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學史
內容簡介
先秦哲學是中國哲學史中最具原創性和強韌生命力的哲學智慧。本書是作者累積三十多年在這一相關領域研究和教學的經驗和能量而撰成。全書分六篇按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之學派分類,每篇論述一學派。
本書的撰寫有下列特色:(一)將近世出土文獻的主要哲學論題有史脈性地概括於書中;(二)把握原典所蘊含之哲學性問題,如本體論、宇宙論、天人關係、心性論、認識論、人生境界的工夫實踐、倫理學、政治哲學等;(三)作者重視原典、基本概念的精確分析、論述脈絡的清晰性、理性結構的系統性,以及文字表述的可讀性;(四)兼重文化史和思想史,資料詳備,務求對先秦哲學的內涵有一情境性、脈絡化的理解;(五)強化對名家、墨家及荀子之邏輯和知識理論之紹述。
本書的撰寫有下列特色:(一)將近世出土文獻的主要哲學論題有史脈性地概括於書中;(二)把握原典所蘊含之哲學性問題,如本體論、宇宙論、天人關係、心性論、認識論、人生境界的工夫實踐、倫理學、政治哲學等;(三)作者重視原典、基本概念的精確分析、論述脈絡的清晰性、理性結構的系統性,以及文字表述的可讀性;(四)兼重文化史和思想史,資料詳備,務求對先秦哲學的內涵有一情境性、脈絡化的理解;(五)強化對名家、墨家及荀子之邏輯和知識理論之紹述。
目錄
序
中國哲學史中最具原創性和強韌生命力的哲學智慧。
序言
第一篇 儒家學派的源流與思想內涵
第一章 儒家哲的前沿–魯國與西周文化
第一節 魯國與宗周的文化因緣
第二節 祭天祀祖的精神傳統
第三節 禮樂文化中「親親上恩」的核心價值
第四節 儒家之源流與特色
第二章 《周易》原經《尚書》及《詩經》所呈現的西周哲學與文化
第一節 西周《周易》原經的天人思想
第二節 《尚書》以德配天的天命觀和以德治國論
第三節 《尚書》對殷商思想之述要
第四節 《尚書.周書》的主要篇章要旨
第五節 《詩經》的天論及詩教的人文價值
第三章 春秋時代的儒家思想–以《論語》、《左傳》為主軸
第一節 由孔子與隱者之遇,觀孔學的旨趣和精神
第二節 《論語》中禮義與仁的關係
第三節 儒家人文生命的實踐–由「敬」的工夫入路省察
第四節 《左傳》的人文思想
第四章 孔子至孟子期間之儒學–以近世出土文獻為依據
第一節 戰國時代的儒家佚籍及分期
第二節 楚簡儒家佚籍的「性情說」
第三節 竹、帛〈五行〉篇的「行」與「德之行」之辨
第四節 《大學》、《中庸》的心性修養之人道與治道
第五節 《中庸》論「慎獨」、「致中和」及贊天地化育
第六節 出土儒家佚籍之其他重要論題
第五章 戰國中期的孟子學派
第一節 「性」、「命」之實質涵義
第二節 性命論與人生價值觀
第三節 存養推擴、盡性致命的道德修養
第四節 對孟子心學的評價
第六章 戰國晚期的荀子學派
第一節 荀子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性偽之辨與天人之與「分」和相「參」
第三節 緣於人類共同生活需要的社會起源說
第四節 「維齊非齊」的社會正義觀
第五節 知識與禮憲的生成論
第六節 社會建制及其管理系統之規劃
第七節 社會經濟思想
第八節 社會理想與社會機制
第九節 荀子的評價
第七章 孔門易學與《易傳》的哲學
第一節 馬王堆帛書《易傳》之孔門易學
第二節 傳世本《易傳》的哲學旨要
第二篇 道家學派
第一章 道家思想與文化的淵源
第一節 道家、黃老之學、道教與齊學的淵源
第二節 齊的地理形勢與東夷人之原始宗教信仰
第三節 東夷族之原始宗教信仰對道教的深遠影響
第四節 以姜太公為代表的齊學特色
第五節 齊學對道家以及黃老道家之影響
第二章 老子的形上學
第一節 《老子》以「無」釋「道」,建立起超本體論(me-ontology)
第二節 「道」所涵具之形上屬性──道體與道用
第三節 以「道相」、「道徵」闡發道化的人格典範
第三章 老子的生活智慧和政治管理智慧
第一節 老子的生活智慧
第二節 老子的政治管理智慧
第四章 郭店及上海博物館出土簡文之道家思想
第一節 當代道家出土文獻概況
第二節 郭店竹簡中的〈太一生水〉
第三節 〈恆先〉
