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論經學研究方法.紀要卷》上下冊本書的作者群可以說已涵蓋臺灣學界從事研究經學之大部分,他們所擁有的學識都有所師承;也都長期研究,自然有所自得;又都從事教學工作,因此也必然有所傳授。簡言之,此成果或可視為臺灣經學研究方法的普遍觀點。《臺灣學者論經學研究方法.論文卷》上下冊本書十四篇論文内容涵蓋《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爾雅》、《論語》、《孟子》等十三經及經學史的研究方法,可說是當前經學界主題研究專書中,絕無僅有的研究成果,期望有助於讀者了解經學、經學史之研究方法。惟本論文集究竟僅依一經一學者之見以為說,難以全面呈現各經的眾多研究方法。因此,本論文集之出版,實懷抱抛磚之心,期能獲致引玉分享之效,今後相關著作之問世,益顯蓬勃。
馬其昶(1855-1930),字通伯,晚年號抱潤翁,安徽桐城人,清末民初著名學者。早年以古文名,晚歲殫治群經子史,旁及內典,有桐城派「殿軍」之稱。本研究以其著《毛詩學》作為考察對象,內容計有以下數端:一、考查馬其昶現存著述數量及《毛詩學》版本,繼而簡介此書體例。二、析評《毛詩學》之《詩經》學觀點若干,窺探馬其昶對於《詩經》學部分問題的基本立場。三、比較《毛詩學》與清代《詩經》新疏三大家之撰述理念,從而了解馬其昶與同朝《毛詩》學派先輩的異同。次而略舉《毛詩學》說詩條例,考察此書釋《詩》之具體方式和特點,並評述其中獨到或誤解處。四、梳理馬其昶的學術淵源,並從《毛詩學》的具體思想傾向與特點,推論其與桐城派學術觀之關係。
本書十四篇論文内容涵蓋《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爾雅》、《論語》、《孟子》等十三經及經學史的研究方法,可說是當前經學界主題研究專書中,絕無僅有的研究成果,期望有助於讀者了解經學、經學史之研究方法。惟本論文集究竟僅依一經一學者之見以為說,難以全面呈現各經的眾多研究方法。因此,本論文集之出版,實懷抱抛磚之心,期能獲致引玉分享之效,今後相關著作之問世,益顯蓬勃。
本書十四篇論文内容涵蓋《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爾雅》、《論語》、《孟子》等十三經及經學史的研究方法,可說是當前經學界主題研究專書中,絕無僅有的研究成果,期望有助於讀者了解經學、經學史之研究方法。惟本論文集究竟僅依一經一學者之見以為說,難以全面呈現各經的眾多研究方法。因此,本論文集之出版,實懷抱抛磚之心,期能獲致引玉分享之效,今後相關著作之問世,益顯蓬勃。
本書集結作者多年教學實踐與研究成果,探討如何在高等教育中融合多文本閱讀、PBL與設計思考等策略,提升學生的思辨力、語文表達力與跨域解決問題的能力。內容涵蓋從中國思想史到語文教學的創新實踐,結合走讀活動、數位學習工具與AI科技應用,展現教育如何回應時代挑戰,並培養具備永續與人文素養的學生。書中內容為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成果,曾於多場研討會發表,亦融入作者帶領教師社群與學生競賽的實戰經驗,體現「教學者即研究者」的理念。適合高教現場教師、教學創新研究者與有志改革教學模式者閱讀與參考。
先秦禮學思想的目標是對周文之禮的省察與重建新時代的禮制規範,目的是安頓個人、建立社會人倫秩序、建立國家運作規範,重建天、地、人、物中安身立命的禮制與意義,本書條理出先秦禮學思想發展的四條脈絡:一、先秦禮學思想論「君子之德」的深化與發展;二、先秦禮學在社會規範義的重建與發展;三、先秦禮學「天人合德」思想的發展;四、論述道家思想對先秦禮學的批判。此四條脈絡在歷代中國禮學思想的演進中相互消長激盪,不斷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呈現新的時代禮教風貌,相信今日吾輩面對近代中華禮樂文化第三次的崩壞,吾人也會從此四條禮學脈絡中得到啟發與智慧,完成第三次中華禮樂文化崩壞後的重建新禮教的文化使命。
