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藏 易:中國失落的開端【POD】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歸藏》易〈坤卦〉在〈乾卦〉之前,是殷商之道(真理)。周朝繼承殷周文化,《周易》把《歸藏》易「乾坤大挪移」;把〈乾卦〉放在〈坤卦〉之前,成為周朝之道(真理)。老子代表的是《歸藏》易,殷商之道;孔子敬仰老子,到宋國去訪求文獻,見到的是《坤乾》。孔子以為與《周易》無不同,晚年以《易傳》演《周易》。
目錄
后羿射日(序) I
前 言 1
導論:概念歷史 5
第一章 跨亞洲之眼──兩次西潮 19
第一節 二十世紀的西潮 19
第二節 一世紀的西潮 21
第三節 中西思潮會通 24
跨歐洲之眼 28
第二章 超古代之眼──從《歸藏》易到老子 31
第一節 〈坤卦〉有一條假龍? 31
第二節 龍的傳說 40
第三章 龍戰於野──中國另一個開端 47
前 言 47
第一節 《歸藏》易出土 48
第二節 《坤乾》 50
陰陽變化 53
第三節 先迷後得 55
履霜,堅冰至 57
第四節 龍戰於野 60
道的紀元(epoch) 62
羣龍無首 64
存有的遺忘 65
第四章 《歸藏》易:《坤乾》 67
第一節 〈坤卦〉 67
第二節 〈乾卦〉 73
第五章 有和無:老子博大真人 81
第一節 何謂事物 87
第二節 道和德(宇宙論) 97
第三節 何謂一、二、三 109
第六章 仁和天道:孔子天地氣象 113
第一節 志於道 114
據於德 115
依於仁 116
遊於藝 121
第二節 下學而上達 125
名的問題 128
好古 129
第七章 無和無己:莊子逍遙物化 131
第一節 一樁公案 131
第二節 老莊的差異 138
第三節 變成-女人 145
超越的經驗主義 151
第八章 心善和性善:孟子與天地同流 155
第一節 性的問題 156
第二節 物自身 161
第九章 要記憶還是創造?──中國文化的未來 167
第一節 新儒家之路 169
第二節 望海潮 173
尾聲:師徒之間 175
前 言 1
導論:概念歷史 5
第一章 跨亞洲之眼──兩次西潮 19
第一節 二十世紀的西潮 19
第二節 一世紀的西潮 21
第三節 中西思潮會通 24
跨歐洲之眼 28
第二章 超古代之眼──從《歸藏》易到老子 31
第一節 〈坤卦〉有一條假龍? 31
第二節 龍的傳說 40
第三章 龍戰於野──中國另一個開端 47
前 言 47
第一節 《歸藏》易出土 48
第二節 《坤乾》 50
陰陽變化 53
第三節 先迷後得 55
履霜,堅冰至 57
第四節 龍戰於野 60
道的紀元(epoch) 62
羣龍無首 64
存有的遺忘 65
第四章 《歸藏》易:《坤乾》 67
第一節 〈坤卦〉 67
第二節 〈乾卦〉 73
第五章 有和無:老子博大真人 81
第一節 何謂事物 87
第二節 道和德(宇宙論) 97
第三節 何謂一、二、三 109
第六章 仁和天道:孔子天地氣象 113
第一節 志於道 114
據於德 115
依於仁 116
遊於藝 121
第二節 下學而上達 125
名的問題 128
好古 129
第七章 無和無己:莊子逍遙物化 131
第一節 一樁公案 131
第二節 老莊的差異 138
第三節 變成-女人 145
超越的經驗主義 151
第八章 心善和性善:孟子與天地同流 155
第一節 性的問題 156
第二節 物自身 161
第九章 要記憶還是創造?──中國文化的未來 167
第一節 新儒家之路 169
第二節 望海潮 173
尾聲:師徒之間 175
序/導讀
后羿射日(序)
年輕時頗喜歡一句俄國的諺語:「含有真理的一個字,比整個俄羅斯更重。」故對哲學的沈思,常集中在基本概念中;兩個哲學家的概念,就可以在類似與差異間比較。
當老子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就可以有道、德、物、勢四個基本概念。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又可以有道、德、仁、藝四個基本概念。為何兩大哲學宗師竟有道、德兩個基本概念相同?不能不使人驚訝莫名!同樣,當在莊子哲學中找出道、德、物、形四個基本概念時,以「形」取代老子「勢」的概念,就產生有趣的比較關係!而在孟子哲學中找出心、性、天三個概念,很精確地表現出孔子道、德、仁三者之間的關係,他的緊張氣正來自於少了孔子「藝」的概念。
對哲學家來說,基本概念是他們畢生的沈思,我們只能像遑惑的旅人逡巡前進,甚至奇怪的是:他們的「開篇」常像「奧義書」,讀20年也抓不住準頭。孟子是個例外。
概念是思想的結晶,意象是感受的結晶。面對《周易》時〈乾〉、〈坤〉兩卦的龍和馬到底想表現什麼?按其順序,〈乾卦〉皆龍,〈坤卦〉除了卦辭談馬外,前五爻除了是生命哲學不能是其他,〈上六〉卻出現「龍戰於野,其血玄黃」這麼雄辯甚至崇高的意象。這種排列的順序很不自然,《周易》有偽造的痕跡。終於我確定《周易》的〈乾〉、〈坤〉兩卦只能「顛倒看」!然後,只能是《歸藏》易!至於《易傳》,是儒家的大創造,文筆崇高有力,但「龍戰於野」的這條龍居然是「陰」冒充自己為龍,與陽爭戰,然後自己受傷流血,變成閨房大戲!荒謬!
