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別裁(上)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此書,擺脫了兩千餘年來章句訓詁的範圍,以個人親身的經歷和獨到的見解,配合歷史經驗的事實,點化出論語本身活活潑潑的生命。使得能以現代生活的方式來了解論語真正的內在思想。
本書是關於《論語》的講演錄。書中對《論語》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詳細而又生動的講述。不僅有篇章結構、段落聯結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義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闡發。尤為新穎的是,作者將對原文的串講撮編為一個個歷史故事,蘊意深邃而妙趣橫生,這在眾多的《論語》章疏中是別具一格的。
本書是關於《論語》的講演錄。書中對《論語》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詳細而又生動的講述。不僅有篇章結構、段落聯結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義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闡發。尤為新穎的是,作者將對原文的串講撮編為一個個歷史故事,蘊意深邃而妙趣橫生,這在眾多的《論語》章疏中是別具一格的。
目錄
再版記言
目錄
學而第一
三言四語
語文的變與不變
四書五經的假面目
被忽視的道家
三家店賣的是什麼
冤枉的一打
再論《論語》
學而有何樂
真人和假人
寂寞的享受
誰來瞭解你
愛與罪
孝道是這樣一個東西
禿頭的十字架
誰能忘情
花言巧語
三面鏡子
可愛的小學生
呂端大事不糊塗
飲食男女
沒有朋友的上帝
種瓜者
孔子的素描
五字串通五經
善知識與惡知識
老鼠生兒的孝道
無所適從的禮俗
上帝的外婆是誰
《三國演義》的幕後功勞
多才多藝的子貢
詩的人生
為政第二
孔子不談政治
大政治家的風范
星辰知多少
劉備上了曹操的當
從台風瞭解人生
聖人也勢利嗎?
悠美的情歌
詩的偉大
窮哉法治
孔子的自剖
車上的一課
以孝治天下
康麻子的教孝教忠
晚娘面孔難為人
孔子也會看相
是什麼東西
異端與偏激
由養士到考試
天下英雄入彀中
千里求官只為財
治國難!齊家更難!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八佾第三
禮樂衣冠
泰山之旅
志在春秋
秉筆直書罪罪惡惡
承讓領教
淡泊以明志
窮源溯本
心香一瓣誠則靈
拍灶君的馬屁
量力而為謙虛好學
儒冠錯換八卦袍的諸葛亮
孔子的換心術
追的哲學
傳統歷史上的精神堡壘
責備賢者
敲響了的活禮樂
衰世的通病
裡仁第四
那「仁」卻在燈火闌珊處
月是故鄉明
照臨萬類的仁道
兼收並蓄見仁心
了知生死不相關
富貴不淫貧賤樂
敝屣功名尊道義
孔子四字禪
吉光片羽稍縱即逝
仁義值千金
孝子仁人不二門
仁者之言
公冶長第五
孔子選女婿
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立己易立人難
孔子要出國
孔門弟子畫像
吾愛吾師
手倦拋書午夢長
人到無求品自高
推己及人難又難
孔門文武事功的二子
蓋棺成定論
名臣的典範
玩物喪志
進退揖讓之問
濯足滄浪哪得清
想得太過了
難得糊塗
不如歸去
一樂也的對話
雍也第六
閑置帝王才
當皇帝的能受氣
周富濟貧
天生我才必有用
各有千秋
爵祿不能移――閔子騫
李斯的老鼠哲學
不在愁中即病中
學問的鴻溝
知人之明
功成身退
聖人也有牢騷嗎?
百無一用是書生
人性的基本問題
還是老虎可愛
樓下黃金樓上人
我誤聰明
政治與宗教
不在山水之間
變了形的文化樣品
君子可欺以其方
沖冠一「路」為紅顏
此事古難全
述而第七
一肩挑盡古今愁
夢中的憂樂
道德仁藝
孔子的學費問題
刺激和誘導的教育法
千古艱難唯 一死
男兒到此是英雄
南面王不易也
進步和退步
聰明人的玩具
謙虛和自信
時衰鬼弄人
虛字文章實事知
孔子的行誼
同姓不婚的優生學
生活的藝術
凡聖之分
祈禱是求救的信號
要愁哪得工夫
光風霽月
泰伯第八
薄帝王而不為
貴為天子而友布衣
無愧平生事大難
馮道的故事
學問深時意氣平
臨大節而不可奪
怎樣才算知識分子
文章自己的好
愚民政策
社會動亂之源
知人於微
求學的目的為什麼
入山唯恐不深的隱士
秀才未必知天下事
文化復興運動
三代之治
民主乎?專制乎?
