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今用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論語》在日本是,政治人物與大企業領導者必修之典籍!世界各國各民族有著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們,也都由衷地欣賞這部人生哲學的鉅作,被稱為一「世界最有影響100部著作」之一,而孔子也被稱為一「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之一。
《論語》是儒家的宣言,也是儒家的「聖經」,它的影響,可以說是經過幾千年歷史的大浪淘沙,對中國甚至是全世界人們的影響,可以說是深遠的、根深柢固的,這種影響,表現在潛移默化中對世人觀念的左右。其基本觀點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世哲學,由此推廣到修身、養性、交友、孝道、學習、思考、管理、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各方面,其中,無處不閃爍著人生智慧的耀眼光芒。無論是從思想價值還是藝術魅力來評價,《論語》都是一部不可不讀的作品。
《論語》是儒家的宣言,也是儒家的「聖經」,它的影響,可以說是經過幾千年歷史的大浪淘沙,對中國甚至是全世界人們的影響,可以說是深遠的、根深柢固的,這種影響,表現在潛移默化中對世人觀念的左右。其基本觀點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世哲學,由此推廣到修身、養性、交友、孝道、學習、思考、管理、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各方面,其中,無處不閃爍著人生智慧的耀眼光芒。無論是從思想價值還是藝術魅力來評價,《論語》都是一部不可不讀的作品。
目錄
第一章 仁愛之道
仁愛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本質的東西。人與人相愛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標誌,是人際和諧、團結、協作的前提。仁愛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智慧。
第二章 禮孝之教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禮孝仁義的民族。「正心」「修身」「仁愛」「正義」等內容,數千年來為人們所追求;崇禮、廉潔、盡孝、行義、知恥等,一直為人們所傳頌。為了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應從自身做起,做一個守禮知孝的人。
第三章 詩樂之律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中自有黃金屋。不會吟詩的民族是不懂得浪漫的民族,而不浪漫的民族是沒有活力的民族。書籍會帶來無盡的智慧,詩歌則會帶來有品質的生活。
第四章 立身之則
古人說:「君子不可不修身。」又言:「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修身養性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學習、工作與生活的重要基礎。做人做事必須具備良好的品德,以德服人,方能使人心悅誠服。
第五章 治學之方
學問乃聖人之術,不可濫竽充數,否則必為人所笑。治學之人應當謙虛遜讓、睿智儒雅、舉止從容。要善於向身邊的一切學習,並適應時代進步,這便是治學之道。
第六章 入道之門
「入道」在佛教中指入門修行,對於世俗人而言,則是為了成就事業。面對多變的人生,古人教導我們做一個「內聖外王」的人,這才是成功之道。
第七章 人和之要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現代語言來說,良好的人脈關係將在工作、生活、事業發展中佔據主動。因此,提升素質,以人格魅力吸引他人,並建立穩固的人脈網,是明智之舉。
第八章 知人之術
智者能知人善任,尤其擅長辨識他人的長短。「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之道在於取長避短;教人之道在於成人之長,去人之短。惟有充分認識自身之短,才能真正成就他人之長。
第九章 論世之觀
人是社會的一份子,肩負著一定的角色與責任。應養成「虛我」的態度,放棄執著與分別心,如此處世,才能優遊自在,與天地自然同在。
第十章 治國之法
古語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國平天下雖非人人能為,但事業管理亦需借鑑治國之道。古人的治國方法中,處處蘊含著管理智慧,值得我們學習運用。
仁愛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本質的東西。人與人相愛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標誌,是人際和諧、團結、協作的前提。仁愛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智慧。
第二章 禮孝之教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禮孝仁義的民族。「正心」「修身」「仁愛」「正義」等內容,數千年來為人們所追求;崇禮、廉潔、盡孝、行義、知恥等,一直為人們所傳頌。為了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應從自身做起,做一個守禮知孝的人。
第三章 詩樂之律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中自有黃金屋。不會吟詩的民族是不懂得浪漫的民族,而不浪漫的民族是沒有活力的民族。書籍會帶來無盡的智慧,詩歌則會帶來有品質的生活。
