。很多善良的人專注於自己的工作,盡全力將自己的工作做好,也將自己的家庭顧好,至於世界上各角落所發生的事情,對他們來說都不重要的,無需去關心。
其實,我們任何人都無法遺世而獨立的,也沒有一個人可以說,我只要將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高枕無憂矣。假設有一位工程師,平時兢兢業業,也是一個稱職的專家,這家公司也因此營業狀況非常健全,這位工程師平時從不關心國際大事,可是忽然之間,金融海嘯發生,全世界陷入恐慌,他所工作的公司也立刻陷入危機,這一下子,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公司的命運並不是公司內部工程師以及管理人員所能決定的,世界上在遠處所發生的事,是可以嚴重地影響到自己的生活的。
很多人認為只要將自己的國家建設好,別的國家的事情大可不管,因為他們總認為在別的國家內發生的事情,與自己國家是無關的。這是絕對錯誤的,目前歐債問題之所以受到全世界的注意,乃是因為歐洲地區如果經濟有問題,世界各國可以外銷到歐洲的貨物都會減少,不僅歐洲經濟會出問題,全世界的經濟都會出問題。
雖然世界上有嚴重的貧富不均現象,大多數先進國家的人民都對這件事沒有興趣,他們總認為世界上的窮人都存在於落後國家,自己國家是富有的,所以那些窮人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國家。就以歐洲為例,歐洲富有,非洲貧窮,結果是大批非洲人偷渡到歐洲,歐洲海岸遼闊,偷渡很容易。
大家常認為以色列是一個中東國家,和非洲沒有多大關係,其實看一下地圖,就會發現以色列和非洲是連接起來的,最近非洲一再地發生天災人禍,很多非洲人越過沙漠,偷渡到以色列。美國和墨西哥相連,一直就有所謂非法移民問題,美國也和加拿大相連,但美國從不擔心加拿大人會大批非法入境美國。
在歐洲、美國和日本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大家慶幸的是世界上還好有新興的國家,金磚四國就是一個例子,如果沒有這些新興國家,先進國家的經濟狀況會更糟。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英國著名的積架(Jaguar)汽車說他的盈利狀況極好,他的買主多半是中國大陸的富豪。我想積架公司一定希望非洲不是一個貧困的地方,而是一個富裕的地方。
所以我們必須注意世界上的各種問題,不要以為這些事只發生在世界上一個遙遠的角落,我們因此可以對這些問題不理不睬,這些問題遲早對我們會有影響的。
究竟,我們人類面臨哪些重大問題呢?
我認為我們不再重視道德,乃是重要的問題。我們全人類有一個共同的迷思─只要有制度,什麼壞事情都會消失的,因此我們往往寄望於政客們建立制度。雖然好的制度的確是有用的,但是從世界最近所發生的事情看來,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大家沒有道德觀念,這個世界會陷入嚴重的危機的。
就以二○○八年的金融風暴為例,這一次金融風暴的起源是美國的次房貸。所謂次房貸,是說銀行借錢給一些人買房子,這些人原本是沒有資格借到錢的,但是銀行仍借錢給他們,一旦借款者還不出錢來,銀行就將房子充公,然後拍賣出去。因為當時美國房價一直在漲,所以銀行不會賠錢,還有賺頭,但是房價也有崩盤的日子,一旦崩盤,這些銀行就會損失慘重,這是二○○八年金融風暴的開始。
