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儒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9 864
    960
  • 分類:
    中文書社會哲思東方哲學儒家思想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林安梧著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萬卷樓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5/01/01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儒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是林安梧教授繼《道家想與存有三態論》之後的另一力作。「存有三態論」包括「存有的根源」、「存有的開顯」和「存有的執定」,這三個層次共同構成了存在的完整圖景。

「存有的根源」是指存在本身,亦即本源之「道」。《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論語》「志於道」是也。它強調天地人我萬物,通而為一,原是「寂然不動」的。在這一層次,存在被視為一種無限的可能性和潛能,是所有現象和事物的本源。

「存有的開顯」指的是存在於具體事物和現象中的展現,這即是《論語》「據於德,依於仁」,《易經》「感而遂通」。這是從「境識俱泯」進到「境識俱顯」,在這一層次,存在通過人類的文化、社會和倫理實踐得以具體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關愛。

「存有的執定」是指人類經由語言文字來論定其對象物,進而通過制度、規範和倫理來確立和維護這個世界,《易經》所謂「曲成萬物」是也。這或者可以理解為禮樂制度和倫理規範。然而,「存有的執定」雖通過制度與規範確立社會秩序,卻可能因過度制度化而異化,使人與存有的根源脫節,導致價值虛無化與現代性危機。為解決此問題,林安梧提出「存有的歸復」,強調人須回歸存有的源,通過「氣的感通」,重建與天地萬物的整體性連結。存有的歸復不僅具有療育功能,更能恢復存有的連續性,達到存有三態的動態平衡與和諧。

林安梧特別注重「場域性」,主張人在天地人互動的存有網絡中「參贊化育」,既繼承儒家「天人合德」、「一體之仁」的傳統,又融合道家「道法自然」與佛教「緣起性空」的思維。《儒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一書強調了存在的多層次性和人類在其中的積極作用,也為生態及環境倫理提供了哲學基礎,解決當代社會價值虛無化的困境,被視為「後新儒學」的重要里程碑。

作者

林安梧

臺灣臺中人。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元亨書院創院院長。現任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暨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東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本土社會科學會會士、美國傅爾布來德訪問學人。曾任清華大學教授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同濟大學中國思想與文化研究院院長、《鵝湖》主編暨社長、《思與言》主編、教育部評鑑委員。

師從牟宗三先生,是當代新儒學第三代中極具創造力的思想家。在牟先生「兩層存有論」基礎上提出「存有三態論」,主張融通儒道佛三教,面對廿一世紀文明的新挑戰,展開對話與交談。方法論上,以船山學、十力學為基礎,提出「道、意、象、構、言」五層詮釋的中國詮釋方法論。

著有《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林安梧訪談錄:後新儒家的焦思與苦索》、《儒道佛三家思想與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林安梧新儒學論文精選集》、《論語譯解:慧命與心法》、《道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等著作三十餘部,發表論文三百餘篇。

目錄

存在參贊、人文化成: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儒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代序 林安梧 1