第五章 莊子的形上學
第一節 道論:道樞與兩行
第二節 莊子的氣化論與形神說
第六章 莊子的逍遙說及其美感人生
第一節 煩惱與痛苦之肇因:以形役神的「成心」
第二節 形役神勞的治療:心齋坐忘
第三節 神與物遊的逍遙之樂
第四節 依道製器的藝術實踐
第七章 莊子〈天下〉篇與〈齊物論〉之道術觀
第一節 〈天下〉篇對諸子析評所展示的道術觀
第二節 〈齊物論〉的道術觀
第三節 對比〈天下〉篇與〈齊物論〉的道術論
第八章 《管子》與《黃帝四經》的天道與治道
第一節 《管子》書中「道」之形上屬性及其與人之關係
第二節 《黃帝四經》的天道論
第三節 《管子》與《黃帝四經》天道論之比較
第四節 《管子》書中的治道論
第五節 《黃帝四經》的治道論
第六節 《管子》與《黃帝四經》治道論之比較
第九章 鶡冠子
第一節 《鶡冠子》
第二節 《鶡冠子》的「道」與「法」
第三篇 墨家學派
第一章 墨子及《墨子》一書
第二章 「天」的超越特徵及其與人的關係
第三章 兼愛之德的涵義
第一節 文王為體現天之兼愛的「法儀」
第二節 兼愛與別愛之異
第四章 貴義之德的涵義
第五章 墨學的政治、社會實踐
第一節 尚同於政治菁英和天志
第二節 尚賢使能
第六章 墨學的知識原理與方法
第一節 墨學論認知的條件、途徑與表述方式
第二節 辯論之推理方法
第七章 評論
第四篇 法家學派
第一章 法家的源流與特色
第一節 法家的源起、分流和前驅人物–管仲
第二節 子產
第三節 李悝
第二章 法家的三大派
第一節 重法派的商鞅
第二節 重術派的申不害
第三節 重勢派的慎到
第三章 集法、術、勢三派之大成的韓非子
第一節 時代、思想背景及問題關注所在
第二節 「法」的涵義及其超越依據–「道」之屬性
第三節 人與道的互動關係
第四節 趨利避害的社會人性論
第五節 法、術、勢交互為用的集大成者
第六節 韓非政治管理哲學的侷限
第五篇 析名辨實的名家邏輯學
第一章 對名家的概述
第二章 鄧析的名實論
第三章 《尹文子》的邏輯學說
第四章 惠施名學中的邏輯思想
第五章 公孫龍子的主要名學論題
第六篇 陰陽家學派
第一章 「陰」、「陽」釋義及其相互關係
第二章 做為「氣」概念的陰陽
第三章 〈易傳〉中的陰陽概念
第四章 五行的源流
第五章 鄒衍與陰陽家
第一節 鄒衍的「始終五德之運」說
第二節 鄒衍與齊學
第三節 戰國至漢初「陰陽」與「五行」合流之氣化宇宙觀
中國哲學史中最具原創性和強韌生命力的哲學智慧。
序言
第一篇 儒家學派的源流與思想內涵
第一章 儒家哲的前沿–魯國與西周文化
第一節 魯國與宗周的文化因緣
第二節 祭天祀祖的精神傳統
第三節 禮樂文化中「親親上恩」的核心價值
第四節 儒家之源流與特色
第二章 《周易》原經《尚書》及《詩經》所呈現的西周哲學與文化
第一節 西周《周易》原經的天人思想
第二節 《尚書》以德配天的天命觀和以德治國論
第三節 《尚書》對殷商思想之述要
第四節 《尚書.周書》的主要篇章要旨
第五節 《詩經》的天論及詩教的人文價值
第三章 春秋時代的儒家思想–以《論語》、《左傳》為主軸
第一節 由孔子與隱者之遇,觀孔學的旨趣和精神
第二節 《論語》中禮義與仁的關係
第三節 儒家人文生命的實踐–由「敬」的工夫入路省察
第四節 《左傳》的人文思想
第四章 孔子至孟子期間之儒學–以近世出土文獻為依據
第一節 戰國時代的儒家佚籍及分期
第二節 楚簡儒家佚籍的「性情說」
第三節 竹、帛〈五行〉篇的「行」與「德之行」之辨
第四節 《大學》、《中庸》的心性修養之人道與治道
第五節 《中庸》論「慎獨」、「致中和」及贊天地化育
第六節 出土儒家佚籍之其他重要論題
第五章 戰國中期的孟子學派
第一節 「性」、「命」之實質涵義
第二節 性命論與人生價值觀
第三節 存養推擴、盡性致命的道德修養
第四節 對孟子心學的評價
第六章 戰國晚期的荀子學派
第一節 荀子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性偽之辨與天人之與「分」和相「參」
第三節 緣於人類共同生活需要的社會起源說
第四節 「維齊非齊」的社會正義觀
第五節 知識與禮憲的生成論
第六節 社會建制及其管理系統之規劃
第七節 社會經濟思想
第八節 社會理想與社會機制
第九節 荀子的評價
