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翠柏長春集》取義於一個畢業四十周年的同窗在太平山松柏館的晚會。通過該班國四甲的召集人翁以倫的生花妙筆,留下退休教師晚年結伴旅遊的閒雲野鶴,定期活躍在山巔海角(有照片為證),看大千世界的繁華與滄桑。為了增加可讀性,及這一班的歷史縱橫,編者以老翁為中心,動員全班提供學思精華,形成四個部分:一、通訊與班遊記勝二十八帖;二、帖外集:值得懷念的班友通信;三、磨刀集:同窗著作序文集錦(每人一~二篇);四、行述篇:作者翁以倫的自敘文字與編者為老翁寫的追憶文字,形成對作者回饋的紀念集。
本書全部字數為四十四萬多字,將六十與八十《華嚴經》的〈十行品〉與〈十迴向品〉進行詳細解析與比對研究,經文的「偈頌」已全部下註,並將〈十迴向品〉中所有的「名相法數」進行「數字化」分類。如果您想跟隨菩薩如何修持與達到〈十行品〉境界,那就必讀這〈十行品〉的法義;不讀〈十行品〉,不知菩薩修行偉大的境界。如果您這一生所修的八萬四千法門功德資糧,不知道應該怎樣「正確如法」的「迴向」,那就一定不能錯過《華嚴經》的〈十迴向品〉法義;不讀「十迴向品」,不知佛法浩翰無窮盡的法相名數。
從課堂走向職場,從理想到現實。每本書的封底,不只是一個句點,更是一個開始。 本書帶你揭開書中的另一面──編輯、印刷、設計、行銷,這些藏身幕後的角色如何共同塑造一本書?我們以實習生的身分進入出版業,試著拼湊出一幅完整的書籍藍圖。這裡有無數不為人知的細節與挑戰,有書籍從手稿到成品的每個環節,有從編輯技巧的摸索到與業界大咖的對談,有從校稿桌的疲憊到成書的喜悅──這是一場關於文字與夢想的冒險,也是出版新人的一段真實記錄。通過這本書,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探險,認識書籍背後的另一面。
蘇軾的文學創作,針對客觀事物的延伸,更是主體內在世界的開展。在現實中書寫現實,深具緣事而發、感事而作的實感;而其面對人間的顯我形象,更是展示著深具個性的生命姿態。本書是探索東坡詩詞的論文,包含對於〈定風波〉、〈八聲甘州〉、〈水龍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詩詞意義的詮釋;同時亦是對於東坡與王安石、參寥之間曠懷忘機情誼的生命感悟。其中具有文學創作與生命經驗密切呼應的顯現;亦有生命低潮中淬鍊而來的文字,深刻而有智慧;更是間接透露官場無情、風聲鶴唳的詭譎世局。衝突與和解、苦難與超越、傾訴與聆聽、悲曠交織的書寫模式,揭示東坡詩詞文學意義,非是普遍與廣泛的抒情共感,而是具有個性且真實化的自我情感。
《詩學瓊瑰》,或名《鮫室瓊瑰:清懷詩學探索》,分為四卷。《文選》的詩學構建、詩論體系、陸機《擬古詩》、《文選》京都賦中長安、洛陽、南陽、成都、建業、鄴六都的建設規模與文化氣象等五篇。唐詩李白、杜甫與高適的交誼探究、杜甫詩中的龍鳳意象、杜甫湖湘詩中的悟境、杜詩雙聲疊韻等四篇。北宋詩壇超越李白的文藝氣象、《三劉家集》與北宋的人文精神、周邦彥詩、《後山詩話》的詩論建構等六篇。清代揚州李鱓詩踪、金農自度曲、高翔《西唐詩鈔》、杭州許乃穀《孤山補梅圖卷》、近代鄧芬的避風塘詩詞等題畫詩五篇,全二十篇。沿路花開,相逢一笑,旨在探索詩學不斷尋覓的過程,嚮往未知的新世界。
〈參不韋〉共一百二十四支簡,是一篇失傳已久的先秦文獻,以依託手法借參不韋與啟之間的對話,傳達作者的治國理念。本書除了討論〈參不韋〉特殊字形來源以及戰國時代夏啟繼位的文本特徵之外,主要內容是考釋〈參不韋〉文字,在竹簡文字的隸定、訓讀、句讀等問題提出作者個人見解,亦或是補充相關考釋資料,俾使簡文釋讀通順。