第一章 我的哲學觀:存在覺知、智慧追求與批判治療 1

一 「哲學」: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2

二 懷疑為的是真理的彰顯,哲學重在於後設的反省 2

三 「天人」、「物我」、「人己」等基礎性的向度構成了哲學的論題 3

四 從「三史」、「五論」到「具體的哲學」、「專家專題的哲學」 4

五 哲學離不開歷史社會總體,離不開生活世界,並做根源性的探索 4

六 「筷子」與「叉子」的比喻:主客相融為一、主體的對象化活動 5

七 「氣的感通」與「話語的論定」:「存有的連續觀」與「存有的斷裂觀」 6

八 耶教的「原罪、救贖」,佛教的「苦業、解脫」,儒道的「人性、成聖成仙」 7

九 「存在與思維的一致性」對比於「存在與價值的和合性」 7

十 從「存有的遺忘」到「語言學的轉向」表現著人們正視生命的實存 8

十一 文化霸權擴張、話語通貨膨脹使得話語幣值貶低,人的自我認同瓦解 9

十二 異化、紛雜、多音之中所透露的「微明」之光,存在的覺知悄然升起 10

十三 文明要有新的對談與交往,宗教要有新的傾聽與交融 10

十四 「話語」與「存有之道」是「互藏以為宅」、「交發以為用」的 11

十五 存有學、價值學、知識論與道德實踐是一體而不分的 12

十六 文明的交談:「實存場域的覺醒」與「哲學根源的療治」 13

第二章 「後新儒家哲學」之擬構:「道」的彰顯、遮蔽、錯置與治療之可能 15

一 「道顯為象」:存有根源的顯現 16

二 「象以為形」:邁向「存有的執定」 19

三 「言以定形」:語言的進入 23

四 「言業相隨」:業力的衍生 27

五 「言本無言」:語言還歸於沉默 32

六 「業本非業」:業力原是虛空無物 36

七 「同歸於道」:存有本源的回溯 40

八 「一本空明」:總體之源的場域覺醒 44

第三章 「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以《老子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暨《論語》「志於道、據於德」為核心的展開 49

一 「道」是就其「總體的根源義」、「根源的總體義」說 50

二 「德」是就其「內在的本性義」、「本性的內具義」說 56

三 如上所述,儒道兩家,追本溯源,若論其理,同源互補,和合與共。世人多言儒家主流,道家旁支,此蓋不思之過也;又有言道家主幹,儒非主流,此蓋激俗而故反之為論也。默識於心,相視而笑可也;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可也 62

第四章 如何讀《論語》:經典、生活、實踐與詮釋的交融 63

一 華夏民族可貴的文化傳統:追本溯源 64

二 日據時代的臺灣:承天命、繼道統、立人倫、傳斯文65

三 早年的讀書轉折:「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69

四 我讀《論語》的體會:經典即是生活 72

五 經典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實踐,實踐中有詮釋74

六 回歸語境閱讀經典 76

七 《論語》的精神氣脈:「雲從龍,風從虎」 77

八 「缺憾還諸天地,亦是創格完人」:鄭成功引朱子學入臺79

九 朱熹:讀《論語》和《孟子》法 80

十 象山讀《論語》: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 96

十一 結語:經典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實踐,實踐中就有詮釋,詮釋須有實踐,實踐不離生,生活本在經典之中 99

十二 問題與討論 100

第五章 儒家經典智慧與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以《論語》為例 105

一 緣起:我學習《論語》歷程之反思 106

二 〈學而〉篇的三層理解:教育權的解放、游士階層興起、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 110

三 意義危機背景下的哲學論題批判:以牟宗三「良知坎陷說」為例 112

四 儒學發展應該去蕪存菁,回歸「五倫」 114

五 從「人倫孝悌」到「仁義忠信」 115

六 建構現代社會下的人倫共同體,實現人格的自我完善和生長 119

七 存在與價值具有和合性 121

八 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是通而為一 122

九 〈堯曰〉篇:儒家永恆的道德理想 125

十 結語:回歸儒家經典,彰顯聖賢智慧 126

十一 問題與討論 127

第六章 關於《大學》「身」、「心」問題之哲學省察:以《大學》經一章為核心的詮釋兼及於程朱與陸王的討論 141

一 《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其目的在「通極於道」,並下及於整個生活世界 142