第四章 立身之則
古人說:「君子不可不修身。」又言:「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修身養性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學習、工作與生活的重要基礎。做人做事必須具備良好的品德,以德服人,方能使人心悅誠服。
第五章 治學之方
學問乃聖人之術,不可濫竽充數,否則必為人所笑。治學之人應當謙虛遜讓、睿智儒雅、舉止從容。要善於向身邊的一切學習,並適應時代進步,這便是治學之道。
第六章 入道之門
「入道」在佛教中指入門修行,對於世俗人而言,則是為了成就事業。面對多變的人生,古人教導我們做一個「內聖外王」的人,這才是成功之道。
第七章 人和之要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現代語言來說,良好的人脈關係將在工作、生活、事業發展中佔據主動。因此,提升素質,以人格魅力吸引他人,並建立穩固的人脈網,是明智之舉。
第八章 知人之術
智者能知人善任,尤其擅長辨識他人的長短。「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之道在於取長避短;教人之道在於成人之長,去人之短。惟有充分認識自身之短,才能真正成就他人之長。
第九章 論世之觀
人是社會的一份子,肩負著一定的角色與責任。應養成「虛我」的態度,放棄執著與分別心,如此處世,才能優遊自在,與天地自然同在。
第十章 治國之法
古語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國平天下雖非人人能為,但事業管理亦需借鑑治國之道。古人的治國方法中,處處蘊含著管理智慧,值得我們學習運用。
試閱
總序
《論語》及其對人生的指導價值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而其中的孔子及其《論語》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後人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其價值之大。
《論語》者,乃為諸儒之討論,聖人之智慧也。《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學說的主要著作,被譽為儒家至高無上的經典之作、中國古代的聖書,「猶如西洋耶教的《聖經》一樣」(林語堂語)。日本文學泰斗井上靖70歲時開始讀《論語》,被其精闢的語言所吸引,為之傾倒,讀得入迷,十多年來愛不釋手。
《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它並不是由某一個人編著的,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陸續整理、編輯而成。《論語》中有些篇章是孔子弟子所寫,有些篇章則出於他再傳弟子之手,其中包括曾參、子張、子夏、閔子騫的學生。書中收載了500多則有關孔子思想、言論和行為的片段紀錄,這些片段在後人的整理編輯過程中稍加分類,大體上分為20篇,形成了《論語》的基本框架。
《論語》流傳到漢朝,有三種不同版本:有《魯論語》(20篇),為魯人所傳,我們今天所見《論語》的篇目即由此而定;《齊論語》(22篇),為齊人所傳,比前者多出《問王》《知道》兩篇;《古文論語》(21篇),是漢武帝末年在曲阜孔子故居牆壁中發現的,篇目基本與《魯論語》相同,只將《魯論語》最後一篇《堯曰》中「子張問」以下一段單獨分篇。
西漢後期大臣張禹先後對兩個版本擇善而從,篇目以《魯論語》為主,編成一個修訂本。張禹曾為漢成帝擔任師傅,後封安昌侯,官位尊顯,所以他的修訂本很快流行於世,時稱「張侯論」。此後,到了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在「張侯論」基礎上,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結合時政與自己的理解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失傳了。如今,鄭玄注也已經散佚,甘肅敦煌和新疆均曾出土唐代手抄的殘本。三國時人何晏彙集漢魏各家注解,作《論語集解》,是現在所見最早的完整注本。
以後各朝各代均有對《論語》的注釋版本,在總體上保持了該書的繼承性和孔子儒家思想的延續性。南宋朱熹作《論語集注》,其治學方法與漢唐諸儒不同,輕名物訓詁而重義理分析,為宋儒治《論語》的集大成著作,影響元、明數百年。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集中反映了清人對《論語》的校勘研究成果,學術價值較高。近代,隨著白話文的普及,錢穆、楊伯峻等較早對《論語》的通俗化進行了嘗試,注釋簡明扼要,附有白話文翻譯和內容評述,做到了雅俗共賞,這可為一般讀者閱讀《論語》提供參考。
《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也充分體現了該書是由多人參與編撰,凝聚了集體智慧的特點。
通觀全書,其論述方式並不完整、系統,感想隨事而發,顯得比較零星、散亂。然而另一方面,《論語》也顯示出了語錄體著作的獨特魅力,語言含蓄雋永,故事簡潔生動,往往能體現出一些長篇論述所難以表達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長篇論述所難以反映的人物個性和環境情趣。也正是由於《論語》編纂形式的靈活,使該書的表現內容大為增加,多方位、多視角地體現出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有利於讀者全面、準確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論語》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現代社會中,所流行的古語格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師」、「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等等,皆出於《論語》。