《五經》在《傳》的附麗之下,如《春秋三傳》、《三禮》的《周禮》、《儀禮》、《禮記》等,把中國歷史弄成個大蘑菇頭,一個沈重的源頭!
還是要特別感謝學生書局顧問陳仕華教授慨允推薦,及陳蕙文主編等的優秀團隊。學弟楊宗翰教授、陳穎雋博士生在事務上多方協助。內子張修文及我兒趙君峯多年的寬容。
趙衛民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20年9月
前言
我因讀尼采哲學,對康德哲學和儒家哲學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我因讀海德格哲學,確定了道家哲學系統;並確定〈乾〉、〈坤〉兩卦是存有(道)的運動,並覺得〈坤卦〉應在〈乾卦〉前面。我因讀德勒茲哲學,進一步確定了莊子哲學的特殊性;也因為他所謂「概念思惟」的特殊性,更確定了《周易》的「乾坤大挪移」!
殷商的真理(道)在《歸藏》易!周朝只把《歸藏》易中〈乾卦〉和〈坤卦〉顛倒,完成了周朝的真理,即《周易》!《歸藏》易是一套生命哲學,《周易》是一套道德哲學,且是「偷天換日」。
老子承襲《歸藏》易的精神,是道家哲學開山人物,他的學生孔子承襲《周易》,是儒家哲學開山人物;晚年對其摸索、玩味,《易傳》是其與弟子敷演、創造!
年輕時讀《周易》,〈乾卦〉卦、爻辭皆美,無論「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甚至〈用九〉「群龍無首」,這種意象思惟引人入勝。〈坤卦〉卦、爻辭也皆美,在實踐上的提撕似呈現生命的智慧,但在〈上六〉爻辭卻孤懸著「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與〈乾卦〉的龍隔著〈坤卦〉前五爻,這種孤懸使之成為「孤龍」;而且這是最美麗、最雄辯的意象,不應如此無所傍依。到《易傳》更不合理,從〈初六〉就說是陰氣重,到〈上六〉竟然《象傳》說:「龍戰於野,其道窮也。」龍戰成為窮途末路,或者〈文言〉說:「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到〈上六〉陰氣太盛,不肯從陽故大戰,為恐疑無陽,才稱自己為龍,但還是陰類,受傷慘重。不但是條「假龍」,而且演變成夫妻閨房大戰的一齣戲碼,而且是太太別與先生鬧的道德劇,殊不合理。
《易傳》的荒誕固不合理,《周易》的順序也是有人為操作的痕跡!如果〈坤卦〉在〈乾卦〉之前,龍的意象思惟就連成一氣,如果概念思惟說得通的話,那麼周文王只更動了順序,《歸藏》易的順序,即孔子所謂的《坤乾》,而並沒有「創造」,是偷天換日!即連孔子看到《坤乾》,也不認為是殷商之道的《歸藏》易。故今斷定:周文王只調動了〈乾〉、〈坤〉兩卦的順序,只要恢復原順序,《歸藏》易就躺在我們眼皮底下!
《歸藏》易的發現,至少使我們哲學智慧推前至商朝五、六百年,甚至更推前一千年到黃帝思想的「伏流」,史稱黃、老,這是民間沈澱的生活智慧!概念俱在,不容否認!
再來,如果孔子之眼錯過《坤乾》─所謂《歸藏》易,當然易錯過老子的哲學概念。孔子自云:「吾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江瑔即認與莊子說孔子問禮於老聃頗相合。《禮記》也記孔子:「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還是孔子年十七之時。至於《史記》說孔子見老子後三日不言,「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龍豈非是深藏莫測、見首不見尾嗎?