二 儒學傳統強調「身心不二」,《大學》就是要「調身以正心」 145

三 《大學》詮釋的兩個向度:朱子強調知識與道德的互動性;陽明則強調道德實踐的根源性能力 147

四 「大學之道」在彰顯「善之本源」,經由「倫常日用」,而邁向善之目的 150

五 從「善意的持守與定向」到「心識的寧靜與安宅」,進至「道德的抉擇與實踐」 153

六 兩種不同的「先後」:一是「本末」的理論歷程義,另一是「終始」的時間歷程義 155

七 「三綱領」的本源重在「明德」,「八條目」的連貫,重在「修身」,本末終始,通而為一 157

八 「心、意、知、物」:「心」是就「感通義」說,「意」是就「指向義」說,「物」是就「對象義」說,「知」是就「了別義」說 161

九 道德教化的政治觀重在「符號式的、虛以涵實的」方式,此不同於「權力式的、虛以控實的」方式 163

十 「格物致知」的兩個向度:「認知的了別義」與「道德的了別義」 167

十一 朱子是一「橫攝歸縱」的系統,而陽明則是一「縱貫橫推」的系統 169

十二 從「固本培元」到「調身正心」,進一步到「道德理想國度」的實現 171

第七章 孟子思想、海外發展及其對廿一世紀人類文明的貢獻 175

楔子:論題的引出與簡介 176

一 夫子以仁發明斯道,其言渾無罅隙。孟子十字打開,更無隱遁 177

二 儒學三個維度:自然生命,血緣生命,文化生命 179

三 歐洲人讀到的儒家忽略了「通天接地」,這與整個歐洲擴張主義的強烈思考相應 180

四 中國民族永生的奧秘:「孝、悌、慈」 181

五 二十一世紀仍要「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 183

六 孟子思想核心是人性的、人倫的和平主義,美國是霸權主義 184

七 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到「經濟發展、文化生根」的年代 186

八 儒學思想從古代對朝鮮、日本、越南就有很大影響,十六世紀後,再傳歐洲 187

九 從西元前一世紀,直到一九一○年,朝鮮半島可說是儒教人倫的國度 189

十 一八八四年法國占領越南,廢漢文、南文,與漢文化的傳統被隔斷 191

十一 日本孝謙天皇在八世紀下詔強調「孝為眾善百行之基,孝為治國安民知本」 192

十二 日本神道與儒教天理結合一體,對日本現代化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193

十三 陽明學派萌發代表市民階級利益的平等思想,重視生活世界的實踐,為明治維新做了思想準備 194

十四 利瑪竇翻譯《四書》向歐洲介紹中國和儒學,寫《天主實義》尋求儒耶匯通 196

十五 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十分推崇孔子的德治思想,他是自然神論者,認為真正相信上帝的人只講道德不講迷信 197

