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親近真儒家
本書作者傅佩榮教授指出:「哲學應該被理解成,由人的理性出發,去尋找終極關懷的過程。」
儒家哲學既能認清問題又能解決問題。但新的難題是:儒家的真正思想是什麼?孔子是出發點,孟子是中繼點。這兩點形成一條直線。以這條直線為立場,只要方向相同的就是儒家。儒家又名「孔孟之道」,可謂名副其實。
《易傳》、《大學》、《中庸》是孔孟思想的「接著講」,分別將其應用於:一、打通天地之道與人之道;二、培養合乎儒家理想的统治者;三、由安頓人類推而至於參贊天地之 化育。儒家哲學至此燦然完備。
本書把儒家思想定義為「先秦儒家哲學」。因為從秦始皇開始,便有了帝王專制,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這讓真正的儒家不復存在。儒家思想與帝王專制在本質上不能相融。孔孟思想從秦始皇之後就失傳了。
現在擺脫了帝王專制,正是學習儒家哲學千載難逢的機會,是時候要把孔子、孟子的思想徹底說清楚了。清代哲學家顏元曾說過:「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看多了程、朱的注解,永遠看不到真正的孔、孟。
學習先秦儒家哲學,要有理性的心態。以理性探討真理,回到《論語》來瞭解孔子,亦重新解讀荀子。理性尊重一切「有根據的、合邏輯的、可理解的」觀點;探討依據詮釋學的進路,辨明「究竟說什麼、想要說什麼、能夠說什麼、應該說什麼」。真理展現於開放的心靈,既能「以經解經」,又能「以經驗印證經典」。
本書特色
.經典閱讀:以詮釋學方法重讀先秦儒家哲學經典。
.親近真正的儒家哲學:破除宋明學者注解迷思,直驅真正的「孔孟之道」。
.台灣大學哲學系熱門課程:傅佩榮教授親述講稿,評介儒家經典《論語》、《孟子》、《易經》、《大學》、《中庸》,並指明《荀子》歧出之處。
目錄
自序/傅佩榮
第一講 儒家的基本性格:背景、人物與經典
第二講 《論語》解讀:宰我問三年之喪
第三講 《論語》解讀:吾道一以貫之
第四講 《論語》解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第五講 《論語》解讀:孔子的宗教信仰
第六講 《孟子》解讀:浩然之氣
第七講 《孟子》解讀:人性理論
第八講 《孟子》解讀:盡心知性知天
第九講 《孟子》解讀:人生境界
第十講 《荀子》解讀:人性理論
第十一講 《荀子》解讀:天行有常
第十二講 《易經》初探
第十三講 《周易.文言》解讀:以誠修身
第十四講 《大學》解讀:格物致知
第十五講 《中庸》解讀:天命之謂性
第十六講 綜合討論
序/導讀
自序
傅佩榮
「先秦」是指秦始皇以前的春秋及戰國時代,諸子爭鳴、百家競起,知識份子都在想辦法化解時代危機。到了西漢初期,《史記.太史公自序》引述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已顯示了只有六家思想可以傳諸後世。這六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不過,從今日研究哲學的角度看來,只有儒家與道家具備成為普世哲學及永恆哲學的條件。
這個條件包括三點,就是「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其中最難的是「建構系統」,因為它涉及一個「二加一」的結構。「二」是我們已知的自然界與人類;「一」是那作為自然界與人類的「來源及歸宿」者。這個「一」不能被證明,但必須被設定。簡單說來,就是儒家的「天」與道家的「道」。道家比較直接,以道為萬物(含人在內)的來源與歸宿。儒家尊重傳統,因而稍嫌複雜。
儒家的「天」有兩個「不是」:一、不是自然界,不然孔子如何會說「知天命」與「畏天命」?二、不是人,因為人間只有天子。這個天只能是也必須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對於這樣的天,人有可知之天,它展示於個人對使命的自覺;人也有不可知的天,它體現於世局的變化,個人只能「知其不可而為之」。相信「天」同時具有「可知與不可知」兩面,正是世間一流哲學與正派宗教的共識。這種共識充分反映了人類在探索生命意義時的焦慮狀態。人生問題莫大於此。
認清問題所在,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儒家哲學既能認清問題又能解決問題。但新的難題是:儒家的真正思想是什麼?
孔子是出發點,孟子是中繼點。這兩點形成一條直線。以這條直線為立場,只要方向相同的就是儒家。儒家又名「孔孟之道」,可謂名副其實。依此為準,則有三點反省:
首先,荀子並非儒家。荀子的年代大約晚孟子五十年,他對人性與對天的看法,完全偏離了孔孟思想。孟子倡言「性善」,荀子特別寫一篇〈性惡〉,其中四次點名孟子加以批判。他是歷史上第一位把孟子的「性善」故意簡化並曲解為「性本善」的學者。孔子與孟子的「天」概念,來自《詩經》、《書經》的傳統信念,並與個人使命息息相關;荀子特別寫一篇〈天論〉,把天當作自然界及其客觀規律。在這兩個觀念上針鋒相對,真是夫復何言?
其次,《易傳》、《大學》、《中庸》是孔孟思想的「接著講」,分別將其應用於:一、打通天地之道與人之道;二、培養合乎儒家理想的統治者;三、由安頓人類推而至於參贊天地之化育。儒家哲學至此粲然完備。
再次,我們閱讀儒家經典,不可能不參考歷代學者的注解,但須慎思明辨。理由很簡單:自秦始皇以來,歷代皆為帝王專制,學者不敢奢想以自由客觀的心靈探求真理。此所以譚嗣同所說,「二千年之政,秦政也;二千年之學,荀學也」。確有所見。
今日研究儒家,沒有任何外在的約束。這時需要的是一句話:以理性探討真理。理性尊重一切「有根據的、合邏輯的、可理解的」觀點;探討依據詮釋學的進路,辨明「究竟說什麼、想要說什麼、能夠說什麼、應該說什麼」;真理展現於開放的心靈,既能「以經解經」,又能「以經驗印證經典」。
我於二○一四年在台大哲學系講述「先秦儒家哲學」的課程,之後把講稿整理修訂,編成本書。本書依序介紹及評論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易經》、《大學》、《中庸》,同時也指出《荀子》的歧出之處。至於個人學習儒家的心得,則見於再三解說「人性向善論」的詳細內容。言者諄諄,三致意焉,知我罪我,但求無愧於心。能使孔孟之道昌明於世,實深感榮幸。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