其實老子、孔子俱為大哲學家,若以基本的哲學概念思惟入手,此師生關係即可定位。老子是道家宗師,「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有道、德、物、勢四個基本概念。孔子是儒家宗師,卻也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有道、德、仁、藝四個基本概念。竟有最優位的兩個概念相同,不是師生才奇怪!孔子學說三十而立,那是仁學,陸象山說得清楚:「孔子以仁發明斯道」,至於道的體會要到「五十而知天命」,故他的道是超越性,甚至後來等同於文化道統─「文王既歿,文不在茲乎!」這與老子有概念的展開不同。至於德的概念,「天生德於予」,好像是特異性,不是人人皆有的道德性。「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好像是人人皆有的內在道德性。但「里仁為美」又有些特殊文化環境的意思!德的概念不是穩定的概念,至少是學習、揣摩的過程。
二十世紀的西潮,拉開了地理橫向的廣度,造成中西思潮會通。要有創造的會通,動力在於「出去了、再回來!」西方十九、二十世紀思潮之洶湧澎湃,至少1950年以前的思潮中海德格「長得很像」中國的老子,1950年以後的思潮中德勒茲「長得很像」中國的莊子。奇怪的對稱!未迎上與西潮會通的學思,只有擱淺一途。如今二十一世紀,五四剛過去百年,創造的動力因「地球村」逐漸形成,「在家就是在世界,在世界就是在家!」而我們挖掘開的歷史縱深,彷彿天文敻遠的幻麗星象,使遠古的智慧宛若眼前!
我們射下舊日的太陽,使它暫時降溫而已!我已證成了《歸藏》易全書的存在,只是《周易》的〈乾〉、〈坤〉倒轉而已!全部卦爻辭都完好如初!后羿射下了九顆太陽,我們反而要思索中西思潮會通,應該能激盪出新創造的可能性。
如果不以詩人之眼,很難看出其中的意象思惟;如果不以哲學之眼,很難看出其中的概念思惟。如果不是中西思潮會通,也很難理解中國古代原有的奧義,而古經重現天日!
年輕時頗喜歡一句俄國的諺語:「含有真理的一個字,比整個俄羅斯更重。」故對哲學的沈思,常集中在基本概念中;兩個哲學家的概念,就可以在類似與差異間比較。
當老子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就可以有道、德、物、勢四個基本概念。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又可以有道、德、仁、藝四個基本概念。為何兩大哲學宗師竟有道、德兩個基本概念相同?不能不使人驚訝莫名!同樣,當在莊子哲學中找出道、德、物、形四個基本概念時,以「形」取代老子「勢」的概念,就產生有趣的比較關係!而在孟子哲學中找出心、性、天三個概念,很精確地表現出孔子道、德、仁三者之間的關係,他的緊張氣正來自於少了孔子「藝」的概念。
對哲學家來說,基本概念是他們畢生的沈思,我們只能像遑惑的旅人逡巡前進,甚至奇怪的是:他們的「開篇」常像「奧義書」,讀20年也抓不住準頭。孟子是個例外。
概念是思想的結晶,意象是感受的結晶。面對《周易》時〈乾〉、〈坤〉兩卦的龍和馬到底想表現什麼?按其順序,〈乾卦〉皆龍,〈坤卦〉除了卦辭談馬外,前五爻除了是生命哲學不能是其他,〈上六〉卻出現「龍戰於野,其血玄黃」這麼雄辯甚至崇高的意象。這種排列的順序很不自然,《周易》有偽造的痕跡。終於我確定《周易》的〈乾〉、〈坤〉兩卦只能「顛倒看」!然後,只能是《歸藏》易!至於《易傳》,是儒家的大創造,文筆崇高有力,但「龍戰於野」的這條龍居然是「陰」冒充自己為龍,與陽爭戰,然後自己受傷流血,變成閨房大戲!荒謬!
《五經》在《傳》的附麗之下,如《春秋三傳》、《三禮》的《周禮》、《儀禮》、《禮記》等,把中國歷史弄成個大蘑菇頭,一個沈重的源頭!
還是要特別感謝學生書局顧問陳仕華教授慨允推薦,及陳蕙文主編等的優秀團隊。學弟楊宗翰教授、陳穎雋博士生在事務上多方協助。內子張修文及我兒趙君峯多年的寬容。
趙衛民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20年9月
前言
我因讀尼采哲學,對康德哲學和儒家哲學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我因讀海德格哲學,確定了道家哲學系統;並確定〈乾〉、〈坤〉兩卦是存有(道)的運動,並覺得〈坤卦〉應在〈乾卦〉前面。我因讀德勒茲哲學,進一步確定了莊子哲學的特殊性;也因為他所謂「概念思惟」的特殊性,更確定了《周易》的「乾坤大挪移」!