十六 霍爾巴赫、狄德羅都認為歐洲要學中國,基督宗教的道德應用儒家道德理性取代 198

十七 萊布尼茲極喜歡《易經》和中國古老文化,認為中國的政治倫理堪稱模範,帝王賢明,平民有教養 200

十八 啟蒙思想家渴望非基督教文化,主張理性、博愛,主張法治和開明君主制,他們借用儒學名義來發揮他們的主張 201

十九 工業東亞沿著儒學而被論述,韋伯論述儒教文明發展不出類似工商的文明、資本主義式的文明,這個論斷已然被破解 202

二十 孟子不只是說「心」,是貫通「心性天」,不只是道德理性,更不是近代啟蒙意義的理性,而是「心性情」通貫為一 204

二十一 現代化之後,文明對話取代文明衝突,要以「我與你」的方式,回歸到生命本身,通天接地 205

二十二 孟子學的王道理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世界大同,天下為公 206

二十三 提問與回應 208

第八章 從「性朴論」、「性惡論」到「善偽論」:在先秦儒學對比下,以《荀子》〈天論〉〈性惡〉為核心的詮釋 213

一 大學問家荀子是現實的理智主義者 214

二 「天人之分」不同於天人合德是另一類型的哲學突破 216

三 本始材朴的「自然天性」須經由後天「人為學習」的努力 223

四 從「心知之明」到「禮義之統」的確立 229

五 從「天生性朴、墮落性惡」到「矯治善偽」 237

六 從「虛壹而靜、思慮抉擇」到「知通統類、化性起偽」 242

七 結語:孟學、荀學統合的可能 249

八 提問與回答 250

參考文獻 255

第九章 「儒家生死學」的一些省察:以《論語》為核心的展開 257

一 問題的緣起 257

二 「生死學」源於「不安不忍」與各大宗教之終極關懷 258

三 儒家「生死學」的核心:「孝」是對生命根源的追溯與崇敬 263

四 從「人倫孝悌」到「生生之德」的深化 266

五 從「生生之德」到「臨終關懷」的重視 267

六 從「死生幽明」到「性靈實存」的肯定 272

七 從「喪葬」到「祭祀」:生死的「斷裂」與「再連結」 275

八 從「生死學」到「道德學」:從「安身立命」到「仁宅義路」 278

九 問題與討論:「不朽」、「人性善惡」與「前世今生」 283

參考文獻 289

第十章 儒教釋義:儒學、儒家與儒教的分際 291

一 緣起 292

二 儒教是有別於西方一神論的宗教,是一教化意義較強的宗教 293

三 我們應該喚醒漢語語感,回到原先的漢字去理解、深化詮釋 294

四 儒教當然是宗教,他有教典、教儀、教規、教主、教團、崇拜對象 296

五 努力要改造筷子,做成比較良善的叉子,這是錯誤的方向 298

六 一神論重在話語的論定,儒教則重在生命的生息感通 299

七 儒教是「覺性的宗教」,強調的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傳統 301

八 回溯到漢字本身來思考,經由文化對比,拓深語意,開啟嶄新的創造 302

九 儒教、儒學必然涉及公共領域,我們要突破「儒學遊魂說」,好好生根 304

十 儒教強調人的生命像是樂章一樣,強調人格的自我完善的教養歷程 305

十一 儒教的六藝之教就是性情之教、生命之教,多元而一統,富包容性 307

十二 儒教要趕快生根,回到常道去生根,應該恢復三祭之禮 309

十三 結語:瓦解帝制儒學,扎根生活儒學,發揚批判儒學,建立公民儒學 310

第十一章 「天人相與」的兩個型態及其融通的可能:以「儒教」與「基督宗教」為對比 313

一 前言 314

二 「言說的論定」下的「絕對一神論」 317

三 「氣的感通」下的「萬有在道論」 320

四 「絕地天之通」的兩個類型:「斷裂的」與「連續的」 324

五 結語:「差異」與「融通」 329

參考文獻 333

第十二章 「儒、耶會通」:關於「人性」的「罪」與「善」之釐清與融通 335

一 論題緣起:儒家「性善說」與基督宗教「原罪說」的對比 336

二 「性善說」與存有的連續觀 338

三 「原罪說」與存有的斷裂觀 340

四 「存有的連續觀」與「氣的感通」 342

五 「存有的斷裂觀」與「話語的論定」 345

六 基督宗教的「原罪說」其被論定的邏輯 348

七 儒家「性善說」其被證成的邏輯 350

八 結語:儒耶會通的可能 353

引用及參考文獻 354

第十三章 孔子思想與「公民儒學」 359

一 問題的緣起 359

二 由「內聖」開「外王」的理論限制 361

三 論「心性之學」與中國專制傳統的麻煩關係 369

四 邁向「公民儒學」道德學之建立 377

參考文獻 384

第十四章 「內聖」、「外王」之辯:「新儒學」與「後新儒學」的迴環 387

一 楔子 388

二 第三波的儒學革命:「民主憲政,公義為主」、「多元而一統」 390

三 後新儒學思考的特點:「兩端而一致」 393

四 後新儒學「外王-內聖」的思考建構 396

五 結語:解開「道的錯置」,建立「公民社會」 400

第十五章 後新儒學的思考:對牟宗三「兩層存有論」的批判與「存有三態論」的確立 407

一 牟宗三先生兩層存有論之構造 408

二 宋明理學和當代新儒學皆主張主體與道體的同一性 410

三 牟宗三先生強調良知學必須經由客觀化的歷程於具體生活中展開 411

四 康德是「窮智見德」,牟宗三先生是「以德攝智」 411

五 「民主科學開出論」的「開出」是「超越的統攝」,而非實際的發生過程 412

六 心性主體被理論化、超越化、形式化、純粹化之限制 414

七 當代最大的「別子為宗」之確義:疏忽「氣」的生命動源義 415

八 「咒術型的轉出」與「解咒型的轉出」之對比 416