我們不妨看一下這種次房貸制度,難道銀行家不知道這種做法非常危險嗎?他們都是專家,當然知道房價一定會漲價的,但是這些銀行家也都是貪婪之人,他們只想到目前的利益,只要現在能賺錢,就先賺吧!次房貸制度之所以被這麼多銀行採用,完全是人類貪婪的表現。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個次房貸風暴並沒有侷限在美國,最後的結果是全世界都受到波及。我們應該問的是:為什麼美國以外的國家也受到影響?理由是:那些次房貸的債權又成了商品,可以在全世界買賣。銀行家應該是最會精打細算的,他們難道不知道這些商品是高風險的嗎?這又牽涉到了一個基本問題:很多銀行家因為貪婪,已經不再只做存款、放款的業務,而大做有高風險的投機業務,他們知道這些債權商品是有高風險的,但是這些高風險的商品也是有高利潤的,因此世界上很多銀行裡都有了這些商品,一旦這些商品出了問題,全世界的銀行都損失慘重了。
人類的貪婪並非是新的現象,人類希望不勞而獲,自古即有,但是至少古人還會譴責貪婪,也不會崇拜不勞而獲之人,現在我們整個世界的一個奇怪現象是,我們反而崇拜那些玩弄金錢遊戲的人,這些人之所以受到尊敬,僅僅是因為他們都是有錢的人,全人類如此地崇拜金錢,真令人感慨。
我們人類不重視道德的另一現象是在電影和媒體上面,幾十年前,我們的電影很有趣,但沒有太嚴重的色情與暴力,現在不僅電影中有嚴重的色情與暴力,孩子們玩的電腦遊戲中,也常有激烈的暴力,電視中很多影集和脫口秀節目也脫不了色情。在過去,至少我們在雜誌中找不到像《花花公子》、《閣樓》這類的雜誌,出版這類電影和媒體的人不知道他們所做的事情是不對的嗎?他們並非完全沒有良知,他們之所以如此做,還不是因為這些行為可以帶給他們巨額的收入,看在金錢的面子上,這些人將道德拋得遠遠的。
可是充滿色情、暴力的媒體絕對對人類有害。
人類過去之所以沒有這麼嚴重的色情問題,乃是因為人類對於性的問題
試閱
第九章 經濟發展建築在人類的浪費之上
消費主義盛行,使「節約」成為罪惡
目前的社會盛行消費主義,也大力鼓吹不斷消費,這讓「節約」的觀念似乎成了一種罪惡,因為節約會引發經濟的衰退。如果我們不買衣服、鞋子,不吃零食、餅乾,不喝咖啡、奶茶,不買房、買車,就會造成經濟的蕭條。日本十多年來的經濟不景氣,就是因為人民的消費力不夠所致。
可是這實在是一種糟糕的狀況,就好像我們不只要消費,還一定要浪費才行,在消費主義的邏輯下,我們越是浪費,對我們的經濟發展就會越好。最好是大家每天都在買iPhone或是最新型的手機,每天都在享用大餐和美食,或是每天都在採購流行服飾和名牌包,這樣人們在心理上,就好像會感覺到很幸福。即使我們的手機明明沒有問題,也沒有壞掉或不能使用,只是因為新款的手機推出,就要去換一支新的,要是不跟上這個潮流,就會變成落伍的人,會被別人嘲笑。廠商為了賺錢,也拚命的花錢刊登廣告和行銷,鼓吹大家來購買,甚至把擁有某種商品等同於擁有某種身分、地位或價值。
可是,這樣的消費就等於在鼓勵浪費。為了換一支新手機,那支原本好好的舊手機就這樣被丟棄了。為了買這些消費品,為了享受那些我們收入負擔不起的奢侈品,例如昂貴的房子、車子和珠寶,銀行會不斷地提供我們五花八門的貸款,業務員會舌燦蓮花的告訴你,貸款一點都不難,還可以辦信用卡、現金卡,只要每月繳一點利息就好,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高利息的循環。利滾利之下,債務累積越來越高,最後成了「卡奴」,或是為了償還車子和房子的貸款,不停的拚命工作賺錢,成了「房奴」、「車奴」,幾乎無法喘息和脫身。
但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買了這麼多東西堆在家裡,我們真正用得到的有多少?我們真的因為「擁有」這些東西就覺得很快樂嗎?還是快樂也只是一下子,馬上我們又想要繼續購物消費,所以這真的是快樂的來源嗎?還是我們只是想用不斷地消費來掩蓋空虛?況且,我們繁榮的經濟,恐怕也只是一種虛榮的假象,只是被大量消費所預支的貸款撐起來的虛幻數字。美國二○○八年發生的次級房貸風暴,就是個最典型的例子。所謂次級房貸,乃是指由銀行借錢給那些賺錢不多的人買房子,但這種貸款的利息是很高的。在這種危險性貸款開始的時候,因為貸款的方便和容易,助長了大量的人來買房屋,交易熱絡,造成美國的房地產一片欣欣向榮。