第七章 孔門易學與《易傳》的哲學
第一節 馬王堆帛書《易傳》之孔門易學
第二節 傳世本《易傳》的哲學旨要
第二篇 道家學派
第一章 道家思想與文化的淵源
第一節 道家、黃老之學、道教與齊學的淵源
第二節 齊的地理形勢與東夷人之原始宗教信仰
第三節 東夷族之原始宗教信仰對道教的深遠影響
第四節 以姜太公為代表的齊學特色
第五節 齊學對道家以及黃老道家之影響
第二章 老子的形上學
第一節 《老子》以「無」釋「道」,建立起超本體論(me-ontology)
第二節 「道」所涵具之形上屬性──道體與道用
第三節 以「道相」、「道徵」闡發道化的人格典範
第三章 老子的生活智慧和政治管理智慧
第一節 老子的生活智慧
第二節 老子的政治管理智慧
第四章 郭店及上海博物館出土簡文之道家思想
第一節 當代道家出土文獻概況
第二節 郭店竹簡中的〈太一生水〉
第三節 〈恆先〉
第五章 莊子的形上學
第一節 道論:道樞與兩行
第二節 莊子的氣化論與形神說
第六章 莊子的逍遙說及其美感人生
第一節 煩惱與痛苦之肇因:以形役神的「成心」
第二節 形役神勞的治療:心齋坐忘
第三節 神與物遊的逍遙之樂
第四節 依道製器的藝術實踐
第七章 莊子〈天下〉篇與〈齊物論〉之道術觀
第一節 〈天下〉篇對諸子析評所展示的道術觀
第二節 〈齊物論〉的道術觀
第三節 對比〈天下〉篇與〈齊物論〉的道術論
第八章 《管子》與《黃帝四經》的天道與治道
第一節 《管子》書中「道」之形上屬性及其與人之關係
第二節 《黃帝四經》的天道論
第三節 《管子》與《黃帝四經》天道論之比較
第四節 《管子》書中的治道論
第五節 《黃帝四經》的治道論
第六節 《管子》與《黃帝四經》治道論之比較
第九章 鶡冠子
第一節 《鶡冠子》
第二節 《鶡冠子》的「道」與「法」
第三篇 墨家學派
第一章 墨子及《墨子》一書
第二章 「天」的超越特徵及其與人的關係
第三章 兼愛之德的涵義
第一節 文王為體現天之兼愛的「法儀」
第二節 兼愛與別愛之異
第四章 貴義之德的涵義
第五章 墨學的政治、社會實踐
第一節 尚同於政治菁英和天志
第二節 尚賢使能
第六章 墨學的知識原理與方法
第一節 墨學論認知的條件、途徑與表述方式
第二節 辯論之推理方法
第七章 評論
第四篇 法家學派
第一章 法家的源流與特色
第一節 法家的源起、分流和前驅人物–管仲
第二節 子產
第三節 李悝
第二章 法家的三大派
第一節 重法派的商鞅
第二節 重術派的申不害
第三節 重勢派的慎到
第三章 集法、術、勢三派之大成的韓非子
第一節 時代、思想背景及問題關注所在
第二節 「法」的涵義及其超越依據–「道」之屬性
第三節 人與道的互動關係
第四節 趨利避害的社會人性論
第五節 法、術、勢交互為用的集大成者
第六節 韓非政治管理哲學的侷限
第五篇 析名辨實的名家邏輯學
第一章 對名家的概述
第二章 鄧析的名實論
第三章 《尹文子》的邏輯學說
第四章 惠施名學中的邏輯思想
第五章 公孫龍子的主要名學論題
第六篇 陰陽家學派
第一章 「陰」、「陽」釋義及其相互關係
第二章 做為「氣」概念的陰陽
第三章 〈易傳〉中的陰陽概念
第四章 五行的源流
第五章 鄒衍與陰陽家
第一節 鄒衍的「始終五德之運」說
第二節 鄒衍與齊學
第三節 戰國至漢初「陰陽」與「五行」合流之氣化宇宙觀
試閱
第一篇 儒家學派的源流與思想內涵
第一章 儒家哲的前沿–魯國與西周文化
儒家和道家是中國文化長期以來的主流思想,其中孔子是儒家的開創者。孔子集夏、商、周三代思想與文化的精華,不但繼承了他之前約三千年的中國歷史文化的精神傳統,也開出後續性的、迄今仍不息滅的儒家哲學與文化之慧命。孔子以禮、樂、射、御、書、術為教育弟子的教材,以《詩》、《書》、《禮》、《樂》、《易》等代表先聖先賢的歷史、思想與文化的業績為儒學典籍。戰國時代已有將代表儒學內容的這六部典籍稱為「六經」。《莊子.天運》載:「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今觀《禮記》中有〈經解〉篇,《呂氏春秋》引用《孝經》,反映了儒家所言的「經」係指儒家經典。就史脈而言,「經」係由「書」到「典」的歷程再發展而成的。「書」的本義是「著」、「記」和「寫」。《後漢書.