九 儒學不是心學,而是「身心一體」之學 417

十 良知學本身具有專制性的結構,與巫祝、咒術的思維方式 418

十一 要從主體性的哲學回到一種「處所哲學」或「場域哲學」 419

十二 中日之文化類型對比:情實理性與儀式理性 420

十三 「存有三態論」的基本結構:從「存有的根源」、「存有的開顯」到「存有的執定」 422

十四 「存有的三態論」隱含有治療學的思維 423

十五 以「存有三態論」通貫儒、道諸經典傳統 424

十六 從「意識哲學」到「場域哲學」:熊十力先生體用哲學的新詮釋 425

十七 儒學是「實踐的人文主義」,而不是以「宗教之冥契」為優先 426

第十六章 「新儒學」、「後新儒學」、「現代」與「後現代」:最近十年來省察與思考之一斑429

一 楔子:我學習儒學的一些回顧(1994年以前) 430

二 「新儒學」與「後新儒學」的對比與區分(1994年以後) 432

三 後新儒學的轉折、迴返、承繼、批判與發展 437

四 後新儒學的「身心論」與「新外王」的理論建構441

五 從「存有的連續觀」與「存有的斷裂觀」的對比論現代化之後的可能發展 448

第十七章 當代新儒家哲學中的「格義、融通、轉化與創造」:以牟宗三康德學及中國哲學為核心的討論 453

一 中國近代學者對於康德哲學的譯介大體經由日文轉譯而來454

二 牟宗三先生大幅地消化康德學,建構了自己龐大而謹嚴的體系 456

三 黃振華先生認為康德所說構成知識的統覺,就是最高善的一個表象 458

四 從康德的第三批判中可以看出,美的藝術活動跟整個人的心靈意識、社會總體與共識是有密切的關係的 460

五 牟先生經由華人文化傳統儒、道、佛三教的修養工夫論,以確立「智的直覺」,解決康德哲學中人之有限性的問題 463

六 康德哲學有其西方哲學、文化意識及社會契約論的傳統為背景,牟先生忽略康德所涉及到的社會總體意識其中所引申出來的關聯 466

七 「智的直覺」與「物自身」在牟先生的體系裡已做了相當大的轉折與創造,早已不是康德哲學體系中的意義 468

八 牟先生將原先康德學的「窮智以見德」轉成「以德攝智」,然而太強調道德主體,亦會窄化了儒學多元的發展向度 470

九 從「逆格義」到「融通」、「淘汰」,「轉化」、「創造」,牟先生邁向了一嶄新哲學系統的建立 473

十 我們不能囿限在牟先生的兩層存有論的系統裡去理解,而應正視典籍文本,深入詮釋 475

第十八章 存有、方法與思考:對於「方法論」的基礎性反省 477

一 「存在」與「生活世界」是優先的,「存有之一般」則是其次的;「方法」、「思考」必與「生活世界」密切相關 478

二 客觀性乃是主體的對象化活動所給予的邏輯決定,它涉及生活世界中人的共識 480

三方法和態度、情境密切相關,根源的說,必須歸返到存有的實況,讓它自己顯現它自己 482

四 方法有其具體性、實存性,亦有其抽象性、普遍性;在兩者的互動過程中,方法能夠自我檢查,由瓦解而重建 484

五 方法的運作起於概念性的思考,而概念之為概念是經由自我的反思而推拓出去的對象物,概念不只是做為人的工具而已 486

第十九章 科技、人文與存有三態論 491

一 總論 492

二 分論 493

三 「科技」是「科別技術」是一「控馭的人文態」 496

四 由「科技」調適而上遂於「人文」:從「控馭式的人文態」回到「交融式的人文態」 498

五 結論 501

第二十章 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政治學 503

一 「後新儒學」與儒學道統系譜之重新釐清 504

二 心性論結構:「志、意、心、念、識、欲」之詮釋 506

三 存有三態論:「存有的根源」、「存有的開顯」與「存有執定」 508

四 存有的連續觀:「天、人」「物、我」「人、己」通而為一 510

五 詮釋的五個層級:「道」、「意」、「象」、「構」、「言」 512

六 人:參贊天地人我萬物所成之「道」的主體 514

七 文化教養:暢其欲、通其情、達其理,上遂於道 515

八 政治社會:從「血緣性縱貫軸」到「人際性互動軸」之建構 517

九 解開「道的錯置」:邁向公民社會與民主憲政 519

十 以「社會正義」為優先的「心性修養」 520

十一 傳統經典之詮釋、轉譯與創造 521

十二 問題與討論 523

第二十一章 「心靈意識」在漢語脈絡下的闡析:以《存有三態論》的本體實踐學為核心

的展開 527

一 「存有三態論」的道德實踐學:以道德的真存實感作為主流,而人在宇宙萬有一切之間,與天地人我萬物通而為一528

二 「存有的根源」:儒家從主體的自覺處說,道家從宇宙造化總體根源落實在天地場域中說。「人」的參贊使得「道德哲學」既是形而上學又是實踐的哲學 530

三 上溯於「道」:話語活動之前,「存在根源」與「價值根源」通而為一 531

四 「盡心、知性、知天」的落實:通過「存心養性」來「事天」,通過「殀壽不貳,脩身以俟之」來「立命」 532

五 人通過話語系統,參贊、詮釋世界,故能「曲成萬物而不遺」 533

六 「存有根源」的體證:儒家強調「仁」的實踐動力;道家強調「尊道貴德」的傳統 534

七 「善」,是宇宙造化根源「存有」律動處的一個定向,人就在參贊的過程裡「凝成其性」,就此性而說其為「性善」 535

八 「道」:究竟是「實有型態」的形而上學?抑或為「境界型態」的形而上學? 537

九 在天地人我通而為一的整體裡面,道家強調場域彰顯的可能,儒家強調主體實踐的能動性,進而化解「境界」和「實有」的對立區隔 540

十 「本體的實踐學」、「社會的批判學」與「意義的治療學」:儒家通過「道德」的實踐開啟「意義的治療學」;道家則回溯至「道」的根源進行「本體的治療學」或「存有的治療學」 541