原本只要一個人付不出高額利息的房貸,銀行把這個房子拍賣就好,並不會產生問題。但是房地產不可能一直漲,一旦房地產崩盤,銀行就空有一大堆賣不掉的房屋,次級房貸的危機就如此開始了。於是這些聰明能幹的銀行家和華爾街的金融家,又將這些債權加以包裝以後,再賣給了別人。這些收不回來的貸款問題,就這樣被掩蓋過去,還變成了可以炒作轉手的金融衍生商品,這些商品不斷被包裝轉賣,產生出更大更虛幻的泡沫數字。而一旦貸款收不回來、壞帳增加,就不只一家銀行受害,後面所有熱衷這種高利而又危險的銀行、共同基金、避險基金、保險機構和對沖基金等,都會產生連鎖效應而受累,這個膨脹的泡泡也就一一破掉了。所以這並不是件單純的貸款而已,才會引發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
房地產泡沫化的結果使銀行倒閉,但在此之前,房地產欣欣向榮時,我們又怎麼會想到那是虛幻的假象?我們糊裡糊塗地讓那些華爾街最聰明的投機客主導了整個金融市場,我們以為他們的所作所為造成了資金的流通,也導致資本主義的勝利。可是我們無意中將貪婪和消費視為一種美德,到最後,我們自食惡果,那些虛幻的數字就這樣蒸發掉了,大家一夕之間被打回原形。
過度消費,造成汙染和資源消耗
每次經濟危機的風暴過去以後,各國政府就開始大力鼓勵民眾消費,經濟學家也一天到晚鼓勵我們消費,因為全國老百姓如果都減少消費,經濟會更加衰退,所以只有拚命消費,消費的越多,失業的人就會減少,才能挽救經濟頹勢,振興整體的景氣發展。
但這實在只是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假設我們分不清日常所需的花費和享樂所需的炫耀性消費之間的區別,只是一味過度消費,甚至負債貸款來消費,難道不會讓這樣的消費經濟有精疲力盡的一天嗎?而且過度消費的結果,絕對會造成資源的消耗和汙染。舉例來講,我們常常為了電腦推出的新技術而去購買新電腦,或是為了比較先進方便的通訊技術而去買更好的手機。可是丟掉的電腦和手機裡,都含有一些重金屬,不但造成浪費,裡面的重金屬也可能滲透出來,產生環境的汙染。經濟越發達,地球上的資源就消失得更快,汙染問題也更加嚴重。像我們隨手使用的一支原子筆,也需要消耗很多資源和礦產才能製造出來,可是我們往往在墨水用乾後就直接丟掉,其他部分都還好好的,那些完好部分所含的自然資源就這樣被丟棄,而且這些資源一去不返。
我也認為科技與消費結合,是一切問題之所在。現在的科技所創造的最新產品,已經變成了鼓勵大家不斷購買和追求而研發的。過去的科技研發,首先考量的也許是一種理想,以能幫助和改善人們的生活為出發點。但現在,首先考慮的,也許已變成是如何刺激大家來購買,以賺更多錢為目的而研發商品。
像是現在最流行的手機、平板電腦和數位相機,全都是最尖端、最受歡迎的科技產品,也最常推陳出新。在短時間內,只要有一點點功能上的更新,就馬上推出上市,大做宣傳和廣告,鼓動大家購買的慾望,如此才能讓公司的獲利一直保持漂亮的成長。但是不停的消費,就代表我們絲毫不珍惜物品,即使是原本最尖端的產品,只要有更新的替代品推出,就馬上過時淘汰,可以隨手拋棄,完全不在乎這些東西依舊可以使用,只在乎它已經「過時」。在這樣的過程中,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費、消耗和汙染,而這樣的極度消費方式,究竟有沒有必要?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人類不過是地球中眾多生物中的一種,而人類卻有一種特色,就是我們除了消耗一些其他動物也消耗的植物或生物之外,我們還會消耗掉非生物類的東西。比如說,我們有看過獅子吃石頭、老虎吃煤礦、牛吃鉀或鋰嗎?從來沒有。我們也沒看過蛇會吃石油,或是羊會用掉天然氣。有其他任何一種動物會做這種事情嗎?只有人類才會這麼做。那麼,當我們有一天把石油、煤炭和天然氣都用光了,到時候要怎麼辦呢?