許慎說文解字序》對「文」、「字」和「書」做了一區分,謂:「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書,書,如也。」換言之,「書」指書寫出來的文字。因此,做為「六經」之一的「書」,其始原義是「記載」而不是「書籍」。例如:《尚書》中所含的〈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等所用的「書」字,當指「記載」義。「經」字的原意為絲織的縱絲,後來引申為常理、常道、常則,與「典」的引申義接近。儒學予「六經」賦予了這些涵義。例如:《荀子.儒效》曰:「聖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也。」《禮記.經解》點出儒家六經之旨要,及其施教的重點,所謂:「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荀子指出了六經中五經的人文教育價值,且視為全人教育之總綱所在。《荀子.勸學》說:「《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兮,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可見儒家「六經」為儒學的核心文本所在。由於《樂》經已早佚,因此,本篇以《樂》經之外的其他五經為論述先秦儒學的骨幹,同時,也將分別代表孔子、孟子、荀子三人思想的《論語》、《孟子》、《荀子》列為儒學三大家的論述依據。此外,近世出土文獻中,郭店儒簡證成了孔子與孟子間的子思、曾子學派,因此,本篇得列《中庸》、《大學》為先秦儒家思孟學派的典籍,以及其他相關的重要儒學思想文獻,如:上博簡的〈性情說〉(與郭店竹簡中的〈性自命出〉簡文字內容幾乎相同)、郭店楚儒簡〈五行〉篇、二○○一年上海博物館公布的〈孔子詩論〉、〈緇衣〉,郭店儒簡中的〈窮達以時〉、〈唐虞之道〉,和馬王堆帛書《易傳》之孔門易學。
中國哲學離不開中國文化的醞釀,哲學也離不開脫胎於宗教的發展過程。因此,本篇特別先論及孕育儒家思想的宗周文化及周公受封於魯的方國地域文化,尤其是山東古老的東夷文化,這些對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注入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和元素。
第一節 魯國與宗周的文化因緣(另頁起)
魯國是形成西周宗教文化與東夷區域文化融合的儒學故鄉。因此,對先秦儒家思想的探索,當溯源於魯國的都邑文化之內涵和傳統。金文「都」字、《詩經》中「國」字常被稱為邑或邦。《廣雅.釋詁》:「都,國也。」《釋名.釋州國》:「國城曰都。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都」之本義或國、邑沒有分別,周公將其長子伯禽派去受封地魯,其作用在於安置周室東方的前哨。由於周公的關係,魯國受賜豐厚,得享天子之禮樂,地位特殊。宗國保留殷禮,魯國則保存典型的周禮。《左傳.襄公十年》謂:「周禮盡在魯也。」魯國為東方的宗周模式,因此,周公治國的敬天保民思想、明德慎罰、勤政任賢等政治哲學要旨為魯國政治理念所本。周公對「殷民六族」採懷柔政策,仍任其保留三年之喪的舊禮制和其他的氏族文化。魯國採周公所樹立的「尊,而親之」之治國策略,進一步的健全宗法制。魯國係一典型的宗法農業社會兼具周人重農及重禮兩大文化風格,尊祖和敬宗是維繫宗法制度的兩條紐帶,再配合重土輕遷的農業社會文化,於是依宗法制度的嫡庶、親疏、長幼等關係所確立貴族之間的貴賤、尊卑、長幼、上下之人倫身分和森嚴有序的道德規範。周人在宗族
第一章 儒家哲的前沿–魯國與西周文化