大禹和墨子
子罕第九
利害交關的生命意義
歷史文化先驅
禮的變態
良冶之門多鈍鐵
古之學者為己
行為心理學
不見頂相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
大丈夫當如是乎?
解脫生死
賣不出去的無價寶
不落醉夢中
水流花謝兩無情
女人未必皆禍水
學而有成之難
勿輕後學
高帽壓人低
意氣淩雲
三達德的重心
聖人之道與才
贊元禪師與王安石
目錄
學而第一
三言四語
語文的變與不變
四書五經的假面目
被忽視的道家
三家店賣的是什麼
冤枉的一打
再論《論語》
學而有何樂
真人和假人
寂寞的享受
誰來瞭解你
愛與罪
孝道是這樣一個東西
禿頭的十字架
誰能忘情
花言巧語
三面鏡子
可愛的小學生
呂端大事不糊塗
飲食男女
沒有朋友的上帝
種瓜者
孔子的素描
五字串通五經
善知識與惡知識
老鼠生兒的孝道
無所適從的禮俗
上帝的外婆是誰
《三國演義》的幕後功勞
多才多藝的子貢
詩的人生
為政第二
孔子不談政治
大政治家的風范
星辰知多少
劉備上了曹操的當
從台風瞭解人生
聖人也勢利嗎?
悠美的情歌
詩的偉大
窮哉法治
孔子的自剖
車上的一課
以孝治天下
康麻子的教孝教忠
晚娘面孔難為人
孔子也會看相
是什麼東西
異端與偏激
由養士到考試
天下英雄入彀中
千里求官只為財
治國難!齊家更難!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八佾第三
禮樂衣冠
泰山之旅
志在春秋
秉筆直書罪罪惡惡
承讓領教
淡泊以明志
窮源溯本
心香一瓣誠則靈
拍灶君的馬屁
量力而為謙虛好學
儒冠錯換八卦袍的諸葛亮
孔子的換心術
追的哲學
傳統歷史上的精神堡壘
責備賢者
敲響了的活禮樂
衰世的通病
裡仁第四
那「仁」卻在燈火闌珊處
月是故鄉明
照臨萬類的仁道
兼收並蓄見仁心
了知生死不相關
富貴不淫貧賤樂
敝屣功名尊道義
孔子四字禪
吉光片羽稍縱即逝
仁義值千金
孝子仁人不二門
仁者之言
公冶長第五
孔子選女婿
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立己易立人難
孔子要出國
孔門弟子畫像
吾愛吾師
手倦拋書午夢長
人到無求品自高
推己及人難又難
孔門文武事功的二子
蓋棺成定論
名臣的典範
玩物喪志
進退揖讓之問
濯足滄浪哪得清
想得太過了
難得糊塗
不如歸去
一樂也的對話
雍也第六
閑置帝王才
當皇帝的能受氣
周富濟貧
天生我才必有用
各有千秋
爵祿不能移――閔子騫
李斯的老鼠哲學
不在愁中即病中
學問的鴻溝
知人之明
功成身退
聖人也有牢騷嗎?
百無一用是書生
人性的基本問題
還是老虎可愛
樓下黃金樓上人
我誤聰明
政治與宗教
不在山水之間
變了形的文化樣品
君子可欺以其方
沖冠一「路」為紅顏
此事古難全
述而第七
一肩挑盡古今愁
夢中的憂樂
道德仁藝
孔子的學費問題
刺激和誘導的教育法
千古艱難唯 一死
男兒到此是英雄
南面王不易也
進步和退步
聰明人的玩具
謙虛和自信
時衰鬼弄人
虛字文章實事知
孔子的行誼
同姓不婚的優生學
生活的藝術
凡聖之分
祈禱是求救的信號
要愁哪得工夫
光風霽月
泰伯第八
薄帝王而不為
貴為天子而友布衣
無愧平生事大難
馮道的故事
學問深時意氣平
臨大節而不可奪
怎樣才算知識分子
文章自己的好
愚民政策
社會動亂之源
知人於微
求學的目的為什麼
入山唯恐不深的隱士
秀才未必知天下事
文化復興運動
三代之治
民主乎?專制乎?
大禹和墨子
子罕第九
利害交關的生命意義
歷史文化先驅
禮的變態
良冶之門多鈍鐵
古之學者為己
行為心理學
不見頂相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
大丈夫當如是乎?