《群書治要》係唐人魏徵等人編纂典籍,在政治文化產生巨大影響。此部鉅著不僅促成唐太宗李世民君臣創發堪比三代之「貞觀之治」,亦東傳至日本而獲得保存,清代學者藉此一窺其本來面目,且獲得重要學術成果。時至今日,東亞諸國對《群書治要》之研究方興未艾,促使本書蘊涵之文化生命再度活躍與廣受世人重視。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與財團法人臺南市至善教育基金會,於二○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二、二十三日舉行「第六屆《群書治要》與《貞觀政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今將部分鴻文集結成冊,以饗同道與讀者。
書名《翠柏長春集》取義於一個畢業四十周年的同窗在太平山松柏館的晚會。通過該班國四甲的召集人翁以倫的生花妙筆,留下退休教師晚年結伴旅遊的閒雲野鶴,定期活躍在山巔海角(有照片為證),看大千世界的繁華與滄桑。為了增加可讀性,及這一班的歷史縱橫,編者以老翁為中心,動員全班提供學思精華,形成四個部分:一、通訊與班遊記勝二十八帖;二、帖外集:值得懷念的班友通信;三、磨刀集:同窗著作序文集錦(每人一~二篇);四、行述篇:作者翁以倫的自敘文字與編者為老翁寫的追憶文字,形成對作者回饋的紀念集。
本書全部字數為四十四萬多字,將六十與八十《華嚴經》的〈十行品〉與〈十迴向品〉進行詳細解析與比對研究,經文的「偈頌」已全部下註,並將〈十迴向品〉中所有的「名相法數」進行「數字化」分類。如果您想跟隨菩薩如何修持與達到〈十行品〉境界,那就必讀這〈十行品〉的法義;不讀〈十行品〉,不知菩薩修行偉大的境界。如果您這一生所修的八萬四千法門功德資糧,不知道應該怎樣「正確如法」的「迴向」,那就一定不能錯過《華嚴經》的〈十迴向品〉法義;不讀「十迴向品」,不知佛法浩翰無窮盡的法相名數。
書名《翠柏長春集》取義於一個畢業四十周年的同窗在太平山松柏館的晚會。通過該班國四甲的召集人翁以倫的生花妙筆,留下退休教師晚年結伴旅遊的閒雲野鶴,定期活躍在山巔海角(有照片為證),看大千世界的繁華與滄桑。為了增加可讀性,及這一班的歷史縱橫,編者以老翁為中心,動員全班提供學思精華,形成四個部分:一、通訊與班遊記勝二十八帖;二、帖外集:值得懷念的班友通信;三、磨刀集:同窗著作序文集錦(每人一~二篇);四、行述篇:作者翁以倫的自敘文字與編者為老翁寫的追憶文字,形成對作者回饋的紀念集。
從課堂走向職場,從理想到現實。每本書的封底,不只是一個句點,更是一個開始。 本書帶你揭開書中的另一面──編輯、印刷、設計、行銷,這些藏身幕後的角色如何共同塑造一本書?我們以實習生的身分進入出版業,試著拼湊出一幅完整的書籍藍圖。這裡有無數不為人知的細節與挑戰,有書籍從手稿到成品的每個環節,有從編輯技巧的摸索到與業界大咖的對談,有從校稿桌的疲憊到成書的喜悅──這是一場關於文字與夢想的冒險,也是出版新人的一段真實記錄。通過這本書,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探險,認識書籍背後的另一面。
本書收錄三大類別文章,呈現作者在兒童閱讀與教育領域的多重思考與實踐痕跡。內容包含專題論述、童書序文,以及與作者有關之記敘文章,點點映照出深耕兒童文學多年的思考、心得與關懷,是一本兼具理論與人情溫度的文章集錄。