「依仁游藝」,創作是心跡的表現,高曠的心靈就會折射出高逸的作品內容與意境。此本個人詩集裡,西洋美術史各時期畫家精選寫作,大致已寫成第一套西洋藝術詩,包括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浪漫、自然、寫實主義、印象派、後印象派、象徵主義、野獸派、立體派、表現派、抽象繪畫、巴黎派、未來派、達達、超現實、普普、觀念藝術等,含古典藝術至現代、後現代藝術;在臺灣藝術史上,詩作已寫前輩畫廖繼春、郭柏川、李梅樹、林玉山、郭雪湖與當代藝術家等人。並為每種色彩寫詩,詩句意喻繪畫風韻與透視等,創作哲思則源於老莊哲學……;作者的藝術詩可說是藝術與文學、人生意境的融合。
「此心即道」是楊簡心學的理論根基。在這一「本心」論基礎上,楊簡構建了由心體論到工夫論、再至實踐論的哲學體系:首先確立道心的本體地位,繼而延伸出以「毋意」為核心的工夫修養論,進而通過經典詮釋學重構儒家義理系統,最終在政治哲學層面實現「心政」的治世理想。這種由形上本體到道德實踐,再由個體修養擴展至社會治理的理論架構,不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心學體系,更完整呈現了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踐邏輯。
這是一本描述、分析中國民間信仰復興的人類學個案研究著作,是根據對北方燕山內部灤河流域的一個村落――張灣的實地考察寫成的。它旨在說明該村民間信仰復興與這個社區內外文化結構的關係,具體圍繞改革開放後至二〇二〇年代這一段時間內的變化狀况,呈現一種中國民間信仰復興的文化邏輯。這種基於家鄉的對民間信仰復興的深入實地考察,不僅對理解中國民間社會的基本結構和普通民眾的信仰生活是一種有效途徑,也對理解整體社會結構及其面臨的文化變遷是一種必要補充。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事實,對民間信仰復興的理解,既不能單純地從政治權力、理性選擇、社會整合等祝角自上而下展開,也不能僅圍繞著民間信仰所表徵的結構-功能、生存邏輯、地方知識等與國家現代化的相互碰撞進行,需要回到普通人的生命現象中挖據現實生活中的互動與體驗。
這本論文集主要收錄了二〇二四年十一月一日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舉辦的「第四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地方書寫與教學實踐」的精選論文,多數論文均經過作者根據評論人及與會學者的寶貴意見修訂,內容更趨成熟與完善。書中文章涵蓋「地方書寫」、「地方學」、「教學實踐」、「地方藝術」等四大主題,探討屏東地區在地文化、教育推廣、藝術發展及原住民文化振興等多元議題,呈現了屏東學從理論到實踐的豐富成果,例如以文學、藝術、歷史和地景為基礎的地方書寫策略,結合地方文學與地方文化的課程實踐,以及對屏東地方美術、原住民文化保存與城鄉發展的深度探討。本書既是屏東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推動在地知識建構、促進教育創新及地方創生的重要參考資料,展現屏東學持續深化、跨域結合的多樣面貌。
本書為「第二屆姜太公世界道家論壇」的學術成果。本次會議延續第一屆有關道家思想、軍事、文學及藝術等研究主題,吸引海內外約五十位的學者與會與發表,會議主題也擴大至姜太公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道家思想與生態文明研究、道家思想和養生研究、以及道教與佛教之間思想的文化研究等。透過本次會議讓世界看見臺灣和道家文化,了解中華傳統優良文化在臺灣。
