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考證抉微論叢,選集了幾篇典型的考證明史論文。陳守實明史抉微,是一篇綜括性的論證明史之作。潘檉章國史考異,錢謙益太祖實錄辨證兩文,辨析精詳,直抉隱微,細針密線,具見功力之深。盧文弨讀史札記,乃其家藏稿本,別無副墨流傳。李光濤先生論乾隆年刊行之明史,在許多駁正明史著作中,是最新出的例證之一。這幾篇典型考證文字,從多方面指出研究明史的途徑。
本書收入十七篇與文心雕龍有關的論文,這些論文全部發表在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十二、十三日舉行的「以文心雕龍為中心的中國文學批評研討會」中,並曾熱烈討論,此會議由國家文藝基金會策劃,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匯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共同舉辦。
牟宗三先生平時書信,對門弟子多有教言,而且時有深貶重刺,此正見「明師之明」與「嚴師之嚴」。此類嚴毅之教責,使得諸友更能觀省,奮勉向上。但牟先生書信未能編入《全集》,幸而蔡仁厚先生收存牟先生之書信達一百三十件(有六七件因故散佚),而蔡先生寄陳牟先生之信函,自民國六十年起,亦有留存部分底稿。如將往來信件兩相對看,則信中所說乃可朗然明白。故本書特加採擇整理,一併錄寫成冊。
本書分為中下三篇,分別處理錢穆、徐復觀和史學的課題,共15單元,即15章。三篇各自獨立,而各有附錄,全書亦有附錄;附錄總共19文。正文15章學術味道比較濃郁(第2、3兩章和第15章,則稍例外);附錄則大體上是通俗性質的文章或“學術含金量”相對較少的著作(但亦有例外),尚有二三篇與本書主題相關的講話或書評。 錢穆先生治學(含治史)的方法相當值得學人關注學習,是以上篇首章即處理此問題。第2、3兩章是針對錢先生的生平與學思上的表現的專訪。儒家「經、權」這對觀念在政治運用上的具體表現與兩者的相互關係,徐復觀先生深具卓識,這構成了第4章的內容。中國傳統經典,今人仍應予以誦讀,或該棄之如敝屣等等問題,徐先生有何高見,此見諸第5章。宋代歷史性質的 “百科全書”《冊府元龜》一書的編纂與宋真宗對該書的態度,乃至針對該書〈國史部〉的探討,構成了第6、7兩章的內容。明人元史學上的總表現、《元史》纂修過程中的若干問題、針對《元史續編》與《元史弼違》的探析,分別見第8、9、10三章。第11章藉著清代史家趙翼為例以說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個千古不易的大道理。第12章探討清代傑出吏學家汪輝祖的史學。第13章藉著西方史學發展史的考察來說明史學上的真理與方法一問題。第14章處理以下一問題:廿五史和《清史稿》編纂時間的緩速比較。第15章按年代先後綜述台灣近現代史學發展的梗概。全書附錄計有9篇文章,當中5篇學術味道比較濃郁。其一論述錢大昕的治史方法。其二探討歷史上的實然與史學家的價值意識的問題,其三闡釋史學上的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和動機判斷三問題;皆可謂史學理論上的問題。此外尚有二篇翻譯的文章,分別源自德國著名漢學家W. Franke和法國著名公共知識分子R. Aron的著作。前者英譯中,後者法譯中。