十一 對於人的心靈意識結構的總體闡釋:志、意、心、念、識、欲 542

十二 程朱的「道德天理論」、陸王的「道德本心論」、明末的新發展及當代新儒學的可能發展 544

十三 「人」參與的「道德實踐」,是不離存在、不離價值、不離天地人我萬物通而為一的 546

第二十二章 「存有三態論」及其本體詮釋學 549

一 楔子 550

二 「存有三態論」的基本構造 551

三 關於「道、意、象、構、言」的詮釋層級 553

四 「生活世界」與「意義的詮釋」 558

五 「人」、「經典詮釋」與「道」的結構性關聯 560

第二十三章 新儒學之後與「後新儒學」:以「存有三態論」為核心的思考 567

一 問題的緣起:「新儒學」之後的焦思與苦索 568

二 從「兩層存有論」到「存有三態論」的轉化與發展 570

三 「存有三態論」的建立與「存有的治療」之可能 576

四 克服「存有的遺忘」:中西哲學之對比及其交談辯證之可能 581

五 結論:「語言是存有的安宅」而「存有是語言形而上的家鄉」 586

第二十四章 「歸返自身、由在而顯」:易經現象學與道論詮釋學芻論——以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與「存有三態論」為題的展開 589

一 前言:《易經》思想為象徵之邏輯 590

二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的現象學與道論詮釋學思維 597

三 「存有三態論」的現象學與道論詮釋學之結構 605

四 「存在、價值、實踐、知識」和合為一:現象學與道論詮釋學之總體探源 615

五結語:「歸返自身,由在而顯」 624

第二十五章 「生生哲學」與「存有三態論」的構成:以《易傳》為核心的哲學詮釋 627

一 問題的緣起:中國現當代哲學詮釋的一些問題 628

二 論「存在」與「Being」的異同 634

三 論「存在與價值的和合性」優先性之確立 637

四 關於「存在」、「生成」與「參贊化育」 640

五 「存有三態論」的基本構成:生生哲學的當代詮釋 642

六 結論:「生生哲學」、「存有三態論」在廿一世紀的可能作用 645

參考文獻 647

第二十六章 「存有三態論」與廿一世紀文明之發展:環繞「存有」、「場域」與「覺知」三概念的展開 651

一 做為「對話主體」,我們不能只「照著談、跟著談」,我們要「接著談、對著談」,這樣對廿一世紀文明發展才真有貢獻 652

二 「對著談」的「對」就是彼此有主體,「接著談」的「接」就是彼此有參與、有連續 653

三 「現代性」的理智中心主義使得人離其自己,而處在「亡其宅」的異化狀態 653

四 把現代科學做為一種掠奪式的追求,並且把它當成是卓越,這是教育上的大忌 654

五 廿一世紀不當以工具理性的主體性做主導,而應注重存在的覺知與生活世界的場域 655

六 「天地人交與參贊」,「參贊」是「人迎向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又迎向人」 656

七 人因文而明,卻也可能因文而蔽,須得解蔽才能復其本源,這樣才能真顯現人文精神 658

八 「神」的兩個不同向度:人的參與觸動及整體的生長、話語系統所形成的理智控制 659

九 人文精神的解構與展望:在「存有」、「場域」、「覺知」這樣所構成的總體才有人的主體 660

十 「道生之、德蓄之」:道德是生長,道德並不是壓迫,道德是活生生的實存而有,具體覺知的生長 661

十一 生命的存在覺知是先於邏輯的、先於理論構造的,它是一切創造之源 663

十二 內在深沉的信息投向冥冥的穹蒼,那裡有個奧秘之體,那裡有個存在根源,它召喚你,它跟你有一種親近,這是真實的 664

十三 從存有的執定,把「執定」解開,回溯到存有的開顯,上溯到存有的根源,再反照回來,重新確認 666

十四 當我們回溯到更原初的覺知、場域、存在,這樣的一體狀態,這裡就會生發出一個確定性的力量 667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386217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702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9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