本書乃是中國經學研究會於民國一一二年九月二十二、二十三日與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財團法人臺南市至善教育基金會、臺灣古籍保護學會,以及孔孟學會共同主辦「第十三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學術成果。會中來自兩岸三地以及日本、韓國學者,共同分享經學研究心得,內容包括五經、四書、歷代經學詮釋內容,以及經學研究發展,乃至於域外漢學研究成果,內容宏富,涉及領域廣泛,從思想史、學術史、哲學史當中,反映學界目前關注學術範疇,呈現學人持續深造研究成果,深化經學義理內容的了解。會後由經學會徵集,選錄二十四篇論文,出版「第十三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以饗同好。
本書紀錄萬卷樓圖書公司總經理梁錦興先生經營公司的故事與心路歷程。三十年間,如何轉危為安,如何逆勢操作,如何拓展新局。讓一家圖書公司,能夠成為兩岸知名的學術、出版、文化交流單位。全書共分四部:上編「專訪報導」,收錄學者、學生、媒體對其所做的專訪;中編「經營心路」,收錄其經營理念與產業分析;下編「出版薪傳」,收錄其對實習同學的懇切叮嚀;附錄「新聞集錦」,收錄兩岸圖書、文化交流推動過程中,媒體記者對其所做的採訪報導。本書見證了兩岸出版產業交流的過程,也見證了知識份子的文化使命,更見證了出版人的艱辛歷程。是在萬卷書香中,一位兩岸文化擺渡人的故事。
日治時期,台灣詩在語言、內容、形式、與風格各方面如何走向近代化?本書追索不同於中國新詩與日本近代詩,屬於「台灣近代詩」自身獨有的發展軌跡。本書將台灣近代詩的形成與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語言為中心,探討一九二〇年代台灣如何以日文口語自由詩、中文白話詩及台灣話文詩等不同語言,嘗試建構屬於台灣的近代詩語言。第二階段以內容與形式為中心,探討一九三〇年代台灣近代詩如何在普羅詩、民眾詩與現代主義詩等風起雲湧的新興思潮當中模索並開展出新的道路。第三階段則以風格為中心,勾勒《媽祖》與《臺灣文藝》兩大集團如何形成各自的詩風,並探討戰爭如何將台灣近代詩的風格帶向一元化。從本書的討論,可以看出台灣近代詩各階段皆吸收了來自各方的思潮並轉化為自身養分,在各種嘗試當中摸索出自身的道路,成為具有自主性且獨一無二的存在。
就方法論來說,科際整合已是人文與社會學科研究的重要趨勢,本書主要利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探討日治時期臺灣水產關聯產業如何發展及其對當時臺灣水產業所做出的貢獻。首先以關聯產業中基礎建設部分──北南兩個重要漁港基隆漁港與高雄漁港為例,探討基隆漁港產業聚落如何形成及其如何使基隆漁港成為北臺最重要漁港,而高雄漁港則說明其在南進政策下所扮演的角色與貢獻。上游關聯產業以製冰冷藏業與動力化漁船造船業說明其如何以一個協力產業去促進水產業的發展,下游關聯產業則以當時重要水產加工製造業──鰹節製造業為例,探討臺灣鰹漁業與鰹節製造業的發展情形,鰹節製造業生產地點的空間位置,以及係日資或臺資掌控鰹節製造業及其貿易權。
青演堂叢稿已然來到第八輯,本書延續作者的隨筆體,即是所謂學術散論,不過,與以往有很大不同:題目很多,字數很少。這種寫法,使得該書有一點百科全書味道。作者在史學系與美術系教書,課程都相當理論。這種理論性的產生,源於其始終以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為軸線,貫穿諸般歷史資料。這種研究與講授的方式,幾十年前,稱為科際整合(現在似乎不流行)。這種研究與講述,能夠在「人文與社會的架構性問題」上,得以引證與印證。《青演先生如是說》的範圍更大,如果說它是一本哲學著作,也沒有很大問題。畢竟,它沒有人、時、地、物,純粹講人世間現象與規律。作者寫這本書,希望告訴大家:一個歷史學者,面對各種各樣問題時候,都想了些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