《論語》是儒家的宣言,也是儒家的「聖經」。它的影響,可以說是經過了幾千年歷史的大浪淘沙,對中國甚至是全世界人們的影響,可以說是深遠的、根深柢固的,這種影響,表現在潛移默化中對世人觀念的左右。其基本觀點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世哲學,由此推廣到修身、養性、交友、孝道、學習、思考、管理、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各個方面,其中,無處不閃爍著人生智慧的耀眼光芒。無論從思想價值還是從藝術魅力來評價,《論語》都是一部不可不讀的作品。
《論語》及其對人生的指導價值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而其中的孔子及其《論語》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後人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其價值之大。
《論語》者,乃為諸儒之討論,聖人之智慧也。《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學說的主要著作,被譽為儒家至高無上的經典之作、中國古代的聖書,「猶如西洋耶教的《聖經》一樣」(林語堂語)。日本文學泰斗井上靖70歲時開始讀《論語》,被其精闢的語言所吸引,為之傾倒,讀得入迷,十多年來愛不釋手。
《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它並不是由某一個人編著的,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陸續整理、編輯而成。《論語》中有些篇章是孔子弟子所寫,有些篇章則出於他再傳弟子之手,其中包括曾參、子張、子夏、閔子騫的學生。書中收載了500多則有關孔子思想、言論和行為的片段紀錄,這些片段在後人的整理編輯過程中稍加分類,大體上分為20篇,形成了《論語》的基本框架。
《論語》流傳到漢朝,有三種不同版本:有《魯論語》(20篇),為魯人所傳,我們今天所見《論語》的篇目即由此而定;《齊論語》(22篇),為齊人所傳,比前者多出《問王》《知道》兩篇;《古文論語》(21篇),是漢武帝末年在曲阜孔子故居牆壁中發現的,篇目基本與《魯論語》相同,只將《魯論語》最後一篇《堯曰》中「子張問」以下一段單獨分篇。
西漢後期大臣張禹先後對兩個版本擇善而從,篇目以《魯論語》為主,編成一個修訂本。張禹曾為漢成帝擔任師傅,後封安昌侯,官位尊顯,所以他的修訂本很快流行於世,時稱「張侯論」。此後,到了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在「張侯論」基礎上,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結合時政與自己的理解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失傳了。如今,鄭玄注也已經散佚,甘肅敦煌和新疆均曾出土唐代手抄的殘本。三國時人何晏彙集漢魏各家注解,作《論語集解》,是現在所見最早的完整注本。
以後各朝各代均有對《論語》的注釋版本,在總體上保持了該書的繼承性和孔子儒家思想的延續性。南宋朱熹作《論語集注》,其治學方法與漢唐諸儒不同,輕名物訓詁而重義理分析,為宋儒治《論語》的集大成著作,影響元、明數百年。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集中反映了清人對《論語》的校勘研究成果,學術價值較高。近代,隨著白話文的普及,錢穆、楊伯峻等較早對《論語》的通俗化進行了嘗試,注釋簡明扼要,附有白話文翻譯和內容評述,做到了雅俗共賞,這可為一般讀者閱讀《論語》提供參考。
《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也充分體現了該書是由多人參與編撰,凝聚了集體智慧的特點。
通觀全書,其論述方式並不完整、系統,感想隨事而發,顯得比較零星、散亂。然而另一方面,《論語》也顯示出了語錄體著作的獨特魅力,語言含蓄雋永,故事簡潔生動,往往能體現出一些長篇論述所難以表達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長篇論述所難以反映的人物個性和環境情趣。也正是由於《論語》編纂形式的靈活,使該書的表現內容大為增加,多方位、多視角地體現出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有利於讀者全面、準確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論語》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現代社會中,所流行的古語格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師」、「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等等,皆出於《論語》。
《論語》是儒家的宣言,也是儒家的「聖經」。它的影響,可以說是經過了幾千年歷史的大浪淘沙,對中國甚至是全世界人們的影響,可以說是深遠的、根深柢固的,這種影響,表現在潛移默化中對世人觀念的左右。其基本觀點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世哲學,由此推廣到修身、養性、交友、孝道、學習、思考、管理、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各個方面,其中,無處不閃爍著人生智慧的耀眼光芒。無論從思想價值還是從藝術魅力來評價,《論語》都是一部不可不讀的作品。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