除此之外,獅子、老虎或猴子之類的動物,也不會濫墾山林、盜採砂石,但人類卻會,我們會為了貪圖山林美景、為了炒作地皮、為了賺錢,而去做與林爭地、濫墾山坡地、炒作農地等等行為。如果台灣每個人都要住別墅,台灣有多少地、多少山林可以禁得起我們這樣使用和開發?如果每個人都堅持要像有錢人一樣的享受生活,地球上的自然資源還能撐多久?人類為了自身的慾望,不但消費了物品,也消費了大自然。價值觀改變,人們自食惡果
次級房貸也好,各種的投機行為和消費經濟也好,都代表了我們目前的新價值觀。我們其實早已揚棄了勤勞和節約的美德,而擁抱了一個以錢賺錢的觀念,不再願意埋頭苦幹、腳踏實地地辛勤研發和工作。金錢來得容易,也揮霍得快,在鼓勵消費和金錢至上的社會裡,絲毫不以勤儉為必然,反而認為不斷花錢是理所當然的。
曾幾何時,在科技上追求卓越已不是美國最頂尖的菁英分子的興趣,他們的首要目標是去華爾街。在華爾街,當然不是做一個存款銀行的行員,而是要做一個操盤手,大做垃圾債券、連動性債券、衍生性金融產品、債務抵押債券、信用違約交換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花招,外人很少搞得懂,他們卻美其名為「產品」。只是,這些「虛幻」的產品,和實際的引擎、積體電路與特用化學品,卻不可同日而語。
但在我的時代,美國的菁英分子多半追求科技上的卓越,設法造出最好的電腦、最快的戰鬥機、送人入太空、建造網際網路等等。當時,菁英分子都想成為科學家或是工程師。他們都是辛勤工作者,美國之所以強盛,就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努力,才能使美國在科技上遙遙領先,成為科技和經濟大國。
可是美國社會現在拜金主義盛行,已影響到這一代年輕人的深沉價值觀,菁英分子已不願辛勤地從事科技研究,儘管這才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競爭力的根本。在華爾街操作這些金錢遊戲,可以更快速地獲取暴利,任誰都嚮往這種光鮮亮麗的豪奢生活,難怪很多聰明的年輕人只想進入華爾街,變成了庸俗不堪的唯利是圖者。我們羨慕這種人,卻忘了人類會越來越貪婪,放任貪婪的結果,是大批的人只顧及近利,沒有想到後果。我們必須靜下來好好想一想了,我們該不該繼續鼓勵年輕人不勞而獲?我們該不該一再崇拜那些靠投機而發大財的人,還糊裡糊塗地讓這些人主導整個金融市場,甚至給這些投機客掌聲 ?
最重要的核心問題,就是現今社會鼓吹的價值觀,只要我們有意無意的鄙視勤奮努力的美德,只崇尚那些富有而花錢不手軟的人,羨慕那些一夕暴富的人,期望成為手持名牌包、開名車、住豪宅的人,更欣羨那些年紀輕輕就坐擁高薪、在舒服的辦公室裡輕易操作就有大筆金錢入帳的人,這就形同鼓勵大家貪婪、浪費、揮霍,那麼,曾經發生過的金融風暴,未來仍會發生的。
這些投機分子根本不該是我們崇拜的目標,我們最該崇拜和尊敬的,理應是那些在田野裡和工地裡流汗工作的農人和工人,在學校裡認真教書的老師,辛苦建立工廠和各種企業的企業家,在各企業裡小心翼翼工作的員工、工程師和管理者,在研究室內絞盡腦汁的研發人員,在政府為民服務的公務員,在金融機構真正替企業和民眾服務的人員,還有帶給我們快樂的演藝人員、音樂家、藝術家和運動員等等。
凡是努力工作者,都應該是我們尊敬的對象,因為是他們使我們能過好日子,是他們合力替我們建造了一個很不錯的國家。然而,那些用我們的錢豪賭的金錢遊戲者,他們最多只能替我們打造虛幻而短暫的繁榮,但卻會在一夜之間,使無數辛勞民眾的成果,受到嚴重的打擊。《雪舞者》的啟示
最後,我想以一部科幻小說,來比喻消費社會的困境。這本小說是《雪舞者》(Dances on the Snow),是一個描繪人類未來的科幻故事,作者是盧基揚年科(Sergey Lukianenko)。小說從一個小孩子奇克列依的自述開始,故事的開頭大致如下:
有一天,奇克列依一如往常的放學回到家裡,卻發現有些不太一樣,因為家中經過特別的布置,餐桌鋪了漂亮的桌巾,放滿了豐富的食物,桌上還有美麗的蠟燭台,並且點上了蠟燭。奇克列依對此覺得很訝異,不明白今天是什麼日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充足的食物?
