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清談:論辯文化與三教交涉在南朝的發展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本書之撰作,乃將史料文獻中有關南朝談辯的紀錄作出歸納、分類、統整,藉由詳實的資料引述,觀察「南朝清談」在形式與內涵發展上的「複合性」特質,從而指出「南朝清談」乃在「魏晉清談」「名士化」定義的基礎上,隨多重性之文化融合、衍變的歷程與結果。透過此一視野,既可繫聯出清談名士之氏族譜系與社群網絡之精神承傳,亦可觀察清談文化發展至南朝所衍生出多元呈現之光譜及無窮的張力與滲透力。
此外,本書亦勾勒出南朝名士如何周旋、調適於當世學術、宗教、文化之變局,從而在語言應對與義學構設上與時俱進,是種在突破傳統中回應傳統之「活清談」,才是「南朝清談」令人讚歎與真正值得觀看之處。而儒、釋、道三教話語的交流與訾應,更屬箇中之典型。如果說南朝論辯文化的發展,乃為歷史上之三教交涉提供了絕佳的舞臺,而三教「吹萬不同」之頻繁對話,同時亦成為「清談」形式與內涵衍化之契機。透過論辯話語的分析,本書觀察並探討了當代各種三教交涉的模態與學理,期藉以釐清言說者理念實踐之話語目的,乃至「話語權」的結構與文化效應。這也正是南朝清談在傳統名士化之美學賞鑒目的外的重要拓展。
此外,本書亦勾勒出南朝名士如何周旋、調適於當世學術、宗教、文化之變局,從而在語言應對與義學構設上與時俱進,是種在突破傳統中回應傳統之「活清談」,才是「南朝清談」令人讚歎與真正值得觀看之處。而儒、釋、道三教話語的交流與訾應,更屬箇中之典型。如果說南朝論辯文化的發展,乃為歷史上之三教交涉提供了絕佳的舞臺,而三教「吹萬不同」之頻繁對話,同時亦成為「清談」形式與內涵衍化之契機。透過論辯話語的分析,本書觀察並探討了當代各種三教交涉的模態與學理,期藉以釐清言說者理念實踐之話語目的,乃至「話語權」的結構與文化效應。這也正是南朝清談在傳統名士化之美學賞鑒目的外的重要拓展。
目錄
緒論 本書研究動機、目的與取徑
一、學界目前對「南朝清談」研究的定位與評價
二、從「清談」的定義談本書之取材與討論範疇
三、本書之撰寫取徑
四、本書結構與內容大要
上編 歷史發展篇
第一章 原型:傳統式的清談──譜系的承傳
一、王、謝、袁、伏等
二、張、周、顧、孔等
三、何、顏、劉(彭城)等
四、蕭、殷、范、劉(南陽)等
第二章 變型:講學談論式
一、南朝談座中的「臨機論議」
二、官學中的談辯
三、南朝清談講論之集大成──梁、陳的國家講座、貴游講座
第三章 南朝清談論辯的文化影響與評價
一、論辯文化與三教交涉
二、談辯文化與宗教「唱導
三、談辯與外交
四、總結與評價
下編 學理討論篇
第四章 《易》學思維與玄、佛交涉
一、前言
二、形上思維與「神不滅」論
三、「同體」說與「護生」觀
四、辨「位」思維與僧伽儀制
五、明「時」觀念與果報思想
六、「得意」、「理一」說與頓悟成佛
七、小結
第五章 「形神生滅論爭」中的玄思
一、前言
二、「鬼神論」與「夢論」的應用
三、「本末有無論」的應用
四、「自然觀」的應用
五、「體/用」觀念的應用
六、小結
第六章 「達性論爭」與儒、佛交涉
一、前言
二、「人道」與「眾生」範疇的理解歧異
三、利養「人道」或慈護「眾生」的詮釋偏向
四、「形斃神散」與「受形致報」立場之對揚
五、玄理論題與方法的應用
六、小結
第七章 「白黑論爭」與儒、佛交涉
一、前言
二、慧琳〈白黑論〉寫作的相關背景:論慧琳與法綱、道生
三、〈白黑論〉諸子題之各家交涉
四、「白」與「黑」兩種真理觀的實踐
五、小結
第八章 〈辯宗論〉頓悟義「折中孔釋」的玄學詮釋
一、前言
二、「折中孔釋」之辨證性思考的兩大關鍵──「體無」與「得意」
三、主體論:「體無鑒周,理歸一極」
四、方法論:「道家之唱,得意之說」
五、小結
第九章 「通源論爭」與道、佛交涉
一、前言
二、〈通源〉的「道」「佛」融攝觀
三、周顒對道、佛之辨異
四、小結
結論 南朝清談論辯與三教交涉的思想史意義
一、「自然觀」詮釋向度的擴充
二、從「崇本息末」到判教「辨宗」
三、「忘言得意」與「辨名析理」──三教交涉方法論之「辨異」與「玄同」
附表 南朝清談人物一覽表
本書部分章節原載處說明
徵引書目
索引
一、學界目前對「南朝清談」研究的定位與評價
二、從「清談」的定義談本書之取材與討論範疇
三、本書之撰寫取徑
四、本書結構與內容大要
上編 歷史發展篇
第一章 原型:傳統式的清談──譜系的承傳
一、王、謝、袁、伏等
二、張、周、顧、孔等
三、何、顏、劉(彭城)等
四、蕭、殷、范、劉(南陽)等
第二章 變型:講學談論式
一、南朝談座中的「臨機論議」
二、官學中的談辯
三、南朝清談講論之集大成──梁、陳的國家講座、貴游講座
第三章 南朝清談論辯的文化影響與評價
一、論辯文化與三教交涉
二、談辯文化與宗教「唱導
三、談辯與外交
四、總結與評價
下編 學理討論篇
第四章 《易》學思維與玄、佛交涉
一、前言
二、形上思維與「神不滅」論
三、「同體」說與「護生」觀
四、辨「位」思維與僧伽儀制
五、明「時」觀念與果報思想
六、「得意」、「理一」說與頓悟成佛
七、小結
第五章 「形神生滅論爭」中的玄思
一、前言
二、「鬼神論」與「夢論」的應用
三、「本末有無論」的應用
四、「自然觀」的應用
五、「體/用」觀念的應用
六、小結
第六章 「達性論爭」與儒、佛交涉
一、前言
二、「人道」與「眾生」範疇的理解歧異
三、利養「人道」或慈護「眾生」的詮釋偏向
四、「形斃神散」與「受形致報」立場之對揚
五、玄理論題與方法的應用
六、小結
第七章 「白黑論爭」與儒、佛交涉
一、前言
二、慧琳〈白黑論〉寫作的相關背景:論慧琳與法綱、道生
三、〈白黑論〉諸子題之各家交涉
四、「白」與「黑」兩種真理觀的實踐
五、小結
第八章 〈辯宗論〉頓悟義「折中孔釋」的玄學詮釋
一、前言
二、「折中孔釋」之辨證性思考的兩大關鍵──「體無」與「得意」
三、主體論:「體無鑒周,理歸一極」
四、方法論:「道家之唱,得意之說」
五、小結
第九章 「通源論爭」與道、佛交涉
一、前言
二、〈通源〉的「道」「佛」融攝觀
三、周顒對道、佛之辨異
四、小結
結論 南朝清談論辯與三教交涉的思想史意義
一、「自然觀」詮釋向度的擴充
二、從「崇本息末」到判教「辨宗」
三、「忘言得意」與「辨名析理」──三教交涉方法論之「辨異」與「玄同」
附表 南朝清談人物一覽表
本書部分章節原載處說明
徵引書目
索引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