古典散文研究命題與範疇極為宏闊。本書採用源自語言學並已廣泛應用於其他學科的「對比分析法」作為探究方法。對比分析法,係指透過多文本,讓文本彼此參照與相互對讀,客觀地歸納分析文本間的關鍵差異,並以其「差異」為突破點,深入考察文本風格形成的原因。藉此,讀者得以理解作者的創作意識及作品之審美價值。是以,本書從字句調度、章法安排、體式建置等層面進行剖析,從而揭示文本之邏輯系統及其所展現的特徵。 時代遷異是文學流衍的關鍵。歷代文學作品是文學家受人文、自然、社會等多重因素所觸發之紀錄,亦是其人生歷程的呈現。本書期望以「文本」為中心,以「對比分析」為進路之探討模式,使古典散文研究能夠有新的領受,在似識與異見之間,得以洞察文本的收攝與外展。
陳新雄教授從林尹先生習聲韻訓詁之學二十七年,而自身擔任訓詁學課程教學亦逾二十年,陳教授本之師說,再參以本身二十餘年之教學經驗,特應本局之邀,為本局撰寫《訓詁學》一書,以造福學者。陳教授以三年時間所撰寫《訓詁學》一書,共分上下二冊,上冊分七章:第一章、訓詁之意義,第二章、訓詁與文字之關係,第三章、訓詁與聲韻之關係,第四章、訓詁之方式,第五章、訓詁之次序,第六章、訓詁之條例,第七章、訓詁之術語。下冊五章:第八章、古書之體例,第九章、古書之註解,第十章、古書之句讀,第十一章、訓詁之基本要籍,第十二章、工具書之用法。每章皆莫不本之師說,參稽前哲近賢之著,原原本本,擇精語詳,尤為難得者,陳教授將歷年研究文字聲韻之心得,悉著之於書,不僅得治訓詁之要術,也得治聲韻、文字之竅要,洵為近年難得之訓詁學專著,亦研究中國語文學者不可或缺之鉅著。
陳新雄教授從林尹先生習聲韻訓詁之學二十七年,而自身擔任訓詁學課程教學亦逾二十年,陳教授本之師說,再參以本身二十餘年之教學經驗,特應本局之邀,為本局撰寫《訓詁學》一書,以造福學者。陳教授以三年時間所撰寫《訓詁學》一書,共分上下二冊,上冊分七章:第一章、訓詁之意義,第二章、訓詁與文字之關係,第三章、訓詁與聲韻之關係,第四章、訓詁之方式,第五章、訓詁之次序,第六章、訓詁之條例,第七章、訓詁之術語。下冊五章:第八章、古書之體例,第九章、古書之註解,第十章、古書之句讀,第十一章、訓詁之基本要籍,第十二章、工具書之用法。每章皆莫不本之師說,參稽前哲近賢之著,原原本本,擇精語詳,尤為難得者,陳教授將歷年研究文字聲韻之心得,悉著之於書,不僅得治訓詁之要術,也得治聲韻、文字之竅要,洵為近年難得之訓詁學專著,亦研究中國語文學者不可或缺之鉅著。
本書分三卷,每卷各分九章。上卷為孔子之部,中卷為孟子之部,下卷為荀子之部。書前列〈緒論〉一篇,以綜述儒家之起源,儒家與諸子,儒家學問之特質與綱領,以及了解儒家之學的進路;而儒家在當前所面臨的文化問題,及其所當承擔的文化使命,亦順就「新外王」之義而有所提揭。
湖南馬王堆出土的周易帛書,言簡意賅,晦澀難懂,帛書又屢用假借字、異體字,更增其詰屈聱牙。本書先校勘原文,辨謬誤,明假借、異體、缺損之字,以求真也;次加注釋,考證文字,揭示內涵,以明義也;次加今譯,翻譯準確,雅俗共賞,以求信也;再予總釋,縱橫比較,貫通全卦,以求通也。為周易教學研究不可不讀之書。
湖南馬王堆出土的周易帛書,言簡意賅,晦澀難懂,帛書又屢用假借字、異體字,更增其詰屈聱牙。本書先校勘原文,辨謬誤,明假借、異體、缺損之字,以求真也;次加注釋,考證文字,揭示內涵,以明義也;次加今譯,翻譯準確,雅俗共賞,以求信也;再予總釋,縱橫比較,貫通全卦,以求通也。為周易教學研究不可不讀之書。