他的爸媽對兒子的疑惑,做了一番說明:「兒子你要知道,我們兩人已經很久沒有工作了,而且看起來也沒有希望可以再找到新的工作。我們以前都是礦工,可是現在礦產都沒有了,這個星球上的所有自然資源,都已經快被消耗殆盡,所以顯然也不可能再找到什麼工作。不過我們現在還有救濟金,你還可以依靠爸媽的救濟金過活。只是你不可能吃得非常好,也不可能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你的將來,恐怕也不會有很好的日子。但多虧憲法給了我們一個權利,如果我們選擇死亡的話,救濟金就可以留給我們下一代,所以爸媽選擇了死亡。我們已經吃了藥,這個藥在二十四小時內就會發作,所以我們只要在二十四小時內,跟政府報到就可以了。因為這是我們最後的晚餐,所以政府給了我們這些豐盛的食物。」
奇克列依當然非常心痛,但這也讓他下定決心,要離開這個沙漠星球,才有了後續的故事發展。但這本小說為什麼要取名為「雪舞者」呢?我們不妨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一位在冰天雪地中跳芭蕾的舞者。可是,在天寒地凍之下,為什麼他要選擇跳舞呢?人處於如此寒冷的情況下,如果不起身活動,一定會被凍死。如果這人是一名芭蕾舞者,那麼為了讓身子暖活起來,跳芭蕾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了。可是問題是,這人能支撐多久呢?他面臨的是一種兩難困境,如果不跳舞,就會被凍死,但如果持續地跳舞,等到身體的能量耗盡,最終同樣也是死路一條。
這種困境,其實也是人類處境的寫照。一方面,我們每個人如果都簡樸到不開車,也不購買食物、飲料、衣服等物品,那麼必然造成很多大公司關門倒閉,經濟也會馬上出問題,產生很大的影響。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知節制的揮霍和浪費,特別是世界上還存在大量飢餓人口時,卻依舊任意的消耗並非無限的自然資源,花費在非必要性的炫耀和奢侈品上,過著豪奢的生活,遲早有一天,我們將遭遇所有人都缺乏資源使用的局面。
人類猶如在雪上漫舞,即使跳舞的身影非常美麗動人,但身處的環境卻如此險惡和危機四伏。為了生存下去,人類不得不持續消費和消耗大自然的能源和資產,但不斷地持續消耗下去,最終同樣也會走到盡頭,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對人類來說,如何在「消費」和「浪費」之間拿捏好分寸,是未來的艱鉅考驗。
消費主義盛行,使「節約」成為罪惡
目前的社會盛行消費主義,也大力鼓吹不斷消費,這讓「節約」的觀念似乎成了一種罪惡,因為節約會引發經濟的衰退。如果我們不買衣服、鞋子,不吃零食、餅乾,不喝咖啡、奶茶,不買房、買車,就會造成經濟的蕭條。日本十多年來的經濟不景氣,就是因為人民的消費力不夠所致。
可是這實在是一種糟糕的狀況,就好像我們不只要消費,還一定要浪費才行,在消費主義的邏輯下,我們越是浪費,對我們的經濟發展就會越好。最好是大家每天都在買iPhone或是最新型的手機,每天都在享用大餐和美食,或是每天都在採購流行服飾和名牌包,這樣人們在心理上,就好像會感覺到很幸福。即使我們的手機明明沒有問題,也沒有壞掉或不能使用,只是因為新款的手機推出,就要去換一支新的,要是不跟上這個潮流,就會變成落伍的人,會被別人嘲笑。廠商為了賺錢,也拚命的花錢刊登廣告和行銷,鼓吹大家來購買,甚至把擁有某種商品等同於擁有某種身分、地位或價值。