殷商的真理(道)在《歸藏》易!周朝只把《歸藏》易中〈乾卦〉和〈坤卦〉顛倒,完成了周朝的真理,即《周易》!《歸藏》易是一套生命哲學,《周易》是一套道德哲學,且是「偷天換日」。
老子承襲《歸藏》易的精神,是道家哲學開山人物,他的學生孔子承襲《周易》,是儒家哲學開山人物;晚年對其摸索、玩味,《易傳》是其與弟子敷演、創造!
年輕時讀《周易》,〈乾卦〉卦、爻辭皆美,無論「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甚至〈用九〉「群龍無首」,這種意象思惟引人入勝。〈坤卦〉卦、爻辭也皆美,在實踐上的提撕似呈現生命的智慧,但在〈上六〉爻辭卻孤懸著「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與〈乾卦〉的龍隔著〈坤卦〉前五爻,這種孤懸使之成為「孤龍」;而且這是最美麗、最雄辯的意象,不應如此無所傍依。到《易傳》更不合理,從〈初六〉就說是陰氣重,到〈上六〉竟然《象傳》說:「龍戰於野,其道窮也。」龍戰成為窮途末路,或者〈文言〉說:「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到〈上六〉陰氣太盛,不肯從陽故大戰,為恐疑無陽,才稱自己為龍,但還是陰類,受傷慘重。不但是條「假龍」,而且演變成夫妻閨房大戰的一齣戲碼,而且是太太別與先生鬧的道德劇,殊不合理。
《易傳》的荒誕固不合理,《周易》的順序也是有人為操作的痕跡!如果〈坤卦〉在〈乾卦〉之前,龍的意象思惟就連成一氣,如果概念思惟說得通的話,那麼周文王只更動了順序,《歸藏》易的順序,即孔子所謂的《坤乾》,而並沒有「創造」,是偷天換日!即連孔子看到《坤乾》,也不認為是殷商之道的《歸藏》易。故今斷定:周文王只調動了〈乾〉、〈坤〉兩卦的順序,只要恢復原順序,《歸藏》易就躺在我們眼皮底下!
《歸藏》易的發現,至少使我們哲學智慧推前至商朝五、六百年,甚至更推前一千年到黃帝思想的「伏流」,史稱黃、老,這是民間沈澱的生活智慧!概念俱在,不容否認!
再來,如果孔子之眼錯過《坤乾》─所謂《歸藏》易,當然易錯過老子的哲學概念。孔子自云:「吾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江瑔即認與莊子說孔子問禮於老聃頗相合。《禮記》也記孔子:「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還是孔子年十七之時。至於《史記》說孔子見老子後三日不言,「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龍豈非是深藏莫測、見首不見尾嗎?
其實老子、孔子俱為大哲學家,若以基本的哲學概念思惟入手,此師生關係即可定位。老子是道家宗師,「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有道、德、物、勢四個基本概念。孔子是儒家宗師,卻也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有道、德、仁、藝四個基本概念。竟有最優位的兩個概念相同,不是師生才奇怪!孔子學說三十而立,那是仁學,陸象山說得清楚:「孔子以仁發明斯道」,至於道的體會要到「五十而知天命」,故他的道是超越性,甚至後來等同於文化道統─「文王既歿,文不在茲乎!」這與老子有概念的展開不同。至於德的概念,「天生德於予」,好像是特異性,不是人人皆有的道德性。「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好像是人人皆有的內在道德性。但「里仁為美」又有些特殊文化環境的意思!德的概念不是穩定的概念,至少是學習、揣摩的過程。
二十世紀的西潮,拉開了地理橫向的廣度,造成中西思潮會通。要有創造的會通,動力在於「出去了、再回來!」西方十九、二十世紀思潮之洶湧澎湃,至少1950年以前的思潮中海德格「長得很像」中國的老子,1950年以後的思潮中德勒茲「長得很像」中國的莊子。奇怪的對稱!未迎上與西潮會通的學思,只有擱淺一途。如今二十一世紀,五四剛過去百年,創造的動力因「地球村」逐漸形成,「在家就是在世界,在世界就是在家!」而我們挖掘開的歷史縱深,彷彿天文敻遠的幻麗星象,使遠古的智慧宛若眼前!
我們射下舊日的太陽,使它暫時降溫而已!我已證成了《歸藏》易全書的存在,只是《周易》的〈乾〉、〈坤〉倒轉而已!全部卦爻辭都完好如初!后羿射下了九顆太陽,我們反而要思索中西思潮會通,應該能激盪出新創造的可能性。
如果不以詩人之眼,很難看出其中的意象思惟;如果不以哲學之眼,很難看出其中的概念思惟。如果不是中西思潮會通,也很難理解中國古代原有的奧義,而古經重現天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