適逢沈寶春教授七十華誕,門人弟子特輯此編以誌師恩。 書名取義《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言其竹茂長青,叢生不絕,譬若斯文之傳。筍育其側,承蔭大興,亦寓後生茁茂,蔚然成林。斯編共錄論文十六篇,兼及金石、簡帛、詩文,各擅勝場,足見其學脈之厚實與影響之深遠。卷首載恩師自述〈求真之路〉,敘平生志趣與治學歷程,言辭懇切,動人至深。書前錄季旭昇教授、黃聖松教授惠賜序言及名書畫家林志堅老師題簽,書後附指導研究生一覽表。謹以此編表達最崇敬之祝賀,亦為當代學術留下珍貴之見證。
從課堂走向職場,從理想到現實。每本書的封底,不只是一個句點,更是一個開始。 本書帶你揭開書中的另一面──編輯、印刷、設計、行銷,這些藏身幕後的角色如何共同塑造一本書?我們以實習生的身分進入出版業,試著拼湊出一幅完整的書籍藍圖。這裡有無數不為人知的細節與挑戰,有書籍從手稿到成品的每個環節,有從編輯技巧的摸索到與業界大咖的對談,有從校稿桌的疲憊到成書的喜悅──這是一場關於文字與夢想的冒險,也是出版新人的一段真實記錄。通過這本書,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探險,認識書籍背後的另一面。
這是一本描述、分析中國民間信仰復興的人類學個案研究著作,是根據對北方燕山內部灤河流域的一個村落――張灣的實地考察寫成的。它旨在說明該村民間信仰復興與這個社區內外文化結構的關係,具體圍繞改革開放後至二〇二〇年代這一段時間內的變化狀况,呈現一種中國民間信仰復興的文化邏輯。這種基於家鄉的對民間信仰復興的深入實地考察,不僅對理解中國民間社會的基本結構和普通民眾的信仰生活是一種有效途徑,也對理解整體社會結構及其面臨的文化變遷是一種必要補充。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事實,對民間信仰復興的理解,既不能單純地從政治權力、理性選擇、社會整合等祝角自上而下展開,也不能僅圍繞著民間信仰所表徵的結構-功能、生存邏輯、地方知識等與國家現代化的相互碰撞進行,需要回到普通人的生命現象中挖據現實生活中的互動與體驗。
「此心即道」是楊簡心學的理論根基。在這一「本心」論基礎上,楊簡構建了由心體論到工夫論、再至實踐論的哲學體系:首先確立道心的本體地位,繼而延伸出以「毋意」為核心的工夫修養論,進而通過經典詮釋學重構儒家義理系統,最終在政治哲學層面實現「心政」的治世理想。這種由形上本體到道德實踐,再由個體修養擴展至社會治理的理論架構,不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心學體系,更完整呈現了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踐邏輯。
蘇軾的文學創作,針對客觀事物的延伸,更是主體內在世界的開展。在現實中書寫現實,深具緣事而發、感事而作的實感;而其面對人間的顯我形象,更是展示著深具個性的生命姿態。本書是探索東坡詩詞的論文,包含對於〈定風波〉、〈八聲甘州〉、〈水龍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詩詞意義的詮釋;同時亦是對於東坡與王安石、參寥之間曠懷忘機情誼的生命感悟。其中具有文學創作與生命經驗密切呼應的顯現;亦有生命低潮中淬鍊而來的文字,深刻而有智慧;更是間接透露官場無情、風聲鶴唳的詭譎世局。衝突與和解、苦難與超越、傾訴與聆聽、悲曠交織的書寫模式,揭示東坡詩詞文學意義,非是普遍與廣泛的抒情共感,而是具有個性且真實化的自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