可是,這樣的消費就等於在鼓勵浪費。為了換一支新手機,那支原本好好的舊手機就這樣被丟棄了。為了買這些消費品,為了享受那些我們收入負擔不起的奢侈品,例如昂貴的房子、車子和珠寶,銀行會不斷地提供我們五花八門的貸款,業務員會舌燦蓮花的告訴你,貸款一點都不難,還可以辦信用卡、現金卡,只要每月繳一點利息就好,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高利息的循環。利滾利之下,債務累積越來越高,最後成了「卡奴」,或是為了償還車子和房子的貸款,不停的拚命工作賺錢,成了「房奴」、「車奴」,幾乎無法喘息和脫身。
但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買了這麼多東西堆在家裡,我們真正用得到的有多少?我們真的因為「擁有」這些東西就覺得很快樂嗎?還是快樂也只是一下子,馬上我們又想要繼續購物消費,所以這真的是快樂的來源嗎?還是我們只是想用不斷地消費來掩蓋空虛?況且,我們繁榮的經濟,恐怕也只是一種虛榮的假象,只是被大量消費所預支的貸款撐起來的虛幻數字。美國二○○八年發生的次級房貸風暴,就是個最典型的例子。所謂次級房貸,乃是指由銀行借錢給那些賺錢不多的人買房子,但這種貸款的利息是很高的。在這種危險性貸款開始的時候,因為貸款的方便和容易,助長了大量的人來買房屋,交易熱絡,造成美國的房地產一片欣欣向榮。
原本只要一個人付不出高額利息的房貸,銀行把這個房子拍賣就好,並不會產生問題。但是房地產不可能一直漲,一旦房地產崩盤,銀行就空有一大堆賣不掉的房屋,次級房貸的危機就如此開始了。於是這些聰明能幹的銀行家和華爾街的金融家,又將這些債權加以包裝以後,再賣給了別人。這些收不回來的貸款問題,就這樣被掩蓋過去,還變成了可以炒作轉手的金融衍生商品,這些商品不斷被包裝轉賣,產生出更大更虛幻的泡沫數字。而一旦貸款收不回來、壞帳增加,就不只一家銀行受害,後面所有熱衷這種高利而又危險的銀行、共同基金、避險基金、保險機構和對沖基金等,都會產生連鎖效應而受累,這個膨脹的泡泡也就一一破掉了。所以這並不是件單純的貸款而已,才會引發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
房地產泡沫化的結果使銀行倒閉,但在此之前,房地產欣欣向榮時,我們又怎麼會想到那是虛幻的假象?我們糊裡糊塗地讓那些華爾街最聰明的投機客主導了整個金融市場,我們以為他們的所作所為造成了資金的流通,也導致資本主義的勝利。可是我們無意中將貪婪和消費視為一種美德,到最後,我們自食惡果,那些虛幻的數字就這樣蒸發掉了,大家一夕之間被打回原形。
過度消費,造成汙染和資源消耗
每次經濟危機的風暴過去以後,各國政府就開始大力鼓勵民眾消費,經濟學家也一天到晚鼓勵我們消費,因為全國老百姓如果都減少消費,經濟會更加衰退,所以只有拚命消費,消費的越多,失業的人就會減少,才能挽救經濟頹勢,振興整體的景氣發展。
但這實在只是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假設我們分不清日常所需的花費和享樂所需的炫耀性消費之間的區別,只是一味過度消費,甚至負債貸款來消費,難道不會讓這樣的消費經濟有精疲力盡的一天嗎?而且過度消費的結果,絕對會造成資源的消耗和汙染。舉例來講,我們常常為了電腦推出的新技術而去購買新電腦,或是為了比較先進方便的通訊技術而去買更好的手機。可是丟掉的電腦和手機裡,都含有一些重金屬,不但造成浪費,裡面的重金屬也可能滲透出來,產生環境的汙染。經濟越發達,地球上的資源就消失得更快,汙染問題也更加嚴重。像我們隨手使用的一支原子筆,也需要消耗很多資源和礦產才能製造出來,可是我們往往在墨水用乾後就直接丟掉,其他部分都還好好的,那些完好部分所含的自然資源就這樣被丟棄,而且這些資源一去不返。
我也認為科技與消費結合,是一切問題之所在。現在的科技所創造的最新產品,已經變成了鼓勵大家不斷購買和追求而研發的。過去的科技研發,首先考量的也許是一種理想,以能幫助和改善人們的生活為出發點。但現在,首先考慮的,也許已變成是如何刺激大家來購買,以賺更多錢為目的而研發商品。