本書探究天主教聖言會在海峽兩岸華人社會的傳教工作,全書十二章,分三部分說明,首先是1880至1900年代在山東奠基,其次是1920至1940年代往河南拓展,最後是1950、1960年代傳承到臺灣,並持續至2000年以後。其中,山東部分重點有二,即聖言會在華傳教初期,魯南傳教士與歐洲母會間之關連性;初入華人社會的傳教士實際面臨的文化衝激、生活調適與傳教困境。河南部分關注者三,即傳教士面對天災人禍不斷的華北民間社會,該如何進行教會工作及其相應成果;經由當地出版及流通使用的聖教年曆,觀察本地教友的日常生活與信仰內涵;位於豫北的新鄉傳教區歷經對日抗戰、二次大戰、國共內戰影響下的成長與阻礙。臺灣部分涉及兩個面向,即聖言會在北臺灣的努力,特別是教會本地化及面對快速工業化社會中的角色扮演;聖言會在南臺灣的開展,尤其是透過首批國籍會士的個人經歷,呈現聖言會在海峽兩岸傳教工作的延續性及其歷史意涵。
現代的西方與日本佛學研究,有飛躍的發展,成就驚人,特別以文獻學的研究為然。這些研究,是不同方法的運用的結果。本書是介紹與評論這些研究法的專著,分為文獻學方法、考據學方法、思想史方法、哲學方法、維也納學派方法、京都學派方法、符號邏輯方法、實踐修行法和白描法等多種,也加上作者自己提出的現象學方法和詮釋學方法。對於每種研究法的運用,都有相應的研究論文作示例。作者並提出其個人觀點,認為理想的佛學研究法,應為文獻學與哲學雙軌並進的研究法。對於現代佛學研究的觀念與理論,本書亦有深入的闡釋與反省,並廣泛地介紹和評論西方與日本的佛學研究的成果。
現代的西方與日本佛學研究,有飛躍的發展,成就驚人,特別以文獻學的研究為然。這些研究,是不同方法的運用的結果。本書是介紹與評論這些研究法的專著,分為文獻學方法、考據學方法、思想史方法、哲學方法、維也納學派方法、京都學派方法、符號邏輯方法、實踐修行法和白描法等多種,也加上作者自己提出的現象學方法和詮釋學方法。對於每種研究法的運用,都有相應的研究論文作示例。作者並提出其個人觀點,認為理想的佛學研究法,應為文獻學與哲學雙軌並進的研究法。對於現代佛學研究的觀念與理論,本書亦有深入的闡釋與反省,並廣泛地介紹和評論西方與日本的佛學研究的成果。
本書闡述人生的苦痛特別是病痛問題,對苦痛進行深刻的反思,為苦痛建立一種哲學,特別是現象學。作者的觀點是:我們不應視苦痛為敵人,要徹底消滅它,因為現實上很難做到這點。我們無寧應與苦痛協調,與苦痛交個朋友,在與苦痛的周旋中,擴充自己的忍耐性、容受性與愛心,充實自己的心性涵養,在生活上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與人生智慧,達致終極諧和的宗教與道德目標。作者在書中現身說法,歷述自己的心程歷程,如何在苦痛中不斷學習以至成學,如何在苦痛中遊戲三昧,走向終極諧和的人生理想。本書是一本勵志的書,適合在人生路上不斷跌倒但又在意志上不肯認輸,要扎掙起來繼續向前行的朋友閱讀。
本書闡述人生的苦痛特別是病痛問題,對苦痛進行深刻的反思,為苦痛建立一種哲學,特別是現象學。作者的觀點是:我們不應視苦痛為敵人,要徹底消滅它,因為現實上很難做到這點。我們無寧應與苦痛協調,與苦痛交個朋友,在與苦痛的周旋中,擴充自己的忍耐性、容受性與愛心,充實自己的心性涵養,在生活上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與人生智慧,達致終極諧和的宗教與道德目標。作者在書中現身說法,歷述自己的心程歷程,如何在苦痛中不斷學習以至成學,如何在苦痛中遊戲三昧,走向終極諧和的人生理想。本書是一本勵志的書,適合在人生路上不斷跌倒但又在意志上不肯認輸,要扎掙起來繼續向前行的朋友閱讀。