儒家和道家是中國文化長期以來的主流思想,其中孔子是儒家的開創者。孔子集夏、商、周三代思想與文化的精華,不但繼承了他之前約三千年的中國歷史文化的精神傳統,也開出後續性的、迄今仍不息滅的儒家哲學與文化之慧命。孔子以禮、樂、射、御、書、術為教育弟子的教材,以《詩》、《書》、《禮》、《樂》、《易》等代表先聖先賢的歷史、思想與文化的業績為儒學典籍。戰國時代已有將代表儒學內容的這六部典籍稱為「六經」。《莊子.天運》載:「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今觀《禮記》中有〈經解〉篇,《呂氏春秋》引用《孝經》,反映了儒家所言的「經」係指儒家經典。就史脈而言,「經」係由「書」到「典」的歷程再發展而成的。「書」的本義是「著」、「記」和「寫」。《後漢書.許慎說文解字序》對「文」、「字」和「書」做了一區分,謂:「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書,書,如也。」換言之,「書」指書寫出來的文字。因此,做為「六經」之一的「書」,其始原義是「記載」而不是「書籍」。例如:《尚書》中所含的〈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等所用的「書」字,當指「記載」義。「經」字的原意為絲織的縱絲,後來引申為常理、常道、常則,與「典」的引申義接近。儒學予「六經」賦予了這些涵義。例如:《荀子.儒效》曰:「聖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也。」《禮記.經解》點出儒家六經之旨要,及其施教的重點,所謂:「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荀子指出了六經中五經的人文教育價值,且視為全人教育之總綱所在。《荀子.勸學》說:「《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兮,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可見儒家「六經」為儒學的核心文本所在。由於《樂》經已早佚,因此,本篇以《樂》經之外的其他五經為論述先秦儒學的骨幹,同時,也將分別代表孔子、孟子、荀子三人思想的《論語》、《孟子》、《荀子》列為儒學三大家的論述依據。此外,近世出土文獻中,郭店儒簡證成了孔子與孟子間的子思、曾子學派,因此,本篇得列《中庸》、《大學》為先秦儒家思孟學派的典籍,以及其他相關的重要儒學思想文獻,如:上博簡的〈性情說〉(與郭店竹簡中的〈性自命出〉簡文字內容幾乎相同)、郭店楚儒簡〈五行〉篇、二○○一年上海博物館公布的〈孔子詩論〉、〈緇衣〉,郭店儒簡中的〈窮達以時〉、〈唐虞之道〉,和馬王堆帛書《易傳》之孔門易學。
中國哲學離不開中國文化的醞釀,哲學也離不開脫胎於宗教的發展過程。因此,本篇特別先論及孕育儒家思想的宗周文化及周公受封於魯的方國地域文化,尤其是山東古老的東夷文化,這些對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注入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和元素。
第一節 魯國與宗周的文化因緣(另頁起)
魯國是形成西周宗教文化與東夷區域文化融合的儒學故鄉。因此,對先秦儒家思想的探索,當溯源於魯國的都邑文化之內涵和傳統。金文「都」字、《詩經》中「國」字常被稱為邑或邦。《廣雅.釋詁》:「都,國也。」《釋名.釋州國》:「國城曰都。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都」之本義或國、邑沒有分別,周公將其長子伯禽派去受封地魯,其作用在於安置周室東方的前哨。由於周公的關係,魯國受賜豐厚,得享天子之禮樂,地位特殊。宗國保留殷禮,魯國則保存典型的周禮。《左傳.襄公十年》謂:「周禮盡在魯也。」魯國為東方的宗周模式,因此,周公治國的敬天保民思想、明德慎罰、勤政任賢等政治哲學要旨為魯國政治理念所本。周公對「殷民六族」採懷柔政策,仍任其保留三年之喪的舊禮制和其他的氏族文化。魯國採周公所樹立的「尊,而親之」之治國策略,進一步的健全宗法制。魯國係一典型的宗法農業社會兼具周人重農及重禮兩大文化風格,尊祖和敬宗是維繫宗法制度的兩條紐帶,再配合重土輕遷的農業社會文化,於是依宗法制度的嫡庶、親疏、長幼等關係所確立貴族之間的貴賤、尊卑、長幼、上下之人倫身分和森嚴有序的道德規範。周人在宗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