像是現在最流行的手機、平板電腦和數位相機,全都是最尖端、最受歡迎的科技產品,也最常推陳出新。在短時間內,只要有一點點功能上的更新,就馬上推出上市,大做宣傳和廣告,鼓動大家購買的慾望,如此才能讓公司的獲利一直保持漂亮的成長。但是不停的消費,就代表我們絲毫不珍惜物品,即使是原本最尖端的產品,只要有更新的替代品推出,就馬上過時淘汰,可以隨手拋棄,完全不在乎這些東西依舊可以使用,只在乎它已經「過時」。在這樣的過程中,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費、消耗和汙染,而這樣的極度消費方式,究竟有沒有必要?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人類不過是地球中眾多生物中的一種,而人類卻有一種特色,就是我們除了消耗一些其他動物也消耗的植物或生物之外,我們還會消耗掉非生物類的東西。比如說,我們有看過獅子吃石頭、老虎吃煤礦、牛吃鉀或鋰嗎?從來沒有。我們也沒看過蛇會吃石油,或是羊會用掉天然氣。有其他任何一種動物會做這種事情嗎?只有人類才會這麼做。那麼,當我們有一天把石油、煤炭和天然氣都用光了,到時候要怎麼辦呢?
除此之外,獅子、老虎或猴子之類的動物,也不會濫墾山林、盜採砂石,但人類卻會,我們會為了貪圖山林美景、為了炒作地皮、為了賺錢,而去做與林爭地、濫墾山坡地、炒作農地等等行為。如果台灣每個人都要住別墅,台灣有多少地、多少山林可以禁得起我們這樣使用和開發?如果每個人都堅持要像有錢人一樣的享受生活,地球上的自然資源還能撐多久?人類為了自身的慾望,不但消費了物品,也消費了大自然。價值觀改變,人們自食惡果
次級房貸也好,各種的投機行為和消費經濟也好,都代表了我們目前的新價值觀。我們其實早已揚棄了勤勞和節約的美德,而擁抱了一個以錢賺錢的觀念,不再願意埋頭苦幹、腳踏實地地辛勤研發和工作。金錢來得容易,也揮霍得快,在鼓勵消費和金錢至上的社會裡,絲毫不以勤儉為必然,反而認為不斷花錢是理所當然的。
曾幾何時,在科技上追求卓越已不是美國最頂尖的菁英分子的興趣,他們的首要目標是去華爾街。在華爾街,當然不是做一個存款銀行的行員,而是要做一個操盤手,大做垃圾債券、連動性債券、衍生性金融產品、債務抵押債券、信用違約交換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花招,外人很少搞得懂,他們卻美其名為「產品」。只是,這些「虛幻」的產品,和實際的引擎、積體電路與特用化學品,卻不可同日而語。
但在我的時代,美國的菁英分子多半追求科技上的卓越,設法造出最好的電腦、最快的戰鬥機、送人入太空、建造網際網路等等。當時,菁英分子都想成為科學家或是工程師。他們都是辛勤工作者,美國之所以強盛,就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努力,才能使美國在科技上遙遙領先,成為科技和經濟大國。
可是美國社會現在拜金主義盛行,已影響到這一代年輕人的深沉價值觀,菁英分子已不願辛勤地從事科技研究,儘管這才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競爭力的根本。在華爾街操作這些金錢遊戲,可以更快速地獲取暴利,任誰都嚮往這種光鮮亮麗的豪奢生活,難怪很多聰明的年輕人只想進入華爾街,變成了庸俗不堪的唯利是圖者。我們羨慕這種人,卻忘了人類會越來越貪婪,放任貪婪的結果,是大批的人只顧及近利,沒有想到後果。我們必須靜下來好好想一想了,我們該不該繼續鼓勵年輕人不勞而獲?我們該不該一再崇拜那些靠投機而發大財的人,還糊裡糊塗地讓這些人主導整個金融市場,甚至給這些投機客掌聲 ?