本書分三卷,每卷各分九章。上卷為孔子之部,中卷為孟子之部,下卷為荀子之部。書前列〈緒論〉一篇,以綜述儒家之起源,儒家與諸子,儒家學問之特質與綱領,以及了解儒家之學的進路;而儒家在當前所面臨的文化問題,及其所當承擔的文化使命,亦順就「新外王」之義而有所提揭。
本書依漢代史實及光武帝詔編之圖讖八十一卷為據,考論四項東漢讖緯議題:《赤伏符》本事考;《河圖》、《雒書》與﹁經讖﹂關係;《白虎通》、《公羊傳注疏》與讖緯之關係。由具體之條述考證中,可知《赤伏符》之﹁劉秀讖﹂改易自反莽義軍所造生讖語,並非光武出生前即已流傳;東漢之《河》、《雒》與﹁經讖﹂皆在圖讖八十一卷中,原本即有內容重疊部分,非如《隋志》所謂九聖、孔子分別撰作;《白虎通》與《公羊傳注疏》於讖緯之引用,亦不如世俗所云之密切。本書當可澄清讖緯與漢代經學之疑義。
奏議之名,起於漢代。自此以後,奏議漸多,擇優編集,至三國而有名臣奏議之名。隋、唐、宋、明諸志,著錄奏議雖多,但傳至今日,彙編之奏議,僅以宋趙汝愚之諸臣奏議一百五十卷及明黃淮、楊士奇之歷代名臣奏議三百五十卷為最著。趙書限於宋代,黃楊之書則上起商周,下迄蒙古,蓋據諸臣奏議而增廣者也。 歷代名臣奏議計有兩本:一為明永樂十四年内府刊本,一為明崇禎八年張溥節錄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永樂本歷代名臣奏議有五部之多,一全而兩為鈔補,兩為殘帙,可云富矣。據國立中央圖書館館藏永樂本核對,則卷二百十五為慎刑,卷二百六十一為漕運,與四庫提要言無漕運者不符。張溥本則確有漕運而無慎刑,如提要所言也。然則永樂本之佳善,可以知矣。四庫提要以為此書「自漢以後,收羅大備:凡歷代典制沿革之由,政治得失之故實,可與通鑑三通互相考證。」吳相湘則言,奏議固可與四通相比,而有利於史學者,則古代禁網太密,牽於忌諱,於是史策所記,非失諸諱飾,即忽於簡略,史實沈埋,不知凡幾。但自古明君以求言為治道,賢臣以極諫為忠節,故凡史官所不敢記者,皆見於奏議,奏議實代表正確之輿論,最可信之史實也。歷代名臣之奏議皆忠言讜論,直抒胸臆,千古至文,非矯揉造作者所可比擬。 《歷代名臣奏議》是由明朝翰林學士黃淮、楊士奇等人於永樂十四年(1416年)奉敕編纂的奏疏彙編文獻。全書共350卷,收錄商周至宋元時期八千餘篇名臣奏議,分成君德、聖學、孝親、敬天、郊廟、治道、法祖、儲嗣、內治、宗室、經國、守成、都邑、封建、仁民、務農、田制、學校、風俗、禮樂、用人、求賢、知人、建官、選舉、考課、去邪、賞罰、勤政、節儉、戒佚欲、慎微、謹名器、求言、聽言、法令、慎刑、赦宥、兵制、宿衛、征伐、任將、馬政、荒政、水利、賦役、屯田、漕運、理財、崇儒、經籍圖讖、國史、律曆、謚號、褒贈、禮臣下、巡幸、外戚、寵倖、近習、封禪、灾祥、營繕、弭盗、禦邊、夷狄共66門類。
《才子牡丹亭》是清康熙、雍正間,吳震生、程瓊夫婦為湯顯祖的戲劇名作《牡丹亭還魂記》所作的一部箋釋、詮講和評點的專著;是一部帶著強烈的個性色彩來解釋《牡丹亭》的用詞用語,評點人物思想的戲劇評論。批者淹通書史,廣徵博引,舉凡子史百家、佛道文獻、詩詞曲集、稗官小說,無不為我所用,是一部具有豐富的知識內涵和鮮明的以史料文獻論曲為特點的文學評點之作。批者在理論上張揚人性,肯定人的情色慾望,無情地批判「昔氏賢文」,尤其是宋明理學的禁慾主義,對男女性意識的自覺提出了許多重要和超前的觀點,是一部以情色論為基礎來闡述《牡丹亭》的創作思想的大膽奇異之作,在《牡丹亭》的評點史上絕無僅有,獨一無二。此書海內外罕見,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