解脫生死
賣不出去的無價寶
不落醉夢中
水流花謝兩無情
女人未必皆禍水
學而有成之難
勿輕後學
高帽壓人低
意氣淩雲
三達德的重心
聖人之道與才
贊元禪師與王安石
序/導讀
再版記言
本書自今年端午節出版之後,蒙廣大讀者的愛好,現在即須再版。這實在是始料所不及的事。
由此可見社會人心的向背,孔子學說的可貴,畢竟是萬古常新,永遠顛撲不破。因此反而使我深為慚愧,當時並未加以嚴謹的發揮,未免罪過。當初版問世之時,承蒙朋友們的盛意,紛紛惠示意見,希望繼續開講孟子等經書,俾使儒家一系列的學說,以現代化的姿態出現。此情極為可感。無奈青春頑劣,白首疏狂的我,向來只圖懶散。況且先孔子而生,非孔子無以聖。後孔子而生,非孔子無以明。我輩縱有所見,亦無非先賢的糟粕而已,真是何足道哉!何足道哉!因此當時便寫了首總答朋友問的詩:「古道微茫致曲全,由來學術誣先賢。陳言豈盡真如理,開卷倘留一笑緣。」際比再版,同學們要我寫點意見,便記此以留一笑之緣可也。
歲次丙辰(西元一九七六年)冬月 南懷瑾記於台北
前言
回首十五年的歲月,不算太多,但也不少。可是我對於時間,生性善忘,悠悠忽忽,真不知老之將至,現在為了出版這本《論語》講錄,翻檢以前的記錄,才發覺在這短短的十五年歷程中,已經講過三四次《論語》。起初,完全是興之所至,由於個人對讀書的見解而發,並沒有一點基於衛道的用心,更沒有標新立異的用意。講過以後,看到同學的筆記,不覺洒然一笑,如憶夢中囈語。「言亡慮絕,事過無痕。」想來蠻好玩的。
第一次講《論語》,是一九六二年秋天的事,當時的記載,只有開始的六篇,後來出版,初名《孔學新語──〈論語〉精義今訓》,由楊管北居士題籤。有一次曾經在有關單位講了半部《論語》,沒有整理記錄。再到一九七四年四月開始,又應邀固定每週三下午講兩小時,經過近一年時間,才將全部《論語》講完。而且最可感的是蔡策先生的全部筆錄。他不但記錄得忠實,同時還替我詳細地補充了資料,例如傳統家譜的格式,另外還有對傳統祭禮的儀範,可惜他事情太忙,未能全部補充。蔡君在這段時間,正擔任《中央日報》秘書的職務。一個從事筆政工作的人,精神腦力的勞碌,非局外人可以想像,而他卻毫無所求地費了十倍聽講的時間,完成這部記錄,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此外,這本講錄,曾經承唐樹祥社長的厚愛。在《青年戰士報》慈湖版全部發表(自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開始到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六日止);同時《人文世界》刊登大部分。又蒙李平山先生見愛,資助排印成書。不過,這部《論語》的講述,只是因時因地的一些知見,並無學術價值。況且「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更談不到文化上的份量。今古學術知見,大概都是時代刺激的反映,社會病態的悲鳴。誰能振衰補敝,改變歷史時代而使其安和康樂?端賴實際從事工作者的努力。我輩書生知見,遊戲文章,實在無補時艱,且當解悶消愁的戲論視之可也。
至於孔子學說與《論語》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現在正當此書付印,特錄宋儒陳同甫先生的精闢見解,以供讀者借鏡。
如其告宋孝宗之說:「今之儒者,自以為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痺不知痛癢之人也。舉一世安於君父之仇,而方低頭供手以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而於《論語》,則說:「《論語》一書,無非下學之事也。學者求其上達之說而不得,則取其言之若微妙者玩索之,意生見長,又從而為之辭:曰此精也,彼特其粗耳。此所以終身讀之,卒墮於榛莽之中,而猶自謂其有得也。夫道之在天下,無本末,無內外。聖人之言,烏有舉其一而遺其一者乎!舉其一而遺其一,是聖人猶與道為二也。然則《論語》之書,若之何而讀之,曰:用明於心,汲汲於下學,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則他日之上達,無非今日之下學也。於是而讀《論語》之書,必知通體而好之矣。」
本書定名為「別裁」,也正為這次的所有講解,都自別裁於正宗儒者經學之外,只是個人一得所見,不入學術預流,未足以論下學上達之事也。