最重要的核心問題,就是現今社會鼓吹的價值觀,只要我們有意無意的鄙視勤奮努力的美德,只崇尚那些富有而花錢不手軟的人,羨慕那些一夕暴富的人,期望成為手持名牌包、開名車、住豪宅的人,更欣羨那些年紀輕輕就坐擁高薪、在舒服的辦公室裡輕易操作就有大筆金錢入帳的人,這就形同鼓勵大家貪婪、浪費、揮霍,那麼,曾經發生過的金融風暴,未來仍會發生的。
這些投機分子根本不該是我們崇拜的目標,我們最該崇拜和尊敬的,理應是那些在田野裡和工地裡流汗工作的農人和工人,在學校裡認真教書的老師,辛苦建立工廠和各種企業的企業家,在各企業裡小心翼翼工作的員工、工程師和管理者,在研究室內絞盡腦汁的研發人員,在政府為民服務的公務員,在金融機構真正替企業和民眾服務的人員,還有帶給我們快樂的演藝人員、音樂家、藝術家和運動員等等。
凡是努力工作者,都應該是我們尊敬的對象,因為是他們使我們能過好日子,是他們合力替我們建造了一個很不錯的國家。然而,那些用我們的錢豪賭的金錢遊戲者,他們最多只能替我們打造虛幻而短暫的繁榮,但卻會在一夜之間,使無數辛勞民眾的成果,受到嚴重的打擊。《雪舞者》的啟示
最後,我想以一部科幻小說,來比喻消費社會的困境。這本小說是《雪舞者》(Dances on the Snow),是一個描繪人類未來的科幻故事,作者是盧基揚年科(Sergey Lukianenko)。小說從一個小孩子奇克列依的自述開始,故事的開頭大致如下:
有一天,奇克列依一如往常的放學回到家裡,卻發現有些不太一樣,因為家中經過特別的布置,餐桌鋪了漂亮的桌巾,放滿了豐富的食物,桌上還有美麗的蠟燭台,並且點上了蠟燭。奇克列依對此覺得很訝異,不明白今天是什麼日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充足的食物?
他的爸媽對兒子的疑惑,做了一番說明:「兒子你要知道,我們兩人已經很久沒有工作了,而且看起來也沒有希望可以再找到新的工作。我們以前都是礦工,可是現在礦產都沒有了,這個星球上的所有自然資源,都已經快被消耗殆盡,所以顯然也不可能再找到什麼工作。不過我們現在還有救濟金,你還可以依靠爸媽的救濟金過活。只是你不可能吃得非常好,也不可能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你的將來,恐怕也不會有很好的日子。但多虧憲法給了我們一個權利,如果我們選擇死亡的話,救濟金就可以留給我們下一代,所以爸媽選擇了死亡。我們已經吃了藥,這個藥在二十四小時內就會發作,所以我們只要在二十四小時內,跟政府報到就可以了。因為這是我們最後的晚餐,所以政府給了我們這些豐盛的食物。」
奇克列依當然非常心痛,但這也讓他下定決心,要離開這個沙漠星球,才有了後續的故事發展。但這本小說為什麼要取名為「雪舞者」呢?我們不妨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一位在冰天雪地中跳芭蕾的舞者。可是,在天寒地凍之下,為什麼他要選擇跳舞呢?人處於如此寒冷的情況下,如果不起身活動,一定會被凍死。如果這人是一名芭蕾舞者,那麼為了讓身子暖活起來,跳芭蕾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了。可是問題是,這人能支撐多久呢?他面臨的是一種兩難困境,如果不跳舞,就會被凍死,但如果持續地跳舞,等到身體的能量耗盡,最終同樣也是死路一條。
這種困境,其實也是人類處境的寫照。一方面,我們每個人如果都簡樸到不開車,也不購買食物、飲料、衣服等物品,那麼必然造成很多大公司關門倒閉,經濟也會馬上出問題,產生很大的影響。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知節制的揮霍和浪費,特別是世界上還存在大量飢餓人口時,卻依舊任意的消耗並非無限的自然資源,花費在非必要性的炫耀和奢侈品上,過著豪奢的生活,遲早有一天,我們將遭遇所有人都缺乏資源使用的局面。
人類猶如在雪上漫舞,即使跳舞的身影非常美麗動人,但身處的環境卻如此險惡和危機四伏。為了生存下去,人類不得不持續消費和消耗大自然的能源和資產,但不斷地持續消耗下去,最終同樣也會走到盡頭,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對人類來說,如何在「消費」和「浪費」之間拿捏好分寸,是未來的艱鉅考驗。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