歲次丙辰六十五年(西元一九七六年)三月 南懷瑾記於台北
本書自今年端午節出版之後,蒙廣大讀者的愛好,現在即須再版。這實在是始料所不及的事。
由此可見社會人心的向背,孔子學說的可貴,畢竟是萬古常新,永遠顛撲不破。因此反而使我深為慚愧,當時並未加以嚴謹的發揮,未免罪過。當初版問世之時,承蒙朋友們的盛意,紛紛惠示意見,希望繼續開講孟子等經書,俾使儒家一系列的學說,以現代化的姿態出現。此情極為可感。無奈青春頑劣,白首疏狂的我,向來只圖懶散。況且先孔子而生,非孔子無以聖。後孔子而生,非孔子無以明。我輩縱有所見,亦無非先賢的糟粕而已,真是何足道哉!何足道哉!因此當時便寫了首總答朋友問的詩:「古道微茫致曲全,由來學術誣先賢。陳言豈盡真如理,開卷倘留一笑緣。」際比再版,同學們要我寫點意見,便記此以留一笑之緣可也。
歲次丙辰(西元一九七六年)冬月 南懷瑾記於台北
前言
回首十五年的歲月,不算太多,但也不少。可是我對於時間,生性善忘,悠悠忽忽,真不知老之將至,現在為了出版這本《論語》講錄,翻檢以前的記錄,才發覺在這短短的十五年歷程中,已經講過三四次《論語》。起初,完全是興之所至,由於個人對讀書的見解而發,並沒有一點基於衛道的用心,更沒有標新立異的用意。講過以後,看到同學的筆記,不覺洒然一笑,如憶夢中囈語。「言亡慮絕,事過無痕。」想來蠻好玩的。
第一次講《論語》,是一九六二年秋天的事,當時的記載,只有開始的六篇,後來出版,初名《孔學新語──〈論語〉精義今訓》,由楊管北居士題籤。有一次曾經在有關單位講了半部《論語》,沒有整理記錄。再到一九七四年四月開始,又應邀固定每週三下午講兩小時,經過近一年時間,才將全部《論語》講完。而且最可感的是蔡策先生的全部筆錄。他不但記錄得忠實,同時還替我詳細地補充了資料,例如傳統家譜的格式,另外還有對傳統祭禮的儀範,可惜他事情太忙,未能全部補充。蔡君在這段時間,正擔任《中央日報》秘書的職務。一個從事筆政工作的人,精神腦力的勞碌,非局外人可以想像,而他卻毫無所求地費了十倍聽講的時間,完成這部記錄,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此外,這本講錄,曾經承唐樹祥社長的厚愛。在《青年戰士報》慈湖版全部發表(自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開始到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六日止);同時《人文世界》刊登大部分。又蒙李平山先生見愛,資助排印成書。不過,這部《論語》的講述,只是因時因地的一些知見,並無學術價值。況且「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更談不到文化上的份量。今古學術知見,大概都是時代刺激的反映,社會病態的悲鳴。誰能振衰補敝,改變歷史時代而使其安和康樂?端賴實際從事工作者的努力。我輩書生知見,遊戲文章,實在無補時艱,且當解悶消愁的戲論視之可也。
至於孔子學說與《論語》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現在正當此書付印,特錄宋儒陳同甫先生的精闢見解,以供讀者借鏡。
如其告宋孝宗之說:「今之儒者,自以為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痺不知痛癢之人也。舉一世安於君父之仇,而方低頭供手以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而於《論語》,則說:「《論語》一書,無非下學之事也。學者求其上達之說而不得,則取其言之若微妙者玩索之,意生見長,又從而為之辭:曰此精也,彼特其粗耳。此所以終身讀之,卒墮於榛莽之中,而猶自謂其有得也。夫道之在天下,無本末,無內外。聖人之言,烏有舉其一而遺其一者乎!舉其一而遺其一,是聖人猶與道為二也。然則《論語》之書,若之何而讀之,曰:用明於心,汲汲於下學,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則他日之上達,無非今日之下學也。於是而讀《論語》之書,必知通體而好之矣。」
本書定名為「別裁」,也正為這次的所有講解,都自別裁於正宗儒者經學之外,只是個人一得所見,不入學術預流,未足以論下學上達之事也。
歲次丙辰六十五年(西元一九七六年)三月 南懷瑾記於台北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